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梅关古道:连接中原至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陆路商贸通道





                                              

      梅关古道地处粤北韶关南雄市,由一代名相张九龄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奉旨开凿,它北起江西大余县南安镇,南至广东南雄市雄州镇(今雄州街道),全长约40千米,是中国古代沟通岭南与中原的重要交通线。此古道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及东南亚的咽喉之地,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两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人文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历史影响的古驿道,见证着中原和岭南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梅关古道曾经狭窄,让中原与岭南阻隔,让经济与文化阻断。它在张九龄重新开凿之后,把中原和江南一批又一批南迁客迎进古道,把一批又一批朝廷的贬官谪臣拥入岭南之怀,把一波又一波中原先进思想、技术和文化传播到当时还比较慌凉落后的南蛮远地。

  盛时梅岭商贾集

  宋代,广州转运使蔡抗及其弟江西提刑蔡挺于嘉佑八年(1063年)再次整治梅岭道,并在岭上设关,命名梅关。开元之后,逐渐成为五岭诸通道中交通最繁忙的一条。

  去梅岭采访,时间很赶。在采访完南雄珠玑巷的时候已经快下午四点了,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天空开始飘起蒙蒙细雨,考虑到采访行程,记者决定趁着天色还没暗下来时去爬梅岭。

  沿着湿漉漉的石头路,可以看到石路上不少原来棱角分明的的石头都被几千年来来往的行人渐渐磨平。虽然还没到梅花盛开的季节,但还是可以看到零零星星的几棵梅花树孤单地开着一些小花朵,有白色的,也有粉红的。

  古道文化是历史赋予南雄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梅关古道,是中国古代沟通岭南与中原的重要交通线。它北起江西大余县南安镇,南至广东南雄市雄州镇(今雄州街道),全长约40千米。北端以南安镇为水陆中转地,连接章水、赣江航道;南端以雄州镇为水陆中转地,连接浈江、北江航道。

  古时南岭山路崎岖难行。在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新道,把路基扩宽5米,并做了降坡处理,工程浩大。从此,交通条件大为改善。驿道跨越梅岭,故称梅岭驿道。宋代,广州转运使蔡抗及其弟江西提刑蔡挺于嘉佑八年(1063年)再次整治梅岭道,并在岭上设关,命名梅关。自开元之后,梅岭驿道逐渐成为五岭诸通道中交通最繁忙的一条。宋余靖《浈水馆记》:“故之峤南虽三道,下浈水者十七八焉”。

  据史书记载,自唐至明清,最盛时梅岭道上“商贾如云,货物如雨”(《南安府志》),“往来轮蹄行李之使络绎不绝”(明郭棐《梅岭曲江祠记》)。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以及清乾隆年间出使中国的英国使团成员斯当东(音)曾描述过梅岭道上交通的繁忙热闹景象。古驿道两旁广植松梅,风光秀美,“庾岭寒梅”、“管道虬松”,自古皆为雄州美景。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一条从韶关经南雄至大余的公路在梅关西侧3千米处的小梅关修建通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粤汉铁路建成通车。从此梅岭驿道的交通逐渐衰落。如今,梅岭、梅岭驿道以及其上的梅关成了旅游胜地,他们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梅岭关楼历经千年仍屹立在梅岭山隘口上。关楼以砖石结构,东西横卧,紧连山崖,坐北朝南,居高临下,跨赣粤两省。城阙部分高5.5米,宽6米,门洞进深5.5米,关门高3.5米,内宽3米。关楼南面墙上镶嵌阴刻“岭南第一关”匾额。南门两侧有清光绪癸未年春闽汀李化题“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的门联。北门关楼上方书有一行体“南粤雄关”四字。东侧有一石磴为登关楼之路,西侧尚竖立一块清康熙年间的赫红石碑,碑高2.76米,宽1.2米,上刻“梅岭”两个苍劲雄浑的大字。这些现尚存留下来的遗迹,是梅关古驿道繁荣历史的见证。

  却把梅关当玉关

  梅关的关楼为砖石结构,以前靠一扇坚实的闸门,腰拦粤赣两地。它屹立梅岭之巅,骑跨双峰之谷,所以不雄不壮却气势非凡,不高不厚却易于镇守。

  据《南雄市志》记载:秦初,梅绢从越王逾零陵至梅岭,筑城浈水上,奉王居之。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发兵50万戍五岭,旋筑横浦关于大庾岭上。秦末,诸侯起兵伐秦,龙川令赵佗从南海尉任嚣谋,移檄告横浦诸关,绝道聚兵自守。梅绢则起兵从刘邦伐秦。秦灭,项羽以梅绢功多,封十万户侯。

  秦始皇时期,在这里修通南越道,筑横浦关,并有军队守关,这是梅岭最早的关楼,后来年久失修,横浦关倒塌了。唐张九龄凿通梅岭驿道后,在太平盛世,经济繁荣,梅岭亦未设立关卡,军队驻守也是时有时无。只是到宋代时,广盐入赣,为加强管理,增加关税收入始于宋朝嘉佑八年,也即公元1063年,南安知军蔡挺在这驿道口建筑关楼,并命名为梅关。因此,这里就有了“唐凿路、宋立关”的说法。

  坐落在梅岭山顶的梅关关楼为砖石结构,青砖筑就,拱形门洞,以前靠一扇坚实的闸门,腰拦粤赣两地。一眼看去,觉得它与长城上的山海关、嘉裕关的气势无法比拟。但细细思量,却不得不赞叹梅关的历史价值。由于它屹立梅岭之巅,骑跨双峰之谷,所以不雄不壮却气势非凡,不高不厚却易于镇守,无怪乎明朝名将戚继光过梅岭时留下了“却把梅关当玉关”的诗句。

  关楼北面刻有“南粤雄关”,南面刻有“岭南第一关”。北面东侧是登关楼的唯一蹬道。两侧竖有一块赭红色大石碑,上刻有“梅岭”两个大字,碑高2.7米,宽1.2米,为清康熙年间知府书题,字刚劲有力。

  据随行的南雄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梅岭又是一座革命名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经分别在1929年、1930年、1934年,三次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粤赣交界的梅岭,进入广东南雄从事革命活动,为南雄人民革命史增添了浓厚的一笔。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毅元帅带领余下部队在梅岭、油山一带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并留下了《梅岭三章》、《偷渡梅关》等英雄诗篇。现景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景点20余处,主要景点有陈毅元帅《梅岭三章》诗碑廊、战壕遗址、两江亭、来雁亭、岭南梅园、夫人庙、半山亭、六祖寺、挂角寺、状元树、千亩梅林、关楼等20多个景点。

  一路梅花一路诗

  唐朝的张九龄、宋朝文天祥、明朝的汤显祖、清朝李如筠等都曾经为梅岭梅花题诗赋词,“花以文名,文以花传”,使得梅岭梅文化在中国诗坛占据重要一页。

  “现在山上的梅花开了,但只是白梅。红梅只开了几小朵。”一边爬山,导游一边作着解释,似有几许遗憾。

  梅岭上的古驿道——梅关古道是“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跨越粤赣两省。此古道秦汉时即开通,秦时设关,叫横蒲关。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朝廷为促进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海外贸易,派遣左拾遗张九龄主持开拓梅关古道。工程历时二年,将一条羊肠小道拓展为二丈(6公尺)宽,用青石铺垫的通衢大道。从此,此古道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及东南亚的咽喉之地,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两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人文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

  梅岭以梅著称,“庾岭寒梅”,闻名于世,有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特有自然景观,又有“梅国”的美称。其娇艳独特的梅花景致更是吸引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前来观景赏梅,吟诗作赋,挥豪刻碑,真可谓“一路梅花一路诗”。其地势险峻,山顶的梅关有“岭南第一关”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现保存较完好的古道位于梅岭南北坡,长8公里。

  每到严冬,古道上银装素裹,两旁的白梅、红梅、绿梅、黄梅、珍珠梅竞相绽放,一朵朵含苞欲放的梅花,幽香阵阵,吸引着省内外各地不少游客纷至沓来,踏雪赏梅。

  在凿岭拓路之后,历代广植的梅树松树,也因人流客流的熙熙攘攘而生机勃勃,官道虬松、庾岭寒梅亦由此而一度成为一方胜景。它们连接古今,通贯南北,枯荣开谢,记载着古道的沧桑与兴衰。

  青石板和鹅卵石间杂铺就的梅岭古道,于壁立的两侧山坡上蜿蜒。古驿道上斑驳的青石板上,清新的夏风夹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扑面而来,路边残断的诗文碑石和开得正艳的鲜花把游客带入古驿道那独特的韵味之中。

  据记载,三国东吴大将陆凯奉命率军前往海南途经梅岭时,留下了一首《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树春”。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它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在此之后,北宋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曾为梅岭古驿道题赋了好几首梅花诗,其中最有名的是《庚岭梅花》“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此外,唐朝的张九龄、宋朝文天祥、明朝的汤显祖、清朝李如筠等众多诗人都曾经为梅岭梅花题诗赋词,“花以文名,文以花传”,使得梅岭梅文化在中国诗坛占据重要一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坐高铁登梅关游古道
风雨南雄梅关古道
南粤第一雄关的古道梅韵——梅关古道
杂文《辉耀千年的峥嵘古驿道--梅关古道》王瑞峰
大庾岭——梅关古道
立表梅关——北宋·蔡抗·蔡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