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杂谈)我觉得有必要写点东西说一下中医与现代科学
(转自中医吧)

作者:云梦の山

这个吧,我很久不来了,因为之前看到有个人月经数月不至,有人给乱开药,让我很无语。

但是我觉得,为了中医,我还是必须写点东西,让不懂中医的人对中医这个东西有那么一点点的认识。

中医,不只是医学,更像哲学。
中国古人不讲哲学,中国人唯一哲学就是实用。

也就是说,中医,这个东西,在古代唯一的作用,就是实用,就是治病。

十八世纪,中国国门慢慢打开,大量西方科学涌入中国,使中国很多古代文明被遗弃,比如古代算术--我们曾经有过比现在的竖式更科学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式,我们早在宋元时代就有开方至开九次方的简便计算方法,但是这些都被我们当作糟粕遗弃了。

还有汉字,在中国救国图存的思潮影响下,无数仁人志士想遍方法去救中国,当时有人认为,之所以当时中国国力弱,是因为大部分的人不懂文明,不会写字,不识字。之所以那么多人不识字,是因为汉字太过复杂,不如西方的字母文字简单易学。所以他们倡导取缔汉字,引进西文。但是现在谁不知道,学汉字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难,这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统治者出多少钱出来兴办教育,即便我们中国引进西文,统治者不拿出钱来兴教育,一样是谁都学不会的。但是这种思潮直到建国后,甚至到70年代还有人不断提及。

所以那些仁人志士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中医也是如此,我们经历过数次取缔中医的阶段。

1923年,国民政府曾经宣布取缔中医,但有废医存药之说。1925年,国民政府又出规定,要求中药学也从大学课程中取缔。

1929年左右,国民政府举办的医学资格考试的方式制定时,以余云岫为代表的几个人,以中医不懂解剖学、微生物学等知识为由,说中医没有资格参与考试,将中医排除在医学资格考试之外。

事实上,当时支持废除中医的重量级人物很多,严复,梁启超,陈独秀,鲁迅。这只是我们能张口背上履历的人,其他名人还有很多很多。

1950年,又是余云岫,在主持国家国家卫生工作会议的时候,再次在新中国提出废除中医。

但是因为新中国刚刚建立,西药厂并未建立,再加上武器药品的禁运和经济封锁,新中国根本没有足够的医护力量去应对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治病难问题,于是中医在这时站了出来。

没有中医,在一片战争废墟上,我不敢想象这四万万五千万,还能留下多少人。

张功耀先生曾说:”虽然我们没有遭遇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但是,我们遭遇的打击和封锁,是以往四次中医存废之争所不曾有过的。北洋政府教育大员汪大燮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在大学开中医药课。国民政府可以拿出解决中医问题的40年愿景方案。鲁迅先生可以带头骂中医不过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傅斯年先生可以说,现在还讨论中医问题,简直让他吐血。余云岫先生可以三次出版他的《余氏医论》(最后一版出版于1951年)。新中国也可以制定出西医中国化,中医科学化的远景规划。可是,当历史到了今天,中医问题居然变得如此敏感了。医学问题人命关天。它本应该比其它科学获得更多的自由讨论。生命的安全与健康是无人可以逃避医学问题。可是,恰恰这个人命关天的科学领域,在我国却成了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学术禁区'。倒是那些低级趣味的'养生之道'可以在报纸、杂志和电视媒体上大行其道。”

是的,恰恰是那些低级趣味的,打着中医幌子的养生之道,可以在报纸杂志和电视媒体上大行其道,然后被打假,然后进一步引发中医存废之争!!

甚至有推销保健品的人,堂而皇之的跑到我家门诊来推销他们的某某神药贴!甚至拿着肝功检查报告告诉我,他曾经转氨酶8000多,是吃他们保健品吃好的。我问他谁给他开的,他告诉我是他们公司的一位老中医。我继而问他那位老中医是怎么确定这个保健品有效的呢?他告诉我是看了说明书。于是我看了他们的说明书,说明书里说保健品中含有维生素XXX,微量元素XXX,各种各样,不一而足。于是我直接把他轰出去了,我告诉他:”老中医不知道维生素,也不会去研究微量元素!!“

但是我们中医何时又承认过那些打着我们旗号的诈骗犯是中医了?


事实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时候一门学科被“科学家”要求废止,要求抛弃,并不是因为他不科学,而是他与那些“科学家”的利益不相符。

在这个时代,引导舆论导向的往往不是一个东西的实际效果,而是利润。

我们都知道邓小平先生曾经提起过的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

是的,在那个时代,国民普遍营养不足,一杯牛奶确实会为人体提供不可缺少的营养,但是现在呢?现在普遍营养过剩了,但是为什么在中国,很多时候,牛奶--尤其是婴幼儿牛奶,被宣传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甚至到了你不给孩子吃奶粉,孩子会不健康,会生病,会死,会傻的程度。

这是为什么?是谁在主导舆论方向?是利润。

举例来说,钻石。钻石这种东西,大家都知道是一种碳的特殊结构,这东西在地球深层非常多,人类造钻石也简单的一比,但是为什么这么贵?因为戴比尔斯。

戴比尔斯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让世界上所有人都接受了一个观点:没了钻石,爱情就不能长久;没了钻石,两个人就不应该在一起。真情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甚至远在中国的年轻人,一个以玉文化为主流的国家的年轻人,也接受了钻石。没有玉可以结婚,没有钻石不行。是钻石有什么价值么?一把火过去就是二氧化碳而已!但是是什么让世界如此痴迷于钻石呢?是利润。

主导取缔中医这个思潮的,并非科学,而是利润。

抛开利润的影响,我们去探究中医的科学性时,可能我们会更能看清楚一些东西。

现代科学,并非能够解释宇宙中一切事物演进的唯一准则。现代科学在不断进化,不断推翻自己的结论,建立新的结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代科学,是推翻了之前某些结论的基础上得到的,这种进化远没有终止,还在不断进行。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科学,也不过是他往更科学的发展路上的一个片段而已,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所知道的科学会被推翻,彻底的推翻。

那么以目前的所谓“现代科学”为准绳,去度量一个学科,就一定是正确的么?我觉得,不尽然。

以唯物主义来说,我们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向所有接受教育者普及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很多观点是正确的,我可以接受,但是当我们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定为反义词的时候,我却不能淡定了。

唯心主义并不与唯物主义互相抵触,那些伟大的先哲不会傻逼的以为他能用心灵去影响整个世界。

唯物主义认为这个宇宙中,物质是主导,意识仅仅是派生产物。

但是你如何解释七情皆可致病?

再说唯物论,唯物论的基础在于物质守恒定律。

但是当湮灭被证明后,物质守恒定律被证实是错误的。那么唯物论还能说自己100%正确么?

那么构建在其上的一切学科,还能说自己是100%正确的么?

这一层只是自己的一些看法而已,必有错谬,不喜勿挂。

中医构建于中国古代的实用哲学上。


中医是唯心的,而不是唯物的。


上一层,我说了,唯物论并非确定正确的,那么唯物论所反对的唯心就一定是错误的么?也不尽然

中医在唯心上走的很远,中医承认物心不二。

中医认为,“心”与“物”是不能分开的,也是互相影响的。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物“,他们是一元的,我知道这会让人觉得很悬,但是为什么不是呢?

一种植物,丢在山脚下会长得好,丢在山顶上就长不出来。而另一种植物,丢在山脚下长不出来,而丢在山顶上就长得好。我们都知道,这是植物的习性问题。

但是我们难道不应该想一想,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习?他们这种习性,在我们吃它的时候,会不会对我们造成某种影响?

我还是拿黄芪来说:
黄芪在书中记载如下

味:甘(淡)
气:微温
嗅:香(淡)
色:黄兼白,皮紫黑.
质、物性、形:轻,皮最厚,入土最深,疏松通水
所用部位:根,其根一茎直上
生长地:产西土,汉中甘肃产多实,山西者略松虚,不急北口外者极松孔道大,北口外者最良。
生长、采集的时间:苗春生,花七月间,采根以八月。

这是我们的书中对黄芪的描述。那么,我们是如何确定其作用的呢?


古代中医做了如下推论:

味甘且淡,说明升多降少。
微温所以补,而甘淡+微温则说明得土之正味,所以肯定补脾胃。
色黄,说明入脾胃,以入胃为主,兼白则兼入肺。中黄外白,说明其作用由脾胃而至于肺。皮紫黑,紫黑为水火之间色,所以他秉水中之阳气。
质轻,所以浮,浮而入上焦。其气轻,升气于表,所以补气而固表。皮最厚,则生肌长肉。入土最深,所以得土气厚,所以大补脾。疏松通水,所以能和脾胃以达三焦。
用根,且根一茎直上,再加上之前说味微甘且温,所以说明其可以从阴曳阳而上而利阴气。
产西土,西为金,所以入肺。采根在八月,八月为金,所以入肺。


按照我说的物心不二的理论,我们可以推断出如上的结论,然后,我们将之用于临床,去验证我们的猜想,结果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在最早的医学书籍中,我们的先贤只记载其生存环境和生长习惯,而并不记载他的性味归经。是后世大医将之验证过效果之后的结果,记录下来,写成书传世。

这就是中医研究中药的开始。也是中医最被攻讦的地方。

但是我想说的是,证明一个医学是否有效的唯一办法是临床,而不是拿某种“科学”为准绳去丈量,某位科普作家说中医从来没有治过病,病好了的全是自愈,吃过西药的全是因为西药作用,这种说法我不知道他是通过什么办法得出来的结论,至少统计学表明,中医确实有效。

我再举一个可以对比的例子:大枣和皂刺

大枣和皂荚树都是长刺的植物,我们且不论他们长刺是不是在进化中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只需要知道他确实都是长刺的植物。

他们都长刺,而且刺都很锋利。但是我们用大枣来静心安神,而用皂刺来破坚溃痈。为什么呢?

如果是有过种植经验的人,会知道:

枣树,在快结枣的时候,用斧子在枣树树干上砍几刀,把树皮砍得伤痕累累的,枣子结出的会更多,也会更甜。
皂荚树,在快结皂荚的时候,用刀在树干上掏个洞,把铁粉放进去,再堵上,皂荚会结的好,皂刺也会长得更硬更长。

我们现代科学怎么解释,你们可以去查,我这里只用我们古人的看法来说明问题:

枣树和皂荚树都长刺,长刺我们认为他有一种类似金铁的“锋锐之气”。

当枣树快结枣的时候,我们用斧子砍他,是用金铁的东西去伤害他,给他这种锋锐之气。但是当枣子结出来时,我们尝起来是甜的,而且你用东西砍他他会更甜,这是不是能证明,这棵树,能将锋锐之气变成甘甜的祥和之气?我们睡不着的时候,或者心神不安的时候,是我们身体内有一种锋锐之气,那么吃了大枣的话,会不会像他在枣树上一样,将我们身体上中的锋锐之气,也变成祥和之气呢?事实证明,大枣确实可以安神。

皂荚树快结皂荚的时候,我们往他的树干里丢铁粉,是不是给他金铁之气?那么是不是说,那个吸收了金铁之气后变得硬变得长的皂刺里,充满了金铁锋锐之气?那么到了我们身体里,会不会能把我们身体里那种包裹起来的大包给攻破呢?事实证明,可以。

再来说说某些倒中医的人士说的中医宣传中药无毒副作用。

中医自己从未如此宣传过,反倒是卖保健品的不断在替中医做这种虚假宣传。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说中国人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然后举了好多有毒的中药来证明中药不但有毒,毒还挺厉害的。

其实不需要你说,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非常精确的将有毒的药品区分开来,做了专门的记录,记录下了安全用量,或者降低其毒性方法,或者替代方案。

例如陈皮,我们都知道新鲜的柑皮中,含有某些芳香类毒素,吃了之后会让人嘴里麻木不适。事实上我们现代科学中并不把它当作有毒物质,只是不建议服用而已。但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柑皮做了详细论述,并记下柑皮久放之后的功效。就是去规避这种有毒物质进入人体的风险。

又如杏仁,杏仁在医术中记载为有小毒。我们现代科学家,通过化学方式,证明杏仁中含有苦杏仁甙,这是导致中毒的原因。并证明了苦杏仁甙在高温下会分解,所以炒熟或煮熟的杏仁并没有毒。而中医自古所使用的杏仁,都是去芯炒熟,并规定药量的。

而早在唐代的千金要方中,孙思邈就记载了苦杏仁中毒的医案和治疗方式。

又如细辛,细辛因为含黄樟醚的成分,黄樟醚有中枢抑制作用,可以使动物的呼吸中枢受到抑制,导致死亡。但是在神农本草经中,细辛被记录为上品五毒,久服可以轻身延年的药物。到了宋代,陈承在本草别说中记录了一个病例,用了两钱细辛,导致病患出现呼吸不畅,甚至休克昏迷的情况。并在书中留下细辛不过钱(3g)的说法。于是细辛能不能过钱这个说法,在中国被争论了一千多年。

事实上,在伤寒论中,细辛不但过钱,甚至用二两三两。这又是为什么,是张仲景错了还是陈承错了?

其实谁也没错,拿伤寒中麻黄附子细辛汤来说,细辛用了2两(汉代2两大约30g),但是他同时说了:取水八升,煮取三升。八升水煮的还剩下三升,煮沸跑了一多半,你看看里面还有黄樟醚没有?但是散剂中没人敢用超过一钱的

但就是这个谁都没错的问题,我们中医,甚至大医整整争论了一千多年。

又如半夏,半夏会对身体内的粘膜组织造成强烈的刺激,甚至导致死亡。
为了降低半夏的毒副作用,中医发明了很多种炮制方式,清半夏、姜半夏、生半夏、姜浸半夏、明矾半夏、法半夏、竹沥半夏,都是通过不同炮制方式减少毒性才用的。
但是即便通过各种方式炮制了之后,中医书中,仍然在各种半夏后注:有毒

你可以尝试去找一个中医用药中被证明有毒,而且中医没有去炮制或者限制用量等等方式降低毒性的一种药,好像真的没有。

然后我来说说被诟病的考核问题。

西医之所以被认为科学,是因为它有极精准的考核办法,可以非常简易的分辨一个人是否有行医技能,是否有行医资格。但是中医不能。

中医本身提倡“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相同的病,病程不同,人的体质不同,我们需要分而治之。

而不同的病,有相同的症,那么我们也可以以同样的方法治疗。

所以我们确实没办法确定一个医生是否有能力治疗疾病。

我也说了,检验一个医生最简单的办法是临床,看他是否能够治疗疾病。但是现代医学伦理是不可能让一个没有确定是否有能力治疗疾病的人,去病患身上做实验的。

现在中医传承考试和中医确有专长考试中都有验方的试题。描述一个疾病,然后让你出一个药方,然后要仔细的解释你为什么做这样的治疗,事实上,时方派的中医,一个疾病可以开出无数个药方,今天用这个,明天就可以用另一个。效果还都不错。

这其实是很好的一个思路。

但是到了中医执业和助理考核的时候,就没有了,基本以基础知识和各种大学学习内容为主。但是往往是能轻松通过考试的人没有能力治疗疾病。

那么这就证明,这种考试方式,是不适合中医的。

但这并不是中医的错,而是考试制度的错。这种错误不应该由中医来负担。

然后我说说中医以“污物秽物”入药的问题。

之前山东大学某教授曾经在反对中医时提出过这个问题,说中医以污物秽物入药。

这个真的没办法对话了,因为我们中医从来没说过药物的化学成分能够治疗疾病的话。

台湾有位叫谭杰中的老师,他说过,中医用一个药物的时候,用的是药物的气性。

气性是什么,就是一个药物在心里想去到哪里。

中医有一句比较有争议的话,叫“诸花皆升,旋复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也有说荆子独升的)”

当然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你可以举出很多花降子升的例子。但是这里就看出古代人对于事物规律的一种认识。

拿植物的子来说,为什么古人认为诸子皆降?因为“子”在成熟后,他“心”中有一种落到地上,生根发芽,传宗接代的气性。这种欲望几乎遍布于所有植物的子。

但为什么苍耳升呢?想都知道了,苍耳子熟透了之后,是拼命粘在别的动物身上跑远的,所以苍耳明显的是想往上跑。

气性这个词,我觉得很准确。

他想做什么,在他的“心”中有一种什么样的欲望。这是决定一个植物在作为药物进入到我们身体中之后,他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把上面“诸花皆升,旋复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引申一下,我们可以说,基本上(千万别说所有,否则会被打脸)所有植物的根,他在心中都有一种欲望,将土壤中的养分、水送到上面去,所以植物的跟,用到人身体里,效果会往上走。基本上所有植物的叶子,在长大后,会有落到地上、营养根系的欲望,所以植物的叶子,用到人身体里,效果会往下走。

这就是气性。

我以葛根为例,葛根被化学家分解之后,发现其中有作用的东西是一种叫做葛根素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提高免疫,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降低血压,抗血小板聚集。也就是说,葛根素用到人身体里以后,他的效果主要作用在心肌这一块。

但是你如果单用葛根,不管用多少,他的效过会非常执着的作用于脑袋后面这一块的肌肉上去。

又如咱们看西游记里面那个取“无根之水”

有些人会说:“这特么不还是水么,难道有什么区别?“

对,化学成分上没区别,但是咱们说水往低处流,下雨时,不落地的水接起来,那个水在”气性“上,会有一种比别的水更希望落到地上的”欲望“,所以他更容易助药力下行。

很多时候,中医用药,根本不是去考虑他有什么样的成分,就像你找不到中医所说的“气”一样,你也找不到中医“补气”的那些药物的能补气的那个化学成分。即便你觉得找到了,你一样会发现,其使用效果会大不相同。

至于污物秽物和一些慎用物入药,我还是那句话,不管什么东西都有他的气性。中医可以用的东西太多了,说无物不可入药有点夸张,不过也差不多了。

上一层这一段,我觉得可以很多人会觉得玄,觉得这不科学。

但是科学如何去研究我们并没有必要去管,我们只需要管,我们用到身体里,会不会有效果就对了。

下一层我说说治疗效果的问题。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宗金鉴》方剂浅讲
皂荚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四圣心源》咳嗽解神方
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个慢阻肺的中药方子,该方以益肺散寒、豁痰平喘为主
什么是中医
《中悘自然论》---阴阳引斥和(十)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