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九|改朝换代的形而上学措施

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统一了天下,你准备做些什么?


常见回答:首先是要翻新一下自己的寝宫后花园,或者干脆重新盖座新宫殿;其次呢,是要迅速寻觅各地美女、充实后宫;再次呢,是要赶紧胡吃海喝、巡游天下。


换个问题,如果你哪天彩票中了五百万,你准备做些什么?


常见回答:第一,买个townhouse,买辆Tesla;第二,赶紧找一个(或一群)美女女朋友(或帅哥男朋友);第三,把工作辞了,来一次说走就走的环球旅行,直飞伦敦喂个鸽子。


嗯,如果问你哪天突然查出来得了绝症你会做些什么,我估计答案也跟以上两个差不多。


所以,盆友,能统一天下的人绝对不会是你。


军事上统一了天下,只是第一步,作为带头大哥,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你去做。


正名号


首先是名号问题。


山东六国都被消灭之后,嬴政觉得自己的title仍然还停留在“秦王”的位子上,心有不甘。所以,他命令丞相、御史、廷尉等人讨论一下他的封号问题。


一个名号重要么,要让朝中最重要的大臣集体开会讨论?


按嬴政自己说的,“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不换个称号,感觉还是留在前代,不能彰显自己的伟大成就,后人们也不觉得中国历史在你嬴政手里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必须要换一个名号,树立他至高无上的尊贵感。这件事对他来说很重要。确实也很重要,按照韩非思想,“上尊号”是维护君主至高无上地位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直到当代,这仍然是独裁者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希特勒给自己发明了个词叫“元首”,朝鲜金家三代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专有的职务)。


丞相等重臣不敢怠慢,认真讨论了一下,很庄重的答复了嬴政。


首先是拍了一通老板的马屁,说老板您的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然后说回正事,说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三皇)的说法,而泰皇最牛逼,所以,我们商量了下,“昧死上尊号”(啧啧,拍个马屁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打份工不容易),建议老板改“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而老板您以后自称的时候就用“朕”。


这个马屁拍得还不错,但是不算完美。嬴政对于成为三皇里头的一皇仍然心存不满。他说,既然你们都说我的功绩是“上古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了,那怎么还让我跟之前的人用一样的尊号呢?要有创新,有突破才行。


为了展现他的创新能力,他就自说自话的从“三皇”和“五帝”里面各抽出尊号的部分,合在一起,成为了后来大家都知道的“皇帝”一词。


同时,他把三代传下来的天子谥法也去掉了。所谓谥法,就是天子或诸侯死了以后,后代根据他的所作所为和功绩成就,给他一个“谥号”,比如周文王、秦庄襄王等等。废除谥法的原因是,嬴政觉得,这样做本质上是儿子评价父亲,臣子评价老板,是不太好的。他就发布要求,他本人为“始皇帝”,后面就按代数来,秦二世皇帝、秦三世皇帝,以至于无穷。


于是,后世就有很多人就说秦始皇很自大、很无耻,把自己放在三皇五帝之上,所以肯定是个暴君。这一点我就很不敢苟同了。大家看看,后世那些所谓明君、贤君,都沿用了“皇帝”的尊号,从来也没有人自谦或者推辞过,凭什么黑锅就让秦始皇一个人背了?


好了,正完名了,下一步要干什么?


五德终始


是政权合法性问题。


嬴政不是独裁者么?独裁者上位还要考虑合法性问题么?


当然要考虑了。而且这个问题的处理,嬴政的进度已经落后了太多了。


在那个时代,做天子除了有实力,还有合法性的问题。当时虽然没有什么宪法,但做天子仍然需要获得某种程度的认可。所谓“天子”,就是“天的儿子”,是“天命所归”的人,你要随随便便推翻一个“天子”的统治,那就是跟“天”做对。“天命”让你做了“天子”,你才能合法的享有天下;而享有天下的前提呢,是你得获得“天”的认同。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天”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度有人将中国古代的“天”翻译成天主教语境下的“God”,这么理解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怎么才能让天命站在自己这一边呢?


了解三代历史的童鞋应该知道,当年商汤、周武都是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的(比如周武王在《牧誓》里头说自己是“惟恭行天之罚”),叫嚣着前朝主君是多么多么的荒淫残暴、麻木不仁,从而召集军队去推翻上一届天子(也是他们的老板)的统治,之后才能安心享有天下。


很多历史研究表明,其实周朝正史里对纣王的描述并非全部真实,纣王并不是一个那么恶劣的人。而历史之所以会这么记述,极有可能源自周武王暴动的PR宣传造势。


也就是说,是周武王故意把纣王描述成暴君,从而发动篡位之战,取得政权、成为天子的。目的就是能让自己成为合法的“天子”。


——悄悄的告诉大家,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天命”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在一些人的眼里,“天命”只不过是个任自己操控的舆论工具而已。


但嬴政这方面实在是落后了。按理说,他接的应该是周朝的天命,但等他统一了以后,回来发现了这个问题,却遇到了两个极大的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他灭周朝的时候,派了吕不韦带领几万人就办完了,完全没有做任何的宣传造势,也没有收集任何对上朝天子不利的污点证据。


第二个障碍,是周朝虽然一直很弱,但是一直都很有人望,很多著名思想家、学者、名流都十分推崇周朝的统治,动不动就搬出老干尸周文王、周武王威吓自己的老板。


所以,在这两个障碍面前,嬴政发现,即便自己达到了“皇帝”这么崇高的地位,也没有解决自己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怎么办?难道能打赢活人却要输给死人吗?


嬴政和他的小伙伴们没有气馁,他们想啊想的,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找到了一个人,也是个死人,叫邹衍。


邹衍,男,齐国人,主要活动时期略晚于孟子,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我们现在常说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最早源自《尚书》中的《洪范》一篇,但提出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受人重视。直到邹衍出现,在他的大力提倡下,阴阳五行的观念才开始真正盛行。


邹衍也是秉持着儒家学派的价值观的,凡事都要归结到仁义节俭上,只是他的述说境界太高,不接地气罢了。这哥们特别能忽悠,说话宏大广阔,但却荒诞不合情理。他喜欢从非常细小的事情开始验证,然后推广到宏大的事情上去,乃至无边无际。所以,后世给他专门辟了一个学派,叫阴阳家。


但是,他说的话虽然不接地气吧,却非常受到各国国王的欢迎。跟孔子流落陈蔡的悲惨境遇不同,邹衍在齐国受到非常高的尊重。后来,他出国游学,去到魏国,魏惠王亲自跑出来迎接,以宾主的礼节相待;跑到赵国呢,平原君很恭敬的作陪,还给他擦拭席位;在燕国更是了不得,燕昭王亲自拿着扫帚在他前面为他清扫道路,拜他为老师。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百家争鸣,但在自己生前就能受到极大认同的,也就邹衍了。


邹衍最重要的有三大学说:五行说、大九州说、五德终始说。


所谓五行说,就是刚才讲的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来解释世界的学说了;而所谓大九州说,是一种地理观念,认为当时人们所认知到的“中国”只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而已,大九州才是真正的“天下”。


最重要的是五德终始说,因为这是秦始皇应对政权合法性问题的解法。


五德终始说是基于五行理论的一种具体应用。邹衍认为,开天辟地以来,金木水火土五种德性相生相克,而历朝帝王的更替恰好是与五行的轮回相配合的,天降祥瑞与人类发展相互呼应。


《吕氏春秋》上记载,每当人间要改朝换代的时候,“天”都要先降祥瑞,以展示“天命”。黄帝的时候,天降下的是大螾大蝼,就是说土地很肥沃,能养出异样的虫类,是一种祥瑞,所以黄帝那朝是土德,颜色尚黄;到了大禹开辟夏朝的时候,天降下的祥瑞是草木秋冬不杀,所以夏朝是木德,颜色尚青;商汤之时,发生了金刃生于水的事情,所以是金德,尚白色;周朝开国的时候,很多赤鸟衔着丹书在周族宗庙处聚集(赤、丹都是红色),所以周朝对应的是火德,尚赤色。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这是周、商、夏、五帝四朝更替背后的五行相克原理。所以,要替换周朝这个“火德”的,那必定是能克火的东西了。


所以,秦始皇采用了这套学说,把自己定位为水德,水德代火德,名正言顺。然后翻出了自己老祖宗秦文公出猎获得黑龙这样不靠谱的祥瑞事件作为秦朝水德兴起的天命事件,定下了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五德终始说成功的绕开了我们之前列的这两个障碍。五德终始说不要求前一任有失德的表现,只是说,朝代更替是自然规律,朝代本身没有好坏,时间到了,自然有个轮回罢了。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理论正好给秦始皇一个“天命所归”的理由。在此基础之上,秦始皇将这个“水德”的概念拓展了一下,认为水德的治理方法,就是要“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所以他用严刑峻法的方式统治中国,是完全正当的。


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其实他的真实意图还是劝王者要修德、要讲仁义,但是最后却被嬴政歪曲了,成为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的形而上学基础,也真的是呜呼哀哉了!


所以,学者是学者,王者是王者,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中就能发挥完全不同的作用。


======

本系列文章版权专有,未经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称帝进行曲之秦朝篇:秦始皇研究的神理论,结果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清谈诸子百家——阴阳家(中) 五德始终
中国哲学简史(十三)邹衍五德始终
杨振红:“县官”之由来与战国秦汉时期的“天下”观
阴阳家——邹衍
阴阳家:道藏乾坤,五德始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