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百零四|病已传奇

仅仅27天,刚进大观园长见识的刘贺姥姥便被霍光赶出了园子,被送回乡下监视居住,还搭上了一干亲信的性命,可谓是郁闷至极。


这厢,霍光等人也是头疼不已。刘贺是被赶走了,而霍光虽然行废立之事,但也没有篡位的野心。国家不能没有皇帝,刘贺离开以后的这个位子,谁来坐?


西汉一朝最后一位享有庙号的皇帝,汉中宗刘询,粉墨登场了。


童年:监狱、掖庭到民间


刘询幼名刘病已,他的身世很特别。他是卫太子刘据的孙子,汉武帝的曾孙。发生巫蛊之乱的时候,他才仅有几个月大。当时,刘据整个家族遭受牵连,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死于非命,唯独这个尚在襁褓中的孙子侥幸捡回一条性命,但由于也牵扯入了巫蛊事件,被关押在了长安郡邸狱。


汉代不比当代,婴孩的存活率本身就很低,更别说仅仅数月就离开了母亲、被迫生活在环境恶劣的监狱中的孩子了。刘病已好不容易生在了皇太子家庭,在投胎技术上已经很高超了,不想,没几个月便从天上跌到了地下,连如何活下去都成了问题。


传奇自此开始。郡邸狱的负责人叫丙吉,是鲁国人。比较巧的是,刘病已的祖母也是鲁国人。丙吉本身就认为刘据是遭人陷害的,加之与刘病已祖母同为鲁国人,在他看到襁褓中的婴儿时心中便升起了一股强烈的同情心。即使皇太子刘据有罪,这只有数月的婴孩又有什么过错?在这种想法支撑下,他特地在狱中开辟了一块宽敞干净的地方,挑选了两名谨慎忠厚的女囚徒胡组和郭徵卿,让她们以乳母的身份抚养刘病已,并且亲自每天探视多次。


很难想象年幼的刘病已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他的名字“病已”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位命途多舛的皇曾孙从小就有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能活下来实属不易。


对小病已生存的威胁不仅来源于恶劣的生存环境,还来自于他的皇室血脉。巫蛊案件连续审了很久,一直没有定论,刘病已不仅无法离开监狱,还惹来了杀身之祸。


当时,汉武帝身体不适,负责望气的方士说,长安监狱中有一股天子之气,影响了汉武帝的健康。于是,汉武帝就命人通知长安监狱,凡事在押犯人,无论什么罪行,一概处死。


使者来到郡邸狱的时候是晚上。丙吉提前获知了消息,关闭了大门不让使者进来。使者在门外大喊是奉了天子的诏令,丙吉硬扛着不开门。他隔着大门对使者讲道理,强调狱中有天子的亲曾孙。普通人,尚且不应得到无辜被杀的结果,更何况是天子的亲曾孙呢!就这样,两人一直僵持到天明。


使者无奈,只得返回向汉武帝复命。汉武帝听完经过,叹了一口气,说,怕也是天意吧!说罢,下诏大赦天下。就这样,在丙吉的坚守下,小病已再度逃过一劫。


监狱的生活很艰难,丙吉极力照顾小病已的生活起居。乳母胡组服刑期满了,本应当离去,但小病已对她十分依恋,丙吉便用自己的钱雇下胡组,让她继续照顾小病已;由于病已还是待罪之身,在没有天子诏令的情况下,无法获得上等饮食,丙吉便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肉和米这些上等的食物,供给给小病已;小病已数次因疾病几乎性命不保,都是在丙吉的照顾和庇佑下救了回来。


尽管对小病已的关照无微不至,丙吉仍然清楚地认识到,监狱并不是适合孩子成长的地方,何况小病已这样的皇族血脉。但是,朝廷中像他这样对小病已抱有同情的官员并不多。他让人写信给京兆尹,并将胡组和小病已一起送去京兆尹,却被对方毫不留情地退了回来。在官方途径几次碰壁了之后,他又寻访到小病已祖母的家族史家,并最终将小病已送到了他祖母的母亲那里,终于让他过上了比较正常的生活。


在小病已的童年时期,丙吉并非唯一一个对他恩泽深厚的贵人。


后来巫蛊风波平息,汉武帝思念刘据,并在死前下诏承认了刘病已的皇族身份,让掖庭负责抚养刘病已成人。当时的掖庭令叫做张贺,是张汤的儿子,霍光手下红人张安世的哥哥。张贺曾经为刘据的下属,对刘据的恩惠多有思念,也将这些最终报答在了刘病已身上。他按照诏令的要求,悉心抚养刘病已,并自己出钱为刘病已请老师。等刘病已到了成婚的年纪,张贺甚至考虑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他。但是,这件事遭到了其弟张安世的反对。安世的理由很简单,当时刘弗陵刚刚成年,刘病已的身份很敏感,你在这个时候拼命夸他好,还将孙女嫁给他,岂不是在政治上落人把柄吗?作为有罪之人的后代,刘病已能够像老百姓一样衣食无忧就已经很好了,就不要再有什么非分之想了!


张贺无奈,只得找了一个叫许广汉的下属,请求他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病已。张贺对许广汉说,刘病已毕竟是皇族血脉,以后再差也能封个关内侯。许广汉答应了。在排除了各种阻挠和反对后,许广汉按礼数要求请人做媒,而张贺则拿出自己的家财为刘病已置办聘礼,风风光光地为刘病已迎娶了许广汉之女。


此时的刘病已,虽然尚无法获得皇族应有的地位,但也有了自己祖母家族和妻子家族的支持,生活上没有什么顾虑了。而这特殊的成长环境,反而让他有了普通皇族子孙无法拥有的经历。


那个时期的刘病已十几岁,正是有些叛逆的青春期。一方面,在长辈们的支持下,他能享受到贵族的教育,跟随东海人澓中翁学习《诗经》;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相对自由的皇族,他又能无拘无束地游历各地,与下层社会的人物结交。


很多史书都说刘病已的民间经历,是他能做好皇帝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话不假。刘病已在民间的游历,使他能够了解到社会底层的疾苦、国家政策对于普通百姓的影响——这些,是养在深宫中的皇族子弟无法想象的。更重要的是,经历过曲折的童年以及社会底层的捶打和磨练,让他学会了一些皇室教育不传授的技能:隐忍,妥协,务实——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优秀政治家的基本功。


但是,谁也未曾料到,刘病已最后能成为皇帝。


“君臣和睦”


刘弗陵壮年离世,随后刘贺又因不符霍光等人的心意,最终导致被废。剩下的皇室子弟,如刘胥等,早就被霍光排除在大名单之外,一时难以选出一个合适的人选来继承大统。于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绝无仅有的景象:皇位空缺了2个多月。


霍光不想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由于刘贺事件对他的影响太大,他是无论如何再也无法承受另一次废帝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和压力了。因此,两害相权取其轻,他宁可将皇位空着,也不愿草草选择一个不靠谱的新人,再一次重蹈刘贺的覆辙。


丙吉从中看到了机会。他上书给霍光,向霍光隆重推出了汉武帝这位流落民间、不受待见的曾皇孙。他简略地向霍光介绍了刘病已的经历、为人和学习情况,并正式建议霍光将他作为皇位候选人来进行考察。


虽然《通鉴》没说,但毫无疑问的是,霍光肯定对刘病已的背景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同年7月,霍光召集群臣讨论,最终确定由刘病已继任皇帝位。


为什么最后选了刘病已?


刘贺闹剧对霍光并非没有好处。在经历了这样一场闹剧后,霍光反而弄清了自己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在常年掌控帝国权力的影响下,霍光已经无法再轻易将权柄转手他人了,所以,他不要一个天纵英才的皇帝,而只是需要一个听命于他的木偶。

而刘病已,是最合适的木偶。


他十八九岁,虽是皇族,却经历曲折的童年,没有皇族子弟的野心,反而有接近于民间百姓一样的心智;他受过教育,学的都是《诗经》、《论语》、《孝经》这些教人谨慎为人的伦理法则,没有学过制霸天下的皇帝理论;他身边有祖母史家和妻族许家的支持,但这些都不是什么显赫的望族,而只是平庸的市井大户罢了;他在朝廷中毫无根基,曾有恩于他的丙吉、张贺在当时都不是什么大官,根本无法对霍光和他的同僚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所以,刘病已逆袭了。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霍光的眼光是英明的,刘病已是个无比正确的选择。


刚一上位,刘病已就做了一件大事:大肆封赏。


和刘贺一样的是,刘病已一上位就开始大肆赏赐有功人员;和刘贺不一样的是,刘病已赏赐最重的不是自己亲近的人,而是朝廷重臣,尤其是大将军霍光和车骑将军张安世。


赏赐力度不可谓不大,霍光原本食邑二千三百五十户,这次一下子就翻了三番,增加了一万七千户,总计将近两万户;张安世之前食邑三千四十户,此次增加了一万六百户,也差不多翻了两番。


这显然是对霍光统治集团示好的表现,刘病已很上道啊。


这厢赏赐的余音还没平定呢,霍光又自导自演了一出大戏——向新帝“稽首归政”,要将大权还给新登基的皇帝。


霍光不是很迷恋权力么,这出“稽首归政”唱的是哪出呢?


很显然,还政于天子并非霍光的真实意图,他这么做主要是出于两个目的。


第一,他要试探一下刘病已是不是真的上道,是不是真的对皇权没有野心。经历过燕盖谋逆和刘贺事件后,霍光在政治上再不敢轻信任何一个人,尽管刘病已在即位初期表现得很上道,也不代表他能严格按照霍光的剧本演下去,所以,试探一下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霍光由于之前擅自废立刘贺,给天下留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前一年,他遭到了侍御史严延年的公开弹劾,说他“不守人臣之礼,大逆不道”。这是一个臣子可以受到的最恶劣指控。尽管霍光大权在握,安全无虞,但朝野舆论仍然需要顾忌,于是,他便想通过上演一出“稽首归政”来为自己扳回几分。


而刘病已的表现简直就是梦幻般的完美。他拼命地谦让,说这个担子太重,朕稚嫩的肩膀承担不起啊,并且三令五申要求有关部门任何事情都要先通过霍光,然后再上奏天子——这不仅没有任何回收权力的想法,反而进一步夯实了霍光独揽大权的既定事实。


有小伙伴可能要问了,难道霍光不怕刘病已没想明白,接受了归政的要求,然后又导致朝廷再一次掀起腥风血雨吗?


不,霍光一点也不担心,他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的


在经历了刘贺事件后,拥有正常心智的人,都知道霍光才是当时天下最大的太上皇,所谓的天子,主要的职责就是负责祭祀,而霍光才是真正的执政者。在这种情况下,刘病已不太可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就算退一万步讲,刘病已脑子坏了,接受了“稽首归政”的要求,亲政了,那也无所谓。当时的整个朝廷,几乎都是霍光的党羽,一个毫无根基的小毛孩子,能做什么事?最终还不是被控制起来,然后找个理由再度被废?


跟他的曾祖父一样,刘病已这个小皇帝,也得先从“孙子”做起才行。若是单说“隐忍”这一点,刘病已的能力甚至要远远超过汉武帝。


他不仅明智地拒绝了霍光“稽首归政”的要求,而且心甘情愿地将全部政治权力交给霍光,在霍光临死之时还亲自到霍府留下几滴伤心的眼泪,在霍光死后还以超乎规格的礼仪为其举办丧事,甚至在霍氏因谋逆被灭族后还仍将霍光置于麒麟阁功臣榜之首。

这是民间出身的刘病已的优势,也是一位优秀政治家所必备的能力。


美国几所大学曾经就“什么样的学生容易成功”做过研究。一位神经科学家从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成功与学校里的成绩、学术能力测试(SAT)分数的相关性其实并不高,对于成功而言,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合作能力、控制情感的能力以及延迟满足的能力。数据表明,这些能力比你的智商或成绩要重要得多。


刘病已拥有这些能力。他在民间和底层人士打成一片,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他从小生存在如履薄冰的环境之下,一不小心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必须懂得如何隐藏自己的感情;他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可以为了一个长远目标牺牲短期利益。


霍光给自己挑了一个合适的木偶,也为大汉选择了一位优秀的皇帝。


刘病已的神迹


最后,讲点历史八卦。


按史书的说法,刘病已登基冥冥之中有天意。


元凤三年,汉昭帝执政时期,出了许多奇怪的事情。最值得一提的是两件:一是泰山上有一块大石头没来由地突然自己立了起来;二是上林中有一棵原本倒地的柳树突然又复活了,而这棵树的叶子上又有小虫咬出了“公孙病已立”的字样。


当时的符节令鲁国人眭弘对此事发了一番评论,他上书说,这些异事都是有寓意的,估计是上天预兆公孙家族会再度兴起称帝。然后,这哥们很不上道地在上书最末建议汉昭帝刘弗陵寻访贤人,将皇帝位禅让出去,“以顺天命”。


结果毫不意外,眭弘以“妖言惑众”的罪名被正法。


这本来是件不值一提的八卦新闻,但是由于后来刘病已登上了皇位,因此又被拿出来作为刘病已天命所归的证据。


更有想象力比较丰富的人,将同为鲁国人的眭弘、丙吉和刘病已祖母家联系到了一起,说这根本就是这个鲁国小集团设计出来的阴谋!


这个纯粹是笑谈了。即便邪恶如后台君,也不敢将这件事和阴谋论套上关系。毕竟,那时候刘病已小命能不能保住都是个问号,又如何能确保他在日后登上皇位呢?


至于“公孙病已立”的谶语,可以认定是史家为彰显刘病已的形象而附会上去的。“虫食其叶成文”,这难以让人相信真实性。须知,那可是非常狭窄的柳树叶子啊!何况,虫咬出来的痕迹刚好组成五个汉字,这概率太低了。


后台君的猜想是,当时的柳树叶上确实被虫子啃食出了一些痕迹,但绝对不会是那么清晰的汉字。而眭弘这位有些迂腐的符节令,也确实从虫咬的痕迹中得出了一些奇怪的结论,并不动脑筋地上书让刘弗陵退位,最终获罪伏诛。只是由于刘病已后来的历史地位很高,史家顺水推舟地将这个故事稍加加工,附会到他身上罢了。


神迹不止是这一处,汉武帝时期说长安监狱上的“天子之气”也是一例,分析一下大致也应当归入“后世附会”的情况。这种片断,权当茶余饭后的笑谈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昏侯刘贺是最特殊的皇族之一,他的被废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
汉武帝闻监狱有天子气,得知狱中有曾孙,13年后曾孙继皇帝位
从皇族到平民百姓再到皇帝,他的经历堪称传奇
历经帝、王、候、平民四种身份的刘贺,真可谓是最特殊的皇族之一
汉宣帝刘病已后宫佳丽三千,为何抵不过一个死去多年的许平君?
刘询登上皇位之后,便称呼刘据为“戾王”,为什么不叫他什么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