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朝以来吴川建置考

舍小成大

名无实存

南朝以来吴川建置考

随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不断的考古发现,吴川的南朝文物遗址越来越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吴川马飘岭(马宵岭)、大北岭、明村岭、松树岭等俚人文化遗址,而且相当集中,这些遗址,可以证明从南朝开始吴川有正式建置与历史文献记载是相符的。现对南朝以来吴川建置情况进行考证,解决历史地理上的认识,是有一定意义的。

吴川马飘岭南朝至唐朝遗址

一、南朝吴川建置

(一)南朝宋吴川县
吴川,在南朝宋开始有正式的建置,就是吴川县。唐元和八年(813年)的《元和郡县志》载:“吴川县,本汉高凉县地,宋(420—479年)于此置吴川县,以县东吴川水为名,后因不改。纪胜化州。吴川水,在县东三十里。纪胜化州”[1]。《元和郡县志》是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有相当高的可信度。吴川县是南朝宋置,从考古和文献资料来看,应该没有疑义。吴川马飘岭(马宵岭)、大北岭、明村岭、松树岭等俚人文化遗址都在吴川水西,与县东三十里有吴川水的记录是吻合的。
南朝吴川县(今湛江市坡头、吴川、廉江等地)与领安宁、罗州、莫阳、西巩、思平、禽乡、平定等七县的高凉郡(今阳江市阳春、江城、阳东、海陵岛,江门市恩平等地)相聚甚远,中间隔一个领广化、石门、化隆、遂度、威覃、单城、开宁、海邻、舆定、绥定等九县的宋康郡(今阳江市阳西县、茂名市电白区等地)。南朝高凉郡在今阳江市阳春、江城、阳东、海陵岛,江门市恩平等地,属漠阳江流域及锦江流域上游地;南朝吴川县属鉴江(吴川水)流域、五里(武黎)山港流域及九洲江(龙化水)流域地。《宋书·州郡志》记载:“高凉太守,二汉有高凉县,属合浦。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吴分立,治思平县(今恩平市北二十里),不知何时徙。吴又立高熙郡,太康中省并高凉,宋世又经立,寻省。《永初郡国》高凉又有石门、广化、长度、宋康四县。何、徐并无宋康,当是宋初所立,元嘉二十年以前省,其余当是江左所立。领县七,户一千四百二十九,口八千一百二十三。去州水一千一百;去京都水六千六百。思平令,《晋太康地志》有。莫阳令,《晋太康地志》有,属高兴。平定令,何志有,不注置立。安宁令,吴立。罗州令,何志新立。西巩令,何志新立。禽乡令,何志新立”[2]。“宋康太守,本高凉西营,文帝元嘉九年立。领县九,户一千五百一十三,口九千一百三十一。去州水九百五十;去京都水五千九百七十……”[2]。

吴川大兜岭南朝村落遗址

(二)南朝齐吴川俚郡
南朝齐永明六年(488年),吴川县改置吴川俚郡,无属县,属越州。《南齐书·州郡志》“越州”条载:临漳郡(辖漳平丹城劳石容城长石都并缓端)、合浦郡(辖徐闻合浦朱卢新安晋始荡昌朱丰宋丰宋广)、永宁郡(辖杜罗金安蒙廖简留城)、百梁郡(辖百梁始昌宋西)、安昌郡(辖武桑龙渊石秋抚林)、南流郡(辖方度)、北流郡(永明六年立,无属县)、龙苏郡(辖龙苏)、富昌郡(辖南立义立归明)、高兴郡(辖宋和宁单高兴威成夫罗南安归安陈莲高城新建)、思筑郡(无属县)、盐田郡(辖杜同)、定川郡(辖兴昌)、隆川郡(辖良国)、齐宁郡(割郁林之新邑、建初二县并)、越中郡(无属县)、马门郡(辖钟吴田罗马陵思宁)、封山郡(辖安金)、吴春俚郡(永明六年立,无属县)、齐隆郡(无属县)[3]。越州二十郡五十五县。越州吴春俚郡周边是越州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湛江市雷州半岛)、越州高兴郡(今广东茂名市化州市地)、越州永宁郡(今广东茂名市茂南区、电白区部分地),与领安宁、罗州、莫阳、西巩、思平、禽乡、平定等七县的与广州高凉郡(今阳江市阳春、江城、阳东、海陵岛,江门市恩平等地)仍不接壤。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1974年中华地图学社出版)第四册载:齐建武四年(497年),越州辖合浦(驻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临漳(驻今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安昌(驻今合浦县北境)、百梁(驻今合浦县东北境)、龙苏(驻今浦北县江城镇苏村)、封山(驻今灵山县武利镇安金村)、盐田(驻今北海市东南咸田)、定川(驻今玉林市福绵区成均镇古城村)、南流(驻今玉林市区)、北流(驻今北流市地)、陆川(驻今北流市六靖镇)、齐宁(驻地确址待考,疑在今广西邕宁、横县二县南境)、马门(驻今博白地)、越中(驻今灵山以南以东地)、富昌(驻今合浦县地)、思筑(驻今合浦县地)、高兴(驻今化州市)、永宁(驻今电白东北地)、齐康(驻今雷州市)、吴春俚郡(驻今吴川市地)。吴春俚郡的疆域范围和吴川县一致。南朝吴春俚郡辖今湛江市坡头区、廉江市、吴川市等地。

吴川大北岭遗址

(三)南朝梁、陈时期吴川县
南朝梁大通中(528年)平俚洞置罗州(治今化州市区)、高州(治今阳江旧城村)等州,俚洞即俚僚人各部落,越州吴春俚郡是俚人部落较多的建置。俚人名称何来?自汉武以后,越人名称逐渐淡出,在南方地区或不同时段、不同地点、不同文献里越人是以俚、僚、俚僚、葛僚、濮僚、濮俚、濮夷、布僚等等名称出现的。俚人在南朝之所以最为著名,因有冼太夫人(522—602年)之故。冼太夫人经历三朝,阅十六帝,在岭南地区建功立业,护国安民,维护江山一统,是俚人的丰碑,为历史所记载。三朝指梁、陈、隋,十六帝指梁朝武帝萧衍、前废帝萧正德、简文皇帝萧纲、昭明皇帝萧统、安帝萧欢、汉帝侯景、后废帝萧纪、元帝萧绎、闵帝萧渊明、敬帝萧方智,陈朝武皇帝陈霸先、文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孝宣皇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隋朝文帝杨坚[4]。
越州吴川俚郡改置吴川县与越州高兴郡改置石龙县同属罗州(至今化州),越州吴川俚郡含有越人俚人的名称,是历史上唯一的俚郡。雍正九年(1731年)版《吴川县志》“建置沿革”载:“按梁大通中(528年)置罗州吴川县”[5]。清乾隆五十五年(1763年)沈峻纂修的《吴川县志》“建置沿革”载:“梁大通中(528年)置罗州吴川县”[6]。清道光五年(1825年)李高魁、叶载文纂修《吴川县志》“建置沿革”载:“梁大通中(528年)置罗州吴川县”[7]。嘉庆《茂名县志》云:“《隋书·地理志》中茂名县,系于旧置罗州高兴郡石龙、吴川二县之下,当属罗州”[8]。梁、陈时期罗州地域是高兴郡石龙、吴川、茂名三县地,石龙、吴川、茂名三县,水通陆通,在地理上难以分割,故作为一体设置罗州。新会人冯融在梁大通(527—529年)中至梁大同(535—546年)中出任首任罗州刺史,宁巨在梁大同(535—546年)中始任第二任刺史,胡颖(507—560年)于梁承圣(552—554年)初始任第三任刺史。陈的罗州从梁制,任刺史的有庞靖等。
梁、陈的罗州吴川县,与高州(治今阳江旧州城村)高凉郡仍不接壤。南朝罗州吴川县辖今湛江市坡头区、廉江市、吴川市等地。原高凉郡莫阳县、平定县、西巩县、禽乡县四县已经归入阳春郡(莫阳川为名,春即川字读音,今漠阳江流域中上游地),此时的高凉郡仅有原思平县、安宁县、罗州县三县的辖地,即今阳江市区、海陵岛及恩平市地。

吴川奴岭东晋村落遗址

二、隋朝吴川建置

隋朝吴川县属高凉郡,地域与南朝吴川县、吴春俚郡地一致。隋开皇九年(589年),冼太夫人归隋朝以后,隋朝改岭南的罗州、高州、崖州、南合州(合州)、新州、广州、越州、安州、黄州、泷州(双州)、建州、石州、成州、静州、桂州、龙州、南定州、西衡州、东衡州、东宁州、交州、兴州、爱州、德州、利州、明州等二十六州建置设郡,其中合高州和罗州为高凉郡,辖高凉、连江、电白、杜原、海安、阳春、石龙、吴川、茂名九县,治高凉县(今阳江西旧州城村)。高凉郡吴川县与高凉郡高凉县仍不接壤。吴川县辖今湛江市坡头区、廉江市、吴川市等地,高凉县辖今阳江市区、海陵岛。即高凉县属漠阳江下游流域及海陵岛地,吴川县属鉴江(吴川水)流域、五里(武黎)山港流域及九洲江(龙化水)流域地。

吴川南蛇岭东汉村落遗址

三、唐朝、南汉吴川建置

(一)前罗州吴川县
唐朝、南汉吴川乃分隋朝吴川而置,吴川地域缩小。唐武德元年(618年),冯盎以高凉郡依附林士弘之楚国,将高凉郡改名为高州(唐前高州),治高凉县(今阳江旧州城村),吴川县属高州。武德五年(622年)改高凉县为西平县,再置潘水、南巴二县,又割石龙县、吴川县置罗州(唐前罗州)。唐前罗州以隋石龙、吴川二县地域置,领石龙、吴川、陵罗、龙化、罗辩、南河、石城、招义、零绿、慈廉、罗肥十一县,其中吴川分出吴川、石城、招义、零绿等四县,石龙分出石龙、陵罗、龙化(今广西陆川地)、罗辩(今广西北流地)、南河(今广西陆川地)、慈廉、罗肥等七县。唐前高州领西平、连江、南巴、潘水(前潘水)、茂名、电白、良德、杜陵、齐安九县,治西平(高凉改,今阳江旧州城)。622年之后,没有高凉县。此时,吴川属鉴江(吴川水)流域、五里(武黎)山港流域地,南河、石城、招义、零绿属九洲江(龙化水)流域地。唐吴川县地比隋吴川县要小,仅得一半。高凉县改西平县,是今阳江市区、海陵岛地。
(二)后罗州吴川县
前罗州于武德六年(623年)分置罗州(后罗州)和南石州,吴川属后罗州。大历八年(773年)南河县属顺州后,后罗州领廉江、吴川、干水、零绿四县,后罗州实际上就是南朝宋吴川县、南朝齐越州吴春俚郡、南朝梁罗州吴川县、隋朝高凉郡吴川县地。后罗州吴川为今湛江市坡头区、吴川市地,廉江、干水、零绿为今湛江市廉江市地。后罗州建置自武德六年(623年)开始至宋开宝五年(972年)止。南石州领石龙(治今化州市区)、陵罗(治今化州合江)、龙化(治今广西陆川滩面)、罗辩(治今广西北流市六靖)、慈廉(治今化州官桥)、罗肥(治今化州笪桥)等六县。后罗州直到南汉时期建置不变,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废罗州入辩州,后罗州吴川、廉江、干水、零绿合为吴川一县,恢复南朝至唐初吴川(春)的原地域,属南石州所改的辩州。
《旧唐书·地理志》载:“罗州,隋高凉郡之石龙县地。武德五年,于县置罗州,领石龙、吴川、陵罗、龙化、罗辩、南河、石城、招义、零绿、慈廉、罗肥十一县。六年,移罗州于石城县,于旧所置南石州,割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属南石州。天宝元年,改罗州为招义郡。乾元元年,复为罗州。旧领县五,户五千四百六十,口八千四十一”[9]。《新唐书·地理志》载:“罗州招义郡,下。本石城郡,武德五年以高凉郡之石龙、吴川置,六年徙治石城。土贡:银、孔雀、鹦鹉。户五千四百六十,口八千四十一。县四:廉江,(下。本石城,以石城水名。武德五年,析石龙、吴川置南河、石城、招义、零绿、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十县。后以石龙而下六县隶南石州。天宝元年更名。大历八年以南河隶顺州。)吴川,(下。)干水,(下。本石龙,武德五年曰招义,天宝元年更名,以干水名。)零绿。(下。以零绿水名。) ”[10]。
唐代后罗州刺史有冯士翙等。唐武德六年(623年)七月,时任隋朝冈州刺史的冯士翙(新会人)据新会起兵反唐,广州刺史刘感出兵讨伐,以官复原职为条件劝降,冯士翙投降了唐朝,后任罗州剌史。冯士翙所任的罗州刺史,是后罗州刺史。冯士翙后来又任窦州刺史。他因管理鉴江流域和九洲江(龙化水)下游得地利而显贵,被封授为上柱国合浦郡开国公、右武卫将军。冯士翙与吴川郡夫人合葬墓在今吴川市塘缀镇尖山岭(特思山)。
唐代后罗州人杨思勖(654—740年),是罗州大首领杨历之子,雷州大首领陈元之外甥。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入宫,在内侍省服侍。景龙政变时期,讨伐叛将李多祚有功,被越级提拔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内常侍。随唐玄宗诛除韦氏后,便成为心腹,官至右监门卫将军。开元年间(713—741年),他先后平定了安南梅叔鸾、五溪覃行章、邕州粱大海、泷州陈行范、广州冯璘(冯仁智)的叛乱,屡立战功,是唐玄宗的得力帮手。他专管征伐的事,所受到的宠信与冼太夫人六世孙高力士(684—762年)相似。杨思勖官至骠骑大将军,爵上柱国虢国公。高力士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死后赠封扬州大都督,葬于陕西省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为唐玄宗泰陵惟一的陪葬墓,生前身后都享有极大的荣耀。
南汉(917—971年)后罗州承唐(618—907)制,辖县不变。罗州有部分居民,在梁开平四年(910年)跟从高州刺史刘昌鲁、宁远节度使庞巨昭入岭北湖南。《资治通鉴》载:“(莫)彦昭不从,巨昭杀之,举州(容州)迎降。(姚)彦章进至高州,以兵援送巨昭、昌鲁之族及士卒千馀人归长沙。楚王殷以彦章知容州事,以昌鲁为永顺节度副使。昌鲁,邺人也”[11]。梁贞明三年(917) 刘䶮称帝,国号越,不久改称汉,史称南汉,都番禺(今广东广州)。南汉刘䶮及其继承人都残暴荒淫,岭南俚僚族群对南汉政权没有好感,能走即走,不能走就上高山躲避。而楚王马殷及其弟马宾皆是贤良之人,天下知名,万民俯仰。后来,南宁州酋长莫彦殊率其本部十八州、都云酋长尹怀昌率其昆明等十二部、牂柯张万浚率其夷、播等七州皆附于楚王。罗州首领大姓之一杨姓,迁出岭南者众。

吴川丝茅岭宋代村落遗址

四、宋、元时期吴川建置

宋初,后罗州辖廉江、吴川、干水、零绿四县。宋开宝五年(972年),后罗州废,原四县合为吴川一县,入辩州。后罗州辖廉江、吴川、干水、零绿四县,治廉江,为何合为吴川一县?因为后罗州实际上就是南朝宋吴川县、南朝齐越州吴春俚郡、南朝梁罗州吴川县、隋朝高凉郡吴川县地。后罗州四县合并恢复吴川名称,是尊重历史的表现。南宋吴川又分置石城县,元代不变,吴川又回到后罗州时期的现状。分出石城后的吴川地域,不到南朝、隋朝吴川(吴春)的一半。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辩州为化州,传言:“因州治西南三里石龙岗有石龙胜迹,以龙能变化,故名化州”。这种石龙岗龙能变化故名化州之传说,依据不足,也难自圆其说。实际上,是因辩州之龙化县龙化之名改化州,如辩州之名来罗辩垌,罗州之名来自罗水一样。龙化县于大历八年(773年)割属顺州为州治,但龙化县东部地归辩州陵罗县,即今化州西部涯话人地区及平定镇等地。辩州本南石州,原有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六县,贞观元年(627年)省慈廉、罗肥二县入石龙县,乾封三年(668年)罗辩县属禺州,大历八年(773年)龙化县属顺州。辩州仅有石龙、陵罗,其中,陵罗有龙化县东部地析入。辩州改名,只能在原来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六县中取,原南石州、罗州之名不可再用,勋州与本地山川实际相去甚远,况且是朱全忠所用,不能再用勋州,慈廉之廉也不可取,因原合州已经改为廉州,只有龙化之化可用,故名化州。《新唐书·地理志》载:“辩州陵水郡,下。本南石州石龙郡,武德六年,以罗州之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置。贞观九年更名。天祐元年,朱全忠以'辩''汴'声近,表更名勋州。土贡:银、竹鞋。户四千八百五十八,口万六千二百九。县二:石龙,(下。贞观元年省慈廉、罗肥二县入焉。)陵罗。(下。)”[10]。
化州恢复了唐代前罗州大部分地域,辖石龙、吴川二县。南宋后,吴川西乡分出石城县,化州辖石龙、吴川、石城三县。元代在化州设路,主官称化州路总管。见于文献资料的化州路总管有罗郭佐。罗郭佐出生于化州路石城县(今廉江市,北宋吴川西乡),祖父罗廷玉为石城主簿,父亲罗嗣宗为石城知县。罗郭佐及其两子罗震、罗奇、孙罗元珪,曾孙罗仕显五人为平定海寇,海上遇警,为国捐躯,后人尊之为“罗五节”,并建庙纪念,即今坡头麻斜罗侯庙。今坡头,即元化州路吴川县地。
宋、元时期的吴川建置,可以参考《宋史》《元史》。《宋史·地理志》载:“化州,下,陵水郡,军事。本辩州,太平兴国五年改。开宝中,废陵罗县。元丰户九千三百七十三。贡银、高良姜。县二:石龙,(下。)吴川。(下。本属罗州,州废,开宝五年来隶。)南渡后,增县一:石城。(乾道三年,析吴川西乡置,因石城冈为名)”[12]。《元史·地理志》载:“化州路,(下。)唐置罗州、辩州。宋废罗州入辩州。复改辩州曰化州。元至元十五年,立安抚司。十七年,改总管府。户一万九千七百四十九,口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七。(本路屯田五十五顷有奇。)领县三:石龙,(下。)吴川,(下。)石城。(下。)”[13]。
宋元明初时期,吴川部族大姓冼氏,不断迁出外地。据明清时期修撰的佛山东头铺《冼氏族谱》载:“一世祖讳发祥,字昌图,号活涯,宋处士。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由高州即今高州府吴川县(宋代吴川属广南西路化州)迁居佛山镇东头铺,注(应为住)南海县五斗口司西淋都佛山堡”。宋代吴川冼氏迁来的地方叫做南海县五斗口司西淋都佛山堡,即今佛山。东头铺冼氏七世祖冼林佑“性豪爽有孟尝风”,他善于经营,东头冼氏在他的带领下成为佛山最豪富的人家。根据记载,元代出生的吴川米收人冼惠于洪武七年(1374年)迁紫金县。紫金县黄塘镇锦口村委会宝胜村《冼氏族谱》载:“惠公,号泽臣。约生于元惠宗(1320—1370年)至元一年(1333年,族谱记载为1335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享年63岁(应为65)。吴川人,出身平民,好读书,也好习武,智勇双全。德配陈氏,生五子,长子贯,次子贵,三子文,四子堂,五子信。贯、贵、文、堂,皆在蜡石围成家立业。唯信(桐)随陈氏留吴川县北五都莲塘米收(今吴川市塘缀镇米收村)另立家室”。紫金冼氏十八世孙冼维腾提供的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抄本《屡世族簿》载:“我始祖冼惠公,岭南布衣,智勇兼全。爰于明兴,有志从戎,屡建奇功,升授千户,继因出师失利,降职总旗。初调潮州,转授惠州。至洪武三年,奉旨下屯,来守是乡(指紫金石碏乡)”。
冼氏不仅在宋元明初时期迁出吴川,今吴川仍是世界冼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

吴川松树岭遗址发掘

五、明、清时期吴川建置

明朝时期,吴川属广东省高州府化州,地域与南宋吴川同。《明史·地理志》载:“高州府(元高州路,属海北海南道,治电白。)洪武元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九年四月复为府。后徙治茂名。领州一,县五……化州(元化州路,属海北海南道。)洪武元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以州治石龙县省入。九年四月又降为县,来属。十四年五月复为州。(北有石城山,又有来安山。东北有茂名水,窦江之下流。又有陵水、罗水,俱自广西北流县流入,与茂名水合,至吴川县为吴川水,南入於海。北有梁家沙巡检司。)东南距府九十里。领县二:吴川(州南。元属化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属高州府。十四年五月改属州。南滨海,中有碙(硇)洲。有碙(硇)洲巡检司,在洲南滨海,后迁洲上。东南有宁川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四月置。又北有宁村巡检司,治川滘,后迁县西北之地聚村,又迁於芷皞口。)石城(州西。元属化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属高州府。十四年五月改属州。南滨海。西有零缘巡检司。) ”[14]。梁家沙巡检司在今化州平定镇。化州市资料记载云:为梁家沙巡检司衙城,驻军把守,治乱安民,取名平定。平定镇本唐龙化县地,大历八年(773年)龙化县割属顺州为州治,平定镇属龙化县东部地归辩州陵罗县。宁村巡检司,治川滘,即今吴川市塘尾街道银岭社区川滘村。
清朝时期,吴川属广东省高州府,地域与明朝吴川同。。《清史稿》载:“高州府:冲,繁,难。高雷阳道治所。东北距省治千六十里。广三百一十五里,袤二百三十里。北极高二十一度四十九分。京师偏西五度四十分。领州一,县五……吴川简。府西南百二十里。北:丽山。西北:特思山。东南滨海。南为利剑门,至〈石匈〉(硇)州,又西南至於通明港,谓之广州湾。光绪二十五年租於法。吴川水在东北,一名吴江,自化州入,东南过三江岭,浮山水西流合焉。屈西南为木棉江,与平城江合,分流至限门港入海。石门港源出石城东桥水,东南流,山角水自东北来注之,又东南至麻斜入海。有塘缀巡司。盐场一,曰茂晖”[15]。
清代吴川,文有林召棠状元,武有福建水师提督窦振彪、江南全省提督曾秉忠、登州镇总兵陈辉龙,金门镇总兵杨元超,黄岩镇总兵陈绍,南澳镇总招成万,南澳镇总兵潘韬,南澳镇总兵潘汝渭,古州镇总兵曾敏行,琼州镇总兵刘得高,琼州镇总兵彭玉等一批将军。吴川县在清朝初期呈现出长达30余年(1646—1678年)先后10余万人民参与的四次“复明”斗争。清末有吴川莲荨人庞培正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吴川上蒙庞雄、芷寮郭建城等革命志士参加的辛亥广州起义,吴川是养育英雄豪杰之地。

吴川松树岭探方平面图

G1剖面分层图

六、现在吴川

现在吴川是县级市,属广东省湛江市。1950年吴川隶属广东省南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2年与梅茂县合并为吴梅县;1953年更名为吴川县属广东省粤西区行政公署;1983年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撤销湛江地区,分设湛江、茂名两市,吴川县属湛江市;1994年5月,报经民政部批复同意撤吴川县设立吴川县级市,为广东省直辖市,交由湛江市代管,市政府驻梅菉街道。
现在吴川市总面积848.5平方公里,是南朝以来面积最小的吴川建置。南朝的吴川今属湛江市管辖,南朝的高凉郡今属阳江市和江门市恩平,两地是不同的地方建置,虽然隋朝吴川县和高凉县同属高凉郡,但此高凉郡由高州(治今阳江市旧城村)和罗州(治今化州市)合置,石龙、吴川、茂名三县属原罗州。吴川、石龙、茂名是鉴江(吴川水)流域不同地段的建置,吴川在鉴江(吴川水)流域下游以吴川水得名,石龙在鉴江(吴川水)支流罗水流域,茂名由石龙析出以鉴江(吴川水)中游干流茂名水得名。石龙为今化州市地、茂名为今高州市地。

吴川明村岭南朝村落遗址

七、结语

自南朝宋时期至今,吴川经历过南朝宋时期的吴川县、南朝齐时期的越州吴川俚郡、南朝梁陈时期的罗州吴川县、隋朝时期的高凉郡吴川县、唐初未归附唐时期的前高州吴川县、唐初归附唐时期的前罗州和后罗州吴川县、南汉时期的后罗州吴川县、北宋时期的辩州吴川县、宋朝化州吴川县、元朝化州路吴川县、明朝高州府化州吴川县、清朝高州府吴川县、今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这就是南朝以来吴川建置情况。自南朝宋至唐初,吴川(春)地域不变,归唐代罗州之后,吴川地域缩小。北宋回归原状,南宋后分西乡置石城县,吴川地域再次缩小,元、明、清不变,自分出坡头区地和原茂名县部分地划入后,今吴川地域848.5平方公里,是历史以来地域最小的吴川。
南朝以来,吴川除了在隋朝属高凉郡管辖外,一直与高凉没有关系,与高凉郡的安宁、罗州、莫阳、西巩、思平、禽乡、平定等七县当然也没有关系。南朝以后的高凉属漠阳江流域,而吴川在南宋以前属鉴江(吴川水)、五里(武黎)山港及九洲江(龙化水)流域地。南宋以后属鉴江(吴川水)、五里(武黎)山港流域,今吴川只属鉴江(吴川水)流域。从南朝以来吴川建置地域的变化过程中,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岭南地区各地建置演变提供一点参考,这样是有意义的。

吴川明村岭南朝村落遗址

参考文献:

[1]唐元和八年(813),李吉甫,《元和郡县志》[M]。
[2]南朝梁,沈约,《宋书》[M],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州郡志四》。
[3]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M],卷十四,志第第六,《州郡志下》。
[4]搜狗百科,南朝,网址,[EB/OL],
https://baike.sogou.com/v6512.htm?fromTitle=%E5%8D%97%E6%9C%9D。
[5]清雍正九年(1731),盛熙祚,《吴川县志》[M],《建置沿革》。
[6]清乾隆五十五年(1763年)沈峻,《吴川县志》[M],《建置沿革》。
[7]清道光五年(1825年)李高魁、叶载文,《吴川县志》[M],《建置沿革》。
[8] 清嘉庆24年(1819年),秦沅,王勋臣 吴徽叙《茂名县志》[M],《建置沿革》。
[9]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卷四十一,志第二十一,《地理四○剑南道东西道九 岭南道五管十》。
[10]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卷四十三,志第三十三,《地理七上》。
[1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卷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
[12]元,脱脱,《宋史》[M],卷九十,志第四十三,《地理六》。
[13]明,宋濂,《元史》[M],卷六十三,志第十五,《地理六》。
[14]清,张廷玉等,《明史》[M],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一,《地理六》。
[15]民国,赵尔巽,《清史稿》[M],卷七十二,志四十七,《地理十九》。

作者简介:

郭安胤,男,汉族,广东吴川人,海南师范大学涉外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湛江市哲学政治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岭南师范学院吴川文化研究所成员,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员,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吴川市诗词楹联学会(原吴川诗社)理事,吴川市足球协会理事,吴川市振文文学社社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越族系文化、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南方各地方文化、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

舍小成大,名无实存

以冼夫人为代表的俚人,曾经雄踞南越一千多年。然而,在今天中华56个民族中,已没有了俚人之名。综观俚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俚人由原南越最大的本土族系,最终逐渐融和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中,推动了岭南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这种开放、和合、互爱、共生的精神,正是海洋文明的核心,俚人犹如盐、中华民族犹如海,盐溶于大海而无形。
    俚人看似消失了,而实质尚在,在哪里?她隐藏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她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
    这正是俚人“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如何“消弥人类文明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俚人这种“明识远图、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与精神,值得世界各民族深入研究和思考。

总策划:郑华星

顾问:王鲁湘  黄伟宗

编委:刘长 郭安胤 戴国伟 李爱芳 冯明华 黄峥

责任编辑:郭安胤  戴国伟 冯明华 

作者:郭安胤

编辑:黄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置化县、化州、茂名
说说廉江市的来历
粤西化州建置沿革
广东省一县级市,人口超170万,地处广东、广西的交界处
广东省一县级市,人口超120万,历史上多次改名!
粤西地名志之化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