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朝以来化州建置考

舍小成大

名无实存

南朝以来化州建置考

深入了解地方建置,是难事,也是有趣的事。尤其岭南地区,历来不被中原地区所重视,文献记载也不十分明晰,要对其建置做详细的了解,确实不容易。在今粤西地区,化州是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建置,先有俚僚(越人),后有瑶人居住过,现在是白话及涯话人群居住。对于化州一名称从何而来?我们可以先从南朝开始,对它做些整体认识,看看化州历史上都叫什么名称。

西晋 交州 广州地图

一、南朝宋时期化州名字叫高兴郡

南朝宋时期,是化州市地设郡的开始,即越州高兴郡。《南齐书·州郡志上》载:“越州,镇临漳郡,本合浦北界也。夷獠丛居,隐伏岩障,寇盗不宾,略无编户。宋泰始(465—471年)中,西江督护陈伯绍猎北地,见二青牛惊走入草,使人逐之不得,乃志其处,云'此地当有奇祥’。启立为越州。七年(471年),始置百梁、陇苏、永宁、安昌、富昌、南流六郡,割广、交朱緌三郡属。元徽二年,以伯绍为刺史,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威服俚獠。土有瘴气杀人。汉世交州刺史每暑月辄避处高,今交土调和,越瘴独甚。刺史常事戎马,唯以战伐为务”[1]。“高兴郡,宋和、宁单、高兴、威成、夫罗、南安、归安、陈莲、高城、新建”[1]。高兴郡所辖的宋和、宁单、高兴、威成、夫罗、南安、归安、陈莲、高城、新建等十县,是在俚僚人部族居住地开辟出来的建置,这与合浦族群大首领陈檀陈氏家族在这里搞开发有关。南朝宋时期化州第一个名字叫高兴郡,属越州。

南朝 宋 地图

二、南朝梁时期化州名字叫罗州石龙

今化州市,在南朝宋时期,由合浦部族大首领陈檀陈氏家族所控制。《宋书·夷蛮传》载:“广州诸山并俚、獠,种类繁炽,前后屡为侵暴,历世患苦之。世祖大明(457—464年)中,合浦大帅陈檀归顺,拜龙骧将军。四年(460年),檀表乞官军征讨未附,乃以檀为高兴太守,将军如故。遣前朱提太守费沉、龙骧将军武期率众南伐,并通朱崖道,并无功,辄杀檀而反,沉下狱死”[2]。大首领陈檀虽然伐朱崖无功被沉下狱死,其家族却控制了高兴郡地,并利用高兴郡的水陆交通便利,大力开发,使今化州市区得到发展。当萧梁武帝于大通中(528年)平定了岭南地区各俚僚(越)人部族后,合高兴郡与吴春(川)俚郡在今化州市区置罗州,辖石龙、吴川,因此南朝梁时期化州名字叫石龙,属罗州。

南朝 梁 地图

三、隋朝化州名字叫石龙

南朝陈时期化州名字跟南朝梁一样叫罗州。罗州刺史先后有:新会人冯融在梁大通(527—529年)中至梁大同(535—546年)中出任首任罗州刺史,俚僚人大首领宁巨在梁大同(535—546年)中始任第二任刺史,土断(以土著为断)为民的吴兴人胡颖(507—560年)于梁承圣(552—554年)初始任第三任刺史。俚僚人大首领庞靖在陈朝时期任罗州刺史。
到了隋开皇九年(589年),冼太夫人(522—602年)帅岭南各部族归属隋朝后,隋置高州(治今阳江旧城村)辖高凉、连江、电白、杜原、海安、阳春、石龙、吴川、茂名九县。今化州名字叫石龙。原罗州分置为石龙、吴川、茂名三县。庆《茂名县志》云:“《隋书·地理志》中茂名县,系于旧置罗州高兴郡石龙、吴川二县之下,当属罗州”[3]。罗州原只有石龙、吴川二县,茂名县是从石龙县分出的。雍正九年(1731年)版《吴川县志》“建置沿革”载:“按梁大通中(528年)置罗州吴川县”[4]。石龙、吴川、茂名三县,水通陆通,在地理上难以分割,特别石龙、茂名二县,本是同一体的关系,是南朝宋齐时期的越州高兴郡地(辖宋和、宁单、高兴、 威成、夫罗、南安、归安、陈莲、高城、新建10县),是南朝梁陈时期的罗州石龙地县,到隋时期石龙分出了茂名县,以茂名水命名。今化州在隋朝叫石龙。

隋 岭南诸郡地图

四、唐朝化州名字叫辩州

唐初今化州还是叫石龙,不久改置罗州及南石州。唐武德元年(618年),冯盎以高凉郡依附林士弘之楚国,将高凉郡改名为高州(唐前高州),治高凉县(今阳江旧州城村)石龙县属高州。武德五年(622年)改高凉县为西平县,再置潘水、南巴二县,又割石龙县、吴川县置罗州(唐前罗州)。唐前罗州以隋石龙、吴川二县地域置,领石龙、吴川、陵罗、龙化、罗辩、南河、石城、招义、零绿、慈廉、罗肥十一县,其中吴川分出吴川、石城、招义、零绿等四县,石龙分出石龙、陵罗、龙化(今广西陆川地)、罗辩(今广西北流地)、南河(今广西陆川地)、慈廉、罗肥等七县。
武德六年(623年)以罗州之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置南石州。南石州于贞观九年(635年)更名辩州(以州有罗辩洞名),辖石龙、陵罗二县。辩州的设置,使化州的建置基本得到定型,历千年而变化不大。《新唐书·地理志》载:“辩州陵水郡,下。本南石州石龙郡,武德六年,以罗州之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置。贞观九年更名。天祐元年,朱全忠以“辩”“汴”声近,表更名勋州。土贡:银、竹鞋。户四千八百五十八,口万六千二百九。县二:石龙,(下。贞观元年省慈廉、罗肥二县入焉。)陵罗。(下。) ”[5]。今化州市在唐朝叫辩州。

吴川南蛇岭东汉村落遗址

五、宋朝始有化州名

南汉(917—971年)承唐(618—907)制。宋开宝五年(972年),罗州废,唐后罗州4县合为吴川1县,入辩州,辩州恢复了唐代前罗州地域,辖石龙、吴川二县。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辩州为化州,开始有了化州一名。今化州市在宋朝又叫石龙,即宋化州的石龙县,宋化州辖今湛江市坡头、吴川、廉江和茂名市化州,不能等同今化州。
(一)化州一名是怎么来的?
传言:“因州治西南三里石龙岗有石龙胜迹,以龙能变化,故名化州”。这种石龙岗龙能变化故名化州之传说,依据不足,也难自圆其说。实际上,化州之化,来自辩州之龙化县之化(即龙化水之化),如辩州之名来罗辩垌,罗州之名来自罗水一样。武德五年(622年)以隋石龙、吴川二县地域置,领石龙、吴川、陵罗、龙化、罗辩、南河、石城、招义、零绿、慈廉、罗肥十一县。其中石龙县析出石龙、陵罗、龙化、罗辩、南河、慈廉、罗肥等七县,吴川县析出吴川、石城、招义、零绿等四县。龙化县与石龙(今化州)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化州以龙化之化命名,是合理的。
(二)龙化县东部归辩州(今化州)。
龙化县于大历八年(773年)割属顺州为州治,但龙化县东部地归辩州陵罗县,即今化州西部涯话人地区及平定镇等地。《新唐书·地理志》载:“顺州顺义郡,下。大历八年,容管经略使王翃析禺、罗、辩、白四州置。土贡:银。户五百九。县四:龙化,(下。武德四年置,以西有龙化水名之,六年隶辩州。)温水,(下。本隶禺州。)南河,(下。武德五年析石龙置,隶罗州。)龙豪。(武德四年析合浦置,隶白州。)”[5]。辩州本南石州,原有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六县,贞观元年(627年)省慈廉、罗肥二县入石龙县,乾封三年(668年)罗辩县属禺州,大历八年(773年)龙化县属顺州,原龙化县一分为二,县西部龙化水部分,为顺州龙化县,县东部属辩州陵罗县。辩州的改名,按照命名的一般情况,只能在原来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六县中取。原南石州、罗州之名曾用过,但别的州正在用,不可再用;勋州与本地山川实际相去甚远,况且是朱全忠所用,不能再用勋州;慈廉之廉也不可取,因原合州已经改为廉州,只有龙化之化可用,况且原龙化县东部地占陵罗县的大部分地,故名化州。今化州涯话人群,主要居住在原龙化县东部(陵罗县地),唐顺州龙化县(广西玉林陆川县南)今为涯话人群居住地。
南宋后,吴川西乡分出石城县,化州辖石龙、吴川、石城三县。《宋史·地理志》载:“化州,下,陵水郡,军事。本辩州,太平兴国五年改。开宝中,废陵罗县。元丰户九千三百七十三。贡银、高良姜。县二:石龙,(下。)吴川。(下。本属罗州,州废,开宝五年来隶。)南渡后,增县一:石城。(乾道三年,析吴川西乡置,因石城冈为名)”[6]。

北宋 广南东路 广南西路地图

南宋 广南东路 广南西路地图

六、元朝叫化州路石龙县

元朝化州是路,辖石龙、吴川、石城三县,今化州只是化州路石龙县地。吴川、和石城是化州路地,不是今化州地。
《元史·地理志》载:“化州路,(下。)唐置罗州、辩州。宋废罗州入辩州。复改辩州曰化州。元至元十五年,立安抚司。十七年,改总管府。户一万九千七百四十九,口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七。(本路屯田五十五顷有奇。)领县三:石龙,(下。)吴川,(下。)石城。(下。)”[7]。今化州市在元朝仍叫石龙。

元 湖广行省化州路地图

七、明朝叫高州府化州

明朝化州属高州府,化州辖吴川、石城二县,原州治石龙县省入。今化州市在明朝恢复叫化州。《明史·地理志》载:“高州府(元高州路,属海北海南道,治电白。)洪武元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九年四月复为府。后徙治茂名。领州一,县五……化州(元化州路,属海北海南道。)洪武元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以州治石龙县省入。九年四月又降为县,来属。十四年五月复为州。(北有石城山,又有来安山。东北有茂名水,窦江之下流。又有陵水、罗水,俱自广西北流县流入,与茂名水合,至吴川县为吴川水,南入於海。北有梁家沙巡检司。)东南距府九十里。领县二:吴川(州南。元属化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属高州府。十四年五月改属州。南滨海,中有碙(硇)洲。有碙(硇)洲巡检司,在洲南滨海,后迁洲上。东南有宁川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四月置。又北有宁村巡检司,治川滘,后迁县西北之地聚村,又迁於芷皞口。)石城(州西。元属化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属高州府。十四年五月改属州。南滨海。西有零缘巡检司。) ”[8]。
梁家沙巡检司在今化州平定镇。词典网记载“平定镇”云:“在广东省化州市西北部。面积216平方千米。人口9.3万。镇人民政府驻平定圩,人口1万。旧为梁家沙巡检司衙城,驻军把守,治乱安民,取名平定。1951年属化县六区。1953年为平定区,1957年改平定乡。1958年置飞跃公社,1963年改名平定公社。1983年改平定区,1987年建平定镇。地处罗江谷地丘陵区”[9]。平定镇本唐龙化县地,大历八年(773年)龙化县割西部龙化水部分仍用龙化县名属顺州为州治,龙化县东部地归辩州陵罗县。宁村巡检司,治川滘,即今吴川市塘尾街道银岭社区川滘村。
宋元时期,瑶人不断迁入化州。李默在《宋、元时期广东瑶族分布考略》中认为“宋、元时期广东境内已经遍布瑶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汪廷奎在《试论元代广东的瑶族》(见《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七辑)》中论述:“综观元代广东的广东道15路、州及海北海南道的高、雷、化三路,其瑶族分布状况是:有瑶族分布的有广州、韶州、南雄、肇庆、德庆、高州、雷州等7路和连、桂阳、英德、新、封、南恩等6州,即18路、州中的13路、州,地域居广东全境之大半;而潮、循、惠、梅、化等5路、州也都可能有瑶”。可见元代粤西地区瑶人的普遍存在。实际上明代化州瑶人数量较多,瑶山有51个,约占高州府201个瑶山的四分之一。《古今图书集成》载:“(化州)畬禾岭,在城西一百五十里。猺人以是岭为畬田种禾” [10]。明嘉靖《广东通志》载:“永乐十五年(1417年)夏四月,信宜县猺(瑶)首盘龙福等来朝贡方物,赐钞币及衣。冬十一月,化州猺首黄应广等来朝贡方物,赐钞币袭衣”。据清道光《化州志》记载:“瑶,良兵之役,始于明成化间。粤西瑶、僮作乱,侵掠州邑,后就抚,随着安插。太守孔镛以恩信结之,拨荒田以俾之耕而其徭役。”明代成化之后,化州瑶人逐渐齐民化。

明 广东高州府化州县地图

八、清朝仍叫高州府化州

清朝时期,化州仍属广东省高州府,地域与明朝化州同。今化州市在清朝仍叫化州。《清史稿》载:“高州府:冲,繁,难。高雷阳道治所。东北距省治千六十里。广三百一十五里,袤二百三十里。北极高二十一度四十九分。京师偏西五度四十分。领州一,县五……化州简。府西南九十里。北:浮梁山。东北:龙王,一名来安山。茂名水在东北,即窦江,又东北有陵水,源出广西北流,入,屈西南至合江墟,罗水亦自陆水入,其合流曰罗江,又谓之陵罗水也。屈东南,迳州治北合窦江,又东南流为平源江,入吴川。梁家沙巡司”[11]。梁家沙巡检司在今化州平定镇,属唐辩州龙化县东部地,后析入辩州陵罗县。

清 广东高州府化州地图

九、现在叫化州市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撤高州府,化州改化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叫化县。1958年11月,化县与吴川县其余部分合并,改称化州县。1961年4月吴川县析出,化州县称谓不变。1994年7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同意撤销化州县,设立化州市(县级)。
自南朝至今,化州先后有高兴郡(属越州)、石龙(罗州)、南石州、辩州、石龙(宋属化州,元属化州路)、化州(明清时期属高州府,石龙县省入)、化县(民国时期由化州改)、化州县、化州市等名称。化州在隋作为石龙县时,分出茂名县(今茂名市高州),今化州、高州皆由广东省茂名市辖。

吴川明村岭南朝村落遗址

参考文献:

[1]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M],卷十四,志第第六,《州郡志上》。
[2]南朝梁,沈约,《宋书》[M],卷九十七,列传第五十七,《夷蛮》。
[3] 清嘉庆24年(1819年),秦沅,王勋臣 吴徽叙《茂名县志》[M],《建置沿革》。
[4]清雍正九年(1731),盛熙祚,《吴川县志》[M],《建置沿革》。
[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卷四十三,志第三十三,《地理七上》。
[6]元,脱脱,《宋史》[M],卷九十,志第四十三,《地理六》。
[7]明,宋濂,《元史》[M],卷六十三,志第十五,《地理六》。
[8]清,张廷玉等,《明史》[M],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一,《地理六》。
[9]词典网,平定镇,网址,[EB/OL],
https://www.cidianwang.com/lishi/diming/0/80970rf.htm。
[10]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M],职方典第一千三百五十五卷,高州府部汇考一,高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本府。
[11]民国,赵尔巽,《清史稿》[M],卷七十二,志四十七,《地理十九》。

作者简介:

郭安胤,男,汉族,广东吴川人,海南师范大学涉外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湛江市哲学政治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岭南师范学院吴川文化研究所成员,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员,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吴川市诗词楹联学会(原吴川诗社)理事,吴川市足球协会理事,吴川市振文文学社社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越族系文化、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南方各地方文化、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

舍小成大,名无实存

以冼夫人为代表的俚人,曾经雄踞南越一千多年。然而,在今天中华56个民族中,已没有了俚人之名。综观俚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俚人由原南越最大的本土族系,最终逐渐融和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中,推动了岭南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这种开放、和合、互爱、共生的精神,正是海洋文明的核心,俚人犹如盐、中华民族犹如海,盐溶于大海而无形。
    俚人看似消失了,而实质尚在,在哪里?她隐藏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她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
    这正是俚人“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如何“消弥人类文明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俚人这种“明识远图、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与精神,值得世界各民族深入研究和思考。

总策划:郑华星

顾问:王鲁湘  黄伟宗

编委:刘长 郭安胤 戴国伟 李爱芳 冯明华 黄峥

责任编辑:郭安胤  戴国伟 冯明华 

作者:郭安胤

编辑:黄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粤西化州建置沿革
说说化州市的来历
广东省一县级市,人口超120万,历史上多次改名!
置化县、化州、茂名
广东省一县级市,人口超170万,地处广东、广西的交界处
茂名概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