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抗战最耻辱一战,少将以上牺牲12人,伤亡近8万,3点原因导致惨败

全职写作不易,您的赞赏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恳请各位把本文转发到朋友圈或微信群

中条山一战,第一战区阵亡官兵4.2万人,被俘3.5万,而日军只战死673人。中条山一战实为抗战以来最耻辱一战。

01 日军准备充分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条山扼守着中原的中枢,在抗战时期隶属于第一战区。
日军决心发动中条山作战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
首先增加了兵力。日军在中条山作(日军称为中原会战)战方案确定后,就开始大规模的调兵遣将。日军从从关东军、华中方面军抽调了大量精锐部队以补给中条山作战。
华中方面军抽调第33师团,苏北方向的第21师团也投入中条山战场,第一军还从本军内抽调了独立混成第九、第16旅团、骑兵第4旅团各一部参战,加上原来部署于中条山周围的第36、37、41、35师团,日军用于中条山作战的地面兵力达到10万以上。日军还从关东军调来了飞行第32、83战队,加上原本的第3飞行团,用来支援地面作战。
日军对此次作战异常重视,日本第1军司令官筱冢义男甚至准备“不顾华北占领区治安下降”,也要集中兵力将中条山的中国军队歼灭。
日军为了保证战役获胜,召集各兵团长及幕僚在“胜败在于八分准备”的口号下,对作战方案进行了彻底研究。同时日军还令各兵团在进行地图、地形等研究时,加强适应作战区域地形、战况的训练。

而相比日军,中条山的中国军队的准备却可以说是潦草了。
1938年以来,中条山的官兵三年多没有打过大战,训练荒废,工事疏于整修。何应钦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主动出击粉碎日军攻势的作战方案。(为什么是何应钦而不是卫立煌,下文会说)
02 中条山的苦难
中条山的苦难来了。
1941年5月6日,日军出动飞机轰炸了西安、郑州等地,并炸断陇海铁路。
5月7日晚日军向中条山地区发动了全面进攻。中条山西部是日军攻击的重点。
在中条山西面,日军直插中条山的核心区域垣曲,准备隔断我第5集团军和第14集团军的联系,并对第5集团军实施双重包围。
在这个方向上,日军动用了第41、36、37师团,加上第9、第16旅团,而当面的我守军为第80军、第5集团军的第3军和第17军。不管从兵力还是装备上,日军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日军首先选择插入第5集团军和第14集团军的结合部,守卫结合部的是晋绥军的43军。日军向43军阵地发起猛攻,5月8日即突破43军十八坪阵地。
尽管中国军队一度反攻成功夺回十八坪,但是日军无耻地采用了毒气攻势,43军官兵不得不撤退。十八坪失守后,17军阵地也被突破。日军快速向垣曲推进,日军伞兵已经提前空降至垣曲周边。
5月8日晚,日军占领垣曲,成功地将中条山西部的守军分割成两个部分,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就在这个时候,另一股日军(36,37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6旅团)也开始攻击我第80军和第3军结合部,很快日军突破当面阵地。
至此,中条山西部中国军队一线防御全部溃败。不仅如此,日军提前占领黄河渡口,第5集团军退路被断,彻底被日军包围。
而在中条山北部日军遭遇了中国守军98军的顽强抵抗。98军在军长武士敏的指挥下顽强作战,在王村一处击溃日军2000多人,毙伤数百敌军。但是日军突破友军阵地,98军也不得不开始艰难的突围之战。
日军第35、21师团加上骑兵第4旅团一部,于5月7日在中条山东部猛攻第9军。日军在坦克、飞机的助阵之下攻势非常猛烈,第9军虽拼死抵抗但依旧被日军突破阵地。后来第9军只有部分逃过黄河,大部分只得逃往大山之中。
5月7日开战,短短4天,日军即控制了中条山地区黄河北岸的多个县城,封锁了中国守军撤到黄河南岸的所有渡口,彻底完成了对中国守军的双重包围。

包围圈内的中国军队陷入了苦战,多名高级将领殉国。
5月9日,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24师副师长陈文杞与日军激战时殉国。第22师副师长梁汝贤投河殉国。
5月12日,第3军唐淮源军长及所部被日军包围,在三次突围失败的情况下,唐军长自杀殉国。
5月13日,第3军第12师师长寸性奇两次负伤后,右腿又被炸断,自知无法突出日军重围后,以随身佩戴短剑自杀殉国。
大量中国军队缺医少药,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建制基本被打散,只能分散突围。
中条山一战,我17万军队4天之内全线崩溃,阵亡4.2万,被俘3.5万人,多名高级将领阵亡。常凯申也不得不承认“中条山是抗战以来最大耻辱”
03 战后反思
中条山为什么会以这样一种耻辱性的失败来结束呢?抛开日军准备充分,战术合理和装备的优势,我们看看自身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战前将主力部队调离,临阵换帅。
蒋介石因为看到第一战区一些部队和八路军交往过密,随将这些部队调出中条山地区。
而这些被调出的部队均是中条山地区的中坚力量,卫立煌写道“由晋南调出者,则有第二、第四、第二十二各集团军全部,第五集团军之第十四军,第三十六集团军之第四十七军、第七十六军,而只代以第八十军之两个师与三十四师。”调出去3个集团军3个军,只补充了3个师。
卫立煌在第一战区和八路军关系较好,也引起了蒋介石的关注,其让卫立煌回重庆述职,变相让卫立煌留在四川,而改派何应钦去第1战区支持工作,
所以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何应钦拍板决定作战方案的一幕。虽然卫立煌在5月4日赶回第1战区,但此时留给卫立煌也没多少时间了。
此外士兵逃亡也是个严峻的问题,中条山地区环境恶劣,后勤困难,各部队都有不同比例的逃兵。而补充的新兵又缺乏足够的训练,战斗力自然要打折扣。
主力调离,士兵逃亡,而战前指挥官的更换更导致整体战斗力下降,面对准备充分的10万日军难以言胜
其次,工事问题。
虽然卫立煌曾经宣传中条山的工事就是“东方马奇诺防线”。
中条山地区的确修筑了大量工事,也在前期和日军作战之中发挥了作用。但是防御工事却并没有得到持续的加固。战后军委会在检讨中承认“中条山山地险要,各部与敌对阵将近三年,而并未积极加强阵地工事,构筑后方据点与彻底破坏或阻绝通敌道路”
而且更重要的是,中条山防御阵地多为单线防御,且缺乏纵深配置,敌人一旦突破一点就等于全线突破。苏联军事顾问曾评价中条山防线“太儿戏,希望赶快加强”。
但是很遗憾,这个问题一直到中条山之战爆发都未得到妥善处理。
第三,其他问题。
除去兵力调配,工事未修问题之外,中国军队在这一战中还暴露出了其他很多问题。
战后,中国军队在检讨中提到“战术呆板,始终陷于被动。我晋南部队经年累月驻守一地,又未调防,又少出击动作,并不讲求欺骗等秘密企图与手段,致使我军内情完全为敌所侦知”

而在敌人情报层面,第1战区长官部获得的情报都不是一手情报,系“承转资料”。而依赖这些情报导致对敌人的番号、兵力乃至作战企图大都判断错误。
何应钦一直认为日军的目标是“进取洛阳、潼关”,进而窥视西北,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军的防守重点在黄河沿线而不在中条山。
战前及战争期间保卫工作也不到位,任由敌人便衣队渗透至阵地周边,破坏我交通、通信及后勤供应,扰乱军心。
第1战区高层在作战指挥上问题颇多,如5月8日傍晚,垣曲失陷这一危急时刻,战区长官部没有做出及时部署调整,任由各军各自为战。再如对43军的使用等等不一而足。
中条山地区在后勤、武器装备上长期严重供给不足,且质量低劣。而KMT存在的厚嫡系轻旁系的问题依旧严重。
除系中央军序列的第 14 集团军武器装备相对较为先进外,第 4、第 5集团军等地方军的武器破烂不堪,而前文所提之43军“武器异常缺乏”。这些问题同样一直到中条山会战打响之前也没有得到解决。
中条山会战就是这样在多个因素综合之下出现了如此耻辱的失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民党第一战区大溃败——中条山会战实录
常德会战
卫立煌突遭解职,因何大骂何应钦和戴笠?十万将士死伤的背锅侠
中日战争(1941)豫皖苏·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战役失败的五大原因
中条山会战何以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