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湾潜伏往事(下)

1988年12月,梅州丰顺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望着熟悉的一草一木,他的眼眶中溢出泪水,如断线珍珠般洒落。

老人停在一扇院门前,怔怔地站着,几次抬手欲推门,却仿佛有千钧重。

“吱呀”一声,院里走出一个佝偻着背的老妇人,她打量了老人一眼,忽然如触电般微微发抖,颤声问道:汉光,是你吗?

老人名叫“谢汉光”,不过他兜中的台胞证上,名字却是“叶依奎”。

四十二年前,新婚才九天的谢汉光匆匆出门,妻子为他收拾好了行装,叮嘱他路上当心,他心中不舍,脸上却毫无波澜,淡淡地说:回去吧,等忙完这阵,我马上就回家。

没想到,当他再次回到故乡的时候,已经年近古稀,而妻子也从脑海中一直魂牵梦萦的清丽少女,变成了鸡皮鹤发的老太太。

乡亲们听说游子返乡,纷纷前来道喜。让他们大感失望的是,谢汉光满面风尘,衣着也颇为寒酸,不像是衣锦还乡,倒像是逃难归来。

谢汉光吐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他是潜伏在台湾的红色特工!

谢汉光毕业于广西大学农学院,是一位优秀农业专家,抗战时期,二十出头的谢汉光已经担任广西省农业试验场的农场主任,可谓是前程远大。

谢汉光为人正直,农场常年收留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难民。一天,谢汉光的学弟陈仲豪出现在农场,谢汉光大吃一惊,他知道陈仲豪是地下党,在内心经历一番并不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决定掩护陈仲豪。

农场的生活是单调的,两人秉烛夜谈,从同窗往事聊到天下大事,谢汉光思想上赞许陈仲豪的事业,不过并不打算加入,毕竟,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有热爱的事业。

1944年,日军发动渝湘桂会战,国军一败涂地,广西大片国土沦丧,谢汉光心爱的农场也被占领。他失业了,只得仓皇逃难,过了两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这让他意识到:国家不改变,想躲在农场里过世外桃源的生活,根本是不现实的。

于是,他毅然加入组织,成为一名地下战线上的勇士。

1946年初,华南分局派他前往台湾从事地下工作,公开身份是林业试验所莲花池分所的办事员,他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在短短的时间内升任所长。在他的安排下,一大批赴台的特工有了合法身份:张伯哲为林业试验所科长,梁铮卿为台湾省农林处技术员,陈仲豪为基隆中学教员。

1950年2月,台湾地下党组织遭受毁灭性打击,最高负责人蔡孝乾被捕叛变,供出了全部名单。一时间,台湾岛上风声鹤唳,不断有人被投入监狱。

谢汉光知道自己不可能继续隐藏身份,在军警上门之前,他踏上了逃亡之路。他的目的地是台东一个与世隔绝的原住民村子——农业专家的身份帮了他,村长是个古道热肠之人,愿意施以援手。有一个名叫“叶依奎”的村民,失踪多年,谢汉光便顶替了他的身份,以林业工人的身份作掩护,隐蔽下来。

台湾当局将他列为重要逃犯,悬赏捉拿,他们相信谢汉光不可能在层层封锁下离开宝岛,所以追查的风声一直很紧,谢汉光也一直提心吊胆,活在恐惧之中。

1987年,台岛宣布解严,谢汉光终于可以走出山林,重见天日。

第二年,台湾开放探亲,他终于回到了故乡。可惜,没有人能证明他的身份,所以回到家乡的他只能算是困难台胞,每月享受人民币120元的补助。

六年后,经过不懈的努力,75岁的谢汉光终于落实政策,正式被承认为党员,并享受离休干部待遇。一年后,他在家中平静地走完一生。

1949年,台湾中部山区,密林深处一间隐蔽的小木屋里,三个年轻人兴奋地交谈着。

三人中,年纪最大的是林业试验所莲花池分所所长谢汉光,这里也是他的办公场所。剩下的两人中,陈仲豪是基隆中学的老师,张伯哲则是林业试验所的普通科员,谢汉光的直属下级。

实际上,张伯哲才是上级——他是台中地下组织的最高负责人,没错,这哥仨是战斗在秘密战线的“伪装者”,他们志同道合,经常在小屋中密会,谈理想谈抱负,谈台湾解放后的宏图大业,说到痛快处,忍不住拍案叫好,好不畅快。

八月份的一天,陈仲豪跌跌撞撞地出现在小屋外,谢汉光见他满脸烟尘之色,身上的衣服也脏兮兮的,显然是着急赶路的缘故,惊问道:出了什么事?

陈仲豪说,基隆出事了。

原来,国民党军警逮捕了基隆中学校长钟浩东,并在校园内大肆搜捕,陈仲豪得知消息后,连夜来此避祸。

几天后,一名交通员悄悄来到山上,递上一封密信,陈仲豪边看边点头道:伯哲来信了,他说已经安排好了我返回大陆的路线。

陈仲豪挥别谢汉光,按照信中指示,一路晓行夜宿,到达台中郊外一家僻静的小农场,他的老同学、台湾省农林处技术员梁铮卿已经等候多时。梁铮卿脸上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道:有一块好地方,冬暖夏凉,特别适合藏人,要委屈你在那儿呆几天了。

陈仲豪被领到一间鸡寮,他不由自主地掩住鼻子,心一横,一头钻了进去。好在与鸡共舞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一天凌晨,睡梦中的陈仲豪被梁铮卿粗暴地叫醒:林先生,该出发了。

陈仲豪没好气地嘀咕道:谁是林先生?

梁铮卿递给他一本证件,上面贴着陈仲豪的照片,姓名一栏却填着“林辰康”,职业是药材商人。

陈仲豪换了发型,鼻梁上架着一副棕红色的塑料框眼镜,在交通员老洪的护送下,他乘火车安然抵达台南。

陈仲豪的表弟在台南警察局上班,他请表弟代买一张前往老家汕头的机票(当时广东尚未解放,通航并未断绝),表弟不假思索地同意了。

第二天上午,陈仲豪早早来到机场,他一面和穿着警服的表弟挥手告别,一面镇定自若地掏出证件,机场检查人员只瞟了一眼,便挥手放他通行了。

陈仲豪成功脱身,张伯哲和谢汉光留在台湾,他们的命运令人唏嘘。张伯哲于次年4月被捕,他在狱中坚贞不屈,最终惨遭毒手;谢汉光隐姓埋名,在一个原住民的村子里东躲西藏四十多年,直到八十年代才返回故土。

1950年2月4日, 台湾师范学院的女教师萧明华正在家中庆祝自己的28岁生日,她脸上笑意盈盈,和远道而来的哥哥萧明柱说着话,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门外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欢快的气氛。

两名陌生的男子站在门口问道:于非教授在吗,请他去演讲。他们说着话,四只眼睛却滴溜溜乱转,不等主人发话,便径直迈步往屋里钻。

萧明华客客气气地拦住道:于非不在家——于非是他丈夫。

那两人在屋内转了一圈,没有发现于非,只得悻悻然离开。

来人走后,萧明华的脸上仿佛结了一层霜,郑重其事地说:哥哥,你记住,无论别人问什么,咱们只是兄妹,没有其他牵连。

萧明柱莫名其妙,心中隐约意识到了什么,默默地点了点头。

萧明华出生在嘉兴,父亲萧子山是潮州人,年纪轻轻就去上海闯荡,没混出名堂,在上海生活艰难,于是举家迁往嘉兴,做些小生意度日。

萧明华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年纪最小,萧子山认为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所以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萧明华自小聪慧,先后考取开封师范学校、重庆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后去北平师范大学深造,不仅成绩优秀,而且文笔出众,曾被冰心誉为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话说北平师范大学有位教授朱芳春,是哥哥萧明柱的好友,也是她十分钦佩的教育心理学专家,两人都是追求进步的正直青年,慢慢变得熟络起来,朱芳春才悄悄告诉她:自己其实是一名地下工作者。

在朱芳春的引领下,萧明华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1948年6月,即将毕业的萧明华收到恩师台静农的一封信,邀请他去台湾任教。萧明华于是向组织提出:全国即将解放,自己希望奔赴台湾,开辟新战场。

萧明华选择的是台湾师范学院,这里有一处僻静的院子,非常适合做情报工作。她同时在《国语日报》兼职,生活日趋安定,逐渐站稳了脚跟。

上级派一位名叫“于非”的人和她搭档,让她喜出望外的是,“于非”原来就是朱芳春,为了掩人耳目,两人扮作夫妻,在白色恐怖的残酷环境中,先后六次送出情报,包括“海南岛防御计划”、“舟山防御计划”、“台湾兵要地志图”等绝密资料。

生日当天两名特务的突然闯入让萧明华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可能暴露了。

果然,两天后,一伙气势汹汹的军警闯入宿舍,萧明华镇定地说:我换件衣服,就跟你们走。她从容地扯下窗外竹竿上的旗袍——这是代表有危险的信号。

特务们毫无怜香惜玉之情,将她吊在房梁上毒打,不许她睡觉,但这位弱女子居然一声不吭。

敌人见硬的不成,便来软的,同意亲友探视,一位朋友来访,萧明华忽然掏出身上的几颗鱼肝油说:给我带一瓶鱼肝油吧,要一模一样的,只要七粒。

鱼肝油最后到了于非手中,于非恍然大悟:鱼七,就是于去啊!——于非后来经历九死一生,成功逃回大陆,这是后话不提。

1950年11月8日,萧明华英勇就义。

1950年2月,台北市一条幽深的小巷里,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站在门口的赫然是十几个杀气腾腾的军警,带队的是保密局电讯处少将处长魏大铭。

原来,保密局侦测到这一带无线电信号频繁,断定某户人家隐藏着一部大功率电台。魏大铭带领人马日夜监听,反复监测,最终将目标缩小为厦门街113巷的三座日式平房。

于是,前后几批特务以查户口、防空演习、维修水电等名义上门查探,却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处。魏大铭坐不住了,一拍桌子,吼道:跟我走,挨家挨户搜查。

魏大铭已经对每家住户的情况了如指掌,眼前这家住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汪声和是交通部民航局的职员,妻子裴俊是剧团演员,一年前,两人随民航局迁台,花1600美金买下了这座房子。

开门的汪声和看到他们,眼中闪过一丝惊愕,但只是一瞬间的事,马上恢复了镇定,彬彬有礼地问道:各位长官,你们找谁?

魏大铭冷冰冰地说道:得罪了,汪先生,例行检查。说着,他指挥手下翻箱倒柜,连地板、墙壁、天花板都被打开仔仔细细地搜索,可惜一无所获,魏大铭大为扫兴,只得招呼众人离开,就在这时,他的视线无意间扫过客厅的饭桌,心中一动,喝道:把桌脚劈开!

汪声和夫妇的脸色忽然变得死灰,魏大铭看在眼里,心里有底了。

那张桌子的桌脚比平常的要大一圈,但并不突兀,如果不是魏大铭那无心插柳的一瞥,可能都不会被发现——里面是一台收发报机。

裴俊悄悄将一包东西递给汪声和——那是一包用来自杀的毒药,可惜没有逃过魏大铭狡猾的目光,他大喊一声,几名特务飞身上前将汪声和夫妇控制住。

汪声和生于京城,他上中学的时候,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他悲愤不已,毅然投身革命。

汪家住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恭王府后花园内(祖父曾任王府家庭教师),此地是深宅大院,环境清幽、利于隐蔽,北平地下组织于是将地下电台设在他家,汪声和小小年纪便熟练地掌握了组装电台、收发电报,他对这神奇的电波大感兴趣,高中毕业后考取了欧亚航空公司的无线电机务员。

汪声和在地下战线的任务很简单:利用自己的专长,建立电台、收发电报。

1943年,汪声和考上了内迁到成都的齐鲁大学,在这里他认识了后来的妻子裴俊,两人配合无间,成为战斗在敌人心脏的一对革命眷侣。

1949年1月,汪声和奉命前往台湾潜伏。如何把收发报机带到台湾?汪声和自有妙计:改装普通的收音机,将重要零件密置于内,既容易伪装,又方便装卸,可谓是一举两得。

苏联驻沪领事馆武官顾伦的介入让事情横生变数,顾伦拍着胸脯,大包大揽地说:我们有特工专用的高级电台,你放心启程,我们会派人把电台送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最终导致了汪声和的暴露。

汪声和夫妇被捕后不久即被杀害,两人临刑时“口号不绝,饮弹方休”。

1949年10月24日,九千余名解放军在金门岛血战三天三夜后,几乎全军覆没。

话说金门守军截住了一支打游击的解放军小部队,一番激烈的交手后,一名倒在地上痛苦呻吟的战士被俘。这人生得白白净净的,说话也细声细气,他自称名叫陈开中,是一名文化宣传员,握不得枪,上不得阵,平时的工作也就是写写板报,教战士们认几个字。

蒋军审讯人员半信半疑,“陈开中”于是索要纸笔,工工整整地抄了一首诗歌,字迹娟秀,看来果然是个文化人。

陈开中被补入金门守军,后来,他考取了台岛的军政大学,毕业后成为“政战部”的少尉军官,他工作兢兢业业,颇得上级赏识,慢慢升迁到上校。

其实,陈开中并不叫陈开中,他原名陈利华,是三野第29军85师253团的政委,金门被俘后,他决心打入敌人内部,只是此后几十年一直没等来解放台湾,让他有些心灰意冷。

终于,陈利华被上级派往香港执行任务,他怀着激动的心情,主动联系中资机构,希望能打通和内陆的联系,遗憾的是,他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对方担心他是特务钓鱼,反应非常冷淡,让他好生失望。

陈利华觉得自己单枪匹马,很难传递情报,于是找了一位同伴,就是同为金门战俘出身的陈瑞林。那陈瑞林倒也大义凛然,帮着他送了几回情报,配合得也算严丝合缝。

哪知过了一段时间,陈瑞林忽然登门,冷笑着说:我最近手头缺钱,你要不借我,我就告发你!

陈利华无奈,只得一次次满足对方的勒索。1981年,陈利华已到花甲之年,他办理了退休,准备颐养天年,但可恶的陈瑞林依然一次次上门要钱,陈利华是个两袖清风的军官,积蓄不多,只得央求陈瑞林缓缓。

陈瑞林几次没能如愿,怒从心头起,干脆利落地举报了陈利华。台当局大惊,立即逮捕陈利华,由蒋经国亲自下令,61岁的陈利华在孤身潜伏32年后遇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新婚9天告别妻子,前往台湾潜伏42年,70岁归来时才知儿孙满堂
谢汉光:留下妻儿入台潜伏,42年后全身而退回大陆,与妻儿团聚
丈夫潜伏台湾42年音讯全无,70岁归来才知儿孙满堂,妻子还在等他
谢汉光:新婚9天接到任务,潜伏42年,70岁回乡妻子还在等他
潜伏台湾40年的红色特工:谢汉光成婚9天赴台晚年身份终得承认
他潜伏台湾42年,70岁回乡,发现妻子带着儿子还在等待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