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予欢:钦防浦地域观念与粤系军人派系成因考释 —兼论广府方言人文形态之钦州防城合浦籍粤军将领群体概览

作者简介:陈予欢,中共党史、黄埔军校暨近现代中国著名军校研究专家,民国军事史研究专家,军事人物传记作家。致力于近现代中国军事历史人物传记资料整理研究论著三十多年,已出版个人独立署名五大丛书序列,30多种作品超过3000万字。

个人独立署名主要作品:《初露锋芒:黄埔军校第一期生研究》、《天子门生:黄埔一期全记录》、《叱咤风云:黄埔二期驰骋记》、《风云际会:黄埔军校第三期生研究》、《雄关漫道:黄埔军校第四期生研究》、《大浪淘沙:黄埔军校第五期生研究》、《岭南文化名片-黄埔军校》、《军中骄子:黄埔一期纵横论》、《黄埔军校那些人:抗战·军人·民族魂》、《潮起潮落: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研究》、《巾帼英华:黄埔军校女生队研究》、《抗日烽火铸军魂:抗战时期黄埔军校教官研究》、《激流勇进:黄埔军校第六期生研究》、《黄埔军校第一期生全记录》(上下册)、《黄埔军校第二期生全记录》、《黄埔军校第三期生全记录》、《黄埔军校第四期生全记录》(一至四册)、《沧海横流:黄埔五期纵横录》、《黄埔军校第五期生全记录》、《继往开来:黄埔军校第七期生研究》、《黄埔军校将帅录》、《保定军校将帅录》、《陆军大学将帅录》、《云南讲武堂将帅录》、《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将帅录》、《东北讲武堂将帅录》、《中国近百年著名人物辞典》、《民国广东将领志》、《东江纵队人物志》、《粤军史—粤系军事集团史》、《军魂闪烁—辛亥革命在广东》等等。

广州作为华南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历经22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等的最早发祥地。广府文化是中华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岭南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广东文化的代称。广府文化之延深岭南文化,涵盖粤桂广袤地域。史上粤军以其长存近现代广东之军事魅力、跨越粤桂两省军事人文史迹,在现代中国军事史上留存凝重辉煌的一页。今属广西的钦州防城合浦区域,民国时期属于广东省统辖,同属广东粤系军事集团。钦防浦地域方言的粤系军人政客,在抗日战争前后的广东军政统辖环境下自成体系,与广府客家方言语系、粤东潮汕方言语系形成粤系军事集团内部三足鼎立的派系,影响作用于广东军政事务和内部人文关系。此种以地域方言自然形成的军事人文状况,过去少有方家深究总结,在此从粤桂地域方言人文文化上考量,尤显历史与现实意义。

粤军

01

粤系军队:国民革命大势下形成发展壮大

依据广东行政辖区划分,1914年5月钦廉道辖区设置4个县治:钦县、防城、合浦、灵山,1920年12月裁撤[1];1934年春,广东行政辖区划分为九个区,第八区辖钦县、防城、合浦、灵山等[2]。为了便于叙述,本文依据清末民初的钦防浦辖区三县为基准,考释钦防浦地域方言之军事人文。

史称粤军作为广东地方军系,最早发源于辛亥革命后之广东北伐军。辛亥革命后群起的广东各地民军被视为粤军雏形,始创于1912年;正统之粤军,成于朱庆澜移交孙中山之二十营新军。该军后来成为孙中山先生掌握的第一支具有革命意义的军事力量,它的诞生与成长初期,是广东地方军事力量与民国时代军阀崛起此消彼长的时期,也是孙中山先生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的开端及里程碑。粤军,首先是一个意义广泛的广东地方军系之称谓,是一个时期广东地方军事集团的统称。护法护国运动起事,粤军作为革命党仰仗的武装力量,是在孙中山亲自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国民党最初及强势的军事武力,并在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发展过程中成长壮大。“粤军”之称谓,虽止于1925年8月国民革命军之编制组成,但是后续以粤军为基础的“粤系部队”,以粤系将领军官为指挥阶层,以粤籍本土居民为补充兵员,以粤语(包含广府、客家、潮汕方言)内部流通方言,活动范围主要(或多数)为广东地方之武装力量。为便于叙述,统称为“粤系军队”(或粤系部队),按照其历史渊源形成并地域武力整合类别,亦称谓“粤系军事集团”。

据史载,形成于初期的粤军与陈炯明有着密切关系,由其统辖的部队被认为是最早成建制的粤军。护法护国运动时组建的粤军,与孙中山先生的精心扶持息息相关。粤军的发展、成长、兴盛和衰落,经历了陈炯明领衔的援闽粤军时期、驱逐旧桂系军阀返回广东的粤军、背孙(中山)分出的陈炯明部粤军和继续作为孙中山倚仗的许崇智部粤军时期。1917年,孙中山先生南下护法,从旧桂系军阀(陈炳琨)争取到原属于广东省警卫军的二十营兵力,组建起一支由革命党人掌握、由陈炯明指挥之武装力量----援闽粤军;1920年间,粤军在孙中山先生号召下回师广东,驱逐统治广东多年的旧桂系军阀,重建广东护法军政府;1922年6月,粤军分化成两大派系,一是陈炯明部粤军,二是许崇智为首的粤军,后者联合滇桂湘赣军阀重返广州,孙中山得以再次建立广东革命政府;1924年,“建国粤军”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主要军事武力,并为建立黄埔军校继而组建党军奠定了军事基础。

史称之粤军,其广义为广东籍将领统率的本省军队,统辖所属各级部队的重要将校也由广东籍人士担当,更有甚者,一些粤军骨干部队的初级军官及其兵员补充,皆源自广东本土人。粤军以广东地域广义概念,与早期粤军并行发展于同一时期,活动于广东各地,由粤籍人统领,部属将领与征募兵员皆为粤籍本土人之部队,例如广东南路邓本殷部等。粤军曾是国民党人“倾尽党之全力栽培起来的”[3]一支军队,在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孙中山先生就是倚仗粤军这支基本武力,实现了中国国民党执政广东建立政权的目标,粤军这段历史功绩应当予以肯定。缘于政治军事与地域概念称谓,1925年8月,国民革命军组建后之“粤军”改称为“粤系军队”、“粤系军事集团”。建国粤军,是孙中山命名的,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逐渐扩充并成为中国国民党——执政党——倚仗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邓铿以在粤军中的影响与作用,实为标杆人物,被视为军人典范,深得孙中山先生赏识重用,为粤军其他部队起到了示范作用。1922年11月起,梁鸿楷、李济深(时任师司令部参谋长)及邓演达、张发奎等营、团职军官,对陈炯明的倒行逆施作法较大反感,暗下决心脱离陈炯明部。1922年11月间,推举邓演达为代表,秘密潜往上海晋见孙中山先生,汇报了粤军第一师情况,引起了孙中山的关注。孙中山作出指示:一是联合可靠的粤军讨伐陈炯明,夺回广东革命根据地;二是希望粤军第一师能继承邓仲元遗志,将粤军第一师革命传统发扬光大[4]。粤军第一师起义后在广东西江-肇庆活动。1923年1月2日,邓演达率领工兵营驰援封川,奉孙中山大元帅之命,协同各军讨伐陈炯明部粤军,提出“打倒陈炯明,建设新广东”的口号,为粤军第一师起义之先声[5]。粤军第一师培养出来的许多军事骨干,后来成为国共两党军队中著名的军事将领[6]。

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随即对驻广东境内的各派军队进行整编,统一编制。8月26日成立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四、五军,建国粤军第一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副军长陈可钰,参谋长邓演存,政治部主任麦朝枢;以第一旅扩编为第十师,师长陈铭枢;第二旅和补充团扩编为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代师长邓世增);8月30日,以原第一旅第一团张发奎部,扩充成立第四军独立第一旅,张发奎任旅长,参谋长许志锐,第一团团长朱晖日,团附苏德燊;第二团团长黄琪翔,团附吴奇伟。独立旅扩编为第十二师,代替因叛乱被撤编的梁鸿林第十二师。至此,粤军第一师终结,但由第一师发展衍生出来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及其以后的第十九路军和粤系军事集团,继承和发扬了第一师的精神,历经北伐战争和八年抗战诸役,在民国军事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此段时期,曾在粤军第一师服务的钦防浦籍相关将校有李济深、陈济棠、陈铭枢、邓世增、香翰屏、蔡廷锴、沈光汉、区寿年、张炎等。作为中国国民党执政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之最初组建(1925年8月)的国民革命军主体构成,许多重要武力亦出自粤军,除第四军、第五军整体为粤军改编外,第一军(所辖第三、十四、二十师)、第六军(所辖第十七师)皆为粤军改编加入。据此可以认为,1926年7月北伐前,国民革命军构成之70%武力源自粤军。

02

以地域方言形成的钦防浦籍粤军将领群体

钦防浦籍粤系军队将领群体之形成,较早可追溯到西路讨贼军及驻南路的高雷讨贼军。1923年发起讨伐陈炯明部粤军的战役,高雷讨贼军总司令林树巍率部驻防广东南路。南路司令官黄明堂,南路第二师师长周之贞,独立第七旅旅长莫雄,直辖第三支队司令官罗绍雄,第十三旅旅长梁若谷,支队司令官丘耀西,虎门要塞司令官廖湘芸。从地域划分看,另一武力发源是广东南路八属联军邓本殷部粤军。粤西地区大小军阀林立,各自为政,情况复杂。此时期广东西部各路粤军情况如下:琼崖善后绥靖处处长兼师长邓本殷,讨贼军雷州总司令部总司令林树巍,讨贼军南路总司令部总司令黄明堂,南路讨贼军总指挥申葆藩,第一师师长陆云桂,第二师师长苏廷有,第四师师长吕春荣,驻防雷州三县和廉州北海地区。1923年7月,申葆藩部攻击驻防钦县防城的粤军黄明堂部,占领了廉州、北海地区。邓本殷指派黄志桓与申葆藩协商,组建高雷钦廉琼崖罗阳八属联军,表面上不倾向孙中山广州革命政府,也不帮助陈炯明部粤军,实际上与陈炯明部粤军遥相呼应。该时期广东南路粤军情况如下:广东南路高雷钦廉琼崖罗阳八属联军总指挥邓本殷,副总指挥申葆藩,参谋长黄志桓,联军右翼指挥官苏廷有,南路讨贼军总指挥林树巍,高州讨贼军指挥官吕春荣。此时的高雷钦廉琼崖罗阳八属联军,人员最多时号称20000余兵力,实际战斗力并不强,主要是地方土匪、“大天二”(广东旧时对地方恶霸的俗称)、民军与乡练纠集一体的乌合之众。从史载资料看,1924年10月大元帅府大本营编制的建国粤军序列,其中以钦防浦籍军官统领的军队编制主要有:建国粤军第四军军长黄明堂,统辖第一师师长李绮庵,第二师师长黄明堂(兼),第三师师长姚观顺,第一独立旅旅长(缺载),第二独立旅旅长(缺载),第三独立旅旅长赖孟飞。建国军第一师师长林树巍,统辖第一旅旅长司徒非,第二旅旅长谭启秀,第三旅旅长袁华照。建国军第二师师长杨虎,建国军第四师师长李海云。1925年春起大元帅府大本营编制的建国粤军序列有:建国粤军第五军军长杨坤如;第十一师师长杨启明,第十二师师长徐武东,第二十一旅旅长温钟和,第二十二旅旅长钟月初,第二十三旅旅长张廷贻,第二十四旅旅长陈思明,独立第一旅旅长刘济权,独立第二旅旅长梁季平,独立第三旅旅长李汉棠,独立第四旅旅长赖汉初。建国粤军第六军军长熊略(未就任),第五师师长周之贞,第九旅旅长萧组,第十旅旅长陈照和,警备第六司令梁翰昭,两阳警备司令王体端。1925年秋,两支粤军部队实现整体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和第五军,北伐时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战功卓著,被誉为北伐“铁军”,有说法称其为“粤军之母”。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是由陈铭枢(合浦籍)第十师、陈济棠(防城籍)第十一师、张发奎(始兴籍)第十二师、徐景堂(东莞籍)第十三师编成。第四军这四个师的主官,从历史渊源分析,都形成了个自的势力圈子,主要是地域划分出既相似又不同的地方语系,这种内在矛盾是粤军内部本身固有的,一旦出现利益、矛盾或势力范围冲突时,这些矛盾便表现成为分裂和离间的客观因素。具体分析起来,粤军内部矛盾的形成,首先是地域的矛盾。从部队来源来看,第十师属于广(州)肇(庆)系,来自广州和珠三角;第十一师来自粤西的钦(州)廉(江)高(州)雷(州)一带;第十二师是客家系,来自梅州和韶关。据说当年地方方言也是划分派别的一个标致,薛岳的部队说客家话,十九路军的说广州话,陈济棠的部下会讲湛江雷州话的的人很吃香。潮汕人在陆军系统中受排挤,他们只能投奔海军,与福建人认老乡。粤军出身并崛起的蒋介石,对粤军内部的渊源及矛盾了解得最为细致清楚,因而在历史上,粤军的多次分裂甚至战争,蒋介石都能利用谋略始终主动把握先机,并每每切中要害,将粤军牢牢控制于南京国民政府及中央军势力范畴。

蒋介石

第八路军总指挥陈济棠,总参谋长缪培南;第五十八师师长文鸿恩、邓彦华、陈耀汉(该师由原粤军第二师改编);第五十九师师长余汉谋(陈济棠的基本部队);第六十师师长蔡廷锴、沈光汉(1931.4.10该番号改为第六十四师);第六十一师师长蒋光鼐、戴戟、毛维寿(后为第十九路军主干部队);第六十二师师长香翰屏(陈济棠的基本部队);第六十三师师长李扬敬(陈济棠的基本部队)。[7]综上所述,第五十九师、第六十二师、第六十三师为陈济棠称霸的强势武力。陈济棠、香翰屏同为钦防浦籍人士,更为其嫡系亲信仰仗有加。其后,粤系军队统领人物李济深受困南京,陈济棠一跃而为在广东之粤系军队首领。1928年12月起,在胡汉民、古应芬等中国国民党元老支持下,陈济棠凭借着粤军的军事实力,逐步掌握了广东的军政大权,直接指挥的粤系军事武力号称20万,足令临近各省乃至中央政权不可小视,成为名震一时的“南天王”。粤军暨粤系军事集团进一步扩充为第一集团军,在此军事力量支持下,盘踞广东的中国国民党反对派敢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并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军政环境。李济深之后,陈济棠在在胡汉民支持下开始主政广东,组成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的西南军政府。史称“南天王”时期的粤军,1929年时所编军队称作广东编遣区第一至第三师,1930年起改编为广东第一集团军,初期为三军九师,1936年发展扩编为五个军十五个师七十个团兵员,当时的粤军加上地方保安部队约计有20万人,是粤军发展的鼎盛时期。粤系军事强人陈济棠,在政治上前恃胡汉民等驻粤元老威权,嗣后倚仗粤政魁首古应芬,古应芬则借助陈济棠军事力量达到其对广东政治事务话语权,两厢利用相得益彰。陈、古联袂军政后,一方面与广西桂系军事集团握手言和,主动将入桂军队撤回广东,两广联合行动,共同反蒋(介石);另一方面,将此时亲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陈铭枢(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设法驱逐出省,以省政府民政厅厅长许崇清代理主席职务,还将陈铭枢在广州统辖的两个保安团集中缴械。陈济棠治粤时期还着重工业经济和城市基本建设,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广东经济最为繁荣活跃、工业与经济发展成绩显著的时期,广州市政建设基础和规模也于此时奠定。粤军作为孙中山创建的革命武力以及地方军事集团,对于现代中国军事史以及广东政治、军事、社会发展进程,均有过重要历史作用及影响。1936年“六一事变”后,陈济棠离职。余汉谋统率粤系军队归附南京国民政府,粤系军队改编为广东第四路军,1937年1月初再次整编为中央军陆军序列,粤系军队整体纳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之下。

03

钦防浦籍粤系军队军官群体概览

以地域方言与人文背景划分,钦防浦籍粤系将领主要以陈济棠、香翰屏等为代表人物。陈济棠所任用将领绝大部分为粤籍人,既有同其自己有“五同”关系(同宗、同乡、同学、同一支部队、同方言),又要效忠于自己并具备相当的军事学识(学历)和作战经验,以形成其地方割据的可靠力量,从而达到其统率的粤军部队富有战斗力。在第一集团军师长以上将领中,钦廉籍师长由1931年的3人到1936年增至7人,占全集团军15名师长中将近一半,最后连其胞兄、缺少军事学识的陈维周也被任用为警卫军军长。1936年1月初,陈济棠主持的第一集团军再次进行扩编,以独立师及教导师组建起第四军、第五军。扩编后的第一集团军按每军编制三个师,每师四个团,总编制达七十个团,约计有官兵近二十万人[8],达到粤系军队建军以来人数最多、阵容最为鼎盛的时期。依据史料,据不完全统计,钦防浦籍粤系军官群体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一段时期有233名,以下表为例简介:

钦防浦灵籍履历粤系军队军官一览表(按姓氏笔划排序)

上表刊载233名钦防浦灵籍粤系军官,只是当时庞大的粤系军队一小部分。

根据上述名单观察与分析,李济深、陈济棠统粤时期的许多年迈高级军官,在被革除军事主官职务后被任命为参事、参议、顾问和高级参谋。从正统粤军至1936年的二十余年光景,粤系军事集团各派系连年征战扩充兵员,积聚了一大批各级将校军官。粤军军系所谓“军系”既表示“源流”,又表现为隶属沿革关系所结成的“军政派别”。

地域认同,系近代中国军队中形成“源流”与树立“派别”的重要元素,早期粤军即以地域取名。清末民初形成的地方新式军校——讲武堂、速成学堂及陆军小学堂,对于粤军军系之形成与整合曾起过决定性影响和作用。同一地域、军事学堂、方言、习俗与性情风格,使文武与区域之间的跨界关系互动变得常态化与约定俗成。此外,更有求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云南讲武堂、陆军大学以及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之校友关系、师生或学长关系、同僚与随从关系等不谋而合结成的粤军军系,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和特征。各种关系的相互交集,形成扎根地方的浓厚特征。比较而言,军校、地域这两大因素更能影响他们今后的军旅与政治命运。正是这些连动互辅的政治与军事行为,为粤军将领之崛起创造了持续的机遇。相比社会形态而言,军事、军队、军校教育是清末民国时期最为突出的集团现象与人文景观。伴随着不同地域的军政魁首,规划出各自不同的政治与社会形态,军事集团的决策人物往往比纯政治素人更能把握与控制社会前进与发展之导向。粤军与粤系军事集团,就是在这种军事强权背景下萌发、形成、壮大的,也是伴随着孙中山先生早年在广东的革命实践与政治变革而产生并成为所能倚仗的军事武力。因此,粤军——粤系军事集团——是政治与社会的主流旋律,也是当时社会进步导向与主旋律在军事方面的常态反映,因而值得后世与当今总结与弘扬。粤军在近现代中国及广东政治、军事、社会的发展进程,均有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和影响。粤军的产生与粤系军事将校的引领与崛起,为长时期封闭的军阀军事统治领域注入了先进的革命的军事学术思想和军事进步武力。许多粤军将领在不同时期历史阶段的粤系军队中担当重任,成为独当一面的将帅英才,不少还在军政机构参予战略与策划,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军队建设乃至战争进程,在国家军事历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04

结语

综观史迹,军事范畴的地缘政治及军事人文地理,突出反映在人文素质与军事领域,长存于中华民族军事人文演进史。在民国时期形成的各派军阀势力集团,各种利益关系和隶属沿革交织一体,在军事领域表现得淋漓尽致。民国社会的动荡与战争状态,更加助长与加剧了现代中国军队的人文地理与地域倾向。在广东一隅,从孙中山、陈炯明等开创粤军暨粤系军事集团,直至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粤系军队及其将领无时不对广东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产生深刻作用与影响。尤其在民国军事主导权领先的年代,军人与将领有着强劲的推力与掌控力,促使军事机器与武装力量朝着广东地方执政政治规划的方向而发展扩充,在此过程中,粤系将领始终充当重要角色。近现代广东,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仍、政治变革的混乱时期,粤军暨粤系军事集团的兴起与衰败,是那个时代最富代表的社会特征与军事变革,集中反映在军事、军队以及国家与地方政治形态等方面,影响着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广东素为天下风气之先,军事方面也一马当先,现代军事与军队较早成型,在粤军创始与衰败的三十八年中,涌现了一大批民国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对于国家与地方有过深刻影响,起到了进步与倒退两方面的作用。孙中山先生三度在广东建立政权,粤军曾是其倚仗的基本军事武力,但由于粤军自身内部的矛盾而分裂为陈炯明、许崇智两派系。粤军的一部分成为引领广东近现代军事历史潮头的“精英群体”:一部分粤军将领长期占据广东军政界要津,主导广东政治、军事趋向;一部分粤军将领在国共两党军队中担当重任,成为名震中外的一代著名将领;另一部分粤军将领到台湾后成为晚年成为抵制台独的中坚力量。

历史经验与教训深重冗长。近代以来中国民主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开启了三民主义与国民革命革命运动,推翻帝制建立亚洲第一共和国,都得益于岭南人对世界先进文化快人一步的觉悟与认同。进入 20 世纪 20、30年代,广东再度领潮争先,粤系军队将领在那个时代深深嵌入广东军政界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印记。孙中山先生曾总结道:“我们都是用广州做革命的起点,广州是革命党的发源地。”

20世纪20年代的广州

广东是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是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的摇篮与出发地,也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路的发祥地和而今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州的“六地文化”恰与“广府文化”紧密相连唇齿相依。对粤系军队中的钦防浦籍将领群体进行地缘与人文研究,为粤军暨粤系军事集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无论从哪方面看,对广府文化以及孙中山统领的粤系军队在国民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两广广府文化的认同、学术的认同、目标的认同和民族融合、统一复兴,都可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纪念是连接历史和未来的桥梁。值此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之际,行进于当今强国强军、复兴中华、统一国家的伟大时代,我们更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为广东乃至岭南这段辉煌伟岸的革命史迹留存当代人的追忆与缅怀。

(原文载于《广府文化》第9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引用请以原刊为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将之将——邓铿
1924年孙中山先生的军事改革
国民党十大杂牌军之粤军
背景最硬的国军将领,战败被俘不用坐牢,释放后还当选市政协常委
“粤军三剑客”纵横南方抗日战场,盘点抗战中的广东籍名将
他是叶挺、薛岳等人的大哥,若不是被害,老蒋很难上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