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千孤军远征广东,王震明知战略不妥仍打到底,最后回来多少人
1946年9月29日,王震率三五九旅,结束了长达658天的南进任务,从广东一路杀回延安,受到党中央和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当时美国《纽约先驱论坛》记者斯蒂尔在延安采访,把这一空前盛景用镜头记录下来。并热烈称赞:“在这里,我真正看到了人民与军队这样的亲密关系。”
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我军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极为危险的挺进行动,在极有可能遭遇极大损失甚至全军覆没危险的情况下,王震将军的处置方式,与刘帅、粟裕等人截然不同。
一、王震南征与粟裕挺进东南的比较
我军历史上的几次挺进活动,比较危险、付出代价比较大的,分别有1937年底的聂荣臻率115师余部挺进华北,1944年底王震南征,1947年秋刘邓挺进大别山,以及1948年春并未成行的华野第二次外线挺进。
以危险程度而论,王震当属第一。聂荣臻挺进华北敌后,区域在五台山区,距离北平虽然不远,但背后有太行山脉作依托,还有八路军两个主力师作为策应。刘邓以晋冀鲁豫主力南下,部队力量较强,组织系统健全,也没有特别严重的生存危机。
危险程度能和王震南征相提并论的,要数1948年春的第二次外线挺进。
所以我们把这两次比较一下,看看王震上将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1948年春毛主席计划以华东野战军三个主力纵队为骨干,编组成东南野战军,由粟裕亲自率领,渡长江,杀到江南国统区,直接扰乱国军后方。


危险在哪呢?
第一,我军在江南没有任何基础。抗日时代的苏南、浙西等新四军活动区都已成国统区。部队去了之后无粮无弹无依托,兵员无法补充。无根据地作战向来是兵家大忌。
第二,国军向江南调兵极易,水路、铁路及公路均较发达,以我三个纵队的兵力,硬扛国军主力数十万人,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粟裕斗胆直陈二次挺进的不利结果,劝说毛主席改变了想法。但粟裕并非消极抗命,而是提出了积极的替代策略,即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歼灭战,并提出可以最难打的邱清泉第五军为目标,解决心腹大患。
后来的豫东战役,即此积极提议的辉煌成果。
粟裕斗胆直陈是冒了极大风险的,拒绝中央的战略,而且是在刘邓大军挺进在前、立下很好榜样的情况下。粟裕当时压力非常大,以己案取代中央之方案,万一打不成,有愧对中央期望之嫌。好在粟裕大将天纵奇才,靠超人的指挥艺术挽回了局面。
粟大将这种方式,不是人人都学得来、做得了的。
1944年王震南征,就面临类似的困境。王震选择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处置方式。
为什么要南征呢?此事大多数军迷朋友们估计都知道,为了照顾一下对这段史料不太熟悉的朋友,我们简要说两句。
此事发端于1944年9月,随着国民党军在豫湘桂战役中一溃千里,大片国土沦陷。我党决定派王震359旅南下,深入湖南中部,建立以衡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增加华南抗日力量。而后以有力部队接应孤悬敌后的广东东江纵队。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大动作,战略视野极为开阔,意图也极为长远,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王震传》记载,这是要为将来的大反攻作准备。
然而其危险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从陕北跨越河南湖北湖南数省,沿途要么是日伪军,要么是国民党军,重重险阻不说。到湖南之后要从零开始创建根据地,这又谈何容易?
二、南进征途
出发前毛主席、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悉数前来送行,颇有一股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味道。
虽然前途未卜,但王震临行之时并未提出任何疑义,而是选择坚决执行。

左一与毛主席握手者为王震

这与粟裕深思熟虑后提出反对意见是截然不同的。因为王震思想上并未对此事有过任何考虑,这么远距离的挺进行动,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不可能立即提出能够替代方案,所以只能选择执行。
1944年11月1日,王震与王首道率5000余人出发。先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沿同蒲铁路南下,在山西南部渡过黄河,进入河南。而后又悄悄从河南宜阳南下,在豫西山区秘密穿行,1945年1月27日,与新四军五师——即李先念、郑位三领导的中原军区部队,举行了盛大的会师仪式。
休整半月后再度南下,经湖北入江西,再入湖南,到达湖南平江县、浏阳县一带。
我们写文章读文章就这么简单几句话,但对南征将士们却是艰辛备至、挑战生理极限的浴火征程。想一想,长达数千公里,无日不行,穿林宿野,鞋子都跑烂了跑没了,还要时刻准备与日伪军、国民党军战斗,个中艰辛,我们已无法想象得到。
到湖南后大家精神为之一振,湘省是革命胜地,当年毛主席在湘赣边发动秋收起义,彭总在平江发动起义,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的老部队在这两次起义中诞生,是为我军一大源流。大家克服身体上的极度疲惫,以迅猛动作打进平江、浏阳两县,部队进行了短暂的休整。
此时国民党军已经发现了王震部南下,蒋介石命令薛岳调集6万大军准备合围歼灭王震。
按理说,大军进至湖南,已经完成了中央意图的一大半,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军是不是该考虑退兵或者开辟根据地呢?
之前出发时王震没有时间考虑,没有精力制定替代方案,但行军数月,一路遇到各种情况各种敌情,如何应对?我军有没有足够底气?下一步发展方向应该是哪里?想来以王震之能,心中已有差不多的方案。


此时向中央提出更加妥善的建议,哪怕是撤回去,也是可以理解的。粟裕斗胆直陈受到中央重视、受到同侪认可,就是基于此,只要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回绝中央意见另辟新路,没有任何问题。
但王震依然选择继续执行中央既定计划,不撤。
这是何等的勇气。
王震、王首道一边指挥部队突破国民党军的重围,一边向湘鄂赣边区挺进,在桃花山地区建立根据地。转战四个多月,击退国民党军进攻,毙伤俘日伪军3000余名。
中央一直没有接到王震任何关于任务困难的报告,只知道已经进到湖南北部,于是继续指示,再花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打到湖南、广东交界处,在赣州、韶州、梧州、桂林、衡阳五点之间建立游击区。
这一指示,无疑再度增加了难度。这一片区域面临的国民党势力极为强大,西有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广西铁板一声,不许任何外部势力进入。赣南则是小蒋经营的政治示范区,粤省南天王系统势力衰而不死,一旦进入广东势必引发粤系强烈反应。
以区区五千疲兵继续深入,孰强孰弱孰胜孰败,不问不知。
然而王震接令后,仍未提出疑义,义无反顾地再度南进,一头扎进国民党军编织的死亡大网之中。
1945年8月11日,大家克服了种种难以想到的艰险,像野人一样穿行于荒山野林,一路南下,终于冲到衡山附近的南湾。
359旅在陕北开垦南泥湾获得各界好评,此时又来到南湾,全军上下心气一振,仿佛见到光明。
此时接到中央来电:苏军参战,日本投降,内战迫近。你们任务仍是迅速到达湘粤边与广东部队汇合,坚决创造根据地,准备对付内战。
全军士气大振,再度南进。
三、北返
诸位看一个细节,看看南征部队有多苦。
王震率队到达一个叫八面山的地方,这里水草丰茂,但荒无人烟。大军到达山顶,王震怀着革命者大无畏乐观主义精神,还像往常一样,亲自分配“房子”,说:“一支队在前面那棵大树下,二支队在左面那棵大树下,三支队……”弄得大家都笑起来了。
部队长途行军,粮食耗尽,不少人饿得吐青水。看到这种情况,身负重伤的副参谋长苏鳌忍痛将自己心爱的马杀了,分给每人一小块马肉。
有一名战士吃罢马肉叹了口气说:“人要能够不吃饭,不睡觉就好了。”王震听后对身边的作家周立波说:“你日后写小说,就把我们这些人写成不食人间烟火,这样才有意思哩!”大家一听,又都笑了。周立波从延安就跟着南征部队,准备作为根据地干部使用的。
过了八面山,又向南进发。直到此时,王震把事情装在心里,仍不向中央提出返回的意见。
但是形势起来越严峻。随着日军投降,蒋介石得以抽出更多兵力来追击王震。
1945年8月底,王震终于进入广东,来到南雄。东江纵队得知消息,也转移到南雄一带。两军正准备进行历史性的会师,然而国民党军已经集结了5个军10余万人扑了过来。
照理说,万里转战,和东江纵队都已经到同一个县了,怎么说也要见一面再走吧。


王震却突然决定,向中央请示,北撤。
王首道等人都很意外,万里迢迢的已经到了,哪怕等东江纵队几天,大家见一面再走,物质上给不了什么帮助,精神上也是鼓励啊。
再说了,一路南征,途中那么苦都熬过来了,这么就放弃,岂不应了那句老话,行百里者半九十?
王震却不这么看问题。之前一直坚持南下,是因为国民党军和日伪军都无法专门抽出力量阻击我们,路虽远,条件虽苦,但总有空子可钻。
现在形势不一样了,国民党军在华南有巨大优势,在没有其他势力牵制的条件下,我军已无法批亢捣虚,以力硬拼,只有死路一条。
王震致中央的一封电报可见当时困难情状。
1945年8月29日致中央电,点出几条关键因素:
1.华南七、九两战区(指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划设的战区,湖南省、广东省大部区域)村镇密布,特务、敌电话线网比较发达,我难以隐蔽踪迹。
2.国民党军实行坚壁清野政策,老百姓都在碉堡,野无余粮。
3.如我军躲进山里筹粮,将与人民完全脱离,对人民毫无利益,势难久持。
尤其是最后一条,王震可谓领会了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精髓,脱离群众、对群众无益之战争,没有后继之力。
一电未复,王震顾不得中央有何看法,6天后再上一电,强烈要求北返回到湖北与李先念会师。
王震在电报中再次强调,敌人增援十分迅速,一部与我军发生战斗的当天,竟有两个团以上的部队可到达作战位置增援,这仗没法打了。
毛主席当即同意,路线自定,迅速北返。
王震、王首道当即率队北撤。
神奇的是,359旅用一个月时间居然顺利地冲破十五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于34天后撤到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与新四军五师会合。出发时兵力五千余,回到中原军区依然是五千多人。
中央原本还有让王震部在长江以南坚持,与新四军五师互为犄角——可见毛主席对追求战略上主动权的偏爱,但此时形势已不允许。长江以南国民党军占绝对优势,以五千饥疲之众绝难立足。王震和李先念同时向中央请求,把359旅编入中原军区野战军,以对抗日益严重的危机。
原来此时国民党军正图谋以三十多万大军围困消灭中原军区,毛主席遂同意。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背信弃义地向中原军区发动围攻。中原军区各路部队被迫分路突围,王震再率359旅千里转战,经豫西南进入陕南,成功甩脱刘峙、胡宗南前后夹击,于1946年9月回到陕甘宁老根据地。
这一番南征北撤,359旅转战二万七千多里,历时一年十个月,比长征距离还远。虽说不像长征那样雄浑悲壮,却也是一篇波澜壮阔的史诗。
尤其可贵的是,在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王震充分理解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付出极大努力去执行,试探,奋战。很多战略决策在战前并不能简单地说对还是错,长征之初去湘西会合二六军团,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是对的,打了才知道不对。
王震以极大牺牲精神全力南下,同样如此,为中央的战略进行实践探索,及时帮助中央调整方向。可以说如果不是这番南征,东江纵队将继续留在敌后斗争,勿庸讳言,将会被国民党军优势兵力围困消灭,哪还有后来放弃北上的华野两广纵队呢?
尤其令人敬佩的是,在如此长距离、长时间的大行军中,王震部下几乎没有受到太大损失,足见老将军指挥能力之高超、对部队控制之强大。
贺龙在延安听说359旅全师而回,一代豪杰忍不住热泪滚滚,亲自向中央要求,把王震部调到吕梁军区,回归老120师建制。毛主席欣然同意。
王震将军真不愧当年毛主席那句话:王胡子,你的胡子真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首道回忆359旅中原突围重返延安
贺龙南昌起义就率领一个军,为何20多年过去,还是指挥一个军?
粟裕抵制军部复员令,暗中藏兵数万,毛主席没点破,只批示八个字
毛主席率200人被敌人重兵追至不足一里地,万分危急!奇迹发生了
1944年王震接受一任务,主席:这次可能会全军覆没,包括你本人
毛主席率领200人被敌人追至不足一里地,情急之下,发生了奇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