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个图书馆什么来头?竟与老舍、鲁迅、梁启超都有渊源

1918年,年仅19岁的舒庆春(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身为该校优秀毕业生的他,直接被当时的京师学务局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的校长。

担任校长的舒庆春经常在工作之余走出校门,走进隔壁的一间图书馆,捧读几本他中意的好书。这间图书馆,正是始建于1909年的京师图书馆。

创立于1909年的京师图书馆,是如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110年前,那个日薄西山、即将遭遇历史大变革的晚清政府,为什么决定要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图书馆呢?


1842年,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为标志,中国进入饱受列强侵略、不断割地赔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不仅惊醒了仍沉醉在“天朝上国”迷梦中的清政府,也惊醒了众多有识之士。一些人走出国门考察图书馆实情,国内也开始有人利用报章、杂志甚至是给朝廷上书的方式,来阐述开办公共图书馆、开启民智的重要性。

到20世纪初,图书馆理念在中国已深入人心,各地学会、学堂开始顺应潮流兴办图书馆,各省官员也纷纷上书朝廷,请求设立省级图书馆。自下而上的图书馆运动,使得创建国家级图书馆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饶权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 

在救亡图存的这种大背景下,西方各种思潮陆续传入中国,其中就包括建立图书馆,以广开民智的思想。

在各方不断呼吁下,清政府终于意识到了建立京师图书馆的重要性,而到了1909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带头上书的一份奏折,起到了临门一脚的作用。
张之洞

张之洞,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05年12月6日,清政府增设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废止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而掌管学部的人,正是张之洞。掌管学部后,筹建京师图书馆成为他亟待完成的一个心愿,而这一心愿终于在1909年达成。

1909年是宣统元年,年仅3岁的溥仪登基,其父载沣任摄政王,主持朝政。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载沣,当年4月就认可了开办京师图书馆的提议。于是张之洞等人趁热打铁,于当年9月9日正式上书《奏筹建京师图书馆折》,详细汇报建馆方案。


清政府的批准,标志着京师图书馆正式成立,也由此拉开了中国国家级图书馆建立的序幕。但京师图书馆还没来得及开馆,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京师图书馆也改属国民政府教育部管理,终于在1912年8月27日在广化寺迎来第一次正式开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家级图书馆首次向社会大众开放。

但在当时来看,广化寺位置相对较偏,条件简陋,阴暗潮湿,阅读环境很差,种种因素叠加,导致登门的读者寥寥无几,难以起到广泛启迪大众的作用,无奈之下,在1913年10月底闭馆。


在京师图书馆闭馆的3年多时间里,丰富馆藏的工作并未停止。当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的鲁迅,因为负责图书馆、博物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对京师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鲁迅等人的努力下,文津阁《四库全书》在1915年11月得以入藏京师图书馆。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历时13年编修的一套大型丛书,是我国古代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因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故名为“四库”。当年编修完成后,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版,分藏于全国各地,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收藏的就是其中之一。入藏京师图书馆的文津阁《四库全书》,成为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更是成为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


丰富馆藏的同时,寻找新馆址的工作也一直在进行。1917年1月26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上午赴京师图书馆开馆式”。他所记录的,正是京师图书馆迁址到国子监南学后的再一次开馆。此时,包括文津阁《四库全书》在内,京师图书馆的馆藏已达13.6万余册,初见规模。

虽然京师图书馆在国子监南学旧址迎来第二次开馆,并在此办公大约11年的时间。但这期间正遭逢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库空虚,教育文化事业被忽视,京师图书馆更是苦苦支撑。

1924年,京师图书馆得到一个好消息,美国国会通过了退还庚子赔款用以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议案,负责管理这批退款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提出:希望与国民政府教育部共同出资,合办京师图书馆。1925年10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与国民政府教育部签订合作契约,并成立了委员会。契约中规定:日常办馆经费,双方各负责一半,委员会则推荐梁启超出任馆长。

梁启超上任后,一心想把京师图书馆办好,但教育部承诺的日常经费却迟迟不能落实,导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中止了合作。

多次催促教育部落实经费无果,无奈之下,梁启超甚至向银行抵押了自己积存10余年的人寿保险单,贷款来维持京师图书馆的日常开支,担任馆长不到2年,他累计垫资11100余元。但仅凭梁启超一己之力,显然是杯水车薪,1927年8月,他带着遗憾和失望辞去了馆长职务。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统一中国,定都南京,北京改称为北平,京师图书馆也更名为“北平图书馆”。1929年1月10日,更名后的“北平图书馆”在中南海居仁堂迎来第三次开馆,1931年6月,北平图书馆新馆落成,因新馆门前道路是新开辟出来的,需要新命名,于是馆方与北平市公安局商议,最终取《四库全书》藏书阁“文津”二字,将门前这条道路命名为“文津街”­。


自1909年京师图书馆设立以来,居无定所的国家级图书馆终于有了一座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馆舍。但1931年的中国,已经来到了另一个危亡关头。随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东北、染指华北,这座刚刚落成的文化圣殿,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未完待续......)

敬请收看今晚(11月11日)20:00

CCTV-4《国家记忆》之

《国图风云志——京馆初创》

    文字:钟宝华

    编辑:张欣悦

主编:姜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鲁迅对《四库全书》的借鉴利用及复杂态度
他们曾为京师图书馆“添砖加瓦”
老舍与鲁迅的隔空交谊
你只知道《四库全书》,未必知道这些幕后故事
国立北平图书馆
【书馆】京师图书馆:国图之始,迪民之基(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