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州有一所自称很二的中学,简直太火爆了




广州有一所自称很二的中学,实在太火爆了

        伍岳峰老师

       这所中学,实在太火爆了。

       听朋友所,其下属的一所初中,今年报名摇珠入学的,几万人争三百个学位。

       一所中学,能承载粤府的文脉传承,那只有自称为很二的二中。

       所谓地灵人杰,二中的文脉传承,一定有其独特的地方。

       这一所中学,得广州龙脉之灵气,屡屡高中状元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洲南尽水浮天。 广州城址位于三大干龙之南干南麓,南岳及南岭一脉从九连山来龙出艮位,于白云山摩星岭顿起结穴观音山,龙脉雄大;珠江水系三江于三水汇合后,自西北乾方天门右来入城,在城前凸成冠带水环抱城池,东流地户于南沙巽位,由虎门、蕉门、洪奇沥三个门户入伶仃洋出海。

       据《白云粤秀二山合志》载,越秀山在会城北为省会主山,由白云山逶迤而西,跨郡而耸起,东西延展三里余,俯视三城,下临万井,为南武之镇山;前有珠江水环抱城市,唐以前有番、禺二山为左铺右弼,明堂开阔,地理格局甚佳。基本上处于一个后高前低、两侧道逸、中穴正平、明堂开阔、水流曲缓的空间环境。 广州自建城以来,所有的城市地理设计和建筑布局,一直也都是围绕着越秀山展开。

      白云山龙脉自大庾逶迤而来,其首大庾,其足越秀。其北禺之山,多耸而绝险,而南禺之山,则向南以之。每当秋霁,有白云蓊郁而起,半壁皆素,所以叫白云山;大庾山千里之势,至珠江而气止。明堪舆学家李默斋辟径集论龙之大势有云:自小北门至白云山脚,此上路也,路以北,为白云初发之龙,公卿祖坟大地,鳞次栉密。又云:自知府窿而北,至景泰金钟,又自金钟楼台而西,三五里,皆白云山所发龙也,其旺气甚盛,故此中富贵之龙,不可枚举。白云山有龙见真、龙见顶之地名。

      作为广州建筑地理的主山,明朝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建议,围绕越秀山三面建城,并在城东、城西、城南三面都修筑了濠沟,把北城墙修到越秀山腰,这样可以化解山的霸气,使它真正成为护卫全城安全的吉祥山神。从明清以来,广州中轴线的布置在越秀山的正脉上,城市中心一字展开,大有君临天下的奔放气魄。

      广州市第二中学依越秀山东南文昌巽位而建;广州二中,正得广州龙脉之旺地。

       广州越秀山南麓,有一条路叫应元路,这条路其与广州清代的应元书院的得名有关。清朝初年,平南王尚可喜麾军南下广东,儿子尚之信就在越秀山麓兴建了应元宫。后来,平南王卷入三藩之乱,被清政府平息以后,应元宫则曾先后被辟为道观,但后来被毁。清代同治九年,广州布政使王凯泰在和同僚聊起广州的人才培养问题,多有感触。当时有很多考上举人的人,马上任职的并不多,大多在家赋闲待命,又苦于再次求学的艰难。于是王凯泰官办,捐资办了一所书院,专门提供给举人出身的人继续求学,聘请广东的学界名流讲学,梁耀枢中状元之后,原来的清泉路改名应元路,但应元路的真正来源,却与雷神有关。

      书院成立时,王凯泰亲自撰写《应元书院志略》,预言广东第二年一定会有人考中状元,当年有十几个举人入院读书,其中有一个叫梁耀枢的举人,在应元书院创办后的第一个会试年(即1871年辛未年),中了状元,还有9个进士。到第二个会试年,又有1人中榜眼,12人中进士。消息传到广州,大家都为王凯泰的预言而感到震惊,应元书院名声大震,凡广东的举子,无论是广州本地的还是其它地方的,都纷纷慕名而至应元书院求学,历年都有人高中。

       话说回来,应元书院的主要创办人,时任广东布政使的王凯泰,在梁耀枢高中状元之日,他已经调职福建。知悉这特大喜讯后,他狂喜不已,题写了“应元书院”四字,并写下一副古怪的联子送给书院说:“瑞兆岂无因,不负隔年弹柳汁;科名原有定,适逢佳会种梅花。”

      《柳汁染衣》是书院曾有的作文题目,出了状元,苦心得到回报,这就是“不负隔年弹柳汁”。王凯泰五世祖王式丹是状元出身,住处原有一爿“梅花书屋”,王凯泰创办应元书院,在书院周围遍种梅花,并且也搞了个梅花书屋,以表示对祖先的尊崇。科名有定,在他看来,梁耀枢的高中,明显地是天公有眼,冥冥注定。

      其云柳汁者,因庚午春开课,有柳汁染衣赋题也;其云梅花者,补帆五世伯祖楼村先生,康熙癸未会试及廷对皆第一,所居曰“十三本梅花书屋”。补帆以书院落成,适届未科,因于左偏余地筑屋,植梅树十三本,亦颜之曰“十三本梅花书屋”,为诸孝廉兆也。
  辛亥革命后,为了纪念革命党先驱朱执信,在应元书院旧址建立执信中学,执信中学,校董会中有李大钊、蔡元培、廖仲恺等知名人士,教员中有邓颖超等,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当时曾就读于该校。1928年执信中学迁往执信路,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的旧址上新建了广州市第二中学。

      学海堂的主体建筑位置在现在的孙中山读书治事处。据史书记载,学海堂其地梅花夹路,修竹绕廊。中建厅事三楹,后有小亭邃室,高依翠岫,平抱珠江,极潇洒之致。学海堂、菊坡精舍是科考和作学问的福地;应元书院的所在地,书香浓郁,闻名遐迩;应元书院是进士的殿堂,被传为应元佳话。

       现在的广州二中初中部校区,就是在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的原址所在地。她北倚风光秀丽的越秀山,南临雄伟壮丽的中山纪念堂,这里地灵人杰,文运昌盛,书院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近代岭南的风流人物陈澧、朱次琦、梁启超、胡汉民、梁鼎芬、文廷式、张维屏、周汝钧、朱执信、商衍鎏、梁士贻等都曾在这块土地上学习过。 

      二中的学子都有一种自豪感,在校服的背后,印上“义忠仁”三字。万物的起因,由太极开始,所谓太极生两仪,一分为二。元就是太极的意思,二中把元作为文化图腾,体现了历代大儒们的良苦用心。太极精神,就是简易、变化、容易的思想,也就是实事求是的经世致用思想。梅花五花瓣,体现五行,历史上有名的邵康节梅花易,就是来源于此。

      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阮元继杭州创建诂经精舍之后,于道光五年(1825)在广州城北粤秀山创办的又一个以专重经史训诂为宗旨的学海堂书院。阮元不仅博学淹通,而且在当时的政界也身居要职,集封疆大吏与学术巨子于一身。阮元的治学提倡崇尚汉学,实事求是。阮元主持学海堂时间不长,但他亲自授课,与学生讲经析疑,凡经义子史前贤诸集,下及选赋诗歌古文辞,莫不思与诸生求其程,归于是,而示以从违取舍之途。阮元还颁定了《学海堂章程》,确立了学长制、季课制和刊刻制。

      如果说中国的民主集中制起源于学海堂的话,一点也不为过。学海堂不设山长制,而实行学长制。据《学海堂章程》中规定:管理学海堂,本部堂酌派出学长吴兰修、赵均、林伯桐、曾钊、徐荣、熊景星、马福安、吴应逵共八人同司课事。其有出仕等事,再由七人公举补额。学海堂书院从1824年创建至1897年最后一次招生,历经七十余年,培养出众多的著名学者和经世人才。

       阮元毕生仕宦特达,但撰述编纂工作未尝稍辍。他学问渊博,在经学、方志、金石学及诗词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尤以音韵训诂之学为长。著书180余种标领文坛数十年,海内尊之为学界泰斗。

       1867年蒋溢澧擢升广东巡抚,上任时诂经精舍山长俞樾敦请蒋溢澧到广州时恢复学海堂,蒋溢澧到广州发现学海堂已经复课,于是动心再办一间精舍,恰遇两广盐运使方浚颐呈请办学,于是把学海堂与应元宫之间的长春仙馆改造成适合办学的场地,据说南宋名臣崔与之曾在此处读书,为纪念崔与之,遂以其晚年的号菊坡命名为菊坡精舍。方浚颐亲书其名,二人商请陈澧出任山长。

        声震如雷,大魁天下

       清代应元书院距离著名的学海堂不远。原来这地方有一所拜祀雷神的应元宫,书院就是在它的原址上建立起来的。

       应元一词是道家用语,书院袭用其名,是看中了它那个元字。元字在古汉语中是指一个人的头,引申为开始或第一。科举考试中解元、会元、状元,是所有读书人都梦寐以求的东西,书院取名应元,可见其始创者是要把培养一流人才当成他的奋斗目标。

      据历史记载:广东粤秀山之麓,旧有道观,曰应元宫,祀雷神。王补帆同年,官广东布政使时,即其地建书院,为举人肄业之所,仍其名曰应元,盖以大魁望多士也。因于讲堂之左,辟一轩曰仰山,移奉雷神于其中,补帆手题楹联云: 
  岳峙层霄,海内斯文尊北斗 
  雷鸣昨夜,天公有意属南州 

      应元之名来自雷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怪不得应元书院建立后,声震如雷。

    跋云:用宋人黄仲冕故事,预为肄业孝廉来岁大魁之兆。至明年,为同治辛未科会试,应元书院中得俊者九人,而状元梁君耀枢即九人之一。梁君字斗南,楹联中北斗、南州,已早寓之矣。

       陈澧也记载:初,粤秀山有道士祀神之庙,曰应元宫,其西偏有台榭树木,曰吟风阁,后改为长春仙馆,遭乱废圮。蒋香泉中丞与方伯议改为书院,方伯葺而新之,题曰菊坡精舍。

       道光十四年(1834),陈澧便入读学海堂,成为学海堂第一届的专课肄业生。1840年补授为学海堂学长,其后一直任职。1867年,陈澧受聘担任菊坡精舍的山长,所以菊坡精舍受学海堂的影响最多。菊坡精舍在办学宗旨上是承传了学海堂的实学宗旨。

       陈澧在菊坡精舍系统地将自己的读书方法、治学途径、经验教训等传授于学生。形成独树一帜的东塾学派。1881年,两广总督张树声、广东巡抚裕宽以陈澧耆年硕德,奏请褒奖,上谕给五品卿衔。1882年,陈澧病逝,终年七十三岁,《清史稿》为其立传,以宣其功。而其门人则报请官方,在菊坡精舍西偏辟祠以祭祀之,弟子梁鼎芬集资百万文,购买祭田,让后人永远纪念。

      目前,二中高中部校区,位于一洞梅花带雪开的罗岗,毗邻黄埔区行政中心,凭苏东坡曾结庐读书的苏元山而建,内有天然泉水汇聚而成的北冥湖;校园占地面积300亩,另外新开辟占地208亩的新课程拓展基地,学校环境优美,气势恢宏,建筑布局合理,可容纳3000名师生,是一所以山水学府,生态校园为理念构建的现代化一流的全寄宿学校。

      科学城校区秉承了应元校区的文脉传承。罗岗龙脉自东北艮位来龙,木摾水库、大塘肚水库畔于左右;干龙与金峰岭东行腰落开帐展翅,结飞凤朝阳局。二中科学城校区得龙脉之形胜,以凤凰两翼布局建筑,宇称唯美,地灵人杰。

       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来仪。据说凤凰能火中再生,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诗经.雅》曰:凤凰于飞,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凤凰被认为是百鸟中最尊贵者,为鸟中之王,有百鸟朝凤之说。凤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天下有道,得凤象之一则凤过之;得凤象之二则凤翔之;得凤象之三则凤集之;得凤象之四则凤春秋下之;得凤象之五,则凤没身居之。凤凰合一,地理谓之九天玄女,又名九天圣母。在中国文化中,凤凰形象不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类社会之和。《山海经.内经》说: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在古代,凤凰还用来指有德之人。主张和为贵的大圣人孔子,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尊称为凤的人。老子曾以凤凰来比喻孔子。神话传说,凤凰每次重生,均会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槃。

       广州二中以科技馆为中心,北溟湖如两翅,其形似月,应元广场其形为日,日月合一;山上西面庚酉贪狼位有清泉水注入北冥湖;金峰山位处贪狼高耸,山上有高压塔,木火相生,为吉峰;有助二中文昌;学海堂为中心轴;构成科学城二中的总体布局;正门西南坤位高,水自西南流东出甲寅。因山体右高左低,目前女生学习成绩优于男生;校园改造之后,将是乾坤得地,龙凤呈祥。

      漫步在二中校园,可见在大门东南的草坪上;九樟园里的七棵大樟树,刚好平面以S形北斗七星平面布种。正如王凯泰楹联云“岳峙层霄,海内斯文尊北斗;雷鸣昨夜,天公有意属南州。”皆是期望应元书院的生徒能在会试中夺取榜魁。

       清.高见南《相宅经纂》卷二《文笔高塔方位》云:“凡都省府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   

      二中校园里的苏元亭,其状如魁星楼。地理术认为,文峰塔或奎星楼、文昌阁,亦称文笔塔、文成塔、文光塔、文星塔、文风塔、三元塔、聚星塔等。其形似毛笔,直插云霄,有助于接纳天地灵气,使该地文运昌盛、科考夺魁。

       以“兴文运”为目的,而在城市或村镇外围建立的文峰塔、文昌阁比比皆是。文峰塔的修建,弥补了自然山水环境诸如没有高山、文峰低小,或东南方向地势低洼、空缺的缺陷,使城镇外部景观环境更趋完美。 

       文峰塔自隋唐开科举之后得以大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鼎盛,它多采用佛塔形制,且大多可登临观景。《芳溪熊氏青云塔志》载:形家之言以为畅山气、挹川流,因起文心之富有者,莫过于释氏之浮屠(即塔)。隋唐前的文峰塔皆为方形,宋以后改用八角形;一直到明清,八角形均为主要形制。其塔身多雕刻佛像,佛像的形式变化多端。

       假如二中适种梅花,形成夹道梅林,重现十三本梅花书屋之美。苏东坡的《红梅》诗: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梅花不畏严寒,越是寒风凛冽、冰雪凌厉,越是怒放枝头、幽香袭人。因此,人们常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书生励志,梅花恰如其分。

       梅花对于广州二中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文化意义。应元书院监院的东偏侧是十三本梅花书屋,此书屋匾为王凯泰所题,楹联云:“开阁集群英,到处宛如逢旧雨;各羹期异日,诸君何以对名花。”

       二中科技馆的北冥湖,种植了好多荷花,不逊于北大未名湖,已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味道;更有荷花高洁不妖的品格;而那百步梯,是二中学子每天锻炼身体之宝地,大有接天地灵气、引来紫气东来之妙;假如北冥湖边,再种植李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芬芳,那岂不是更美。

       目前,二中属下有元门七府。以广州市第二中学为核心学校,一体多翼,下辖应元学校、苏元学校、会元学校、开元学校、增城应元学校、天元学校,共7个校区,简称“元门七府”。

        正是元元传承,北斗七星。

览胜斋风水出品

作者伍岳峰老师


扫码

关注我们

览胜斋风水


正信正见   与您同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懂广州 | 越秀山麓钟灵毓秀 莘莘学子灼灼其华
应元书院与市二中
荐景:清代羊城八景介绍
风景园林对联--科场书院(2)
影响全国的岭南学府 学海堂曾走出众多不世之材
老照片:百年前的广州,清末的这里是这样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