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851年首首首首首届世博会上有一个“广东老爷”,他叫……

导读

1851年首届世博会上,

一个“中国老爷”,

经常出现在英女王身边。

他其实是一位商人,

他来自广东台山,

他叫做……

1851年首届世博会上出现的“广东老爷”。

世博会的来由

十九世纪中叶,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为了彰显其强大,英国人想搞一个展示其科研新成果的展览会,但这样又觉得孤单了些而没什么搞作,最主要是没比较,有比较方显出英国强大的实力。

于是,设想出一个邀请世界各国把最好的科技产品和工艺品都带来英国共同展示的方案,倡导者是当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和英国科学与艺术部的部长亨利·科尔。

在陈述利弊冲破重重的阻力后,决定在伦敦海德公园内兴建一座临时的大型建筑用作参展场地。 

说干就干,马上向外招标,在二百多份设计方案中选中了英国本地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的设计方案。因为整体建筑采用以钢架和玻璃为主要材料,采光率极高,远远望去通体透亮,所以起名为“水晶宫”,而展品会取名为“万国工业博览会(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后世都称为“世博会”。

自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后,各国争相效尤,源源不断。世博会是综合反映当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及成就的大型展示活动,被称为经济、科技、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首届世博会从1850年1月3日成立筹办皇家委员会至1851年5月1日开幕,用时一年五个月时间,其间,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长约563米,宽约138米,高约30.48 米,共5垮,高三层的“水晶宫”,1850年9月26日,水晶宫奠基,从地基到竣工费时仅半年时间,世博会从1851年5月1日开幕至10月14日闭幕,用时23个星期,共有630万人次进场参观,14000件展出品,门票收入净赚十八万六千英镑。

位于伦敦市中心海德公园内的“水晶宫”(Crystal Palace),主要建材是铁和玻璃,共用去铁柱3300根,铁梁2300根,玻璃9.3万平方米,从1850年9月26日“水晶宫”奠基,用了半年时间就竣工了。

“水晶宫”内圆拱顶型的设计不但增加美感和采光度,更重要的是照顾海德公园内原有的高大树木免被砍伐。

倡导和筹办首届世博会的主要人物之一,是阿尔伯特亲王(1819—1861)。阿尔伯特亲王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亲表弟,也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是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恩斯特一世的小儿子。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是维多利亚的舅舅和阿尔伯特的叔叔。维多利亚的母亲和利奥波德一世是姐弟。

阿尔伯特与他的表姐维多利亚女王结婚,一生育有九个孩子,但由于是近亲通婚,四个王子中的三个都是血友病患者,所幸的是五位公主个个健康美丽,但也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她们与欧洲王室联姻的结果是使这一可怕的疾病在欧洲王室中蔓延。阿尔伯特亲王是一个统治英国20年而没有名分的国王,他的出现和死亡如流星划过黑暗的夜空一样,改变着英国和欧洲王室的轨迹

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印度女皇(1876年—1901年在位)。

维多利亚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仅次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维多利亚的在位时间长达64年。她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女王。

另一个主要推动者,倡导和筹办首届世博会的主要人物,英国科学与艺术部的部长亨利·科尔Henry Cole(1808——1882)也功不可没。他是这次世博会主要的策划者之一,也是当时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的实际主事者。

亨利·科尔还有一个非凡的成就,在每年圣诞节来临之际,人们都忙于写信传递,忙得不可开交,同样累的亨利·科尔触发起一个设想,也可以给邮政服务提供一个商业机会,使人们能够省力、省时、廉价地发送节日信息。

世界上第一张圣诞贺卡,画面的中间是一个美满的大家庭,他们正举起酒杯庆祝节日,前面的女娃在争妈妈酒杯的酒饮。两侧的画面则描绘了慈善机构分发衣服和食物给穷苦人的场景。贺卡正中写着“圣诞快乐,祝您新年快乐!”卡片用平版印刷,所有颜色都为手工上色。

亨利·科尔在此次世博会还大胆地聘请了五位摄影师,用155张纸质“负片”(用来冲洗照片的底片就是负片)记录下了整场博览会的情景。之后在1852年12月,英国艺术学会(The Society of Arts)举办了历史上首次摄影展,并且展出了科尔爵士为博览会保存下的照片。

纸质“负片”在首届世博会10年前才研发出来,1841年6月10日,被称为“摄影照相程序”发明家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塔尔波特(Fox Talbot)发表了“卡罗摄影法”,是世界上第一张纸质“负片”,可由此洗印出多张照片。

图中为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主办建筑“水晶宫”外景,拍摄者:马滕斯Martens。

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主办建筑“水晶宫”外景大门照片。

首届世博会上的中国展区

首届世博上,有一个中国展区。这张刻画出图右下角见到挂着3个灯笼的中国展区。

这是《1851年伦敦世博会全景画》局部,长卷其余部分展示了1851年世博会“水晶宫”的内景和各个国家展区。上面写着中国展区。

图中见到两间中国展区内所展示的物品有身穿清朝官服的模特、花瓶、丝织布匹、红木家具和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当时清政府接到邀请函后没有理会,这些参展品中只有少量是民间组织过来的,而绝大部分都是英国商人从中国收集,用“耆英”号商船运回英国的物品和英国人的收藏品。

1851年世博会期间“水晶宫”内中国展区展出的中国瓷器花瓶照片。

花瓶中浮雕人物的细节,最下面中间的两个人物是黛玉葬花。

1851年世博会期间“水晶宫”内中国展区展出的中国铜像照片,图左是韦陀,图右不知是那路神仙,两铜像中间是神兽火麒麟铜像。以上7幅都是在1851年世博会期间拍摄的照片。

这幅彩色版画就更加清晰了,远处可见到玻璃喷泉和开幕式举办地的那棵大树,中国两个展区的展品刻画得很清晰,对应了图14和16照片上的物品有花瓶和神兽铜像,展区顶上挂着宫灯和中式灯笼、中式油纸雨伞、内里展品可见红木家具、屏风、瓷器、鱼缸、挂画、“耆英”号帆船模型、陶俑、应该还有画面看不到的丝绸等等。

展区内还坐着一个中国人模样的人正与3个洋人对话,这个可能就是会英语的穿着便服的广东老爷希生

耆英号商船与一群台山人

1851年的首届世博会上,怎么会有中国人的身影呢?又怎么会出现一个“广东老爷”呢?

我们先从四个英国人说起。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人在香港有了落脚点,4个英国商人在中国收集了一大批古董、工艺品之类的珍稀物品存放在香港,同时还盯上了当时来往于广州与南洋之间航运的一艘大型三桅木帆武装商船,盘计着怎样把这艘船弄到手并把这批物品装上船一起驶回英国。

这4个英国人分别是:道格拉斯·拉普拉克(DouglasLapraik)、雷维特(S.Revett)、托马斯·阿什·莱恩(Thomas Ash Lane)、以及后来的“耆英”号的船长查理斯·阿尔佛雷得·奥克兰·凯勒特( Charles Alfred Auckland Kellet ),凯勒特后来移民到了印度。

这几个人当中,后来最有名气的还是苏格兰人托马斯·阿什·莱恩,他在1850年与另外一个同乡叫做尼尼安·克劳福德(Ninian Crawford)的人合股在香港开了一个小铺子,专门销售水手们吃的饼干(水手们最痛恨又最离不开的食物),后来发达了,发展成了今天大名鼎鼎的奢侈品百货商店莲卡佛(Lane Crawford )。

他们看中的这艘木帆武装商船,是当时的中国以同类木帆船来说是先进的,具有远航能力,并不比同类洋船差。没资料记载这船之前是起什么名字的,这艘三桅木帆船在广东建造,虽是广船,但又带有福船的造型,算是广船与福船的混合体。

来自1848年《伦敦新闻画报》插图中可见到这艘船绘有大鹰的尾部特写。

4个英国商人经过密议后,决定去广州找一个相熟的买办—希扬,希先生(希生)。

当时的买办主要分为“商馆买办”和“商船买办”两种,前者主要负责洋商在商馆内部的事务,包括商务往来和个人事务,后者主要负责外国商船来华入关事务和商船人员的生活。做买办一定要熟悉英语和对外贸易。

而希生是属于商船买办,主要负责外国商船人员的生活,希生所会的虽是“广式”英语,还是勉强可以沟通得来。

找到希生后,4个英国商人便说出来意,说是看中了一艘商船,想买下来在广州至南洋一带运贷,当然不会说岀是驶回英国的,利诱希生出头与船主商谈,并以希生名义购买,成交后答应希生可以继续做他的“船主”,并每月准时发给丰厚的工资。

从希生的肖像画中看出,他也是个精明的人,经过一番思索,希生答应下来。因为希生的职业关系,找到船主并不难,至于商谈过程因没记载所以不清楚,据闻最后的成交价为75000美元(15000英镑,折合52500两白银)买下这艘大型武装商船。

1846年8月,4个英国商人得船之后便请希生招募船员,这个也好办,业务范围之内,希生找来了一群他的同乡,连他在内共30名台山广海镇一带的人,每个都有着多年的航海经验。

工资方面,希生月薪11块银元,有两个船员的工资是9块银元(这两位应该是船员的头头),其余的6块银元。对比同期清军的军饷不过每月2两银子,船员这个收入还算不错。

英国皇家海军的水手工资是年薪18英镑左右,二者基本相当。与船员签订的合同是从广州至新加坡及雅加达航程,为期八个月,并立付每个人三个月的薪水以作安家费用,办好报关出海手续后,于1846年10月19日驶出广州黄埔港往香港而去。

到达香港后,这里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4个英国商人在庆幸之余都有种海阔天空的感觉,在港期间,招募了一批欧洲船员,本想就此把从广州招募的本土船员辞去,但无奈的是,这些欧洲船员玩不转这艘中国商船,与他们熟习的洋船根本是两回事,只好选用了12个欧洲船员留下随船,工资也是月薪6块银元。

香港海事博物馆收藏的佚名画家于1850年绘画的商船水彩画,用鸟瞰的角度画出,可见船上甲板细节。

把4个英国商人所收集到的中国珍稀物品打包装船的同时,令随船的一个负责养护船内外装饰画的广东画师把整条船内外都彩绘一次,并给此船从新起了一个名字—“耆英”号(Keying)。

耆英,本来是晚清一个当朝重臣,清朝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是耆英代表清朝与英国人签订的,正因如此,英国人就喜欢上他了,直接用他的名字命名这艘商船,并祝愿从此给他们带来好运。

在港期间,4个英国商人一再商议,为了这艘新命名为“耆英”号的武装商船和船上的货物能够顺利地驶回英国,选举了(或者是自荐)4人当中熟悉航海的阿尔佛雷得·奥克兰·凯勒特( Charles Alfred Auckland Kellet )担任船长并亲自押运和保护好船和货物。

1846年12月6日,“耆英”号准备起航之际,香港总督德庇时爵士、海军舰队司令托马斯·科克伦爵士及其舰队的所有军官们、驻港英军总司令和大部分香港著名人士全都登上了“耆英”号的甲板,为凯勒特船长送行,这群人当中应该有不少人是把家书、物件之类托付给凯勒特顺便带回英国的。在礼炮声中,船上的30名中国船员和12名欧洲船员合力把注定了没有归途的“耆英”号缓缓地驶出了港口向南洋进发。

据《伦敦新闻画报》1848年的插图看到,“耆英”号船仓内绘满了鲜丽的图案和图像,图中见到的是彩绘千手观音像。

船员出海作业,在大风大浪中所经历的是无数的风险,为求平安,他们都会在船仓内供奉神明祈求得以平安顺利、一帆风顺、海不扬波。图中是《伦敦新闻画报》1848年的插图,这是“耆英”号船员供奉的神像。

“耆英”号从香港驶出后,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于1847年1月26日来到南洋爪哇海角的雅加达,然后去了新加坡,在两个地方停留了一段时间,如按英国人在广州与船员签仃的合同和报关,来到此处按理应该是调头回广州的,但凯勒特船长补给好船只后却指挥船员穿过马六甲海峡向着印度洋行驶。

起初希生和广东藉船员都未为意,但慢慢发觉不对劲,便向凯勒特船长了解情况,凯勒特还在搪塞之际,1847年3月22号,“耆英”号在南印度洋遭遇了西南台风,在这场飓风中,“耆英” 号的广州船员齐心合力,以精湛的驾驶技术和船体的抗御能力避过了这场凶险,也证明了“耆英” 号这艘中国帆船是一艘出类拔萃的海船,其经受暴风雨抗打击的能力丝毫不亚于那些在英国制造的海船。

几经艰辛后于1847年3月31日绕过好望角。1847年4月17日于南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1815 年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他1821年死于岛上)停泊,引起了当地人对这艘船产生了很大兴趣,停留5天后于第6天,即4月23日起航向伦敦方向行驶。刚驶离圣赫勒拿岛不久,船员们发觉“耆英”号在凯勒特的指挥下没有掉头之意,又与凯勒特理论,事有凑巧,此时“耆英”号又遇上了逆风和海流,偏离了航线,被逼着朝美洲方向驶去,当船员们模不清底细,方向未明的情况下再加上在长途航行中发现食品和饮水的供应短缺之后,开始变得牢骚满腹,几乎酿成骚乱。

于是船长凯勒特只好做出妥协,暂时驶往位于大西洋东岸的纽约,而不去伦敦了,并且答应广州船员,到达美国之后他们就可以回广州了,这一来又暂时稳定了船员的情绪。

1847年7月9日,“耆英”号终于横跨大西洋抵达纽约,停泊在曼哈顿南端的巴特里公园。当地还特意举行了一个热烈的仪式来欢迎“耆英”号的来访,只此一举,引来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受到当地人的热捧,很多人都想要上船参观,凯勒特不愧是个精明的商人,捕捉着这一商机,于是将“耆英”号打扮一番,把压仓的宝物拿出来做摆设供美国人上船观赏,以每张25美分的参观票出售,虽然票价偏贵,但挡不住人们的好奇心,每日登上“耆英”号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一天就能卖出4、5千张参观门票,一下子令到凯勒特赚了2万多美元。

希生和他带来的广州船员见此情形,便决定向凯勒特提出他保证过的承诺,只要到了美国就让他们乘坐其他船只回中国,凯勒特见钱眼开还那里顾得什么承诺,他耍赖了,不对现承诺,只是每个人补发了12块银元想就此了事。

其实自从在广州与船员签订合同之时,英国商人只发给了每人3个月的工钱后一直在拖欠。船员们一怒之下推举了会英语的希生出头,把凯勒特告上了纽约当地的法庭并打赢了这场官司。凯勒特不得不把拖欠的工钱如数付出,同时中国船员还要求法庭判凯勒特支付船员从纽约到广州台山广海镇的旅费,约每人200元。

1847年10月6日,“耆英”号30名中国船员之中的大部分船员乘坐“坎迪斯号船”回国了。而希生和另外几位船员没有跟随回国,那几个人为什么不选择回国就不清楚是出于什么原因,而希生自己心里明白,自从“耆英”号驶离了新加坡而没有直接回国,作为一个注册“船主”的他,已经知道这条是不归路,因为按照当时的大清律例,出海船只不按报关时的航线行驶,甚至把船弄给了外国人,这是个死罪。所以他选择了继续跟随“耆英”号,而其中的2至3名船员也跟随了希生。作为船长的凯勒特也有他的盘算,很“大度”的不计前嫌,欢迎希生他们几个人的加入,一切都是为了利益着想。这回,凯勒特和希生都做对了,才有了之后的伦敦首届世博会中广东老爷—希生的闪亮登场。

据当时纽约的一份法庭文件显示,中国船员曾与英国船长对簿公堂。文件还记载了船员的工资水平,最高的是希生,每个月11块银元,两名船员9块,其余6块。不过实际上只在出发前预付了三个月的薪水之后一直拖欠。在纽约展出获得收益之后,每个人补发了12个银元。同时中国船员还要求法庭判英国船长支付船员从纽约回到广东台山广海镇的旅费,约每人200元。该文件还记载了大部分中国船员的姓名”。

这些英文名字是带有广东台山话口音的粤语发音,翻译起来相当困难,Hia Siang(希扬或希祥),全部25个中国船员的名字翻译为:

翁阿勇、简阿泰、叶阿钦、周阿提、林阿庆、林阿乐、霍特孙、霍伯乐、戈本哈、翁、艾勇、利普哈、日岁、韭菜阿干、希扬、简腾扬、林泰聪、翁二、丽来、谭阿雅、林成利、谭三松、金安西、寇新添、翁田勇。

凯勒特船长见在纽约赚的钱以差不多了,之前的30个中国船员只走剩希生等几个,而在香港招募的12位欧洲船员又不够用,于是,重新招募了一批(可能也是欧洲) 船员后把“耆英”号驶离了纽约。于1847年11月18日来到了波士顿。在波士顿也遭遇了几乎相同的热情,凯勒特船长故伎重演,又赚了个盆满钵满,根据《波士顿晚报》(Boston Evening Transcript)的记载,仅感恩节当天就有四到五千人登船参观。

1848年2月17日,“耆英”号驶离了美国波士顿,再度横跨大西洋向伦敦出发。1848年2月28日,“耆英”号在大西洋航行期间,发生了一场暴风雨,船上的欧洲船员因未能熟习驾驶中国帆船而险象环生,暴风雨摧毁了“耆英”号的两艘小船,撕裂了前桅帆并破坏了船舵。该舵是中国式的,没有舵枢(承受舵柱的金属承窝)及舵栓(牵引桨的部分),在修理过程中,船上的二副不幸溺水殉职。就这样,损坏了的“耆英”号基本靠着飘泊的形式于1848年3月15日抵达了泽西岛的圣奥宾海湾,稍作休整后于1848年3月28日抵达伦敦停泊在泰晤士河岸边。

 “耆英”号伤痕累累的到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船只航行到英国,在和美国一样,“耆英”号商船来到英国后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甚至有当地人认为这艘不是中国帆船而是英国出产的。得意的凯勒特船长有过在美国两次的展出经验,回到老家了更应该把宣传扩大,这也是他们几个人的购船目的之一。

首先,凯勒特接受了闻风而至的《伦敦新闻画报》记者采访并大吹大擂了一番,《伦敦新闻画报》也非常神速地于1848年4月1日刊登了凯勒特的访问,并配发了“耆英”号的板画,向大家预告,“耆英”号正在整修当中,不日将正式在布莱克沃尔的码头展出。其次,为了配合展出,制作了彩色宣传画到处招贴。这还不够,还下重本委托英国伯明翰造币厂多位雕刻师联合参与设计、制作了十余款图案、尺寸不一的纪念章。

其中一款《“耆英”号帆船》纪念章由雕刻师韩礼德(HALLIDAY) 雕刻而成,白合金材质,直径45毫米,重25.4克,浅浮雕镜面精制。正面昰在大海上行进的“耆英”号浮雕,外圈凸字英文 “THE CHINESE JUNK 'KEYING’”,中文意即 “中国的帆船'耆英’号”;背面无花纹,刻有介绍“耆英”号的详细情况凸字英文铭文。

中文意为:“第一艘绕过好望角的中国帆船,她于1846年12月6日从香港启航,1848年3月27日抵达英国。距广州耗时477天。“凯勒特上尉”,指挥官”。

另一款《希生》纪念章,正面中心为头戴瓜皮帽、留长辫、身着锦袍的清代中年男子高浮雕半身像,像左右刻有中文行楷凸字“希生” 两字,这个就是广东老爷希生的肖像。

 中文意为:“这艘非凡的船是最大级别的帆船,是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达到最大吨位的船,甚至登上好望角的船。这艘帆船是1846年8月在广州由一位有见识的英国人购买的。她于1846年12月6日从香港启航,于1847年3月31日抵达好望角,于1848年3月27日抵达英国”。可能是篇幅有限,没有提及去过美国。

做足宣传后,看看时机成熟了,停泊在泰晤士河布莱克沃尔的码头上的“耆英”号四周先建起了一圈木栅栏以防备偷窥者,然后就开始迎接成千上万的英国民众登船参观。

主办方对参观者每人收取1先令门票,同时在船上以6便士的价格出售《中国帆船“耆英”号大观》介绍小册子。而此时仍在船上的希生也是一个大热门,他以中国人的身份讲解中国的帆船和所带来的中国珍稀物品。这几年,希生在船上没少和英国人对话,他的英语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说话流畅头头是道,配以精准详尽的介绍,这样更令到英国人大为惊奇,大开眼界。希生以他的见多识广、才智机敏博得了在场观众的赞许。

图中是《伦敦新闻画报》的插图,画中见到的是“耆英”号船仓内的“交谊厅”,非常之华丽讲究,当然,在海上颠簸航行的时候是绝对看不到这种情景的,而是精明的英国商人为了迎合观众,又可以展示他们在中国所收集到的精品精心摆布出来的。

“交谊厅”正中设有神龛,内奉千手观音,神龛前摆设香案,神龛后面墙壁挂着图画,厅顶天花板吊满各种中式灯笼,厅两边墙壁也挂满了字画,各种中式乐器,满厅都是名贵的红木家具,台面上还摆放着众多的瓷器人像,铜像和狗等等一大批工艺品。那种繁丽程度直教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目瞪口呆。

原来,在纽约没有回中国而跟随希生的几个同乡是有着一身武功的,“耆英号”在伦敦展出期间还每日进行武术表演、穿上士兵盔甲真刀实枪的兵器对打、显尽中国魅力,看得人胆战心惊、刺激非常。英国商人的商业策划做到精彩纷呈,不但吸引了海量的观众,还引来了众多媒体对“耆英”号的大量的报道。其中,《泰晤士报》这样写道:

“在伦敦附近的展览中没有比中国帆船更有趣的了。只要跨进入口一步,你就进入了中国世界。仅此一步你就跨越了泰晤士河,到了广州”,“耆英号……为深厚悠久的中国文化打开了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

首届世博会上“中国老爷”

1851年4月,就在伦敦世博会开幕前夕,听闻外界传得沸沸扬扬的“耆英”号船上载有大量的中国宝物,促使维多利亚女王都忍不住要到现场凑凑热闹、开开眼界。于是,便携同全家人一起登上了这艘传奇的中国帆船,对全船进行了参观。

满足了好奇心的女王,作为答谢,女王还特意邀请会讲英国的希生作为嘉宾共同参加世博会开幕式。这件惊天喜事,是买船的那几个商人万万没有想到的,经过一番商议,决定重新包装希生,将他定位为一位代表中国参加首届世博会的官方特使。

商人们马上翻箱倒柜,找出之前在中国收集到的一套九品文官冬装官服给希生穿上,说来也巧,官服正合希生身段。于是,我们就在日后的油画中看到了这样一幕:在盛大的世博会开幕式上,一位身穿清朝官服的中国人闪亮登场,虽然他不能代表清政府,但他确确实实成为出席首届世博会的中国第一人,而“耆英”号更在事实上成为了中国参加首届世博会的第一件国产展品。

现在,再回到首届世博会上看看。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内的“水晶宫”举办的首届世博会期间,吸引着英、法、德等国家的众多画家前来写生绘画,因为此时的照相机刚问世不久,操作繁琐,还是用人手绘画占了上风。

很多画家都捕捉到希生的身影,有现场绘画的,有事后凭记忆绘出的,因为在当时的西方社会,都知道东方有个大中国,但对中国人了解得少,见之更少,一旦见到个真人简直是“如获至宝”,在绘画作品中都有意凸显其位置。这幅由法国画家绘画的“水晶宫”内首届世博会开幕式,人群中便有意凸出了希生的身影。

1851年英国伦敦世博会油画《女王在开幕式上接见各国使臣》(复制品)。

这幅画展示了伦敦世博会开幕式的场景,维多利亚女王及家人立于画面中央,左右两侧站立的都是参加世博会的皇室成员、政府部长以及来自各国的嘉宾。

画面右侧的人群中最凸出的也最接近女王一家的一个清朝官员打扮的人物,此人是当时停泊在泰晤士河畔的中国木帆商船“耆英”号上的广东人,人称“广东老爷希生”。

之前,英政府致函邀请清廷,希望送参展物和委派代表出席参加首届世博会,当时的清政府没有这个意识,完全没有理会,也没有能力参加这次伦敦世界博览会。

这样的盛会又那能缺少中国这个大国呢,无奈之下,筹备世博会的官员只好把“耆英”号商船上从中国收集回来的货物和本地英国人之前收集到的中国货物作为展品参展,顺便也把名义上“耆英”号的“船主”希生装扮成中国官员,以清庭特使的身份作为嘉宾被邀请出席了开幕式。

把《女王在开幕式上接见各国使臣》油画中的希生放大,见到希生头带“顶戴花翎”九品文官冬装官帽(暖帽),冠顶顶珠为黄铜造的阳纹镂花素金顶,官服补子为文官九品图案的金顶蓝雀(练鹊),从事京外官(地方官)的九品文官所处的职位为笔帖式或捐官县主簿衔。

希生的这套官服,应该是英国商人从中国收集回来收藏的,这次为了抬高希生的地位而拿出来给他穿上。这幅图中见到希生不象图21那样,他脸上是没留胡须的,而且是个胖子,这也是画家记忆出来的希生样貌。

首届世博会开幕式的盛大场景,很多都制成了手工艺品,这件是彩绘在一个瓷盖上,人群前排中间的希生有意夸大了身形,画家们都在刻意把希生画在构图中的重要位置。

图中靠右下方前排,画家用黑色衬托出白色的脑后拖着长辫子的希生全身影像。

这幅图中的希生站在前排右侧,身穿官服,左手拿着官帽,但是发觉他的嘴上却多出两条山羊胡子,画家是知道希生在现场,事后想象地绘出希生的相貌。

在1851年5月2日出版的《纪事晨报》 中,有关于希生的记叙:

“在君主周围的贵族圈中,“耆英”号的中国绅士希生,异常显著。他乘坐马车,由秘书(师爷)陪同,于10点半到达“水晶宫”,一进来就立即被引入特别为国家重要官员、皇室成员和外国高级代表保留的区域。

在庄重地回应了女王和女王的丈夫代表皇室的致辞后,希生绅士被女王特别注意到了,他走近女王,用一个庄重的礼节对女王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女王也以最庄重的礼节作了回礼。

在女王的提议下,阿尔伯特王子殿下很高兴向希生绅士转达了邀请他加入到在环绕“水晶宫”巡阅的皇家队列中,他于是站到了坎特伯雷大主教阁下和女王家族的审计官的中间,陪同皇室队伍一起从头到尾完成了典礼仪式的巡阅。”

《世博会开幕式纪念展览音乐表》一书中的标题页上,画有希生在“水晶宫”前的海德公园内与众人交谈,因为他懂得英语。。

在这幅版画中,描绘出60多名穿着民族服装的各国人物,其中前排靠右在一蓝帽妇人侧边出现一个头戴清朝夏装官帽脸上长着胡须的中国人。

这位画家从绘画世博会的众多素材中整理归纳地画出这幅画,之前他应该多次见过这个戴清朝官帽的中国人,此人便是神秘而传奇的与“耆英”号商船牵连在一起的“广东老爷—希生”,这位姓希的先生,成为首届世博会闪亮登场的第一个中国人。

1851年5月1日,世博会开幕的现场,从这张版画中可以看出。巨型的玻璃喷泉也许是展馆中最引人注目的物体。皇家成员在蓝色大宝盖下面的中间。阿尔伯特亲王作为皇家专员的主席,正在向女王报告。维多利亚女王站在她的两个大孩子,维多利亚(维姬)公主(穿着白色裙)和爱德华王子(穿着高地礼服)之间。

图中右边前排,有一个穿着清朝官员服装的中国人,正与众人一起朝着讲台靠拢,这人便是参加首届世博会第一个中国人—希生。

站在玻璃喷水池前的希生。

而另一幅画又把希生画在玻璃喷水池后面。

希生站到了坎特伯雷大主教阁下和女王家族的审计官的中间,陪同皇室队伍一起从头到尾完成了典礼仪式的巡阅。

水晶宫、耆英号、希生之后来

首届世博会在英国首都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内新建起的“水晶宫”举行,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向世界各国发出世博会参展邀请,25个国家前来共同参与展出的展品,经过精选后共计14000件参与展出,主要内容是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其中,相当多的展品属于当时影响世界变革的包括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机、厨具用品、铁制品、以及来自美国的收割机等。图中所见到的是“水晶宫”内主体,大型玻璃喷泉的左前方是中国的两间展区,这是全场所有展区中唯一在展区门口挂起红灯笼的。

“水晶宫”内,游客正在观览各国展区的展品。

“天时、地利、人和”催发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和艺术博览会在英国产生,从1851年5月1日开幕至10月14日闭幕,世博会圆满结束。用时23个星期,有630万人次进场参观,25个国家参与,共有18000个参展商,提供了10万多件展品,其中,挑选出14000件精品展出,门票收入净赚十八万六千英镑。主办方宣布博览会获得的利润,经皇家组委会的讨论,决定给“水晶宫”的设计者约瑟夫·帕克斯顿5000英镑奖励。

剩下的盈余分成二个部分:第一,建立博物馆用于教育民众,在南肯新顿购买87亩地建立科学和艺术中心。(今天,这块土地上有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科学和地质博物馆、帝国科学和技术学院、皇家艺术和音乐学院及1862年世博会后建立的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二,设立科学艺术奖励基金。图为1851年10月14日闭幕式上的情景。

在整个世博会当中,当然最受赞誉的还是“水晶宫”,这座原本是为世博会展品提供展示的一个场馆,不料却成了第一届世博会中最成功的作品和展品,“水晶宫”成为世博会的标志。

“水晶宫”成就了世博会的举办,世博会的成功又为世界上第一次聚集众多国家,为了一个和平的目的交流不同文化、科技成果开创了先例。

世博会结束后,为了回复海德公园的原貌,“水晶宫”被移至伦敦南部的西得纳姆,并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建造,1854年6月10日由维多利亚女王主持向公众开放。它作为伦敦的娱乐中心存在了82年。

移至伦敦南部的西得纳姆的“水晶宫”大门近景。

1936年11月30日晚上6点,“水晶宫”中央大厅的员工厕所内突然着火。很快大火烧遍了整幢建筑,第二天早上,除了一堆扭曲的金属和融化的玻璃,其它什么都没有留下。

世界上第一座大跨度钢结构玻璃建筑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水晶宫”的焚毁,火焰不但吞噬了“水晶宫”全部,还吞噬了伟大的大英帝国竖立的种种,以及无数人对“水晶宫”的梦想,也宣告了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结束。

世博会结束之后,“耆英”号辗转于利物浦等各地港口之间,满足着人们的好奇心,随着热度的减退,“耆英”号被拖至英国柴郡海岸闲置。

1855年,它终于被卖掉送至利物浦,并被两家船厂拆解。柚木板材变成了两艘渡船、一些工作箱、以及零零碎碎的小纪念品。这真是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耆英”号被拆解后的第3年(1858年),清廷重臣爱新觉罗·耆英也被咸丰帝赐死,从此,世界上再无“耆英”号帆船。

图为后人根据“耆英”号的历史资料和图画,制造出一艘“耆英”号武装商用木帆船模型,此模型现收藏在香港历史博物馆。

在首届世博会中,希生经常是出现在英女王不远的地方,成为红人。

世博会结束后,希生没有什么作用了,也淡岀人们的视野,从此再无报道去向未明,迷一样的出现,迷一样的消失。

耆英”号的航行,创下了中国帆船航海最远纪录,充分显示中国古代木帆船构造和性能的优良。“耆英”号堪称中国历代古船设计思想和建造技术的结晶,是中国古船宝库中的一件稀世珍品。

“耆英”号在1846年8月被4个英国商人购买后,于1846年10月19日驶出广州黄埔港去往香港。至1848年3月27日抵达达英格兰,历时16个月(477天)。

1846年12月6日驶离香港。

1847年1月26日到爪哇海角的雅加达和新加坡停留,然后穿过马六甲海峡。

1847年3月22号,在南印度洋遭遇了西南台风。

1847年3月31日绕过好望角。

1847年4月17日于南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停留直到4月23日。

1847年7月9日抵达纽约,停泊在曼哈顿南端的巴特里公园。

1847年11月18日访问波士顿。

1848年2月17日从波士顿出发前往伦敦。

1848年2月28日在大西洋航行期间遇上了暴风雨。

3月15日抵达了泽西岛的圣奥宾海湾。

1848年3月27日“耆英”号沿泰晤士河被拖船拖进英国伦敦。

特别鸣谢英国科学家莫尼尔·塔耶布、米歇尔·奥斯汀夫妇和@辉琳、阿拉米图片库的图片资料。

        月宫孤客

于2021年8月20号

作者简介 

月宫孤客,1964年出生,广州人,长期从事广州历史文化研究和挖掘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老油画揭秘中国参加伦敦世博第一人
荣耀时刻:英国女王登上了“耆英号”
大英帝国的崛起与海盗之王亨利·摩根:海盗盛行导致西班牙的没落
耆英号:第一艘驶向欧美的中国木帆船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穿鼻海战
首届世博会及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