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指南与共识丨中国炎症性肠病影像检查及报告规范专家指导意见

文献来源:中华炎性肠病杂志,2021年1月第5卷

作者:李雪华 冯仕庭 黄丽 周杰 周智洋 黄斯韵 毛仁 何瑶 刘炜 薛华丹 赵雪松 严福华 邓丽萍 陈旻湖 李子平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诊断科(李雪华,冯仕庭,黄丽,黄斯韵,李子平);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放射科(周杰,周智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毛仁,何瑶,陈旻湖);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刘炜,薛华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赵雪松,严福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邓丽萍)

通信作者:陈旻湖,李子平

引用本文:李雪华, 冯仕庭, 黄丽, 等.  中国炎症性肠病影像检查及报告规范专家指导意见 [J] .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2021,05 (01): E002-E002.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其中CD病情复杂、影像表现多样,影像学诊断具有难度。规范化的影像检查技术及报告有助于提高CD的影像诊断水平。本文旨在为我国CD影像学检查技术选择、扫描方案制定、影像征象解读以及影像报告书写提供指导意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缓解与复发交替发生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近年来IB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UC多见于结直肠,为连续性的局限于肠黏膜的非肉芽肿性炎症;而CD可累及全消化道,多见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为节段性的累及肠壁全层的肉芽肿性炎症。

影像学在IBD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判断CD肠道病变范围、肠腔狭窄性质以及并发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CD病情复杂,影像表现多样,再加上影像科医生对CD影像特征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影像报告存在较大的质量差异。

此外,CD患者肠道扫描等检查技术的规范性欠缺也会影响CD的影像诊断质量。

为提高中国IBD影像诊断水平,建立规范的IBD影像检查和诊断体系,IBD领域的影像科与消化内科专家组共同讨论并制定本指导意见。

意见主要针对CD,从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选择、扫描方案制定、影像征象解读以及影像报告等方面规范相关内容。


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选择

CT肠道成像(CT enterography,CTE)和MR肠道成像(MR enterography,MRE)是CD肠道检查的有效方法,可清晰显示肠腔、肠黏膜、肠壁及肠管外组织结构的改变,其中MRE由于具有无辐射性、优良的软组织对比度及多参数多序列成像的优点而成为年轻CD患者随诊复查时的首选方法。

CD患者选择CTE还是MRE检查,可参考以下情况进行抉择。

(一)推荐首选CTE检查的患者[3]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首选CTE检查:

1.首次行横断面肠道成像检查。

2.适用于任何年龄,推荐用于年龄超过35岁[3]。

3.出现腹腔脓肿或复杂性肠道穿透性病变而可能需要后续医疗干预。

4.出现急性腹部症状。

5.排除或评估其他小肠疾病。

6.存在MRE检查禁忌证、对钆对比剂过敏或具有幽闭恐惧症。

7.医疗机构有条件使用低剂量CT设备检查。

(二)推荐首选MRE检查的患者[3]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首选MRE检查:

1.曾行CTE检查。

2.适用于任何年龄。

3.无急性腹部症状的患者,或为评价疗效而进行检查。

4.存在肛瘘或肛周脓肿。

5.孕妇(不注射对比剂)。

6.对碘对比剂过敏。


二、扫描方案的制定

(一)硬件要求

1.CTE:要求64排以上螺旋CT机,采用螺旋扫描方式扫描,层厚和间隔0.500 ~ 0.625 mm,重建图像层厚和间隔1 mm,电流250 mA,电压120 kV。

2.MRE:胃肠检查推荐3.0T MRI扫描仪,肛周检查推荐1.5T以上MRI扫描仪。

(二)扫描规范

1.CTE:(1)检查前肠道准备:①扫描前8 h禁食并口服泻药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不禁水。②充盈肠道:扫描前1 h,每隔15 min口服2.5%等渗甘露醇溶液400 ~ 500 ml,共4次,总量为1600 ~ 2000 ml;最后1次口服等渗甘露醇溶液后10 ~ 15 min再上机扫描,有助于捕获左上腹空肠充盈相。③推荐直肠灌肠,采用2.5%等渗甘露醇溶液,剂量300 ~ 500 ml。

(2)扫描方案:①扫描范围:上、下腹 盆腔,采用薄层螺旋CT扫描。②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注射对比剂后32 ~ 35 s)、增强扫描静脉期(注射对比剂后65 ~ 70 s)。③建议使用高浓度碘对比剂注射液(350或370 mgI/ml);注射总量1.5 ~ 2.0 ml/kg,注射速率3~4 ml/s。④CT图像的后处理,以多平面重建(MPR)为主,辅以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曲面重建(CPR)技术。

2.MRE:(1)检查前肠道准备:①扫描前8 h禁食并口服泻药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不禁水。②充盈肠道:扫描前1 h,每隔15 min口服2.5%等渗甘露醇溶液400 ~ 500 ml,共4次,总量1600 ~ 2000 ml;最后1次口服等渗甘露醇溶液后10 ~ 15 min再上机扫描,这将有助于捕获左上腹空肠充盈相。③呼吸屏气训练。④抑制肠道蠕动:扫描前10 min臀部肌注10 mg的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

(2)扫描方案及序列:①扫描范围:上下腹 盆腔,需评估肛周情况时加肛周扫描。②轴位和冠状位T2加权成像(T2WI),其中一扫描方位增加T2WI脂肪抑制序列。③冠状位平扫T1加权成像(T1WI)。T1WI和T2WI是MRI扫描的基础序列,可有助于判断肠壁内一些病理改变,比如是否有出血、脂肪沉积等。④轴位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为50、400、800 s/mm2,有助于评估肠道病变严重程度[4]。⑤磁化传递成像(MTI):可用于评估肠道纤维化的MRI序列[5],有条件的机构建议采用。⑥冠状位多期T1WI增强:采用钆特酸葡胺(或钆喷酸葡胺)或钆布醇以0.1 mmol/kg的剂量和1.5 ~ 2.0 ml/s的速度注射,再追加20 ml盐水冲管。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时期分别在注射对比剂后18 ~ 20 s、50 s、7 min开始扫描;可根据实际临床需要调整增强扫描时间或增减增强扫描的期数。

3.肛周MRI检查

(1)检查前准备:检查前无需任何干预,做到不喝水、不清肠、不灌肠。

(2)扫描方案及序列:①扫描范围:耻骨联合上缘-肛缘。②采用斜轴位及斜冠状位扫描,分别垂直和平行于肛管。③T2WI及T2WI脂肪抑制成像(T2WI -FS):有效观察肛管括约肌复合体及其周围间隙解剖。④DWI:b值可根据临床需求选择,建议至少选取1个b值在600 s/mm2以上,有助于诊断肛瘘及肛周脓肿。⑤多期T1WI增强序列:识别肛瘘内口的重要序列,也可以显示主瘘管及其他序列难以检测的分支瘘管。


三、影像征象解读

(一)肠壁增厚

在肠管适当充盈条件下,观察病变肠壁厚度变化,从而得到其与邻近肠管壁相比是否有增厚。判断标准:(1)轻度增厚:肠壁厚度3 ~ 5 mm;(2)中度增厚:肠壁厚度5 ~ 9 mm;(3)重度增厚:肠壁厚度≥10 mm [3]。

(二)肠道狭窄[3]:

1.可疑肠道狭窄:同一检查多序列均显示肠腔变窄,肠腔宽度小于邻近肠管的50%,但无近端肠管扩张,近端肠腔直径<3 cm时;需多次检查或多种影像学手段进一步检查排除。

2.近端肠管轻度扩张:近端肠腔直径3 ~ 4 cm。

3.近端肠管中重度扩张:近端肠腔直径>4 cm。

(三)肠壁黏膜病变

1.溃疡:增厚的肠壁由黏膜面走向肠壁深部的线状或裂隙状影[3]。

2.肠黏膜炎性假息肉样增生结节:黏膜带蒂小结节突向腔内生长[6]。

3.卵石征:黏膜下层炎性水肿、大量肉芽组织增生,呈多发小结节状隆起。

(四)病变肠壁信号或密度改变

1.MRE或CTE平扫:(1)MRE T2WI:信号增高者提示炎性水肿,等或低信号者提示低炎症反应或纤维化;但仅依靠T2WI信号来鉴别病变肠壁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成分不可靠,两者影像表现可能重叠。MRE T1WI:病变肠壁信号等于或稍高于邻近正常肠壁,无特异性表现。(2)CTE:无特异性表现;当慢性炎症肠壁内出现脂肪沉积或出血时,可观察到对应的脂肪低密度和出血高密度改变。

2.MRE或CTE增强扫描:(1)病变肠壁强化程度高于或等于邻近正常肠壁。(2)肠系膜侧肠壁强化较明显:与炎症最早且最常累及肠系膜侧肠壁有关。(3)强化模式:分层强化(多为活动期炎性水肿);透壁强化(多为缓解期或纤维化);但炎性水肿和纤维化两者的肠壁强化表现可重叠,并且同一患者或同一病变肠段亦可出现多种强化方式。

3.MRE功能成像:(1)DWI:肠壁炎症反应和(或)纤维化越严重,高b值DWI信号越高,ADC值越低[8]。(2)MTI:肠壁纤维化越严重,磁化传递率(MTR)越高,不受炎症影响[5]。

(五)病变肠管形态改变(假憩室样突出)

肠系膜侧肠壁病变往往较对侧更为严重,其系膜侧肠壁内纤维疤痕收缩,导致肠系膜对侧缘肠壁呈囊袋状突出。

(六)病变肠道周围肠系膜改变

1.肠周炎性渗出:肠系膜T2WI脂肪抑制序列信号增高或CT密度增高,边缘模糊。

2.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为长椭圆形,短径>1.5 cm,活动期和缓解期均可见。

3.梳状征:供应肠壁的直小血管增多、增粗、迂曲[9]。

4.肠系膜脂肪增生或爬行脂肪:增生的肠系膜脂肪组织从肠系膜附着处延伸并覆盖肠管表面,导致肠-肠系膜角消失。在CTE或MRE上表现为病变肠段肠系膜侧周围脂肪间隙增宽,周围组织脏器可呈现出受推移的改变[10]。

(七)并发症

1.肠梗阻:病变段肠管以上扩张,出现气液平征。

2.肠瘘:(1)直接征象:可见肠外瘘管,瘘管内或可见积气或积液,瘘管可明显强化;但若瘘道细小,则难以观察。(2)间接征象:肠管纠结聚集成团,呈花瓣状,提示存在肠间瘘。

3.腹腔炎性肿块或脓肿[3]:(1)炎性肿块:混合稍高密度或信号肿块,边缘模糊,常与肠瘘相伴出现。(2)脓肿:炎性肿块内出现积气或积液,环形强化。

4.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1)急性血栓:肠系膜静脉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CT平扫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管腔内充盈缺损。(2)慢性血栓:病变肠系膜静脉管腔狭窄,周围静脉侧支循环开放,静脉曲张,又称为肠系膜静脉闭塞。

(八)肛周改变

1.肛周MR相关定义:(1)肛缘:指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的最下缘。(2)肛钟:患者取仰卧位,在斜轴位图像上,将肛管按时钟方位划分,故称为截石位肛钟。(3)肛周:指以肛门口为中心5 cm之内的区域。(4)内口:指瘘管或脓肿与肛管直肠相连通的位置,描述时需提供内口高度(即内口与肛缘间的距离)及肛钟方位。(5)外口:通常位于肛缘周围的肛周皮肤,但也可延伸至其他区域,包括臀区、阴囊、阴道,或者作为盲端窦道位于阴唇或会阴体内。(6)高位及低位肛瘘:当瘘管走行在耻骨直肠肌以下时,称为低位肛瘘,反之为高位肛瘘。

2.瘘管分型:以Parks分类为基础,可分为5种类型:(1)表浅型,瘘管靠近肛缘走行,不涉及肛管括约肌复合体。(2)括约肌间型,内口位于齿状线附近,瘘管沿内、外括约肌间隙走行,外口大多在肛缘附近。(3)经括约肌型,内口位于齿状线附近,瘘管突破肛门外括约肌进入坐骨肛门窝,开口于肛周皮肤上。(4)括约肌上型,内口位于齿状线附近,瘘管在括约肌间隙先向上延伸,越过耻骨直肠肌,向下经坐骨肛门窝穿透至肛周皮肤。(5)括约肌外型,内口常常位于直肠,瘘管直接突破肛提肌至坐骨肛门窝及肛周,与括约肌复合体无关联。

3.单纯型及复杂型肛瘘:单纯型肛瘘指瘘管位置低(表浅型、低位括约肌间型或低位经括约肌型),仅1个外口,无肛周脓肿、直肠阴道瘘、肛直肠狭窄。复杂型肛瘘指瘘管位置高(高位括约肌间型、高位经括约肌型、括约肌外型或括约肌上型),有多发外口,存在肛周脓肿、直肠阴道瘘、肛直肠狭窄。


四、影像报告

以下为拟制定的CTE和MRE结构式报告模板,医疗机构可根据临床需求进行内容增减或修改,尤其是诊断结论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个体化书写。

克罗恩病CTE结构式报告

报告描述:

■口服2.5%等渗甘露醇液,胃肠道充盈:□良好 □一般 □较差。

■胃肠道多发节段性肠壁增厚,累及:

□胃、□第1组小肠、□第2组小肠、□第3组小肠、□第4组小肠、□第5组小肠、□第6组小肠、□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

■病变最严重肠管:

位于______,累及长度约____mm;最厚处肠壁约____mm。

肠壁增厚:□肠系膜侧增厚为主 □均匀增厚。

肠腔变窄:□可见 □未见;最狭窄处内径约____mm。

肠道狭窄:□可疑 □有,伴近端肠道轻度扩张 □有,伴近端肠道中重度扩张。

肠系膜对侧壁假憩室样突出:□可见 □未见。

肠黏膜面假息肉样增生:□可见 □未见。

肠黏膜溃疡:□可见 □未见。

平扫肠壁呈:□等密度 □稍低密度 □稍高密度 □其他____。

多期增强肠壁呈:□持续高强化 □持续等强化 □渐进高强化 □其他____。

增强动脉期呈:□分层强化 □透壁强化 □其他____。

增强静脉期呈:□分层强化 □透壁强化 □其他_____。

肠周脂肪间隙:□清晰 □不清晰。

肠周水肿:□可见 □未见。

肠周积液:□可见 □未见。

肠周或肠系膜根部增大淋巴结:□可见 □未见。

淋巴结钙化:□可见 □未见。

肠周脂肪间隙增宽(爬行脂肪):□可见 □未见。

梳状征:□可见 □未见。

■并发症:□瘘管 □窦道 □脓肿 □炎性肿块 □穿孔 □膀胱受累 □其他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

诊断:

1.腹盆腔:□多发 □单发节段性肠壁增厚,以____肠段病变最为严重,考虑克罗恩病(□活动期 □缓解期)。

2.病变肠段肠道狭窄,□伴 □不伴近端肠管 □轻度 □中重度扩张。

3.病变肠段:□肠瘘 □肠周脓肿 □肠周炎性肿块形成。

克罗恩病MRE结构式报告

报告描述:

■口服2.5%等渗甘露醇液,胃肠道充盈:□良好 □一般 □较差。

■胃肠道多发节段性肠壁增厚,累及:

□胃、□第1组小肠、□第2组小肠、□第3组小肠、□第4组小肠、□第5组小肠、□第6组小肠、□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

■病变最严重肠管:

位于______,累及长度约____mm;最厚处肠壁约____mm。

肠壁增厚:□肠系膜侧增厚为主 □均匀增厚。

肠腔变窄:□可见 □未见;最狭窄处内径约____mm。

肠道狭窄:□可疑 □有,伴近端肠道轻度扩张 □有,伴近端肠道中重度扩张。

肠系膜对侧壁假憩室样突出:□可见 □未见。

肠黏膜面假息肉样增生:□可见 □未见。

肠黏膜溃疡:□可见 □未见。

T2WI肠壁呈:□等信号 □稍低信号 □稍高信号 □其他____。

T1WI肠壁呈:□等信号 □稍低信号 □稍高信号 □其他____。

DWI(b = 800 s/mm2)肠壁呈:□等信号 □稍低信号 □稍高信号 □高信号。

ADC值:____mm2/s。

(若有)病变肠壁MTR:____%;正常肠壁MTR:____%;腰大肌MTR:____%。

多期增强肠壁呈:□持续高强化 □持续等强化 □渐进高强化 □其他____。

增强动脉期呈:□分层强化 □透壁强化 □其他____。

增强静脉期呈:□分层强化 □透壁强化 □其他____。

增强延迟期呈:□分层强化 □透壁强化 □其他____。

肠周脂肪间隙:□清晰 □不清晰。

肠周水肿:□可见 □未见。

肠周积液:□可见 □未见。

肠周或肠系膜根部增大淋巴结:□可见 □未见。

肠周脂肪间隙增宽(爬行脂肪):□可见 □未见。

梳状征:□可见 □未见。

■并发症:□瘘管 □窦道 □脓肿 □炎性肿块 □穿孔 □其他______。

■肛周病变:

肛管位置及形态异常:□未见 □可见:□肉芽肿性炎 □瘘管 □肛周脓肿。

肛瘘位置:□高位 □低位。

瘘管内口:截石位______点钟方位,距离肛缘____cm。

瘘管外口:位于______。

肛瘘分型:□表浅型 □括约肌间型 □经括约肌间型 □括约肌上型 □括约肌外型。

肛瘘类型:□单纯型 □复杂型。

瘘道性质:□活动性(T2WI瘘道高信号 增强瘘道内部未强化);□愈合肉芽组织(T2WI瘘道高信号 增强瘘道内部强化);□纤维化(T2WI瘘道低信号 增强瘘道内部强化)。

肛周脓肿:位于______,最大径____cm。

■其他:____________。

诊断:

1.腹盆腔:□多发 □单发节段性肠壁增厚,以____肠段病变最为严重,考虑克罗恩病(□活动期 □缓解期)。

2.病变肠段肠道狭窄,□伴 □不伴近端肠管 □轻度 □中重度扩张。

3.病变最严重肠段纤维化评估:

□病变肠壁MTR值接近正常肠道值,提示该肠道为无或轻度纤维化可能。

□病变肠壁MTR值位于正常肠道与肌肉值中间,提示该肠道为中度纤维化可能。

□病变肠壁MTR值靠近肌肉值,提示该肠道为重度纤维化可能。

4.病变肠段:□肠瘘 □肠周脓肿 □肠周炎性肿块形成。

5.肛管:□未见异常 □肉芽肿性炎 □瘘管;□伴 □不伴肛周脓肿。

6.肛瘘:□高位 □低位;□单纯型 □复杂型;

□表浅型 □括约肌间型 □经括约肌间型 □括约肌上型 □括约肌外型。

参与本专家指导意见讨论与制定单位及人员(按姓名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陈旻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邓丽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冯仕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诊断科),何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黄丽(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诊断科),黄斯韵(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诊断科),李雪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诊断科),李子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诊断科),刘炜(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毛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薛华丹(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严福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赵雪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周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放射科),周智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放射科)

参考文献略


原文可通过杂志官网万方数据库下载阅读

本文版权归《中华炎性肠病杂志》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炎症性肠病大讲堂第八期: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方法(一)
CTE和MRE在小肠型克罗恩病中的应用
李子平教授丨小肠克罗恩病CTE和MRE应用说明和评价专家共识
图文|肠结核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重磅丨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 [贰]
李玥教授丨克罗恩病的规范化诊断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