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泉收藏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三)先秦
古泉收藏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三)
(2009-03-02 06:37:52)
转载
标签:环钱
半两钱
旧谱
方孔
离石
杂谈
分类:古钱资料
古泉收藏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三)
先秦·环钱
37
【西周】
战国中晚期(前4—3世纪)东周王室之封侯西周君所铸。西周都河南城在洛阳之西,故称其国为“西周”,非指武王姬发始建之西周。西周环钱(旧书“圜钱”)圆形圆孔,微观内外廓,背多夷漫不清,直径2.7厘米左右,重4~5.5克。西周环钱质地粗疏轻小,然因其铸呈及传世极少,至今仍为珍奇之品。世传方孔西周环钱,伪品。
38
【东周】
战国后期(前367—249年)东周君所铸。东周系由西周分封出的另一小国,因建都于巩,位洛阳之东,遂称“东周”。东周环钱形同西周钱,然钱体更为薄小,书体小篆,径2.6厘米左右,重4~4.5克,为先秦环钱中之轻小者。旧谱又录东周大钱,径4.1厘米,面无内外廓,背平,然其真伪难定。东周环钱迄今仍为泉家罕见之珍品。
39
【安臧】
战国中晚期(前4—3世纪)所出,铸地未详。因多出土于洛阳周王畿故地,疑为周王室所铸。前人有释安城(今河南原阳县境)郑地所出者,近复有出河北正定是为赵币之论,均备考。安臧环钱形制不整,圆孔,无内外廓,背漶漫。“安臧”二字斜直书于穿右,古朴奇特。径约4厘米,重10克左右。因传世绝少,堪称“价值连城”。
40
【垣】
战国中晚期(前4—3世纪)魏国所铸环钱。垣为魏邑,在今山西垣曲县境。垣环钱形制质朴,圆体圆孔,肉大孔小,面无廓,背平素。铭文“垣”字笔划多偏纤细,有正书、反书之别。钱径4~4.2厘米,重9~11克。垣环钱前人多考为惠王迁都大梁(前339年,大梁即今开封)后鼓铸,数量颇丰,历来常有大量出土,在环钱中为最常见者。故后世伪作多用垣字钱改刻别种环钱,以收乱真欺世之效。
41
【共】
战国中晚期(前4—3世纪)魏国共邑(今河南辉县)所铸环钱。圆孔,面无廓,背平素。“共”字笔意古朴,显蝌蚪文风,系早期环钱之一。径4.4~4.6厘米,重15~18克,为圆孔环钱之最大者。另,旧谱尚列共邑所出“共屯苏金”大小环钱数种,“屯”即“纯”省,“赤金”泛指红铜钱,此类钱除传世者少见出土,对其真伪泉家有所存疑。
42
【桼垣一釿】
旧误释“长垣一釿”。战国晚期约前3世纪魏地黍垣所铸环钱。“桼垣”今释漆县,据析地在今陕西郴县西,待考。“一釿”系计重,相当秦制一两,约今15克,故与秦一两钱可互换通用。桼垣一釿形制为圆孔、无廓、背平,径3.5~3.8厘米,重12~15.5克,后期减重至9克左右。桼垣所铸环钱除  “桼垣一釿”,尚有“泰圜一釿”、“桼圃半釿”及“半圜”等三种。“圜”即圆钱意。“桼圜一釿”径3.5厘米,重12克左右,“半圜”径2.7厘米,重8克上下。此二种环钱出世稀少,今甚难得一见。
43
【济阴】
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魏地济阴所铸。济阴在今山西荣河境,时已为秦所占,故环钱铸工粗疏。圆孔,无内外廓,背平素,有大小两种。大钱径3~3.5厘米,重7~9.5克;小钱径2.6厘米,重为大钱之半。今大小钱皆罕见。又,秦占魏后,又曾铸“皮氏”、“平原”两种环钱,但近绝传而为古今泉谱所不录。
44
【蔺】
战国晚期赵国蔺邑(今山西离石县西)所铸环钱,时限约在公元前228年秦占赵后。面文“蔺”旧谱常释为“藿”。蔺字环钱圆孔。有外廓,背平,制作工整;径3.6厘米、重11.2克左右。面文“蔺”铭于穿右或穿左不定,形态质朴,遒劲有力,显示蔺地铸钱工艺之精深。因铸时短暂,蔺字环钱今属珍稀之品。
45
【离石】
旧谱曾释“万石”,误。战国晚期赵邑离石(今山西离石县境)所铸环钱。时限亦在公元前228年秦占赵后,较“蔺”环钱略晚。形制同“蔺”而较轻小,径3.5厘米、重10.6克左右。圆孔,有外廓,背平;面文“离石”显小篆意,斜列穿孔右下侧,甚为秀美。离石环钱因铸时更短,故较蔺字环钱显得更为珍贵。
46
【明化】
又称“燕化”。旧释颇多,有“召刀”、“明刀”、“莒刀”及“日月钱”等。战国末年燕国所铸小环钱,时在燕亡于秦(前222年)前后。穿孔由圆变方,无廓,背平,面文“明化”系承明刀演化而来,“明”字变化较多,其值相当于一刀。径约2.6厘米,重2.5~4.5克左右;形制、称量与秦汉方孔小圆钱近似,可视为方孔圆钱最初之雏形。前人有释为秦汉之间所出者,未确。明化钱因铸量较丰而多有传世;其中传形者少见。
47
【明四】
战国末期(约前222年)燕国所铸环钱。面文“?彡”,前人曾释“彡”非“四”,而乃刀柄纹,以示此钱作刀货用,价值四刀,或谓值四枚“明化”、“一化”钱。众说未一,以待再考。明四钱形近明化:方孔,无廓,背平;径2.8厘米,重4.2~4.6克,均超明化。明四钱亦有出于秦汉间之说。然所出极少,面文奇特,甚为珍奇。传世多见以半两钱改刻之赝品。
48
【一化】
旧释“一刀”。战国末年燕亡于秦(前222年)前后铸。时限晚于“明化”、  “明四”钱。一化钱方孔,面有内外廓,背平,少数铅钱有横写或直书“吉”字背文。径1.8~2厘米,重1.1~2.7克,颇有悬殊。形制及风格更近于秦汉之小钱。一化钱轻小粗陋,铸数及流通量均大于明化钱,流用至西汉仍可与半两,五铢等钱并行。一化钱中之传形及铅铸者较少;铅质一化可视为我国最早使用的铅钱。
49
【賹化】
旧释“宝货”。战国后期齐国所铸环钱,多在襄王退燕复国后(前279年)始铸。旧谱有考为西汉武帝时山东益都所造,有误。因钱文从“賹”不从“益”,而“賹”系齐黄金称量专用词,一賹为20朋货贝,铭于环钱以示环“化”之贵重。賹化环钱不同魏、赵而近于燕;环中为方孔,有外廓,背平;径2.2厘米左右,重1.2~2克,大小每有变化。制作粗陋,浇口外突,表明晚期所出。传形小钱少见。
50
【賹四化】
旧谱称“宝四货”,误。战国后期齐铸环钱,时约在襄王复国后(前279年)。賹四化制作较賹化小钱工整;方孔,可见内外廓,背平素。径3厘米左右,重5~7克。据面文“四化’示值,有释值“齐法化”刀币四枚;又有释值“賹化”小钱四枚,因环为小币、刀为大币,“賹化”虽与“齐法化”并行然并不等值。此二说可存疑待考。
51
【賹六化】
旧谱称“宝六货”,误。战国后期齐铸环钱,时约在襄王复国后(前279年)。賹六化形制为方孔,钱面内外廓清晰,背平素;铸造可能在“賹化”、“賹四化”之后。径3.5厘米,重约8~11克。賹六化与賹四化铸量较大,反映了因货币贬值而多铸大钱。故在战国至秦的环钱体系中,与“垣”、“明化”钱等均为较常见的品种。
52
【珠重一两十二】
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3世纪)秦国所铸环钱。“珠”系“环”、“宝”之义,“重一两”为计重,“十二”系铸钱炉次或纪年。“珠重一两”文后除续“十二”外,传世者尚有“十三”、“十四”两种;故旧释“重一两十二珠”、“十三珠”、“十四珠”等,欠当。以上三种环钱可简称“一两钱”。一两钱铜质纯赤,形制古朴;圆形圆孔,无廓背平,钱文高挺,字体精妙,顺时针依次斜列于圆孔四围。一般径约3.8厘米,重13~15克,轻者9克左右。秦于列国中最先使用铢两制,然一两钱所出不多,故传世及新出土者甚罕。
53
【第一重四两】
战国时(前475—221年)秦铸大环钱,俗称“四两钱”。据传为秦初权钱,以此衡量半两钱八枚,后世遂又称之“法码钱”。钱体甚为厚重,大小等同,径均在4.2厘米左右;环内为方孔,面有外廓,背平素。四两钱作为权钱一般不流通行用,铸数有限,故传世者屈指可数,古谱亦极罕见。除“第一重四两”外,已知尚有“第五重四两”、“第九重四两”两品,皆属无价之珍。“第一”、  “第五”、‘第九”当为记数序号,第二至第四、第六至第八依理应有所铸。然迄今不知所藏。
54
【第十】
战国时(前475—221年)秦铸环钱。面文既非记地,亦无铢两计重,堪称奇异。形制与一两钱近,微有外廓,背平边削;不同者在钱孔变方,铭文字体呈小篆或隶意,且钱径略有大小。铸期可能晚于“珠重一两十二”等,或系省文的一两权钱,以一衡半两钱二。是故铸数极少,弥足珍贵。已发现者除“第十”外尚有:“第四”、“第十—”、“第十六”、“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三”等共八品。前人亦有考释为西汉钱或汉代器饰者,可待进一步探讨与考证。
55
【文信】
公元前3世纪所出环钱。体圆孔方,无内外廓,背平素。显著特征为:钱面依孔势有“?”形四曲纹,“文信”二字分列两边,书体坚实优美。径2.3—2.4厘米,重2.8~3.3克。文信钱传世仅十余枚,建国后洛阳曾有铸钱残范出土,咸阳亦出土微量钱币实物,是为古钱真品无疑。文信钱据考为始皇亲政前文信侯吕不韦所铸,暴露其篡位登基之野心。另一说隶为西汉初年地方铸币。准确判断尚待进一步考证。
56
【长安】
传为秦始皇(前246—210年)之弟长安君所铸。外圆内方,无廓,背平;篆书“长安”二字分布在方孔之右、之下,格局奇特。钱径2.1~2.3厘米,重1.8~2.1克。此钱传世甚罕。有大钱径达3厘米者,赝品。
57
【两蛊(甾) 】
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秦铸环钱。“?”即“甾”,“锱”古写(音资),旧谱释“啬’为误。一甾为六铢,“两?”十二铢即半两,是为“半两”之异形钱。形制为外圆内方,初期无廓,后期可见外廓,背平素无文。直径2.9~3.2厘米,重7.9克左右。两?钱与半两钱同值,曾同时流通行用,但后期渐为半两所代,故今传世者远不及半两。
58
【半两】
战国中晚期始出于秦国,今多订为自惠文王“初行钱”时(前326年)起铸。半两钱形制为: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列穿孔两侧。按历史朝系分“战国半两”与“秦代半两”两大系列。战国半两一般体大厚重,钱文高挺,字体狭长;大篆气浓,直径3.2厘米左右,重5.4~7.4克。最大者径达3.8厘米,轻小者仅2.5厘米左右,但以3厘米上下者为最多。秦代半两为始皇治下出,钱较轻小,文字高度稍逊,字呈小篆而渐方,径2.5~2.8厘米,重3~6克左右,最小之冥钱状如鸡目。半两钱因其大小适度,便于携带交流,铸行后即获迅速发展流通,很快成为秦国主体货币。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半两钱即变为全国最早的统一货币,结束了刀、布、环钱长期混用的割裂局面,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式重大而深远意义。半两钱多为泥范所铸,一范一钱,各不尽同,故其形制版式极为繁杂,鉴别时须多加留意。旧谱所刊4厘米以上特大半两钱数种,经古泉家戴葆庭先生辨为后人伪作。建国来数十百次出土、包括始皇陵之考古发掘,均未见径4厘米以上大钱。戴氏所见甚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圜钱(一)离石、蔺、共屯赤金、垣、共、济阴、东周。
【古钱】从纺纱轮盘中递变出来的圜钱
天眷堂馆藏古钱币图录--先秦中卷【圆足布,方足布】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铜钱币文化欣赏-圜钱种类知识及其发展使用范围
两晋、南北朝、隋货币的演变
古泉名珍之战国环钱(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