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善与恶
人心不仅经历,还不断地评价体验。把有的体验视为合意,有的不合意;发现有的体验带来幸福,有的带来痛苦;觉得有的体验愉快,有的不愉快;感到有的体验限制人生,有的引向充实自由;认为有的体验好,有的坏。这些都是人的想象力用某个具体观点面对生活时,创造出来的对立面。

人对什么可接受或者不可接受的看法,根据当时主导欲望的性质,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只要心中有任何类型的欲望,他就被迫去评价涉及到该欲望的体验,并把它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有助于欲望的实现因而可以接受;另一个倾向于阻碍欲望的实现因而不可接受。非但不毫无期待、纠葛或逃避地面临生活以及伴随的一切,心反而制造出一种标准,据此将生活分成对立的两面,认为一个可接受,另一个不可接受。

在人心制造的相反两面中,善与恶的划分在灵性上最有意义。它建立在人要摆脱一切欲望局限的愿望之上。增加欲望枷锁的体验和行动是恶,倾向于从限制性欲望中解放心的体验和行动是善。由于善的体验和行动,也相对于欲望而存在,所以它们也同恶的体验和行动一样,具有束缚性。只有当一切的欲望全部消失时,一切的束缚才能真正消失。因此,当善与恶相互平衡,并且相互融入,不给受限的欲望自我留下任何的选择余地时,真正的自由才会到来。

当人类意识完全发展时,其中恶因素已经占据优势,因为在亚人类进化阶段,意识一直主要在淫、贪、瞋等局限性倾向下运作。由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所造成和维持的体验和行动,在进化的心上留下印记;如电影胶片录制演员动作那样,心贮存下这些印记。因此作恶易,行善难。人类意识从中产生的动物生命,大部分由动物欲、动物贪和动物瞋决定,尽管有些动物有时也发展有自我牺牲、爱和忍耐等好品质。假若所积累的动物业相全是坏的,没有一样好的,那么善倾向就不可能在人类意识中出现。

虽然有些动物业相是善的,大多数却是恶的;所以从一开始,人类意识就发现自身受制于主要为恶的驱动力。从人类进化伊始,解脱的问题就在于培养发展善业相,以便重叠和抵消所积恶业相。通过发展动物生命的主导体验和行动的反面,就能培养善业相。淫的反面是爱,贪的反面是慷慨,瞋的反面是宽容忍耐。努力活出爱、慷慨和宽容,就能除去淫、贪和瞋倾向。

因此,从业相的局限中解放自身的总体过程,必须由弃恶从善的过程所伴随。但一个人在具体某个时间是好是坏,乃取决于其业相的无情作用。从这个观点看,罪人和圣人之所以如此,都是依照运行于宇宙中的法则。二者有同样的开始和同样的结束。罪人无须永远烙上堕落印记,圣人也不必为道德成就骄傲。没有谁,无论有多圣洁,不是在一生道德失败后,才达到道德顶峰的。没有谁坏到不能改良变好的地步。每个人,无论多么败坏,都能逐渐变好,直到成为全人类的最佳楷模。总是每个人都有希望;没有人彻底迷失,谁都不必绝望。然而事实依然是,通向神性的道路在于舍恶取善。

善的逐渐展现带来爱、慷慨与和平。这些品质的显现所积蓄的善业相,重叠并平衡相反的淫、贪、瞋恶业相。当善与恶业相完全重叠平衡时,两类的业相立刻终止,意识从奴役状态直入自由状态。要关闭账户,借贷双方必须完全相等。但通常不是贷方多就是借方多,帐户继续运行。重要的是,帐户的运行不仅因借方的多余,还因贷方的多余。只有双方平衡才能关闭。在业相领域,这种平衡是罕见的,因为在任何特定时刻,不是善就是恶业相占优势。正如帐户由借或贷方的多余所维持,受限我的生活也因善或恶业相的多余而延续。有限我通过恶业相和善业相都能苟延残喘。其最终消灭,要求善恶业相的准确平衡与重叠。

善恶业相的完全平衡与重叠问题,不是数学等量代换的问题。假若是个纯粹的等量问题,就能完全通过坚持积累善业相来解决。如果恶业相的积累停止或减慢,同时善业相的积累以更大速率不停进行,迟早善业相会在数量上等同已积累的恶业相,达成必要的平衡。意识的解放不仅要求善恶业相在强度方面相互平衡,还要相反两面点对点的重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个意识中心面前的问题,是一个有关所积累业相的性质种类的具体问题。

若不顾现存业相的具体构成,继续积累善业相,就有可能在某些方面积累过多的善业相,同时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恶业相。例如,通过禁欲和某些苦行,可能会消除一些执著形式;但其它形式的执著也许不受这些苦修影响而继续存在。求道者不仅有可能忽视那些未触及的执著形式,甚至还会受这些苦修本身制造的业相驱使,加强禁欲和苦行修炼。在这种情况下,多余的善业相被创造出来,有限我却没有终止。即使后来消除那些未触及的执著形式,自我也可以转移到这些新的善业相上,通过它们继续生存。

解脱不是一个单纯积累德行的问题;它要求明智的业相调整。每一个意识中心都无意识地受真理实现之终极解放所吸引。心有一种自然倾向——给自身招致那个刚好符合形势灵性需求的方面。但这不是一个机械自动过程,不能独立于求道者的明智正确努力而任其发展。更多情况下,求道者发现除非有幸得到大师始终如一的帮助,否则是不可能碰上真正所需的。惟有大师对具体情况中的准确需要,具有直接无误的洞悉。

已经看到,善业相会是有限我的苟延生命的媒介。当一个人把自己视为好而非坏时,是在通过与这个信念的认同,进行自我肯定。这是分别存在以新形式的继续。在有些情况下,这个自我为自己构筑的新寓所更难拆除,因为自我与善的认同,比与恶的认同常常更彻底。与恶的认同较易对付,因为恶一旦被认识到是恶的,它对意识的掌控就会削弱。但要松弛善的掌控却更困难,因为与恶相比,其有利位置似乎给予善一种存在理由。然而总有一天,求道者对新牢房也感到厌倦,这种认识使他通过超越善恶二元,来放弃分别存在。

自我把与恶认同的寓所,换成与善认同的寓所,因为后者给予某种更大的扩展感。求道者迟早会认识到新寓所的局限并不逊色。进而发现突破新寓所的过程,没有突破之前认同的恶寓所困难。对于恶寓所,困难不在于认识到它是一种局限,而是认识后的实际拆除。对于善寓所,困难不在于拆除,而是认识到它实际上是一种局限。这种差异的出现,是因为古老的根源和长期的积累,使动物业相更根深蒂固。重要的是,善同恶一样有束缚性,虽然发现善是一种局限之后,其束缚性会更容易消除。

自我的存在要么通过恶业相,要么通过善业相,要么通过善恶业相混合。因此意识从一切业相中的解放,可通过善业相平衡重叠恶业相;或者通过有些善业相平衡重叠恶业相,有些恶业相平衡重叠善业相。盘子脏了,可用肥皂和水洗净。这好比善业相重叠恶业相。如若盘子油腻不堪,一种去污方法是先用土擦,再用水洗。土是世界上最不油腻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是油腻的反面;因此用它就容易清洁油腻盘子。这好比恶业相重叠善业相。

当善恶业相完全平衡重叠时,二者皆消失,结果留下一块干净的心板,上面未曾写过字,因而毫不歪曲地反映真理本身。灵魂上什么都未曾写过。业相积淀于心而非灵魂。灵魂永远不受玷污,但是心只有成为一面干净镜子时才能映现真理。善恶印象都消失时,心看见灵魂。这是觉照。然而,心见灵魂不等于灵魂自知,因为灵魂非心,而是神,超越了心。因此,心即使见到灵魂后,还得融入灵魂,灵魂方在真理中认识自己。这是证悟。在该状态心本身及其善恶业相尽皆消失。这是超心状态,因而也超越善恶之别。从这个状态看,只有一个具有无限爱、和平、喜、知的不可分存在。善与恶的持续冲突业已消失,因为无善也无恶,唯有一个无所不包和不可分割的神圣生活。

田心译自美赫巴巴著《语录》1967年出版第6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大我,什么是小我
灵魂对话——这是我第一次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王阳明心学精髓:一篇短文说透良知、本性、心、无意识
​“动物脑欲望”其实就是“感官欲望、欲乐-人的表意识层面的最低层的欲望”
人这一生到底该追求什么?(深度好文)
肉体与灵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