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1题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二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景象特点或意境概括语分类
宏阔类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清秀类
清新、明丽、秀逸、隽秀
柔婉类
缠绵、婉转、哀婉、朦胧
恬美类
空灵、空寂、幽静、优美、淡雅、淳朴、静谧、恬静、恬适、恬淡
繁复类
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
感伤类
黯淡、渺茫、寥落、萧条、萧索、荒凉、冷寂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感遇(其三)
陈子昂
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①丁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②堠:指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1.诗歌的第三句到第六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2.诗歌的最后四句使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小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实有虚,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易水寒”为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一、
1.这四句诗描写了险峻的亭堠、惨死的士兵、漫天的黄沙以及西垂的落日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阴沉、凄凉的意境。
【解析】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险峻的亭堠、惨死的士兵、漫天的黄沙以及西垂的落日。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阴沉、凄凉。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诗人对广大兵民的同情。
2.诗歌后四句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先回忆了汉朝三十万军队在抗击匈奴的战斗中惨烈的往事,然后实写当朝因抗击少数民族而惨死的士兵尸骸,联想到其遗孤无人关心,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的冷酷,体现了诗人对广大兵民的同情。
二、
3.AE
【解析】
A项,虚实分析错误,都是虚写;E项,“以乐景写哀情”表述错误,应该是以哀景写哀情。
4.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解析】注意通过重点词语“望三关”“断肠”“几时鸾辂还”等重点词语分析“思念故国”“不忘国耻”“渴望收复失地”的情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诗歌鉴赏
古诗词鉴赏:把握情感内涵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精选
诗歌鉴赏第1节鉴赏形象板块(考题)精练
2010高考诗歌鉴赏全案(五.古代诗词艺术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