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咖】林添福:热爱中华文明的“共享”摄影开拓者,25年只为拍300张照片,如今再不拿起单反相机

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出品   

  


自接触到相机就发现自己对摄影特别敏感,无论是光线还是构图总会被周边朋友称道,加之美术专业的学习也是与摄影有关,所以拿起了相机就再也不愿放下——就是它了!

——林添福


“竞争是促动前进的动力源,所以我愿意将自己会的教给身边的人,用分享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让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更快地成长起来,避免停滞不前。”


这是林添福自拿起相机那天起一直坚信的道理。


1987年,大地地理杂志社派林添福来大陆选题创作,结果他把自己的“共享”思维也带到了大陆,为当时以沙龙与比赛获奖为主要创作思维方式的大陆摄影圈带来了一股清流,让更多的人知道:原来摄影可以是这样的!


▲《马帮》系列摄影作品


他从香港、台湾、欧美和其他地区购买了大量的非常具有学习、借鉴意义的摄影画册,利用双肩背包、旅行箱、邮政快递等各种渠道将其带入中国大陆。当记者问林添福往大陆“背”过多少画册的时候,他笑道:“几吨应该是有的!”


他还在昆明和北京分别设立了摄影书籍阅览室,经常与大家分享经验,只是林添福从不承认这种经验和思想的教授属于师徒关系。


“只不过是由我将这种经典与主流的摄影观念传递给他们而已。”


《凉山彝族》系列摄影作品(1992年)


尽管林添福地认为有些事情做了就做了,不会去记得。但那几吨的画册和不留私心的言传身教终会留下痕迹——如今昆明的知名摄影师几乎都是林添福摄影文化交流与共享的“受益人”!


当问及别人用“共享”到的经验技巧摄影并获奖会怎么想时,林添福干脆地回答“不会!我并不太重视自己获不获奖,所以也没有心理不爽的思维。”


《马帮》系列摄影作品


林添福的豁达,与他在摄影创作方面的时间尺度设定远超于常人也有一定关联。


“我大多做的都是长期的,专题性的关注和创作,需要时间来累积,并不是抓住一次按下快门的机会就可以怎样的。


“我常常和别人讲,我正在拍一些正在消失的一些东西,记录人和物。从时间尺度上看,早期的独龙族,马帮等等,现在已经变了样子,甚至看不到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礼,回过头,你会发现哪些事情更值得去记录,去留下最后的珍贵影像。”


《凉山彝族》系列摄影作品(2017年)

时过境迁,2017年再次来到大凉山的林添福再一次将镜头对准了彝族百姓,这一次,林添福镜头下的彝族百姓依然是那样的淳朴,眼神善良、洞邃,幽深,似是无垠的宇宙,裹含世态万千。


“我在大地地理杂志做过一段时间,也为了做专题在全世界各地呆过,但是回过头看,觉得还是中国的变化更值得去记录。南极、北极、欧洲、美洲,我都不感兴趣,因为那不是属于我们的文化,没有情感的‘根’。没有情感的拍摄是一种空洞,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


27年生在台湾,长在台湾,28年奔波创作在大陆,林添福觉得自己在大陆的每一寸土地下都已生出了自己情感的根须,那是跨越海峡两岸的情感融合,分不清彼此。


《独龙族》系列摄影作品

当作品在时间的流逝中成为绝品,影像中的曾经,是林添福为这个急速发展的世界留下的最后回顾。那逝去的岁月悠悠,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无法磨灭的记忆,发酵,最终成为有温度的“那一天”。


长江三峡,一辈子没有见过照片的百姓,当拿到拍立得作品时那见牙不见眼的笑容;梯田深山,受经济环境冲击的民族文化,传统难续;市井乡间,老手艺成为年轻人嘲笑的对象……这一切让林添福坚定信念,要用影像形式留下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刻不容缓!


在林添福所有的影像记录中,时间尺度最长,情感投入最深,文化变革最大的一组作品,便是《半个世纪的爱》(点击查看详细信息)


▲《半个世纪的爱》系列摄影作品

半个世纪的爱,三百多对老夫妇的金婚爱情,跨越神州大地,五十六个民族,记录中国经济、文化的巨变……这就是林添福,用常人无法理解的时间尺度记录,陪同人们一起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为拍摄《半个世纪的爱》,林添福足迹遍及大江南北20多个省区的僻远角落,总行程达数十万公里,总共记录了56个民族300对老夫妇历久弥真的婚姻。拍摄前十年,林添福停住脚步回顾,发现作品中的夫妻竟有着说不出的“苦难”感。“总觉得‘我的爱怎么那么苦?’的感受,这是一种不对的东西,不是爱情应该有的味道,所以自己开始反思,放弃了之前拍摄的大部分作品,重新上路,重新定义爱情与陪伴。”


再上路,又是十五个春去秋来!


林添福不仅用影像记录着改革路上逐渐销声匿形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三百对结婚五十年的老夫妻相濡以沫的忠贞爱情,更是跨越了中国改革开放成效最显著的时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见证,这一过程,前后共历时二十五年!



《半个世纪的爱》系列摄影作品


人生,又有多少个二十五年?


尽管林添福的作品跨越着超长的时间尺度,但是在时间面前没有谁是永远的赢家。对于这一点,林添福的语气也显得有些萧索,“跟我一起合拍(作品)的人,好多,都不在了。”


“自己的年纪也大了,以前年轻的时候有股冲劲儿,从不多想,勇往直前。随着年纪增加,体力不如以前,更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懂得珍惜。”


珍惜,意味着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努力地发现美留住美,更进一步地挑战自己——这一次挑战的方式,是放下相机。


《炼石》系列摄影作品

《炼石》系列作品均由手机拍摄而成,是林添福对手机摄影的探索,更是对色彩独到理解的展现。若没有标题,或许你很难看出那纹理纵横,色彩艳丽的画面是最普通不过的石头。


“我一直都是逆向思考,很多时候去做别人想不到的,或者别人认为不可行的,我总是要通过各种方法去试一试。”所以林添福放下了相机,拿起各方面性能相差不知几许的手机作为拍摄工具。在不知多少次的尝试与突破后,如今的林添福即便拿着手机也可以将世界拍出油画般的美感!


十二年,手机从“挑战”变成了“终结者”。他再一次成功挑战自我,再不挑剔摄影的器材,那已没有了意义。


《炼石》系列摄影作品


从拿起到放下,无论胶片机、单反相机还是手机,已成为林添福创作工程中“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做个记录的仪器,仅此而已。”


“纪实摄影师不能有高于事实的心态,要站在被摄者的立场去看待事情”。这是林添福一贯的观点和态度,对于将自己摆放在“高处”,认为自己是置身事外的记录者,有着莫名其妙优越感的人,将很难理解真正的创作,也很难得到真正的好作品。如下,便是林添福在摄影路上发生过的一些小故事。


1、恐怖份子


西藏,高海拔,强紫外线。几乎每一位前往西藏的人都会用围巾、手帕等物品遮蔽住面部,以免过多的紫外线照射导致“毁容”。在一次西藏创作的途中,与林添福同行的年轻人也是这般装扮。


行路半晌终遇到藏民,年轻人在准备敲门进入某藏民家时林添福叫住了他。


林添福对于年轻人蒙这着面,双眼保护在墨镜后的行为很不认同。”你要和他们(被拍摄者)做朋友才能拍到最真实的,这种朋友关系是建立在互相的信任和平等之上的,你带着面巾眼睛就进入别人家,对方会怎么想?你把自己当成了摄影师还是恐怖份子?你不怕人家关门放藏獒咬你?”


2、田埂上的坨坨肉


某次,林添福一行人前往某农村拍摄当地传统的殡葬礼仪过程。当地人对于林添福等人的工作心存不解,认为他们的拍摄工作是对死者的不敬,经过沟通,对方退让了几分,但要求林添福一行人要遵循当地的习俗,哭丧要真哭、白饭(丧宴)也要真吃。


随后的丧礼各环节中,林添福完全将自己当做本村本姓的家人,按礼数行事,丝毫不差,随团的其他人却面露难色,渐渐有人以各种借口逃离。最后吃白饭的时候,全团只剩下林添福一个人坐在田埂上随便搭起的场子中,就着冷风吃着大块的坨坨肉。


“长期从事少数民族影像记录,必须要深刻了解和遵循各民族的习俗。你不把自己融入创作对象当中,对方就不会接纳你,欢迎你,你就没办法真正做到拍摄人们最真实的一面。只有遵循少数民族的习俗才能被乡民诚心接纳,(我才能)拍出想要的作品。”



林添福


台湾新北市人

台湾著名摄影家

现任:

桂林维纳斯摄影有限公司  董事长

VOGUE国际中文版   特约摄影

台湾摄影家交流学会  顾问

曾任

台北摄影艺廊  总监

T-photo影像杂志》社长

藏龙影像图片社  负责人

台北摄影节  艺术总监

中华摄影艺术交流学会理事长

大地地理杂志专任摄影

PEOPLE国际中文版特约摄影

ELLE国际中文版特约摄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专访 | 台湾摄影师林添福的“逆道而行”
【影像感悟】周为兵发表和获奖作品赏析
影像小说极短篇——对话摄影师阮玺
【摄影师系列专访十九】——林添福
摄影四步(兼答怎么能获这么多奖?)
杨勇丨“实战弱光摄影”第一期:如何用强光手电补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