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传统治法:润燥法



  润燥法,是使用滋润的药物,治疗燥证的方法。燥有内外之分,外燥可分凉燥和温燥、内燥是内脏津液亏损之象。


  1、轻宣润燥法


  用于治凉燥或温燥之病。凉燥多由秋深气凉,肺气骤束,致肺气不宣,周身气机亦为之不利,常见咳嗽鼻塞、头痛恶寒、左胁疼痛、咽干口燥等证。“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常用药物如杏仁、紫苏梗、前胡、淡豆豉、葱白、桔梗等。代表药方:杏苏散。温燥由久晴无雨,秋阳燥热,伤肺所致。温燥伤肺,常见头痛身热,干咳少瘴,或气逆喘急,心烦口渴,舌干无苔,或薄白而燥,边尖俱红等一派燥热伤津之证,治宜清燥润肺。常用药物如桑叶、杏仁、沙参、麦门冬、玉竹、天花粉、石膏、阿胶等。代表方有桑杏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等。


  2、甘寒滋润法


  用于内脏津液不足,或感受温邪,化燥伤阴之证。由于发病部位与内脏关系的不同,因而见证与治法亦有差异。如燥在上者,多在于肺,见干咳少痰,咽燥咯血,或咳嗽气喘;燥在中者,多在于胃,证见身热易饥,嘈杂不安,晒干,口中燥渴,或者气逆;燥在下者,多在于肾,证见消渴咽干,面赤烦躁,或津枯便秘等。


  治内燥总以甘寒滋润为要,常用药物如西洋参、玄参、麦门冬、百合、生地黄、梨汁、藕汁等。代表方如琼玉膏、百合固金汤之清燥润肺;五汁饮、麦门冬汤之生津益胃润燥;增液汤之养阴滋肾,润肠通便。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原作者供稿或专业医生推荐,一切解释归原着者所有,禁止抄袭和侵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味“冬”字辈的滋阴补虚经典药
治燥剂
喉痹
麦冬的功效与副作用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9讲:肺脏病方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方剂学》第十五单元 (高教授主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