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扶阳法的核心是扶正而非温法 !(加附子替代法)

扶阳思想有争议

近几年来,中医界兴起了一个重视人体真阳,擅长重剂应用附子、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回阳、温阳、通阳药物辨治阴寒之证的学术流派,叫做“扶阳派”,又称为“火神派”。

这个学术流派的创始人为清末的伤寒大家郑钦安,自其《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问世以来,这个学派渐成体系。

但在“扶阳学派”临床疗效受人瞩目的同时,也颇受争议。质疑“扶阳派”者,主要是认为“火神派”理论偏激,用药偏执温法,重阳而忽视阴,滥用大剂量附子,弊大于利等。

出现这种质疑的原因:一是部分医者把扶阳学术思想所说的,人体病理上的“阴邪”与生理上的“阴气”概念混为一谈,或不自觉地偷换了概念,故而产生了一些对扶阳学术观点的误解。

二是相当一部分学习和应用扶阳学说的医者不重视学习《伤寒论》六经理法,没有透彻领会郑钦安学术观点的精髓,没有真正理解扶阳学术思想中“阳”的真正内涵;临证时不详辨舌脉证,逢病多视为阳虚,遣方用药时,应用附子等峻药,不论是功效、剂量,还是作用靶点等都心中无数,且不分病证轻重和个体差异,常盲目大剂量、超大剂量滥用,以致人们颇有微词。

但疗效是硬道理,扶阳学派既然能够存在和兴起,自有其不可否认的临床疗效,应当将其理法观点的核心所在阐释清楚,才能让人们理解和认同,笔者现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做一阐述。

理论根基是《伤寒论》

实际上,真正的扶阳学术思想创始人应当是张仲景,张仲景是最擅长应用扶真阳、温中阳、回阳通阳方药的。《伤寒论》的精髓除了保胃气,存津液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处处以顾护阳气为要的。

六经中三阴经理法阐释详尽,三阴方证,皆为虚寒之证,经方中有不少应用附子、桂枝、干姜、生姜等温热药的方子,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附子汤、真武汤、理中汤、桂枝加附子汤,以及不少加用附子的方子,都是治疗真阳亏虚,或阳衰寒盛之大病重症的,这些方子的主旨就是扶阳气而祛邪。

四逆汤等经方用活了(用好附子),的确能够大大提升中医临床疗效,可以说,扶阳学说的理论根基就是《伤寒论》。

郑钦安及其传人卢铸之、吴佩衡、范中林、祝味菊、唐步祺等各以扶阳学术特点临证而成享誉一方的著名医家,皆是《伤寒论》的研究大家。

因此说,扶阳学术思想的理论根基就是《伤寒论》,要真正掌握扶阳学说,就必须透彻地学习和领悟《伤寒论》的六经辨治理法。否则在临床上就用不好扶阳学说。

扶阳思想核心是扶正

《伤寒论》全书的精髓就是扶正祛邪,也就是扶助人体的正气,扶正而加强祛邪能力,祛邪有助于扶正。外邪侵袭人体,人体正气会奋起而抗邪,如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证的机理就是正气奋起抗邪外出而表现的证候。经方如麻黄汤或桂枝汤以及少阴伤寒的麻黄细辛附子汤,不过是助正祛邪外出,或祛邪而帮助正气来复,病愈最终还是要靠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

人体自身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人身愈病,实际上主要靠自我修复能力,药物不过是助其一臂之力而已。这个自我修复能力的本源就是人身正气。正气充足是自我修复能力恢复的前提条件。

人体的正气,包括真阳、真阴、气、血。气属于阳,血属于阴,万病不离阴阳气血。《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内经》论疾病发生之理,就是基于阴阳而归结于气血。所以,阴与阳,气与血相辅相成,互生互用,二者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扶阳学派临证辨治的关键是在扶阳的基础上来救生理上的阴,扶阳学说所扶的“阳”,就是扶助人体的正气,即以扶阳的理法方药通过回阳、通阳来达到救助机体真阴及其所属的阴津、阴血的目的。从而修复机体正气,以助祛除病理上的阴邪,纠正阴阳互损,或防止阴阳离绝的现象发生,使机体恢复并维持动态的“阴平阳秘”状态。这实际上也同时是重阴的,因为这个正气包括机体阴阳的全部,即整体阴阳。

而所谓“扶阳抑阴”的“阴”,不是生理上的真阴及其所属的阴津和阴血,而是阴邪,即阴寒积聚,痰饮瘀血等病邪。

在深刻理解《伤寒论》扶正之旨,以及通过扶阳来救阴的理念上,郑钦安的体悟最为深刻,他对“仲景立方立法之旨”极为推崇,曾“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医理真传》),并对阴阳合一分析的非常精辟。

他说:“水火(水即血也,阴也;火即气也,阳也)相依而行,虽是两物,却是一团,有分之不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二物合而为一,无一臓不行,无一腑不到,附和相依,周流不已。气无形而寓于血之中,气发乎上,故从阳;血有形而藏于气之内,血法乎下,故从阴。”(《医理真传》)所以,其重视扶阳,主导思想是扶阳救阴,着眼于修复机体一元正气,使阴阳“二气均平”。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第3950期

附:附子替代法

最近我在想关于附子的替代问题,特别是上班族对于附子久煎费时的抱怨较大。可是附子有毒,一般用到10克以上,我都要嘱咐先煎一个小时左右,以确保安全无事。那么,有没有毒性小且作用相当的药能替代附子呢?

附子是中药四大主药(人参、石膏、大黄、附子)之一,其性刚雄,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温五脏之阳,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化气、温里助阳、逐寒止痛等功效。主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搏,阴疽疮疡等。

韩飞霞在《医通》中说:“附子回阳,霸功赫奕。”而且附子通行十二经,表里上下,身体所有阳气不到的地方,附子皆可到达,所以附子是火神派的常用之品,温阳一般都离不开附子,火神派始祖郑钦安先生对于阴证,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附子的替代之品亦必须有良好的温阳作用才行,而且总体功效要和附子类似,我想到了经方中常用的三味平和的温阳药——干姜、炙甘草、肉桂。

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效。常用于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及阳虚吐、衄、下血等。

《药性论》赞其曰:“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干姜可“开五脏六腑”,可见其钻透之性并不弱。都说干姜守而不走,但其实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不但入守中焦脾胃,还上可达心肺,下可达肾脏,能温补三焦之阳气。如果辅以炙甘草,更可温通行于十二经。

《证治要诀》云:“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由此可见,干姜之热亦不可小觑。临床上要回阳救逆,如附子需久煎来不及之时,可用干姜、炙甘草代替之。

甘草,《本草分经》曰:“味甘,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生用气平,补脾胃、泻心火而生肺金;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热,入峻剂则缓急,入润剂则养血,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头涌吐,消上部肿毒;梢达茎中。

甘草和附子一样,都具有通行十二经的作用,二者很有“夫唱妇随”的意味。附子具有引导之性,是其主导;而甘草则是从属之性,具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属性。

肉桂归肾、脾、心、肝经,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原、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的功效。《日华子本草》曰:“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

更关键的是肉桂可助心火、补心阳,亦可助膀胱气化。《医学读书记》曰:“心、肺、脾、胆、胃、肝、肾之能变化出入者,皆禀心之君火以为主。”心的气化正常,则十二脏皆安。

干姜、炙甘草、肉桂三味药性温和,无毒,亦不用久煎,可以作为附子的理想代替之品。如要取其温阳效捷,炙甘草亦可不用。这个代替是从整体来考虑的。此外,还可依据五脏来选择替代品。

何绍奇先生在《朱良春用药经验集》“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一文中提到“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并指出附子可“强心,温心阳,温肾阳,温脾阳,温肺阳及肝阳”。强心,温心阳可以用桂枝、红参、木香来代替;温肾阳可以用补骨脂、仙茅、沉香来代替;温脾阳可以用红参、干姜、砂仁来代替;温肺阳可以用干姜、炙甘草、麻黄来代替;温肝阳可以用当归、肉桂、香附来代替。

因为附子又能通行十二经,所以亦可以从十二经来考虑其替代品。

手少阴心经:独活、石菖蒲、龙眼肉等代替;

手厥阴心包经:川芎、乌药、肉桂等代替;

手太阳小肠经:羌活、茴香、炙甘草等代替;

足厥阴肝经:青皮、肉桂、当归等代替;

足少阳胆经:川芎、陈皮、当归等代替;

足太阴脾经:麻黄、丁香、红参等代替;

足阳明胃经:白芷、半夏、白术等代替;

手太阴肺经:葱白、藿香、紫菀等代替;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吴茱萸、肉豆蔻等代替;

足少阴肾经:肉桂、沉香、淫羊藿代替;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砂仁、益智仁等代替;

手少阳三焦经:川芎、厚朴、红参等代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病症用药(温里药)
吴佩衡医案---伤寒病少阴寒化证
(4)扶阳派卢崇汉郑钦安吴佩衡祝味菊医论
人人都要学中医 五
附子的配伍应用与禁忌
常用方剂快速记忆法(温里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