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扶阳要药论附子(中卌二)

(七)卢崇汉应用附子的经验

卢崇汉(1947)教授,当代火神派传人及其发扬者。卢崇汉教授深得祖父二辈悉心教培,临床积40余年的经验,深得扶阳三昧,善用姜桂附起沉疴大疾,从他著的《扶阳讲记》中我们可略见一斑。其对肾厥研究多有独到之处,现介绍如下。

1.肾厥概论  所谓肾厥,类似西医的肾衰竭、尿毒症。中医认为肾属水脏,主持水之气化,气化不及,水毒存留,久之而形成肾厥。导致肾厥的根本原因,卢氏认为就是肾之坎中一阳所不足。由于肾之坎中一阳不足,肾主持气化及职司二便之功能失职,使肾的开阖失常。卢氏认为“坎中一阳”,不是西医解剖学上的肾,而是中医肾之阳气的功能状态。

由于肾不能够正常开阖与气化,使得精微物质不能正常输布到各脏,浊物不能及时下输到膀胱而排出体外,这是形成肾厥的原因和机理。卢氏把它归结为一点:“坎中一阳受损”。由于时间一长,水毒存留,最终就形成西医所谓的肾衰竭、尿毒症。

中医认识肾脏本身之病机,肾病以虚为多,治疗肾厥的方法多采用补的办法。卢氏认为只靠补的这种方法,去补肾、健脾、利湿,以及开鬼门等,到了肾病末期就很难发挥作用,也不能把污水浊毒排出体外。

卢氏倡导扶阳泻下法,既考虑到虚的一面,也考虑到瘀浊水毒实的一面。这种方法,既不伤正损阳,又能使病人体内的水毒瘀浊化解排出体外。所谓瘀浊水毒,实际上就是西医说的蛋白质之代谢产物,如尿素氮水平增高。瘀浊水毒通过泻下排出体外,就可以降低西医检查的很多指标,如尿素氮、肌酐等,这些指标逐渐地下降,从而使肾功能恢复。

关于肾病的治疗,卢氏曾经与邹云翔老先生探讨过。他是前南京中医学院的院长,写了一本《中医肾病疗法》的书,在治疗肾病方面很有影响。卢氏当时提出用这种办法来解决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甚至尿毒症。他觉得这样用药的方法太猛,应该轻轻地用药去健脾除湿利水,慢慢地来。但是有的时候病人的病程进展是很快的,可能在慢慢的治疗过程中病人就不行了。卢氏认为,治疗必须抓住立命之本才是主要的,其在南京学习时,即1973年就开始这样使用。这个方法卢氏一直在用,在成都的时候也一直在用,治疗了很多肾衰竭的病人。

应用扶阳泻下这个法则治疗肾厥,肾脏功能指标确实可以得到改善。西医学认为肾的肾小管、肾小球之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卢氏认为既然指标都能够下降,并下降至正常,就说明应该可逆。其原因就是通过扶阳泻下,瘀浊水毒得到清除,使肾脏本体有了一个宽松的修复环境。在扶阳的作用下,激发了新的肾小球、肾小管生成,从而增强了肾的代偿功能,所以肾脏功能恢复,检查指标正常,肾病得以治愈。这也是中医学认为的“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内经》)的具体体现。

2.治疗案例 卢氏治过一个小女孩,15岁,读中学。她是先天性小肾,两个肾都很小。一个肾只有正常肾的1/5,还有一些功能。另外一个肾更小,基本上丧失了功能。卢氏给他看病的时候,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是,她到北京某医院切掉了那个小肾,还有正常1/5大的这个肾还保留着。20世纪80年代初,西医还不能够肾移植。小孩手术过后,其小便就完全控制不住,形成了尿失禁。几年间,每天24小时都在排小便,有一点就流了出来。实际上这是她的肾主持小便功能受到了损伤,但还没有形成肾厥。卢氏治疗就是扶坎中一阳。经过2个月的治疗,她的小便就控制得很好,全家很高兴。然后就离开成都到东北,他们是东北人。结果到东北一折腾,又出现了问题,然后又回成都进行治疗。卢氏说这个病不可能一下就解决的,大约治了将近2年,每天1剂药,后来自我症状消失,情况很好。卢氏就是用四逆法这个框架解决的。这里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后来经西医检查,她的小肾脏长得跟同龄人一样大,这在西医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由于他们家是部队的,后来她去当兵。卢氏说当兵她能不能挺过新兵3个月训练?结果熬了过来。她现在已经30多岁,并结婚生小孩。像她这样的肾病,西医认为是无法逆转的,但经过扶阳泻下法治疗,却能逆转。这就是卢氏始终抓住扶助“坎中一阳”这个法则,最后用四逆法收功,系统治疗后得以痊愈。

卢氏又举一个例子,病人是1995年5月17号开始诊治的。他患慢性肾炎18年,当时的症状表现是恶心、呕吐、一身浮肿、腰痛,起因是半个月前感冒引起的。感冒过后导致症状加剧,出现小便减少,全身性浮肿。尿化验: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肾功能化验:尿素氮19.63mmol/L,肌酐832μmol/L。当时西医就诊断为:慢性肾炎合并尿毒症。西医建议做透析,他没有接受这个建议。当时的病人表现是:面色苍白,脉洪、弦,脉很大,但是重按尺不及寸,舌苔黄、黑、厚腻,舌质少津。卢氏辨为肾厥,治疗采用扶阳泻下法,处方用药是:制附片90g(先煎2个小时),大黄20g,芒硝15g,茯苓25g,泽泻15g,法半夏20g,砂仁15g,陈皮15g,炙甘草5g,生姜90g。病人服用3剂之后,自我感觉好一些,一个是能吃少量的东西,大便在这3天当中,每天排3~5次,排出来的都是黑酱色的大便。之后,就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又服用7剂。服10剂后,小便量增加了,大便每天3~4次,粪便呈酱黄色、稀糊状,全身浮肿逐渐减轻,呕吐减少,饮食增加,晚上能够入睡6个小时,其他症状也开始减轻。以后三诊在这个方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调整,服用20剂,身体浮肿全部消退,恶心、呕吐消失,其他症状均减轻,小便24小时达到2000ml,大便每天排2~3次,呈稀黄状,比较稀、黄色,舌苔、舌质也开始好转,舌质淡、瘀气减轻,舌苔出现白腻苔,原来是黄黑、少津、厚腻的,现在润泽;脉象不洪弦,是沉细。尿常规检查:蛋白(+),白细胞(0~+++);肾功能检查:尿素氮12.3mmol/L,肌酐254.5μmol/L;1个月以后,肌酐数值下降得很显著。所以继续用扶阳泻下法,大黄15g、芒硝10g,增加了附片的用量,附片120g,还根据当时病人的情况,增加的药物有党参、黄芪、巴戟天、菟丝子、肉桂等,就以这些基本药物进行调整与加减。整个治疗过程中,病人就一直坚持服用这些药,又服用60多剂。在此期间,还多次做尿常规检查,尿蛋白为(±~+),肾功能检查:尿素氮6.3mmol/L,肌酐87μmol/L。这时肾功能恢复到正常,卢氏后来就改用扶阳添精法,其目的是把已经稳定的肾功能保持下来,以使肾功能得以完全恢复正常。卢氏应用的方药是:制附片150g,白术15g,砂仁15g,巴戟天25g,益智仁30g,菟丝子20g,淫羊藿30g,炙甘草10g,生姜120g。汤药一直沿用这些药物,病人又连续吃了100多剂,3个多月后,就把上述药物打成粉,或者做成水丸,进行缓慢巩固治疗与善后。后来与病人失去了联系。因为病人比较多,无法走访病人。10年过后,这个病人来了。但不是他看病,他说他好得很,是家里的人生病来的,卢氏几乎记不清楚。他说这么多年,多次检查尿常规、肾功能都是正常的,没有复发。

3.机理探讨  对于肾厥的治疗,通过扶阳泻下,使西医检测指标下降,也就是水毒在体内的积聚、存留逐渐减少,不再生成这些东西,使尿量增加,尿常规检查才可逐渐恢复正常。使用扶阳泻下法,使水毒这些属实的代谢产物通过泻下排出体外,不再储存在体内,肾脏就不再继续受损。肾脏本身不再继续受损,有了一个宽松的修复环境,肾功能就可以逐渐恢复,肾精、肾气就得到恢复,临床症状会得到明显改善,甚至完全消除。

肾厥病人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比如头疼,多是因为肾性高血压所导致的,如何降压?卢氏认为还是“扶坎中一阳”。又如失眠、全身疼痛、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厌食、口臭、鼻出血、牙龈红肿等,这些大多数肾厥病人都可能出现的症状,其根本原因都是肾之坎中一阳不足导致的。

卢氏认为中医对肾衰竭、尿毒症的认识就有多种病名,如肾厥、肾风,或者按照症状来命名,多归属于呕逆、心悸、气喘、水肿、昏迷等。这说明,中医学里面对肾厥本身的认识,缺乏很系统的理解与阐述。

肾炎病人的尿素氮、肌酐等含量增多,病程往往都是漫长的。由于病程长,中医认为“久病,穷必及肾”,就是伤及肾之坎中一阳。由于肾之坎中一阳不足,导致肾的气化失职,瘀浊与水毒存留,同时又造成肾脏损伤,并导致肾的开阖功能失常,从而使水毒储留在体内,不能排出体外,这就形成了尿毒症,形成肾厥。所以在治疗上,卢氏主张以温扶肾之坎中一阳,再辅以泻浊祛邪,使邪去,正才能得以扶助。所以就用附子去温扶先天坎中那一阳,使肾水沸腾,肾气化功能增强,加强了利尿的作用,以促使浊毒得以排泄。

卢氏在扶阳的前提下,应用大剂硝黄去峻下泻浊祛毒。采用攻逐泻下的方法,如果没有扶阳之前提,不可盲目去用,否则病人会死的。但在这个扶阳前提下去运用,把血中的瘀浊与水毒通过肠道排出体外,这就减轻了肾本脏的过滤负荷。本来要从肾脏过滤的代谢废物,现在无法滤过,这就堵在人体里面,为了让肾脏有一个宽松的修复环境,处方里还用了肉桂、茯苓、泽泻,目的是逐渐恢复肾主水的功能,起到利尿排浊之作用,再用参、芪以助附子益气扶正,这个益气就是益中,是使久用泻下峻药而不伤精、伤正。虽然硝黄用了几个月,而且是天天在用,但病人却是一天天好起来。卢氏认为,这就是抓住了肾阳之根本没有放,虽然泻下排浊,但不伤精损正。再用砂仁去纳五脏之气归肾,即纳气归根。陈皮、炙草相合,行气和中,能够增强食欲,这样有助于恢复病者的体力。

肾厥病人的舌质、舌苔的变化不是一致的。即使是尿毒症的病人,舌质、舌苔也不一样,有的舌体胖大,舌苔始终润泽;有的舌体瘦,舌质是燥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往往肾病患者在后期,多呈现出舌体变瘦,舌苔大都是以黄、黑、厚腻为多,由于患者之生机不行,发生阻滞,所以用扶阳泻下法把病人体内的秽浊之物排出体外,使胃肠中的浊气得以下降,从而不再上逆。这种舌苔的颜色,由黑色逐渐变为常色,口中的气味也就逐渐减小。

关于肾厥的脉象,《内经》中云:“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死肾脉在指下,有一种夺索的感觉,实际上就是弦、洪的一种现象。不要认为这是阳盛、阳亢的表现,相反这是由于浊毒积滞化热所导致的。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里讲:“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脉出者死”就是夺索脉,就是这种弦而洪的脉,它好像要从寸口脉道中冲出来似的,出现这种脉可以认为是非常危险的,符合肾厥这个病的发展规律。所以古人认为,肾脉应当沉,沉为常脉。若出现脉如夺索、弹石者,就是死脉。肾厥的患者往往是瘀浊、水毒越重,就是西医讲的肌酐、尿素氮水平越高,其脉象越大、越洪,这是一种假象,往往重取就会有变化。所以病轻的,脉的洪、弦程度就相应的轻一些。这就与古人论述的脉象是相符合的。卢氏倡导这种扶阳泻下法,要使肾功能得到恢复,使病人的尿素氮、肌酐水平逐渐降低到正常,脉象最终也会逐渐地恢复为沉缓或沉细,这种脉象与肾病相一致。

卢氏行医40多年来,治疗肾厥的这类疾病有很多例,大多数疗效比较满意,这就是基于始终抓住坎中一阳,抓住这一点不放,不受其他干扰,只要一犹豫,就要走弯路,就会出现病情反复,最后驾驭不了自己。心中要有坚决定力,这个定力很重要。如果理解了扶助人体之阳气是治病的根本,我们就能提高治疗肾厥的临床疗效。

 

(八)孙其新应用附子的经验

孙其新(1947—)主任医师,任职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近几年潜心研究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多有成就,已出版《李可临证要旨》一书。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孙其新老中医对附子的研究多有独到之处。现就其对附子的煎服方法与经验进行介绍如下。

1.仲景附子服量煎服法  张仲景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论》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孙氏考《伤寒论》四逆汤的原方,生附子1枚,约合今之20g(附子大者为2030g),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之2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g(附子大者为6090g),而历代用四逆汤仅是原方的1/61/10。四逆汤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强人大附子1枚;而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附子均为大者1枚,相当于制附子6090g,这是经方用药的本来面目。

在附子的煎服法上,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的问题。孙氏初步统计,伤寒之附子剂19方(除乌梅丸),其汤剂中药的剂量按经方基础有效量(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计算,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6,为通脉四逆汤;最高者为126,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其次是煎煮时间:孙氏考四逆汤类方用于救急,所用的应为鲜附子(如生地瓜),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恒为600ml,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煎取220ml,分2次服);其他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ml,文火久煎,煎煮1.5个小时左右。而比较特殊的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因麻黄先煎去沫,故加水较多,为2000ml,煎煮时间2小时左右。最后是煎服法:附子剂均煎煮1次,煮取200600ml左右,每次服110200ml;其顿服者1方,为干姜附子汤;分2次服者6方,为四逆汤类方;分3次服者10方,为附子汤等;分4次服者1方,为真武汤。

2.关于附子久煎的思考  关于附子是否能免于久煎的问题,早在1977年《中药大辞典》中就指出,日本将川乌、生附子在加压罐内用110 1kg/cm240分钟进行处理,此时毒性乌头碱已分解,而其毒性则为生药的1/150。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日本又进一步完善了附子高温高压法,即高压120℃,经2小时可破坏乌头碱之剧毒,这样入汤药毋需先煎、久煎。

1958年卫生部简化中药商品规格,决定只保留附子的3个品种: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中华本草》指出,黑顺片、白附片因加工方法类似,其炮制品的总生物碱含量下降为原生药的1/61/9,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只相当于原生药的1/100;盐附子因加工条件比较温和,总生物碱与上述附片类似,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比上者高得多。从中可以看出,经过这样炮制,总生物碱含量只是原生药的1/61/9,那么附子药效流失则为83.4%88.9%,其流失的比例是惊人的。

对于附子高温高压去毒的问题,1997年的《中华本草》(该书是集传统药学大成并反映当代科研成果的本草巨著)认为,古今对川乌、附子的炮制方法虽然繁多,但归纳说来,可分为浸、泡、漂等水处理,烘、焙、炮等干热处理,蒸、煮等湿热处理3种类型。这些方法皆能达到去毒目的。但水处理生物碱随水流失较多,药效受到影响;干热处理对总生物碱含量影响不大,对药效影响较小,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相对较高;湿热处理,特别是热压蒸制处理(即高温高压),总生物碱含量高,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低,去毒效果好。

3.附子用热压力锅处理  孙氏用附子热压蒸制法,对黑顺片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工作。由于黑顺片的炮制过程是取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片,蒸熟取出烘至半干,再晒干。把黑顺片高温高压时间就设定为1.5个小时。

首先将黑顺片1kg放在22压力锅里,放冷水500ml拌匀,盖上锅盖闷2.5个小时。每隔15分钟,即翻动一次或颠簸一下;闷半小时后,用一根筷子蘸1滴浸液点在舌尖上,会感到微苦涩;闷1小时(即第2个半小时),尝后舌尖有微麻辣感;闷1.5个小时后,会有明显麻辣感;闷2小时后,会有刺舌感,此时黑顺片已基本闷透,只是大个、片厚的还有硬心;闷2.5个小时后,尝后会有针扎感,黑顺片已经没有硬心了,即全部泡软,可进行热压处理。

附子热压操作过程是:用22压力锅,放冷水1000ml(或24压力锅,放冷水1200ml),然后放入箅子(水要低于箅子),铺上已闷好的黑顺片,盖上锅盖,加热至排气管冒蒸汽时,扣上限压阀。当蒸汽稳定由限压阀处排气时,应立即调低火力,保持限压阀间歇排气和发生轻微响声。1.5个小时后闭火,稍停片刻,然后打开锅盖,凉透后取出烘半干、再晒干。这样处理的制附子,入煎剂就可以免于久煎了。注意:如果限压阀不是“间歇排气”,而是“持续排气”,说明火急了,容易烧干锅。

4.关于附子煎服法探讨  对于附子煎服法,看似简单,可认真操作起来,每个细节都有学问。一般认为,煎药以砂锅为好。但由于砂锅体积小,附子重剂多不适用。另外,砂锅容易坏,如放开水、或急煎、或煎煮完放在石板上,均容易炸裂。孙氏经过实践发现,压力锅不但具有砂锅的优点,如传热速度慢,受热均匀,汤温始终保持在95℃左右,这样的温度利于饮片内的可溶性有机物向外渗出;它还有独特的优势,因压力锅密封,即使久煎,只能从排气孔排出微量的气体,药液挥发少,始终保持药与水之适当比例,保证有效成分煎出。

一般煎药,多加水淹过药面一寸。由于煎药锅大小不一,单用淹过药面“一寸”来表示,那水量之差别可就太大了,急需改进。《伤寒论》附子剂,四逆汤类方加水600ml,其他制附子剂,加水为12001600ml,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李可之附子剂,附子30100200g,加水150020002500ml,药与水之比例1317。这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一般附子煎剂,多为冷水浸泡半小时,偶尔有浸泡1小时的。孙氏的临床经验,制附子至少浸泡2小时。因为浸泡半小时,尝后只有微苦涩;浸泡1小时,会有微麻辣感;浸泡1.5个小时,会有明显麻辣感;浸泡2小时,会有刺舌感,此时附子的有效成分已达到高峰。从理论上讲,制附片只有充分泡软、细胞膨胀,有效成分才能溶解于饮片组织中,产生渗透压,然后扩散到水中。从中可以看出,附子浸泡少于1小时,就不会有麻辣感,而浸泡2小时,则出现刺舌感。真可谓:好的浸泡,等于煎煮的一半。

关于《伤寒论》附子的煎煮时间,张仲景之四逆汤类方用鲜附子(如生地瓜)救急,加水600ml,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其他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ml,文火久煎,煎煮时间1.5个小时左右。孙氏治慢性心力衰竭,使用热压处理(高温高压1.5个小时)之制附子,只煎煮1次,煎煮时间为1小时。

其具体方法:用2224压力锅浸泡黑顺片,药与水之比例按李可之经验加水,浸泡2小时,然后加热至排气管冒蒸气时,不扣限压阀,而应立即调低火力,保持排气管间歇排气,此火候正是煲汤的温度,有利于蛋白质及可溶性有效成分向外渗出,煎煮1小时后,将药渣捞出,如药液多,则用武火急煎浓缩即可。为了验证此法是否安全,孙氏曾试服附子重剂(45155g1个月,附子最高达155g,均煎服1小时,则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注意:如果排气管不是“间歇排气”,而是“持续排气”,说明火急了,容易烧干锅;压力锅在煎煮过程中,不能打开锅盖,否则药液会溢出伤人。

为了临床方便用附子,孙氏把热压处理之制附子,磨成玉米样大,浸泡1小时即可。因为附子价格很便宜,不存在造假问题,故院方可自行磨成“附子米”(即玉米粒大),这样就方便多了。经实验证实,黑顺片经过热压处理1.5个小时,已经去毒,毋需多虑。

5.附子能否免煎的问题  目前,附子用重剂已经屡见不鲜了。即便是经热压处理之附子,可免于先煎、久煎,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附子大剂量,则加水150020002500ml,若煎煮1小时,那煎取的药汁多数会超过600ml,这势必要再用0.51小时浓缩药汁,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孙氏又进一步把热压处理之附子磨成粉,从每次1g起,逐日增加1g,日3次,以其汤药送服,连续服用11天,附子粉最高达11g,日3次。结果附子粉用到33g,相当于入煎剂之制附子6699g,均无不良反应。所以,孙氏体会,除急危重症外,凡制附子用量在100g以下,均可改为附子粉在33g以下。为了稳妥起见,暂定为热压处理之附子粉1g相当于入煎剂之制附子3g(即13)。注意:不能用制附子直接磨粉,必须用热压处理之制附子(已有效破坏双酯型乌头碱之毒性),这样就安全、方便多了。

6.结语  孙其新老中医在学习李可应用附子经验的同时,发现诸多的方法可以改进。特别是孙氏采用压力锅煎药的方法,以及对附子进行减毒服用粉剂的方法,在提高附子功效的同时,简化了服药的复杂性,也避免了毒副作用的产生,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与研究,这些成功的经验与方法,很值得火神派医家临床应用附子参考,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可老中医经验处方36条
实践中医(十七)作者:韦祖醒
是药三分毒!
44.方剂 · 第44讲 第五节:补阳•右归丸、桂枝加附子汤(附:桂枝甘草汤)
附子中毒的表现及防治措施!
每天大量饮水美容又排毒?专家告诉你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