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场鲜为人知的改革,造就了一个让大唐也黯然失色的超级强权

这里是地球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面积250万平方公里,遍野茵茵,鲜花怒放,牛羊成群,物产丰饶,偏又大山纵横,江河割裂,地貌崎岖,人口稀少。

据说,生活在这片高原上的藏人最初源于古羌族。

历史上羌人三迁,一部分向西进入新疆,一部分东迁融入汉族,还有一部分往南进入了青藏高原,藏人便是这支南迁的羌人演化而来的。当时进入青藏高原的古羌人部落多达150余支,他们零零散散地寻找到各自的栖息地,因地制宜发展出了各自的生活方式,最后繁衍成为草原、森林和农耕三大人群,并建起了一个个大小不等的部落政权。

由于地形太过封闭,这些政权和中原王朝的交往极少,秦朝以前的历史信息基本没有,直到西汉才出现“唐旄”和“发羌”这样的部族记录,南北朝时阿里地区又诞生了“象雄”和“女国”,山南地区的雅隆部落也开始建都“匹播城”,此外想要寻找更多的信息,那都是隔空论道,无迹可寻,恰似高原上的清风和白云,从来就没人在意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空灵禅境,最能照见高原的本色本心。

照理说,如此割裂的山川地形,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地方政权,因为统一的成本实在太高了。事实上一直到隋朝,这片土地都是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然而到了七世纪上半叶时,这种面貌突然发生了变化:就在中原地区施行清明的“贞观之治”时,这些零散部落悄无声息地凝聚成了一个强大的统一政权。

这一政权兴起之猛,可以用疾风暴雨来形容:短短几年便统一了高原,并很快向东部扩展势力,这样便和大唐在漫长的边界线上展开了竞争,你来我往拉锯攻防了整整两个世纪,甚至在其诞生百年后,还一度攻占了大唐的都城——长安。

前无古人!

羌笛诵西风,那一刹梵声四起,叫黄钟大吕的盛唐之音一时也黯然声息!

这一超级强权,便是吐蕃王朝。


不妨先来见识一下史书中记录的吐蕃崛起历程:

《敦煌吐蕃古藏文文选》:“发兵攻香雄王,统其政务,香雄王黎弥夏失败,全部香雄收为属。”

这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古藏文史料所载。安史之乱后,不仅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甚至陇右道上的河西走廊也落入了吐蕃之手,当时的吐蕃继承了敦煌地区一贯以来的造佛写经传统,在莫高窟的藏经洞里遗留下了这些手卷文册。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破土出阁,这些藏文古文献重现人世,世人因此得知吐蕃崛起过程中最先祭刀的乃是西部阿里地区的香雄国,也就是中原史书中记录的象雄古国(也称为羊同),他们最后一任国王名叫黎弥夏(李迷夏)……这些都是当时吐蕃最原始的史料记述,未经任何修饰,所以可靠性毋庸置疑。

《新唐书·吐蕃传》:“攻党项、白兰羌,破之……地乃入吐蕃,其处者皆为吐蕃役属,更号弥药。”

阿里地区,喀喇昆仑山

在摆平西部阿里后,吐蕃又掉头东进,攻取了如今甘南和青海东北部的党项和白兰羌两个部落。党项就是后来李元昊建立西夏国的党项族,也是古羌人的一支,本来一直土生土长于如今甘南夏河一带。白兰羌也是古羌人的一支,大体活动于青海阿尼玛卿山一带。党项和白兰羌都属于没有迁出的古羌人族群,这些原住民血统复杂,经过太多的历史演变后,已经很难追溯他们的来龙去脉,只须知道东汉时曾出现过“研羌”和“烧当羌”两个强悍血统,十六国时姚苌建立的后秦和秃发利鹿孤建立的南凉也都属于古羌人政权。

阿尼玛卿山一带地貌风光

好,第二和第三个——党项和白兰羌,这两个部落似乎太弱了些,无法见证吐蕃的强横气性,不过下面一个可以。

《新唐书·吐蕃传》:“弄赞怒,率羊同共击吐谷浑……尽取其资畜。”

弄赞就是这支崛起的吐蕃强权的首领,《新唐书》是这么个叫法,但是更多的人都称他为松赞干布。

吐谷浑在中国史书中记录很多,大致位于如今青海湖西部和南部一带,唐朝诗人王昌龄诗云:“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吐谷浑最初源自东北辽河流域,部落名称就源自一个名为吐谷浑的祖先,此人是十六国时慕容廆同父异母的哥哥,后因兄弟不睦而率族人万里西迁来到青海湖的,为了纪念这位祖先的丰功伟绩,后人干脆将部落名称也改为了吐谷浑。

吐谷浑的都城先后有三个,主要根据地位于如今的青海都兰县,当时称为伏罗川。隋唐交替之际,吐谷浑已经存在了将近三百年,并已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当时吐谷浑的首领伏允是一个老顽童式的个性人物,一再骚扰隋唐边境,你追我逃,你去我扰,当真是有滋有味,乐而不疲。不堪其扰的大唐最后派出一代军神李靖,率领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等一众名将万里追魂,直至追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枭首伏允而归。然而让大唐始料不及的是,吐谷浑主力被消灭后,却为吐蕃崛起创造了条件(相关内容请参考前文“历史上真正的老顽童——伏允可汗,300年国运,只赌一场人生快意”)。

阿尼玛卿山南部风光

其实在吐蕃征服的政权中,党项、白兰羌和吐谷浑之前还有一个,那就是中间那曲地区的苏毗部落,此前已被松赞干布攻占,只是因为记录很少而不大为人关注。

至此,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域已被吐蕃悉数拿下。

然而,吐蕃的志向远不止这些,铁血兵锋继续四下征伐,后世藏籍有载:“将一切边地小邦尽行统治”,什么意思?就是将周边一切小国边地全都征服了。

事实上,这话说得依然太过谦虚,吐蕃征服上述地域后并没有停下扩张步伐,而是剑指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虽然东西横亘,高耸天外,但依然存有很多豁口沟通南北,迫于吐蕃的浩荡兵锋,南侧的尼泊尔和印度也先后臣服于吐蕃。这在松赞干布的联姻对象上也能看得出来,他最早迎娶的是尼泊尔的尺尊公主,641年再迎娶大唐的文成公主,此后,“松赞干布又娶香雄王黎弥佳之女香雄妃黎娣缅、弥药王之女茹雍妃洁莫尊、堆垅芒地尚论之女芒妃尺江,共娶王妃五人。”这是成书于十五世纪的藏族史书《贤者喜宴》所载。

澜沧江上游的农耕生息图

至此,极难统一的青藏高原史无前例地被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帝国仿似练就了金庸小说中的番邦神功——龙象般若功,而且一气练到了第十重,这让身负降龙十八掌绝学的大唐也为之侧目,不妨看看中原史书的记录吧:

“吐蕃在吐谷浑西南,近世浸强,蚕食他国,土宇广大,胜兵数十万,然未尝通中国。其王称赞普,俗不言姓,王族皆曰论,宦族皆曰尚。弃宗弄赞有勇略,四邻畏之。上遣使者冯德遐往慰抚之。”

这是《资治通鉴》记录的大唐最初派遣使者“慰抚”吐蕃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说,这时候吐蕃已经壮大到长安城主人“天可汗”李世民都侧目了。

这段文字不多,但是内涵很深,不妨认真解读一下:

首先,吐蕃四下扩张,至此已是“胜兵数十万”,这是什么概念?在剖析这个数字之前,不妨先看另一句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是明朝对东北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强悍战力的描述,事实上,高原上吐蕃将士的战斗力一点也不逊色于女真人,而且已不是“满万”这个概念了,而是“数十万”,到底多少?四十万。

这是中国古代史书记录到的单一少数民族兵力的最高数量之一,鼎盛时期的匈奴和突厥也不过如此,甚至实行府兵制的大唐600多个折冲府的府兵总量也多不到哪里去。

面对如此庞大的吐蕃军队,即便拥有盖世武功的大唐也无可奈何了,后来双方近两百年的战争史证明:大唐拿这支力量毫无办法,战略上基本处于防御态势,主动出击很少有打赢的,哪怕是薛仁贵这样的战神率领十万能征善战的唐军,也一样在大非川折戟沉沙,落了个全军覆没的结局。

其次,当时的吐蕃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政府治理制度,王族称为“论”,宦族称为“尚”。吐蕃后期两大势力内讧,主帅分别是论恐热和尚婢婢,也就是名叫恐热的王级权贵和名为婢婢的大臣级权贵之间的对垒较量。事实上,吐蕃这种政治制度的完善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后面再作具体分析。

第三,这位史书中称作“弃宗弄赞”的松赞干布又是怎样一个人呢?“有勇略”,就是说,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善于谋略。《旧唐书·吐蕃传》也如此记录:“弄赞弱冠嗣位,性骁武,多英略。”综上所述,松赞干布就是一个有勇有谋之人,关于其“勇”,前面已经列举了吐蕃的扩张史,至于其“谋”,便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内容——松赞干布改革,不妨一起来见识一下,这场鲜为人知的改革是如何催生出吐蕃这一超级强权的。

雅鲁藏布江,流经山南地域


在解读松赞干布改革内容之前,我们须先了解一下改革前的吐蕃政局。

松赞干布即位之初,吐蕃政局相当不稳定,其父囊日松赞在一场叛乱中被人杀死了,这在《敦煌吐蕃古藏文文选》中有如下记载:

“赞普松赞干布时,父之属民逆行,母之属民反叛,亲戚香雄、牦牛苏毗尼雅尼达布、工布以及娘布皆叛。父王囊日松赞被进毒而逝。王子松赞幼年亲征,首先想到的,即斩绝诸进毒者及其世系。此后,彼之所有叛民皆复为属民。继之又派芒布支尚囊将苏毗户数不失,尽收为真正之属民……”

就是说,松赞干布刚刚即位时,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属民都出现了大量叛乱,包括和吐蕃有亲戚关系的象雄和苏毗甚至尼洋河流域的工布以及波密森林地带的娘布两大地区,也都出现了反叛。这对临危继位的年幼的松赞干布而言,局面绝对是万分恶劣,堪称是天下大乱。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危难四起的局面,很快就被松赞干布摆平了,所有的叛民又都归顺为了属民,松赞干布的处理方式简单又干脆:“斩绝诸进毒者及其世系”,斩尽杀绝,不留后患。可以想象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最终能力挽狂澜取而胜之,松赞干布肯定拥有非凡的政治手腕和视野格局。

凤凰涅槃,唯有传说中的火凤凰能够浴火重生。

松赞干布无疑拥有一种火凤凰特质,王者禀赋与生俱来。

了解了这一背景后,我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松赞干布推行的改革,那是建立在这种背景之上的深入彻底的改革,解决了吐蕃一直存在的表里内外的根本问题,所以才成就了一个媲美大唐盛世的王朝体系。

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收割季节


那么,松赞干布改革究竟有哪些具体措施呢?

关于这场改革,中原正史并无明确记载,倒是藏人巴卧·祖拉陈瓦在《贤者喜宴》一书中有所记述,只是过于提纲挈领,内容也杂乱无章,但究其主旨纲领,多少是学习了隋唐时期实行的地方“州县制”和中央“三省六部制”,不妨参照着来解读。

所谓的州县制,就是在地方上实行州和县两级行政管理机制,大体上相当于如今的地级市和县,算上中央,这是一种三级管理体制。大道至简,这种简化的体制优点非常明显,那就是机构减少,政令直达,缺点是过于碎化,地方之间缺乏统一的调度。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唐朝后来又增设了一级机构——道,就是根据地理单元将全国设置为十个道(玄宗时扩展到十五个),统一管辖下属的州县,譬如吐蕃和大唐争夺的陇右道,就包含治所所在地鄯州(西宁乐都)和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沙洲(敦煌)、兰州(金城)、洮州、叠州、化州、廓州、渭州等州,以及安西都护府下属各州及都督府,因为都处在河西走廊上,便于统一应对处置南部吐蕃、北部突厥和中亚众多小国的大小事务。

所谓的“三省六部制”,就是在中央层面设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政令,门下省审核诏令签署章奏,尚书省执行诏令落实政策,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三权分立,三者分别负责立法、监督和施政。施政的尚书省下面又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笼统地说,吏部相当于如今的组织部,户部相当于财政部,礼部负责文教礼仪外交,兵部类似于国防部,刑部负责刑狱,工部专注于建造生产。

三省六部的职权分工相当复杂,下属部门更是多之又多,这里不予深入展开,仅用作松赞干布改革的解读参照。

有了上述大唐的制度对照,我们才能更清晰地了解松赞干布改革。

首先,松赞干布某种程度上借鉴了大唐的“州县制”,将吐蕃划分为了五大如,分别为:“伍如、约如、叶如、如拉、苏毗如”,对应的地域大致为逻些(拉萨)、山南(乃东)、日喀则、阿里和那曲五个地区。五大如之下,整个吐蕃又可分为十八个地区势力范围,进一步细分为六十一个“桂东岱”。此外还有“雍之人部”专管“更”和“扬更”,“三尚一论”专管中央集会会址,“三勇部”卫戍边地哨卡,以上就是吐蕃的行政区划架构,统称为“六奎”。

这些架构和称谓看上去有些凌乱,一时很难弄得清楚,我们还是对照着隋唐的制度来认识。

吐蕃“如”的管辖区域很大,大体上可看作是大唐的道。大唐道的最高长官是按察使(后改名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吐蕃如的最高长官为“奎本”。

吐蕃的“桂东岱”大体相当于大唐的州县。桂是上等属民中的军务人员,吐蕃语是武士之意,东岱是千户之意,一个桂东岱大体上可看作是一个千户作战单元。隋唐州县的最高长官为刺史或太守,吐蕃桂东岱的最高长官是东岱,也有翻译为“东本”。桂东岱虽然级别上跟州接近,但职能和目的并不相同,更多是一种军事作战单位,倒是跟后来东北女真族实行的“猛安谋克”制很像。

在桂东岱这个层面,人群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上等属民为桂,下等属民则属“更”和“扬更”,后两者可以理解为上等奴隶和下等奴隶。这种等级制度大唐是没有的,松赞干布似是借鉴了南部印度的婆罗门种姓制度,后者社会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对应群体分别是宗教人员、王族、商人和农民。

当然这种制度后来还有一个参照,那就是元朝实行的“四等人制”,百姓被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种,对应的分别是蒙古族人、西域和中亚人群、金朝统治区域的汉人(包含云南和四川)、南宋统治区域的汉人。但吠舍、首陀罗和汉人、南人虽然地位低下,基本的自由还是有的,甚至存有向上晋升的通道,譬如当时统治印度的尸罗逸多(戒日王)就出身于吠舍,辽朝遗族耶律楚才也可以提拔为元朝丞相,吐蕃的更和扬更则纯粹是奴隶,没有起码的人生自由。

桂东岱制度折射出的信息是:吐蕃实行的是军事优先政策,是一个全民皆兵的社会体系,而且等级森严,这种制度的优点是:松散的地方部落力量被凝聚到桂东岱这个层面,吐蕃赞普只要一声令下,便可随时整合起一支大军。吐蕃能和大唐武力对垒两百年,桂东岱制度功不可没。

鄂陵湖畔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吐蕃中央层面的权力细分。

吐蕃中央层面的大臣一共有三百人,其中内政大臣一百人,骨干为内相六贤臣;外政大臣一百人,骨干为外相六猛臣;此外还有维护政教两法和社会均衡的大臣一百人,其中有四位贤者是松赞干布的肱股之臣,分别是吞米桑布扎、噶尔··东赞域松、支·塞如贡敦、娘·尺桑扬敦。这三百名大臣大致相当于大唐的朝臣,全方位担当内政管理和边防军务等家国治理职能,以及相关的宗教和民族事务。

大唐的宰相是一个三、四人的群体,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和尚书省的左右仆射都属于宰相。吐蕃依样画葫芦,也分设了“三尚一论”,组建起了吐蕃的宰相队伍。关于尚和论,前文已予阐述,分别指的是王和大臣,但巴卧·祖拉陈瓦在《贤者喜宴》一书中说,尚专指外戚舅臣,因为赞普的妃子都是地方头领的公主,因此尚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地方利益。当然,论才是首相,中原史书中一般称其为“大相”,吐蕃率军主帅大都冠以论(论钦陵、论赞婆、论莽热、论恐热……)这个前缀,如此内外兼顾,可以看出其身份地位非常特殊,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三尚一论”之下,吐蕃的官员又分为七官。

《贤者喜宴》:“七官是:域本之职责,系以法治理小地区;玛本之职责是克敌制胜;戚本之职责是(为王)引路;安本之职责对管理粮草及金银者斥其罪责,遂即交由安本掌管;楚本管理母牦牛、犏牛及安营设帐等事;昌本行使审判职责,以上即所谓七官。”

这七官都称为“本”,可能就是藏语中官的音译,对照中原汉人官衔来看,分别就是地方官、将军、司马、度支、太常、御史。《贤者喜宴》里说的七官这里实际上只有六官,另一官不知是否就是指“三尚一论”。

七官之外,吐蕃还有“六决议大法”、“六告身”、“六标志”、“六褒贬”、“六勇饰”等,总称为“吐蕃三十六制”,这里就不再具体展开。

很显然,吐蕃这套体制奠定了王朝的基本权力格局,相比此前漫长的蒙昧史来说,绝对是开天辟地第一次,这样极大地增强了中央凝聚力和军事统治力。但和大唐相比,这套制度仍然失之简陋,尤其社会、经济和文教等领域基本被忽视,甚至因为起码的史官都没有设置,以至于如今我们缺乏足够的史料去了解吐蕃社会的历史真相。

然而对当时的吐蕃来说,这些已经足够了,起码内部叛乱再难发生,对外扩张从此势不可挡。某种意义上说,当时的吐蕃王朝也只消受得起这些,因为人口毕竟无法和大唐相比,按照五口出一兵的比例推算,吐蕃胜兵四十万,总人口应该在两百万左右,而贞观年间的大唐总人口已经超过了千万,所以上述制度还是符合吐蕃生产力水平的,人不在多,合适就好。

西藏的农耕人文生态


好,基本的政治架构和职务制度已经讲清楚了,下面我们要知道的是吐蕃如何确保制度得以贯彻执行,也就是施行怎样的法律。下层“更”和“扬更”能否听从上层“论”、“尚”、“本”的管辖,周边被征服区域能否死心塌地追随赞普,这一切都要看吐蕃法律的执行力,如果执行力不足,便有可能再度出现松赞干布执政之初时四下叛乱的场景。

据《西藏王臣记》所载,当时吐蕃社会有一套完整的社会价值观念,那就是“十善”和“十不善”。

什么是十善?

那就是不杀生、不偷、不淫、不妄语、不离间、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为了便于推行,正好总结成了十条。

反之则为“十不善”。

跟大多数宗教信条一样,这些价值观大体上都是劝人为善的,非常简单明了,对没有文化素养的“更”和“扬更”来说,简单能记住就好。

那么,怎么推行这些信条呢?

刑法。

据说,吐蕃在设计刑法时,参照了北部突厥和南部印度的刑法,但是惩罚力度要严厉十倍。突厥作为游牧部落,信奉的是武力,所以刑法十分严苛,比之还要酷严十倍的刑法又是怎样的呢?

关于吐蕃刑法,中原史料记述不多,仅有下面寥寥数语,尽管如此,我们也能一睹其酷严程度。

《新唐书·吐蕃传》:“其刑,虽小罪必抉目,或刖劓。”

《册府元龟》:“用刑严酷,人无敢违。”

这是汉人记述的吐蕃刑法,即便是小罪,那也要挖去眼睛,砍断大腿,或者割去鼻子,至于大罪,不敢想象。

汉人含蓄,藏人直率,不妨再看看藏人史书的记录:

《贤者喜宴》:“为使十善之法严厉而牢靠,幻化的监狱恐怖可畏,那些行十恶而不改悔者,则被令人畏惧的刽子手逮捕,并将头、四肢双手足砍断剁碎,舌及眼球(灌以)熔化之铜水,还需剥皮。上述砍下的头、四肢及挖出的眼睛堆积如山。见到如此之监狱令人恐惧战栗。”

炼狱!

修罗道!

阿鼻地狱!

这就是比突厥刑法还要严酷十倍的吐蕃刑法,说其是人类历史上最残忍最恶毒的刑法,恐怕也不为过。

更恐怖的是,这种刑法自七世纪上半叶开始,延续了将近1400年,延续时间之久,让人叹为观止。甚至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五世达赖在此刑法基础上修订的《十三法》中,依然保留了如下手段:“则予挖眼、割膝、断舌、截手、坠岩、投河以及砍杀等等”,这算是简化版的了,读来依然叫人毛骨悚然。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的农奴制被废除,这种极度残酷的刑法才被彻底废止,从人性角度上讲,善莫大焉!

在这种极度残酷的刑法奴役下,反抗的代价极大,所以吐蕃后来很少发生大规模的叛乱事件,直到九世纪上半叶“邦金洛”农奴起义一举摧毁了吐蕃的权力架构,吐蕃从此陷入连年内战,直到842年灭亡。

山南藏王墓,邦金洛奴隶起义进行了大挖掘


再来看看维护这种酷政的强权体系——吐蕃军队,实行的又是怎样的奖惩制度呢?

《旧唐书·吐蕃传》:“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重兵死,恶病终。累代战没,以为甲门。临阵败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稠人广众,必以徇焉,其俗耻之,以为次死。”

看得出来,吐蕃军队的军令极其严酷,实行的是一种近乎死战的作战模式,战士以桂东岱为作战单元分作一个个攻击梯队,前面梯队战至全没,后面梯队才会接替,其间若有人临阵脱逃,当即会被后方梯队处死。这种制度下,第一梯队别无选择,唯有像项羽一样破釜沉舟拼死奋战,这样人的刚猛气性被发扬到了极致。

此外吐蕃军队还以战死为荣,病死为耻,若家族代代都有人战死,则被评为甲等门户,子弟的战绩关系到了整个家族的荣光。如果子弟战败,则被绑上狐狸尾巴示众,表示其跟狐狸一样怯懦,这被吐蕃人看作是仅次于死的耻辱。

这种制度跟秦国统一六国时实行的铁血政策有什么区别?简直如出一辙,一丝不差。

这种军队的正面战斗力到底怎样呢?

后来吐蕃和大唐大非川一役中,所向无敌的大唐战神薛仁贵率领十万久经沙场的大唐将士竟然遭遇到了全军覆没的结局,紧接着李敬玄的十五万唐军差点又全军覆没,可以想象对手恐怖到了何种程度。


制度之外,人才队伍的建设也不可或缺,实行农奴制的吐蕃没有照搬大唐的科举制度,而是权力世袭,基本上由贵族阶层垄断。照理说这种制度很难选拔人才激励才华,然而历史有偶然性,就在松赞干布时期,吐蕃鬼使神差地诞生了一位雄冠一时的人物,那就是噶尔·松赞域松,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禄东赞,为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那位吐蕃名臣。禄东赞当时不仅担任吐蕃大论,还兼任吐蕃核心区域伍如的奎本,同时身兼中央和地方最重要的职务,可见此人身份地位之特殊,心思能力之强,这在中原史书中也有明确记载。

《资治通鉴》:“贞观十五年,春,正月,甲戍,以吐蕃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上嘉禄东赞善应对,以琅琊公主外孙段氏妻之。辞曰:'臣国中自有妇,父母所聘,不可弃也。且赞普未得谒公主,陪臣何敢先娶!’上益贤之,然欲抚以厚恩,竟不从其志。”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胡汉血脉,所以用人不拘一格,能让李世民一眼看中偏又不肯归附的禄东赞,该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650年,“夏,五月,壬戍,吐蕃赞普弄赞卒,其嫡子早死,立其孙为赞普。赞普幼弱,政事皆决于国相禄东赞。禄东赞性明达严重,行兵有法,吐蕃所以强大,威服氐、羌,皆其谋也。”(《资治通鉴》)

《敦煌吐蕃古藏文文选》:“在上者以迟松赞才略深沉,迟松赞以下之贤臣则为东赞域松。”

“性明达严重,行兵有法”,“才略深沉”,这就是中原和吐蕃史书记录的禄东赞。松赞干布死后,禄东赞实际把控了吐蕃大权,纵横捭阖重手出招,以至于我们看到了本文最初的一面:“吐蕃所以强大,威服氐、羌,皆其谋也。”

不仅如此,禄东赞的几个儿子也都是一时雄杰,《旧唐书·吐蕃传》称“东赞有子五人,长曰赞悉若,早死,次钦陵、次悉多干、次勃论。”《新唐书·吐蕃传》称噶尔家族“兄弟皆才略沈雄”,家族多人担任吐蕃大相,先后掌控吐蕃实权近五十年。毫无疑问,这是吐蕃历史上最厉害最能干的家族,璀璨星光照彻了那一世的高原天空。

关于禄东赞家族的盖世功绩,这里不予过多展开,仅收录《资治通鉴》相关记载,供大家参考:

660年,“吐蕃禄东赞遣其子起政将兵击吐谷浑,以吐谷浑内附故也。”

663年,“吐谷浑之臣素和贵有罪,逃奔吐蕃,具言吐谷浑虚实。吐蕃发兵击吐谷浑,大破之,吐谷浑可汗曷钵与弘化公主帅数千帐弃国走依凉州,请徙居内陆。上以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帅右武卫将军独孤卿云、辛文陵等分屯凉、鄯二州,以备吐蕃。六月,戊申,又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节度诸军,为吐谷浑之援。

吐蕃禄东赞屯青海,遣使者论仲琮入见,表陈吐谷浑之罪,且请和亲。上不许,遣左卫郎将刘文祥使于吐蕃,降玺书责让之。”

670年,“夏,四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袭龟兹拔拔城,陷之。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辛亥,以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副之,以讨吐蕃,且援送吐谷浑还故地。”

“钦陵,禄东赞之子也,与弟赞婆、悉多干、勃论皆有才略。禄东赞卒,钦陵代之秉政,三弟将兵居外,邻国畏之。”


综上所述,让吐蕃空前强大的,不仅有松赞干布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还因为出了禄东赞这么一个绝世人物,甚至让人怀疑这些改革举措很可能便出自禄东赞之手。可惜吐蕃没有传国史录,以至于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鲜为人知,但改革的结果却是显而易见的,本来松散的各部势力从此凝聚成为一记无俦雄力,刚猛酷烈,无坚不摧,在盛唐之音的西藩,诵奏出了一番浩荡梵声,这块荒寂高原从此迎来了高光时刻。

《贤者喜宴》:“如是,东方之咱米兴米、南方之洛与门、西方之香雄及突厥、北方之霍尔及回纥等均被收为属民。遂统治半个世界。十善之法坚固威严,安乐犹如天庭。”

除了东面的大唐,周边国家全都被吐蕃收拾得服服帖帖,甚至北面的突厥、突骑施、回纥等强国,也都无一例外悉数臣服。

吐蕃双子星双剑合璧,联手出招,一时间天穹也为之夺目,万千星座瞬间黯然失色。


然而,没有文化纽带的强权是维系不久的,越是残暴越是短暂。

别不信,看看秦朝吧,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前207年就亡国了,维系不过十四年,原因便是“天下苦秦久矣”;再看看凶残的女真人建立的金朝,1115年建国,1234年亡国,国祚不过119年;还有四下杀戮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1271年忽必烈建极,1368年元顺帝亡国,延续不过97年。

倒是笃信佛教且政治比较缓和的契丹辽朝,自907年耶律阿保机建国到1125年天祚帝亡国,一共延续了218年,这还不算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后者还在西域维系了近一个世纪。所以马上得天下,决不能马上治天下,一定要建立起融通包容的文化体系,形成万众归心的内部引力,才能有效遏制矛盾张力,否则必然祸起萧墙。

吐蕃633年建国,842年亡国,享祚竟也有209年,那么,吐蕃社会的内引力又是什么?

文化融合。

西藏农耕生态

可能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看上去野蛮落后的吐蕃竟也是东西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们南向印度取经,东获大唐授道,竟也形成了统一的信仰、文化、语言、习俗,最终融合成为统一的藏族。

从吐蕃自身角度看,推动国家强大的不仅有禄东赞家族的铁蹄,还有吞米·桑布扎家族的经卷。吞米·桑布扎就是前面提及的吐蕃四大贤者之一,其家族曾有多人担任过吐蕃大相,吞米·桑布扎本人更是在松赞干布授意下,仿照克什米尔文字创制了吐蕃文字,然后邀请天竺、婆罗门、泥婆罗、克什米尔和中土大唐的僧人前来译经,这样本来盛行苯教的吐蕃大地第一次迎来了佛教。不要小看这些努力,共同的语言体系让吐蕃群众开始用同一种声音说话,同一种宗教则让各部落全都信奉起了佛陀,在这些共性凝合下,四分五裂的高原慢慢形成了统一的语言和信仰。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为吐蕃社会带来了一笔极为丰厚的文明嫁妆,那就是文成公主,她这份嫁妆之丰厚,世界文明史上前无古人,至今没有来者。正是文成公主入藏,促成了吐蕃社会形成了文化共识,最终促成了藏族的诞生。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笔嫁妆?

文成公主入藏后的生活由来众说纷纭,她的吐蕃人生究竟怎样?

文成公主一共活了多久,最终又是怎样逝世的呢?

…………

玉树文成公主庙,文成公主塑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西夏王》摘抄:在大唐的怀抱中<党项羌见证唐蕃间的如歌岁月>6
唐蕃百年战争——序章
大唐与吐蕃同时崛起:为争夺势力范围屡次交战
“吐蕃王朝”:大唐帝国的死对头,正是它的存在减缓了伊斯兰东进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来
话说“唐蕃”第一次接触的那些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