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相似特征

古代小说和戏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佼佼者,其不仅开创了文学的新形式,还生动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

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形成时间并不在同一时期,但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且关系非常密切。但在分析两者的相似特征时,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萌芽期、雏形期、成熟期、转折期以及繁荣期。与戏曲不同的是,古代小说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完整的小说要素,但其小说形式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出现了。

从过某种意义上来说,戏曲是伴随小说形式的出现而发展出来的。

(一)萌芽期---先秦两汉

与古罗马文化相似,先秦时期盛行的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式的开端。与之随行的是史传。从小说文体的基本条件来说,两者都不符合其条件,但因其具备小说艺术的因素,如主角与自然天地的生成----盘古开天辟地;如人类的诞生历程----女娲补天;如人类与大自然的斗争----精卫填海等等,这些极短的故事通过假托手法表达一个抽象的道理。而且这个时期的神话故事已经开始具备小说中的嘲讽意味。

(二)雏形期---魏晋南北朝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之风开始流行。此时出现了“笔记小说”,也就是“志人”、“志怪”。之所以叫“笔记小说”,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小说大多记录真人事实,但单一事件并不能构造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而且艺术虚构完全缺乏。

《世说新语》主要通过“名士”的言行举止和生活轶事,生动描绘了“名士风度”的真实面貌和生活情景。这深深影响着后世小说戏剧。

(三)成熟期---唐代

唐朝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曾达到古代的顶峰,小说也不例外。由于唐代生产力的发展,科举制度不断推进,这样促进了文学本身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小说既有官场上的讽刺韵味,又是以人间现实为主的同时,艺术层次开始明确,小说要素完全具备。

(四)转折期---宋朝

宋代的小说形式出现了创新,出现了“话本小说”。这也意味着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转换成以白话小说为主流。虽然主流发生变化,但文言小说依旧存在。“话本小说”是小说史上的大变迁。

(五)繁荣期----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出现了章回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处。章回小说的特点是保留了话本的特点,小说进入是正文前有话说,但一般以诗词作起或作结。此时许多优秀的作品一直流传至今,比如我们的四大名著、四大奇书等。

古代小说与戏曲的交融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相似特征主要体现在版本形态、人物形象构造、细节艺术、作品通俗性、结束习惯等五种形式。

(一)版本形态

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两者无一例外都不是一出现就一成不变,它们都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从传播体来讲,中国古代小说的演进走过了五个阶段:口耳小说、竹简小说、布帛小说、誊写小说、梨枣小说等,最早的小说传播只用到口和耳。

古代小说和喜剧都有两种形态。最开始的形态在舞台上演唱。在民间,艺人们手上都会有戏曲的手稿。他们会把演出的戏曲的提纲写在“折子”上,一幕一折,所以我们常把一幕戏称为一折戏。

(二)人物形象构造

一般来说,出色的小说和出色的戏曲都以描绘人物形象为侧面主线。一本小说或一曲戏曲能否成功,任务型构造是关键一步。

普遍的观点认为,成功的小说和戏曲中都会出现性格复杂和形象风度的人物描绘。

如我们熟知的《红楼梦》就塑造了刘姥姥、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极具特色的角色,因此《红楼梦》也被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

同样的在戏曲上出色的人物形象也非常多,如《窦娥冤》中的窦娥、《梧桐雨》中的杨贵妃、《墙头马上》的李千金、《牡丹亭》的杜丽娘等等。

实际上小说和戏曲的鉴赏性关键来源于对人物形象的肩上。作者们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来说,成功的人物形象都来源于典型环境。

《水浒传》中的林冲,从上梁山前的忍气吞声到上梁山后的奋起抗争,人物形象非常鲜明。还有《窦娥冤》中窦娥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形象,谈论起来依旧记忆犹新。也就说明,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起在人物形象上的塑造都比较鲜明。

(三)细节艺术

细节的真实性也是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这里最典型的小说《红楼梦》就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

在第六回中,刘姥姥进入荣国府,第一次看到花团锦簇的人夫轿马,举手投足间皆是手无足措。在进门前:

刘姥姥掸了掸衣服, 又教了板儿几句话, 然后蹭到角门前

两个动作,掸衣服的意思是拂去灰尘,这并不是刘姥姥多爱卫生,更多是为自己壮胆;第二个动作是教了板儿几句话,这是叮嘱乡下的孩童不要在贾府失了理解,让人贻笑大方;这里曹雪芹成功刻画出一个风尘乡下妇人到钟鸣鼎食之家的不和谐。

如此细节十分入脑。而戏曲中的细节同样出现在细微的动作中。如元杂剧《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小梁州”中有推整素罗衣的细节,这个细节生动形象表现出张生复杂的心态

(四)作品通俗性

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其一般盛行于下层人士,所以作品都有十分明显的通俗性。生活在百姓生活中的文人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会让同阶层的市民看得津津有味。而市民阶层作为任务最庞大的阶级,自然成为了许多小说和戏曲的观赏者。

中国古代的阶级分层根深蒂固,上层阶级认为小说是不入流的文学,只有下层人士才愿意听戏曲等。而戏曲和小说后还被称为俗文学,与上层人士认为的雅文学诗歌相比,上层人士一般会谈起色变。

(五)结束习惯

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的结局一般以人物性格的变化或者人物命运的转折作为标志。中华民族传统审美心理是寻求一个美好的结局:主人公一生幸福地活下去.....

这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美好向往的寄托,他们需要在小说或戏曲中得到心理满足。

事实上有许多原本悲剧收场也极为优秀的作品,最后被画蛇添足变成了圆满结局。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结局就是“始乱终弃”

金朝董解元的《西厢记》又把悲剧结局变成了大团圆结局。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但作品的美学意义就被忽略了,悲剧价值也大大削弱。

众观历史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文学的特点,虽然两者之间的产生时间存在一定距离,但仍能表现出极高相似的特征,除了相似特征的同时,其表现形式界限十分明确。

两者都为中国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说的阅读与鉴赏
【学姐带背】古代文学 必背简答论述(十六)
小说中人物角色的几种描写方法
解读文本阅读之小说人物形象赏析的方法
我的书 60[中华版话本戏曲小说论四册]
作文中的细节描写法_知识学习_奎文教育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