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颠覆学校和学习的概念——赴芬兰学习的感受

快来点这里

 

2017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广州市第三批教育专家“中芬基础教育思想与实践比较研修”团一行20人赴芬兰研修学习,我有幸参与其中。期间,我们共听取了13个专题报告,参观了5所大学,走访了7所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和4个教育机构。通过专家讲座、教学研讨、课堂观摩、学校参访、同课异构、教师访谈等多种方式,我们全面接触了芬兰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校长领导力、教师培训、现象教学、学习空间设计、通识教育、艺术教育等内容。21天中,我做了整整一本的学习笔记,写了21篇近5万字的学习总结,形成了一个学习系列。

芬兰教育领先世界,并成为各国学习和效仿的对象,除了其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个性鲜明的教育方法、风格独特的文化传统外,还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其中有一些做法和措施,也让其教育大放异彩,令人惊奇!

把学校当家庭

在芬兰,最好的建筑不一定是学校,学校的大楼也不一定漂亮。但芬兰的孩子都非常乐意去学校,即便小学生吃完中午饭就放学、初中生下午3点就放学,但他们仍愿意呆在学校。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几乎所有学校都把学校当家庭经营,让学生有“归家”的感觉,让学生快乐,这是芬兰教育的亮点之一。

家居一般的环境

芬兰学校的大楼不漂亮,但楼内非常干净、整洁。在不少学校,学生在校所有活动均是穿着袜子进行,包括去教室听课、去饭堂吃饭、去室内运动场健身、去卫生间等。饭堂地面上看不到食物残渣,也没有油渍。几百个学生呆在一幢大楼内学习,几乎听不到嘈杂声、喧哗声,即使是下课时间都非常安静。

学校都有很宽阔的走廊。走廊墙壁上一般都贴着学生的作品,如海报、绘画、设计、实物等。走廊两边或拐角处往往摆放着各种小沙发、小桌子、小椅子。同一所学校内的每一间教室的装饰、布置完全不一样,但都非常精致、舒适、人性化。学生课桌,高矮、形状、大小不一,可以自由组合;教室窗帘,颜色、式样、图案各异,体现个性风格;学习用具,多样、丰富、整齐,可以任意取用;室内墙壁,张贴、展示、装饰随意,“我的地盘我作主”;教室走廊,学习、休闲、娱乐均可,功能发挥极致;室内灯光,照明、个性、温馨兼备,区域特色分明;公共宣传,作品、成果、制作皆有,提供展示平台。

在坦佩雷市郊外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一间教室非常独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间教室面积约有国内普通教室的两倍大,室内布局大体上分为6个区域:授课区、资料区、文娱区、休息区、运动区、谈话区。教室内有供教学使用的投影设备、若干台电脑、不少的图书资料、大量的学习用具,也有供休闲用的钢琴、桌球台、手控足球台、国际象棋等,还有冰箱、干衣机等家用设备,2组不同风格的沙发、5种桌子、6种坐凳,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总之,芬兰学校的环境设计体现了方便、简约、个性,在这里看不到权威、强制、标准。

家人一样的待遇

在芬兰,教师们都十分尊重和支持学生,这是在师范生培养时就被植入的一个理念。教师不能无端地占用学生的时间,否则有侵犯人权的嫌疑;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任何事情,即使是那些不愿学习、表现不好、交流有障碍的学生也不能强迫,一般是通过集体的力量、以正面效应去感化和影响学生。学校给予学生三种支持:基础支持,每个学生都可平等地得到教育和关怀;强化支持,当学生在某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时,如读书吃力、注意力难以集中、特别好动等,在得到家长的同意下,学校会对其一对一地给予支持,直到这些现象消失或问题得到解决为止;特殊支持,当学生某方面的障碍较为严重时,学校会给他配备一个专职的特教教师,跟他一起上课、参加活动,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从幼儿园开始,芬兰教师就逐渐教会学生如何与同伴相处、与朋友相处、与陌生人相处;教会他们如何与他人合作、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之间都能友好、平等地交往,很少有摩擦或纠纷。即使出现了,他们也能妥善地解决和处理好。

在一个家居一般的环境中,得到家人一样的待遇,没有哪个孩子会拒绝上学。

把社会当课堂

在芬兰,教育不完全局限在学校,学生走出学校,到处都有教育,随时、随地均在学习。举全社会之力办教育,是芬兰教育的又一亮点。

教育关怀无处不在

芬兰的公交很发达,人们大多选择公交出行。公交车的车型、颜色一致,踏板平台与街沿几乎等高;公交站台,包括农村地区的,都有遮雨棚;公交站台上的时间表标识了各路公交车到达本站的时间,因而芬兰人习惯说坐几点几分的公交车;公交车全部有座位,每个座位旁都有下车提示按铃,伸手可及;公交卡有反光标志,在夜里,司机非常容易发现持有公交卡的等车人。这些设计既是一种人文关怀,便利了大家,更是一种社会教育:让学生在身边小事中真实地感受体验强烈的服务意识,树立“社会即课堂”“教育无小事”等观念。

教育方式润物无声

在芬兰,司机们一般都有礼让行人的观念,不管是不是斑马线,只要有行人要过街,车辆都会在几米外等候,待行人过街后,车辆才通行;红绿灯路口一般没安装摄像头,司机们会自觉按信号行驶;行人较多的地方,大家会自觉地排队,很少有人会插队或抱怨;公共场所的大门外,往往有一个小立柱,这是专门的吸烟区。如此种种,体现的是一种规则。规则不是写在墙上,也不是记在大脑中,最关键的是要内化为人们的行动。在芬兰,这些规则,没有人会刻意跟孩子们说,但自觉的行为无意中会给他们一种教育,其影响胜过任何言语。最好的教育就是“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们感觉不到你在教育他,但又能感受教育无处不在。

教育资源有效整合

芬兰的中小学校没有围墙,开门办学。校长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联络各个机构,整合社区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很多地方,牙科诊所、健康中心、图书室、娱乐中心、关爱中心、服务机构等都与学校建在一起,有的甚至共用一幢大楼。学校的很多活动,往往会邀请社区成员参加;社区活动有时会在学校举行,学生也频频参加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无缝对接,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养成了他们关注社会现实的习惯。

教育实践深度参与

芬兰国家核心课程大纲规定,中小学生每年必须要有1~3天的野外营地(如森林、河流、峡谷等)学习时间。学校提供支持,学生一起生火、做饭、搭帐篷,互相帮助、互相照顾。野外营地学习并不是好玩、找乐子,都有相应的学习主题,渗透在各种活动之中,教会学生怎么学习、怎么树立团队意识、怎么增强生存能力。周末,家长们还会跟孩子在一起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访问博物馆、参加音乐会、参与读书活动、共同运动健身等。这些活动既能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更多的是一种亲情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突破校园天空的束缚,置学生于社会大熔炉中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健康成长,这是社会全体应有的责任。在芬兰,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社会化的大教育。

把学习当娱乐

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本质上都是快乐的,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更佳。”对芬兰的孩子而言,学习绝不是负担——小学“玩”(在游戏、玩耍中学习)、初中“慢”(学习内容不多,节奏慢)、高中“两条腿走路”(分学术高中和职业高中)、“教育没有死胡同”(学术高中对接综合性大学、职业高中对接应用科技大学,两者都有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这样的学习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孩子的潜能发展要求。因而,在他们看来,学习就是娱乐。

“快乐学”

芬兰学生的学习时间短,义务教育阶段每年在校时间是190天。周课时量也不多,1~2年级20节、3~4年级24节、5~6年级25节、7~9年级30节。家庭作业很少,一般都可以在校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没有考试,学校对学生的评估方式有学生自我评估、师生对话、教师与家长对话等。评估结果是一个口头的或书面的评估报告,有时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有时会以4~10分的数字形式呈现。评估始终是积极的、是支持学生发展的。评估的目的不仅仅是检查学习的效果,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提高、促进学生学习。

课堂上,学生非常随意。在赫尔辛基艾斯比国际学校初中一年级英语课上,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小男孩行为有些“怪异”:书,桌上一直没有。口,说个不停。人,坐立不安,或站或坐、随意走动,甚至走上讲台,与正在讲课的教师搭了一下肩;有时,脚一蹬,有轮子的座椅滑到了其他小组;小组讨论时,他又与同组的一个男生,抱着头扭在一起。教师对他没有任何呵斥和制止,同学们也习以为常。课后,我们了解到,这种现象在学校很正常。只要学生愿意,他可以站、可以坐,也可以躺到沙发上听课。甚至在小学低年级,上学的时间也是不强求的,有的8点来校,有的9点来校。学校和教师都认为,要让学生觉得在校是快乐的。坦佩雷Vuores学校的校长Minna女士说:“孩子们在校觉得幸福、安全,他们就能愉快地学习。”义务教育阶段,芬兰学生接受的知识量不大,他们也很少参加所谓的兴趣班。教师和家长更看重的是学习和阅读。芬兰是个全民读书的国家,“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深入人心。因而,告诉孩子如何学习、怎样学习,让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自己愿意读,这才是重要任务。

“做中学”

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应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交融,将学生引入更宽广的教育领域”。芬兰一直致力于淡化学科界限,强调跨学科学习,注重思维训练、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以全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现了跨学科、全融合、无边界的特征,以人的技能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为目标。这些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玩中学”“做中学”。中国现代幼教事业的拓荒者孙铭勋倡导教、学、做合一,使儿童动脑、动手、动口、动脚,在做中学、学中做,自然愉悦地学习。这在芬兰的中小学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注重实践操作的技能类课程占有很大比例。芬兰的中小学没有信息课或电脑课,但用电脑搜集资料,制作音效、MV、PPT却人人都会。木工课和家政课是从小学开始直到初中毕业一直开设的两门必修课,也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两门课,这两门课的教室也是学校投入最大的教室。木工课教室内有小型电动车床、刨床、锯床、电钻、各种钉子、螺丝、凿子、刀子、刨子、锯子等,俨然一个木材加工厂。家政课教室内有洗衣机、微波炉、大型烤箱、冰箱、煤气灶、锅碗瓢盆、各种调料、各式菜刀和菜板等。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学生的动手欲望十分强烈。

在芬兰学校参观时,我们惊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利用废旧光盘制作了非常精致的艺术品,小学三年级学生自己织造了棉袜,小学四年级学生用木头制作了小木屋,初一学生自己缝制了仿古衣服、自己设计制作了巧克力饼和芬兰米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据介绍,芬兰人不管男女,都会做木工、缝纫,家里出现一些小问题都能自己解决,这与他们的在校所学是分不开关系的。

语言类课程也是备受重视的课程。芬兰国家核心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学习的语言超过8种,每个学生至少要学习除母语外的2种外语。坦佩雷Vuores学校一、二年级,每6个星期就学一门语言,在学生接触过8种语言后,四年级学生就要选择2种外语作为必修。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都以说为主,知道简单的会话即可,并不注重语法和书写。在芬兰的中小学校,我们见到了不少来自中国的孩子,除了芬兰语和瑞典语两门语言外,他们还能操着流利的英语或汉语与我们交流。

即便是艺术课程,芬兰的学校也强调“做中学”。在赫尔辛基Kaita Lukia艺术高中,校园内到处都是学生做的艺术作品,有绘画作品、手工制品、摄影作品等,非常精美、漂亮。该校与许多企业有着广泛的联系,学校的艺术课程设计与企业的需求是一致的,或者说是按照企业的需要来量身定做的。学校不少作业,就是帮助企业设计Logo、成果样式、产品介绍、海报等。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让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学以致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环球 | 在芬兰,职业规划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帮助孩子挖掘内心宝藏
近距离触摸芬兰教育
职业规划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必修课|职业
满足21世纪学习需要的芬兰教室
劳动源自真实的需要
教育看芬兰:教室设计如何满足21世纪学习需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