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审美思维与审美原则(上篇)

杜洪毅/文

  对美的感知是人类与生俱来就有的能力,这是因一切美的事物都必须是吻合自然韵律(等同于中国文化中的“道”)。我们看那些纯粹由自然创造的风景,虽也有美的高低之别,但几乎没有不美的。造化所赋予人类的同样是美与爱美的本质。我们不断的去追寻美、发现美、创造美,其实是都受自然力量(大道)所驱使,那本是一切生命的原动力。

  文化认知上的美学审视

  然而,由于人类社群间的长期隔离,形成差异巨大的众多文明体系,并因此创造各具风采的艺术审美理念。我们看到的中国艺术、西方艺术、印度艺术、非洲艺术、美洲艺术间存在诸多差异,就是由文化隔离力量所塑造出来的。

  中国古典山水绘画,传达古代文人寄情与山水间寻求精神超脱人文情怀;而西方艺术虽是基于希腊古典科学写实精神来创作的,但那些史诗般宗教与神话故事画卷,却是发源于丰富的文化想象力,表达对神性英雄情结的无限追恋;印度艺术由于其本身文化的复杂性,除了表达对神灵崇拜的绝对宗教虔诚外,还充满更多有关情与欲的丰富想;而绘画以外的西方现代艺术,其本质早已超越视觉美学之上,其本体是作为一种文化探索精神存立于世的,如果单纯从任何传统审美观念去看待,都是难以理解的……

  现代人类文明正处于一个大碰撞、大融合时期,在这样一种极具多元性的文化语境下来进行美的审视,本身需要一种包容宽阔的文化心胸,从不同维度看待当下极为复杂的现存艺术形式。如我们在看当代各种装置艺术、观念艺术,就远不应该停留在视觉美学上,而应是以更广维度的文化视野去审视。

  艺术审美的心理因素

  对于那些生活在风景名胜地的人来说,如果一辈子不离开家乡,是永远不会感知到自己家乡有多美的。反而是那些远到而来的游客,能收获更多美的心灵体验。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对美的需求,是需要有新鲜刺激的,司空见惯的东西,即便再美,也会让人产生心理疲倦。如西方古典油画原本已是很美,但千篇一律的程式早让年青的印象派画家们厌倦,于是他们从东方艺术中吸取养分,进行超越程式之外的自我表达。后来的西方现代绘画诸多流派,其实就是不断从异质文明中吸取养分才获得如此强大的创造力。又如当代艺术正面临创造力的疲乏时,偶尔出现几个风格独特的素人画家,因其本身没接受过任何程式化训练,作品反而令人耳目一新,受到不少追捧。

  虽然人类对美的认知本有相通处,但却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普通人在欣赏大芬村出产的油画时,认为已经很美了,可对于搞原创艺术或艺术领域的其它资深人士来说,那叫甜俗,不叫美;而市面上常常看到的那些大红大绿的国画牡丹,普通人也会觉得很美,经常买回挂在家里,而对于文人雅客们来说,那种画只能叫艳俗,他们追求的是格调更高的笔墨情趣,而不是浓艳的色彩。当一位从未见识过西方现代艺术的人走进一间当代艺术展馆时,只会觉得里面的展览新鲜有趣、很好玩,而对于一个传统艺术观念非常强的人来说,这样的展览纯粹就是胡搞,反之,若一个人经常看这样的展览,就不会反感,也不会觉得好玩,只会为那些千篇一律的程式化抄袭、挪用而麻木。由这些例证我们可得知,艺术审美认知是与一个人的文化心理有莫大关系的,所谓审美境界,其实就是一种内在文化修养、是一种心界的拓展。

  在大众艺术市场上,那些色彩鲜艳的作品更受青睐,色彩暗淡或不用色彩的作品乏人问津。其实,这并不仅仅是审美水平高低的问题。除极少数先天性全色盲症患者(即便是盲人,也会对色彩有所感知)外,鲜艳的色彩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视觉信号,能轻易唤起心理注意力。人类对色彩的喜好,是与生俱有的能力。然而,不幸,长期强烈的色彩刺激却会让人疲惫不堪。我们有时在市场上看到某件漂亮的商品,尤其是艳丽的装饰格外引人注目,兴奋中将其买回家,可过两日便会觉得没那么漂亮了,其实这就是色彩基于心理的基本规律。为什么中国古代文人热衷于没有色彩或色彩很少的水墨画呢?因为大红大绿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太过平常,心理上早已疲惫,倒是淡淡的水墨以持久淡雅之美更令人寻味。

  那么,为什么民间一直流行大红大绿的色彩呢?这是因为老百姓的生活原本很单调简陋,少量点缀些大红大绿的色彩就觉得非常美了,况且这大红大绿的色彩也只有逢年过节才用,根本就不会产生视觉与心理上的疲劳。现在那些艳俗的作品之所以还能在艺术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地位,就是因为人们心理上还没有从简陋单调的生活环境中走出来。于是,便有画画得不好,只要用色大胆,总能卖出去的事情。当然,随着大众生活境遇的不断提升,相信人们的审美境界也会随之提升。

  当然,印象派以后的西方现代绘画普遍喜欢使用强烈的色彩,甚或直接使用原色,我们绝不能因此说这些作品就是艳俗的。现代主义绘画代表人类艺术对程式的突破,大胆用色是基于创造进取而进行,不能与程式化的艳俗相提并论了。同时,如果这类艺术沦为程式化的制作套路中,自然是俗不可当了。

  (上篇结束,因本文内容过长,故分上下篇发布

  下篇预告:

  现代”艺术与文化审美

  在观看“现代”艺术展览时,很多人都会觉得看不懂,让人难以理解。我想说的是,“现代”艺术真的需要人去“懂”吗?那些千篇一律的重复抄袭、模仿、挪用,无休止的……

  ……

  2016年10月于北京

  作者声明:本文可以自由转载(纸媒需经授权同意),但必须署上作者姓名(杜洪毅),否则一律视为侵权。

  来源:心像艺缘

  作者:杜洪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的灵魂
掌握书法的“技”不易,由“技”入“道”更难
书法色彩折射的思想
妙笔生花绿映红!大红大绿也能玩出“高雅艺术”!
你如何看待“裸露”在西方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赏石,玩的是文化,观的是自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