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秘方之道|清宣泄热法解秘方

栀子豉汤之我见


何谓中医秘方?有多种意思,其中一种就是,你不知道,不了解的方子,那么这个栀子豉汤,你是否真的能理解其中的奥秘?《伤寒论》中的方剂,既可用治伤寒病,又可用治杂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尤其是那些由一个主方而衍化出来的方剂群,由此可见栀子豉汤用药精妙,效专力强。栀子是入心经的,具有清心热、清虚热的作用;淡豆豉具有清心除烦的作用,也可以用来预防、治疗感冒。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今天,我就为大家详细地论述下这个方子……


组成与服法


栀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绵裹

——《伤寒论》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与主治


除烦止躁,清宣郁热。


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胸脘痞闷,饥不能食,舌苔薄黄腻,脉数。


方    解


本方由栀子、豆豉二药组成,栀子苦寒,可导火热下行,且因其体轻上浮,清中有宣,故与芩连之苦降直折不同。豆豉气味轻薄,既能解表宜热,又可和降胃气,宣中有降。二药相伍,既可清解胸表之热,又可宣泄火郁之烦,还可调理气机之升降出入,对火郁虚烦之证疗效颇佳。


栀子苦寒,善清心胸烦热以解火郁,豆豉味苦,能升散邪热之结,两药相须,一宣一降,宜泄火郁而除烦。


栀子,味苦性寒。其轻飘想到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心痛以平《本草备要》。故导热下行从小便出,除上焦胸膈之郁火。

香豉,性甘微寒。色黑,形如腰子,故入肾,养阴清热。其气香窜。其性生发,轻浮上行。宣泄心肺郁热,甘辛微寒,解表除烦。和胃降浊,舒畅气机。

栀子配香豉,清泄胸膈郁热。郁热一除则懊恼烦闷诸证消除,又可鼓动肾水上济心阳,水火相济,阴阳调和,邪热自灭,君主自安。此方升中有降,降中有生,宣郁达邪,清热除烦。



原    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金匮要略》17  呕吐哕下利

44、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名家论述


《丹溪手镜》卷之上 舌上胎(三十九):热也,津液结搏为膜在舌上,白滑者,邪气初传入里,客于胸中,栀子豉汤主之。


《金匮要略研究》:“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此处‘进’一词,可能是指不得已的事情。另外,可能因药中含有香豉,所以后人添加‘得吐则止’一句。有人据此而认为该方为吐剂,但栀子豉汤并非吐剂。”


《伤寒缵论》:“栀子涌膈上虛热,香豉散寒热恶毒,能吐能汗,为汗下后虚烦不解之圣药。若呕,则加生姜以涤饮。”


《目经大成》:“表证未退,医早下之,阳邪乘虚人里,固结不能散,烦热懊侬,更以陷胸汤继投,愈虛其虛,病不起尔。”


《经方合方技巧》:“张仲景论栀子鼓汤是辨治郁热证的重要基础方,运用基础方欲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必须重视因病变证机及病证表现而加减变化。栀子豉汤是辨治热郁证的重要的基础方,由栀子擘、十四个(14g),香豉绵裹、四合(10g)所组成,以清透郁热为主。”


左季云:“栀子苦能泻热,寒能胜湿,主治心中上下一切证。豆制而为豉,轻浮上升,化浊为清。……剂分两最小,凡治上焦之药皆然。”(《伤寒论类方汇参》)


程应旄:“盖栀子气味轻越,合以香豉能化浊为清,但使涌去客邪,则气升液化,而郁闷得舒矣。”(《医宗金鉴》)


《伤寒来苏集》:栀子苦能泄热,寒能胜热,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除心烦愦愦,懊憹结痛等症;豆形象肾,制而为豉,轻浮上行,能使心腹之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烦热悉除矣。


《成方便读》:栀子色赤入心,苦寒能降,善引上焦心肺之烦热屈曲下行,以之先煎,取其性之和缓;豆豉用黑豆窨而成,其气香而化腐,其性浮而成热,其味甘而变苦,故其治能除热化腐,宣发上焦之邪,用之作吐,似亦宜然,且以之后入者,欲其猛悍,恐久煎则力过耳。



方    歌


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

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脾阳不足,平日大便溏薄者不可用,不得已而用者,必须配以干姜等。

另论

栀子豉汤为“虚烦”火郁证而设。其病机为火热邪气蕴郁,而使胸膈气机阻塞不利。火当清之,郁当发之,故用梔子豉汤清宣郁火。可用于火郁之呕吐、胃痛等。(《消化病经方治验》)

外敷治疗癃闭的方法。具体用法为黑山栀9克,豆豉12克,研末,用青葱一握,食盐一匙共捣成,外敷于脐下关元穴。然即将此方告之彭教授。让其试用之。1周后,戚女士前来复诊,告之用外敷方后,小便随即通畅,腹胀等诸症也随之消失,跟随抄方的学生听了也众口称奇。栀子性滑向下,故张仲景有“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之说,豆豉性轻浮上行,二药同用,升清降浊,调畅气机,气化则尿能出矣。(《颜氏内科学术经验丛书颜乾麟医话医论医案集第一辑》)


此清解表里虚热及阳明在经邪热之方。


栀子豉汤类方共计8方,包括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枳实栀子豉汤、栀子柏皮汤及栀子大黄汤。


湿温病出现心烦,乃是湿热之邪蕴郁于胸的一种见证,除心烦证外,往往胸满为甚,三仁汤能清利三焦之湿热,而不能治疗胸中之火郁,而黄芩、黄连又因苦寒直折,有冰伏湿邪,郁遏气机之弊端。“经方”与“时方”接轨的栀子豉汤与三仁汤,既能清热除烦,开郁理气,而又不挠于湿热邪气,有利而无害,发挥了“古今接轨”之能事。


刘渡舟认为,少阳为营卫气血阴阳运转之枢纽,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抑郁不遂,使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不达,则阳不入阴而导致不寐,可伴有口苦、头眩、胸胁痞满、脉弦等肝胆气机不利之症。又气郁日久,必化火伤阴,炼津成痰,痰火上扰心胸,而使不寐加重,烦躁不宁。治疗宜宗“火郁发之”“木郁达之”的原则,以疏肝开郁为大法,兼以清火化痰、重镇安神为佐,方用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温胆汤三方加减。其中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栀子豉汤清热除烦,温胆汤化痰安神。俾枢转气活,热退痰化,则一身之气机通利,营卫气血相贯如环,阳入于阴,神敛于心肝则人自寐也。


结胸的躁烦、心中懊憹与栀子豉汤证鉴别:栀子豉汤证是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虽有烦躁,心中懊憹,但按之心下濡(见375条),一般不痛。大结胸汤证是水热互结,为有形之实邪阻滞,故心下硬痛。两证病因、病机都有区别,自不难辨。


栀子所治的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是阳明病汗吐下后余邪未尽,郁滞于肺胃之间的气分郁热轻证,属实证范畴,且多夹有气滞、湿滞;栀子能清肺胃之热,解气分之郁,化肺胃气分之湿,故能治疗此证。


栀子豉汤类方均苦味甚,难以吞咽,但适合本类方治疗的患者却不畏其苦或口中不觉苦,待症状缓解,舌苔渐退后会越喝越苫,这也是疾病向愈的—个指征。本方栀子必须生用,除烦清热作用强,炒黑则疗效大打折扣。先煮栀子,后内香豉,意在栀子取其味,香豉取其气,香豉气味轻薄,煎久则失掉宣散之功。豆豉目前的炮制方法无统一规范,编者尚未完全了解其炮制的配料和方法,或温或寒之性不明,所以常以连翘代之,其除烦解热宣透之用甚佳。本方有单独运用的机会,但更多是和柴胡、半夏、黄连等类方合用。若兼见神疲、气短,加炙甘草;恶心欲呕或呕加生姜;心下部硬满而痛或大病初愈过食油腻、大便干结,加枳实,甚则加大黄。时方中如连朴饮、桑杏汤、葱豉桔梗汤等均含有栀子豉汤。诸栀子豉汤类方后均有“得吐后,止后服”一语。临床所见,吐与不吐两种情况皆有。若烦郁于上,服药后火郁得宣,正气趁机驱邪外出,吐而作解者有之;若热轻而抑郁不甚,服后不吐者亦有之。由此可提示医者,用此方时,应事先向患者交代服药后的反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惊恐。


此非吐法之主方也,因误汗吐下后,正气已伤,邪留上焦,扰动阳气,因生烦热,无论虚烦实烦,皆宜此方取吐,虚烦者,若经中所指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 ,胃中空虚,客气动膈,按之心下濡,舌上胎饥不能食,不结胸,但头汗出,皆虚烦之候也,实烦者,若经中所指胸中窒,心中结痛,皆实烦之候也,此方主宣膈上之热,使得涌吐而解,若本有寒分者不宜,故经有病患旧微溏不可与之戒。

今人用栀子俱炒黑,不能作吐,本方生用,故入口即吐也,香豉蒸 而成,性主上升,故能载之以作吐,乃吐法中之轻剂也。

凡用吐法,当先审邪之高下,心下满而硬痛者。结胸证也,宜陷胸法,心下痞硬者,虚痞也,宜泻心法,此则心中懊 ,心中结痛,心下濡,故宜涌吐,毫厘千里,须当辨之。



药    解



栀子,《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鼻,白癞,赤癞。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栀子的作用:“散瘀郁之热”、“利尿通淋治疸”、“热病食劳复”(即清火之余利血水)。而在栀子豉汤中,栀子作用主要体现在散胸膈瘀郁之热。

栀子苦寒清热,但因其体轻而上行,清中有宣,与黄芩、黄连苦降直折不同。凡火热郁而烦者,非栀子不能清,所以时方的丹栀逍遥散及越鞠丸的火郁证都用栀子而不用其他。

朱丹溪所使用的越鞠丸,治疗气、血、痰、湿、食、火六种郁证,其中即用栀子,以治火郁为主。

《伤寒贯珠集》:散胸中邪气,彻热,除烦止躁。

栀子是入心经的,具有清心热、清虚热的作用。

张仲景用栀子开火郁治虚烦。


淡豆豉又叫香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取桑叶、青蒿等做汤煮黑豆,等煮透汤尽后,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等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充分发酵、香气溢出,而得名香豉。 

生大豆(黑豆)味甘,平,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脏结积、内寒,杀乌久服令人身重,熬屑,味甘,主治胃中热,去肿,除痹,消谷,止腹胀,生太山,九(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

《名医别录》:【豉】味苦。寒。无毒。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药性论》:【豆豉】得醯良。杀六畜毒。味苦甘。主下血痢如刺者。豉一升。水渍才令相淹。煎一两沸。绞取汁。顿服。不差。可再服。又伤寒暴痢腹痛者。豉一升。薤白一握。切。以水三升。先煮薤。内豉。更煮汤。色黑。去豉。分为二服。不差再服。熬末。能止汗。主除烦躁。治时疾热病。发汗。又治阴茎上疮痛烂。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酒菜蒜。又寒热风。胸中疮。生者可捣为丸服。良。     

豆豉透邪之余又能化瘀,补虚。虚,不只是没有病理产物,也有点虚的意思。胃中空虚。客气动膈,饥不能食等即是。

方中用栀子配香豉,香豉味苦,“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烦躁满闷”,可见豆豉在表可以加强栀子的解热作用,在里能够帮助栀子开郁热。而当出现“反复颠倒”时,又有躁的表现,香豉在这里又能够泻阴水阴气来除躁动。此方清热之余可以化瘀散水,兼补中。

吉益东洞《药征·栀子》:主治心烦,旁治发黄。《药征·豆豉》:主治心中懊憹,旁治心中结痛及心中烦满。

姜春华先生曾经指出,豆豉并无发汗作用,也没有催吐作用,先生总结其用有四﹕除烦;调理肠胃;有轻微解热作用;作治寒性哮喘的砒制剂紫金丹的赋形剂。(上海成药名寒哮丸)。

李孔定先生则认为豆豉为滋阴之品,功能滋肾宁心,开胃消食,其滋阴之力不及地黄麦冬,但无地麦之呆滞碍胃,因此用于内热尚盛,阴未大虚者,与栀子合用,颇为合拍。外热尚盛,微见阴虚,与葱白合用,亦甚相宜。豆豉加盐即为食品,李时珍曾说它“香美绝胜也”。今天对其成份的研究证实了:豆豉富含蛋白质,并分解出多种氨基酸,此外还含钙、铁、磷及多种维生素,有帮助消化,增加食欲,消除疲劳,增强脑力,减慢老化,提高肝脏解毒能力的作用。所以在初起恶风发热无汗,配葱白之发汗(葱豉汤);太阳初传阳明,虚烦不眠心中懊憹,胸闷,配栀子之清热(栀子豉汤);温毒热入营血,发斑,配生地黄(黑膏),皆取其平和之性,香美之味,既有滋养营阴,又调气和中之长。


豆豉气轻味薄,既能宣热透表,又可和降胃气,宣中有降,善开火郁,同栀子合用治疗火郁虚烦甚为合拍。淡豆豉具有清心除烦的作用,也可以用来预防、治疗感冒。

豆豉,就是黑豆经发酵而成,既是食物,又可作为药物使用。黑豆经过发酵后,就具备了发汗的作用,中医有个简便廉验的治感冒的方子叫“葱豉汤”,就是用葱和豆豉两味一起煮水喝,治疗风寒感冒轻证效果不错,而且不用走出厨房就能配得上。在栀子豉汤中,是借助豆豉的发散来宣发郁滞,使蕴藏于体内的郁热更容易被清理掉。豆豉不但作为发汗的药物使用,还是一种美味的食物,蛋白含量高,可以为人体补充营养。



方药加减


若未经下,烦闷及多痰头痛,以赤小豆、苦瓜蒂为散主之。盖苦能涌泄,瓜蒂苦物也;燥可去湿,赤小豆燥物也。夫病未经下,元气虽虚未损,头痛挟痰,又似实症,故用二物在上,吐而夺之,诚为快利。今人唯知汗、下,而吐法全不能讲究,何哉?丹溪日:吐中就有发散之义。戴人亦谓吐法兼汗。镜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烧盐调热童便,本治霍乱搅肠,愚以治伤食睑肿,痛连胸膈,饮而三吐之,亦效。所谓死方活用,全者多矣。


少气者,加甘草(即栀子甘草豉汤)。

呕者,加生姜(即栀子生姜豉汤)。

下利者,去豆豉,加干姜(即梔子干姜汤)。

腹满,起卧不安者,去豆豉加枳实、厚朴(即栀子厚朴汤)。

劳复、食复者,加枳实,大便不利者,更加大黄(即枳实栀子豉汤)。


若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者,则仍用原方而不必加药。若少气者,则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汤。若呕者,则加生姜,名栀子生姜豉汤。若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则减香豉,加厚朴、枳实,名栀子厚朴汤。若劳复发热,心中懊憹者,于原方再加枳实,名枳实栀子豉汤。若兼中寒,身热胸烦而大便反溏者,则减去香豉,另加干姜,名栀子干姜汤。若因湿热发黄,兼见身热、心烦、脉数等症,则减去香豉,加入黄柏、甘草,名栀子柏皮汤。若治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则于本方加大黄、枳实,名栀子大黄汤。


叶氏认为本方能“解其(脘腹)陈腐郁热”,常加杏仁、郁金、瓜蒌三味。他在《眉寿堂方案》中将栀豉汤与小陷胸汤作了比较,说:“蒌、连、枳、半,只治有形有滞,寒热未能开提,懊憹气结,况无汗为烦,表里气机不行,显然窒闭,宗仲景栀豉汤一升一降,以开其结。”他讲栀豉汤用于:

(1)风温入肺,肺气膹郁:症见形寒头胀身疼、咳嗽懊憹、胸脘痞满、红疹神迷,除加入杏、郁、蒌三味外,形寒加苏梗,不饮加橘红,肺热加桑叶,神迷加菖蒲,里热甚加连翘、黄芩。

(2)暑湿内侵,肺胃不和:除加入杏、郁、蒌三味外,如痰多咳呕加石膏、半夏;头晕、脘中食不下,加竹叶,滑石;头胀脘闷不饥、腹痛恶心,加橘红、半夏、厚朴、黄芩、滑石;不饥不食,机窍不灵,加枳壳、桔梗、降香。

(3)热病后热邪内郁,致不饥能食脘痞:加半夏、枳实、广皮白,或白蔻、杏仁、桔梗和胃。

(4)秋燥咳嗽:如右脉数大,加桑叶、杏仁、沙参、贝母,成桑杏汤;如脉沉弦,加杏仁、蒌皮、郁金、沙参、橘红、苡仁。

(5)久咳音嘶:加杏仁、蒌皮、郁金、石膏以清泄肺胃蕴热。

(6)咳血、吐血:如咳血痰多,喘逆脘闷,纳少,脉数促,加杏仁、桔梗、蒌皮、郁金、苏子、降香:如吐血不饥,加杏仁、蒌皮、郁金、橘红宣开。

(7)木火犯胃,纳谷哽噎:加郁金、黄连、生姜、半夏、丹皮、竹茹,或加杏仁、蒌皮、郁金、橘红、枇杷叶苦辛泄降。

(8)肺胃痰热,脘痞不饥:加杏仁、蒌皮、郁金、枇杷叶,或竹茹、或橘红以理气分;如痰热阻滞,则加杏仁、蒌皮、郁金、桃仁、降香、白金丸。

(9)津伤噫气:加橘红、半夏、竹茹、石斛养胃。

(10)肝郁胃痛:未化热,加杏仁、蒌皮、郁金、枇杷叶;已化热,加杏仁、蒌仁、郁金、竹茹、半夏曲,或加金铃子散止痛。

(11)湿热肠痹不通便:加蒌皮、杏仁、郁金,或再加枇杷叶、紫菀、枳壳、蔻仁开痹通便。

(12)湿热喘肿便少:加杏仁、枇杷叶、滑石、苡仁、通草、茯苓皮清利三焦。

(13)湿热发黄:加连翘、赤豆、通草、花粉、保和丸清热宣郁。

(14)痰火眩晕:加羚羊角、连翘、广皮白、半夏曲,以清少阳和阳明。


栀子豉汤类方所治疗的疾病也多离不开“烦”和“胸中懊侬”等主证,不同的足针对兼证而作相应的化裁。栀子厚朴汤所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79),为气郁化火,火热扰于胸膈,累及脘腹所致。《类聚方广义》说“心烦,当作虚烦,腹满,亦非实满也”。“腹满”为厚朴枳实所主,是指无形之热蕴郁腹中,气机雍滞致满,与刚明腑实之满有别,所以虽满不痛且按之尚软稍有抵抗,如按橡胶气枕,或患者门感胸腹胀满如朽物堵,时作时止。腹满因气滞所致,所以纳呆、呕恶、噫气等症意在言外,因热并未与有形之物相结,所以大便正常,或仅便干难解。另外,有舌红苔或滑腻或黄,脉或滑或数等症可见。栀子证多有舌质红,厚朴证多有腻苔。烦热较重者,也可加连翘、黄芩、石膏等以加强泻火。栀子干姜汤所主为“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80)。“身热不去,微烦”是栀子证,“大下之”含义为腹泻或便溏,虽下利而不臭,属于干姜证,仲景每于误下后用干姜,此是经方定式。本方证多见于脾胃素虚之人感受温邪,热扰于上而寒凝于中,或本为栀子豉汤证却用大黄之剂,旧疾不去又添新症。栀子大黄汤所主“酒黄疸,心中懊侬,或热痛”(《金匮要略》第十斤篇第十五条)。大黄“推陈致新”,本方仅用一两,又非后下,可知非通腑涤肠之用,而是以之泻热行瘀利疽;枳实宅胸中或心下痞痛,这两味药的作用可从大柴胡汤中细细体会。仲景用本方治疗因嗜酒过度而积郁成热之酒黄疸,但临证不必受此局限。凡一身尽黄,身热口渴,心中热痛,懊侬不宁,不思饮食,时时欲吐,小便短赤,苔黄,舌红,脉沉数者皆可用之。《范文甫专辑》载以本方加海金沙治一湿热黄疸患者,服药后泻下数次,病情好转,最后改以逍遥散收功。另外,《伤寒论》第392条云:“太阳病差后,食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方后注:“若有宿食,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该方所用药物与本方相同,读者可将其方证与本方互参。栀子柏皮汤由栀子、甘草、黄柏组成,所主“伤寒身黄、发热”(262)。仲景治疗黄疸的方剂很多,本方所主究竟为何种黄疸?可从吴谦的《医宗金鉴》中寻求答案。该书说:“伤寒身黄发热者,设有无汗之表,宜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汗之可也;若有成实之里,宜用茵陈蒿汤下之亦可也;今外无可汗之表证,内无可下之里证,故惟宜以栀子柏皮汤清之也”。《神农本草经》谓黄柏主“黄疸”,《别录》谓其“主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因此,除了治疗黄疽外,本方还可以治疗皮肤病和眼病。《类聚方广义》载:“治洗眼珠黄赤热痛甚者效,又胞睑糜烂痒痛,及痘疮落痂以后,眼犹不开者,加枯矾少许洗之,皆妙”。本方扩大运用于下半身疾病时要与二妙散对看,区别在于二妙散所主湿热并重,本方所主则偏于热盛。

医案举隅

虚烦医案,袁某,男,24岁。患伤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予麻黄汤一剂,不增减药味,服后汗出即瘥。历大半日许,患者即感心烦,渐渐增剧,自言心中似有万虑纠缠,意难摒弃,有时闷乱不堪,神若无主,辗转床褥,不得安眠,其妻仓惶,恐生恶变,乃复迎余,同往诊视。见其神情急躁,面容怫郁。脉微浮带数,两寸尤显,舌尖红,苔白,身无寒热,以手按其胸腹,柔软而无所苦,询其病情,曰,心乱如麻,言难表述。余曰无妨,此余热扰乱心神之候。乃书栀子豉汤一剂:

栀子9克,淡豆鼓9克。

先煎栀子,后纳豆豉。一服烦稍安,再服病若失。

(《湖北中医医案选集·第一辑M978:18)

按语:伤寒发汗后出现心烦,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邪仍不解,表证仍在,可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之法,如《伤寒论》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另一种是汗后邪去,表证已解但有余热留扰胸膈,则用栀子豉汤以清热除烦。本案汗后心烦,而身无寒热,舌尖发红,邪气入里化热之象,则属于后一种,故用栀子豉汤汤取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心悸(病毒性心肌炎)魏蓬春医案    

陈某某,男,l3岁,1983年11月5日初诊。一周前感冒发热,家长给服感冒药后好转(药名不清),五天前晚上发热又起,仍给服前药,但热不退,且见心烦、心悸、寐差。经某医院西医检查:体温37.8℃,心率132次/分,律整,第一心音稍弱,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心界不增大。心电图检查:一度房室传导阻滞,T波低平。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因家属不同意住院,门诊医生给予青霉素等抗生素、维生素c、三磷吱腺昔、乙酰辅酶A等治疗三天,症状元改变而来就诊。现症:发热,心烦闷,心悸心慌,寐差纳呆,恶心呕吐,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脉数。证届邪热内揭,热扰心窍,治宜清宣邪热,宁心除烦。处方;

山栀子10克,淡豆豉15克,淡生姜3片,姜竹茄6克。3剂。

11月8日二诊,L1烦,心悸、恶心、呕吐见减,仍纳差,苔薄黄,脉稍数,守上方加鸡内金6克,怀山药15克。再进2剂。

11月10日三诊:心烦、心悸、恶心、呕吐止,饮食渐增。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予一味薯茹饮调理善后。(新中医1985;(3):46)

按语:病毒性心肌炎属西医的一种心脏疾病,中医虽无此病名,但本患者病机系热邪内揭,内扰心窍,故仅投以栀子豉汤加味清宣邪热而起沉屙。《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小儿夜啼魏蓬春医案,龙某某,男,11个月,1983年10月4日就诊。患儿入夜则躁动不安、啼哭一周余。曾经他医用导赤散等治疗无效,因而来诊。小儿除上述症状外,伴有纳减,大便正常,小便赤而异臊,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紫红。此属热扰胸膈证,治宜清热除烦。处方:

山栀子4克,淡豆豉8枚2剂,诸症消失。(新中医1985;(3>;46)按语:患者系婴儿,不会诉说,医者难知其患懊烦证,但联系到他医用导赤散无效,小便赤而异臊,舌红、苔薄黄等一派热象,旦入夜则躁扰啼哭,应视之为热扰胸膈,虚烦懊烦证,故投本方获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肛门瘙痒医案 ,57岁男子。痔核手术3次之后,肛门周围瘙痒,入夜痒尤甚,身热,虚烦不得眠。得心中懊侬等《伤寒论》条文之提示,与栀子甘草豉汤,服3周痊愈。(大塚敬节氏《汉方诊疗三十年》)


肺炎医案 40岁妇女,高达40℃持续数日,因脑症发谵语狂乱之状。根据患者主诉,胸苦,由胸正中线至右乳下苦闷,咳嗽,咳铁锈色痰,舌苦厚而褐,尚有津液,脉沉迟。腹诊右季肋,心下有抵抗,压之苦闷,诱发咳嗽。右胸遍及浊音与大小水泡音,诊为大叶性肺炎。与柴胡桂枝汤、桃核承气汤小量煎服,未能好转。翌日出诊,口渴,水一刻不离开,喘急并有呼气性困难。呼气有如呼噜呼噜奇异之声,处于烦躁闷乱状态,颜面潮红,无因而胸烦苦闷。体温39℃。因有“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急迫之状”,根据大冢敬节建议,与栀子甘草豉汤。服后时余,黏痰排出,奇异呼吸音消失,热解,食欲增进,咳嗽亦显著好转,数日痊愈。(作者治验《汉方治疗百话》)


抑郁症医案,张某,男,43岁。患者半年前因情志刺激而逐渐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下降,不愿与人交流,心烦,失眠,入睡困难,甚至彻夜不寐,曾自服舒乐安定,症状无缓解。近日自觉症状加重,整日闷闷不乐,焦虑心烦,恐惧,怕独处,无兴趣,纳差,失眠,二便可。舌红苔黄,脉弦。

辨证为肝郁气滞,气郁化火郁于中焦,诊为郁证。

治以疏肝泄热,镇心安神。

方药:生栀子15g,淡豆豉10g,白芍10g,酸枣仁30g,枳壳10g,陈皮10g,当归10g,煅磁石30g,合欢皮30g,合欢花10g,鸡内金30g,莱菔子30g,龙胆草10g,生龙牡各30g,厚朴15g,五味子10g,香附10g,首乌藤30g,郁金10g,莲子心10g。

水煎服,早晚温服,每日1剂,7剂1疗程。

患者服用1周后,焦虑心烦,纳差等症状明显减轻,入睡也较安稳,余症也较前缓解,且脉象较前和缓。后随症加减调治而愈。

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本证为情志所伤,肝失调达,故见情绪不稳。肝郁气滞,克制脾胃,故见纳差。气郁日久化火,上扰心神,火郁胸膈,故见失眠,焦虑心烦。故用生栀子、淡豆豉、龙胆草,莲子心清火除烦,合欢花、合欢皮、枳壳、白芍、厚朴、香附、郁金、莱菔子疏肝解郁行气,五味子、当归、煅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首乌藤镇心安神或养心安神,鸡内金健脾运化诸药。


治吐伤胃津,噫气,下泻气:据两番探吐,脘痛立止的情况。,可见吐法是有效的,可是,气固宣畅,胃津未能无损,风木来乘,致发生多噫、多下泄气的症状,叶氏从诊脉右大,并不搏指,证明胃津受伤,故确立调和中焦之法,用栀子豉汤加橘红、半夏、竹茹、石斛:并注意调护,少少进谷以养胃。(呕吐门吴案)


一男性患者,因外感风寒,发热不退,数日后出现心中懊侬,坐卧不安。脉数、苔黄,遂辨为“火郁”之证。乃予栀子豉汤一帖。患者服药后,约食顷而烦乱更甚,未儿即吐,吐时气往上涌而头身汗出,病从此而愈(《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


某女倒经,有心烦,夜卧翻覆辗转,按其剑突下部位,诉有明显憋闷及疼痛感,脉寸关间滑数有力等证(《仲景方药古今应用》)。仲景原文有“若呕者,栀子生姜政汤主之”,呕吐加生姜,是经方惯例之一。


胸膈郁热医案,陈某,男5岁,5月前因高烧,抽风,昏迷。西医疑为“脑炎”,经治疗病情缓解,但遗有神智错乱哭笑无常,烦躁不安,曾进中西药未见效果。察其面色红光,口唇鲜红,舌质红而苔薄黄,脉滑微数。此属胸膈郁热夹痰阻滞心包之象,治宜清透郁热、豁痰开窍、镇心安神。于是用栀子豉汤加竹沥适量,送服安宫牛黄丸。1日3次每次半粒。与服旬日诸症悉解,再服一旬巩固疗效。


王某,女,30岁,护士。邻人恶作剧,毒死家养母鸡五只,气愤难忍,然力小势薄,不得伸张,嗳逆叹息,胸脘胀闷,未几更增心烦不宁,坐立不安,吞咽时胸骨后灼痛难忍,及于后背。消化科诊为食管贲门炎,服用螺旋霉素、B族维生素等治疗,逾月不见转机,改求中药。望其舌边尖红,苔黄白相杂。诊其脉,沉滑略数。

观其脉症,此懊恼证也。因气郁在胸,肝木不达,日久化火,上逆而不降,填胸扰心。治宜清热除烦。宣郁宽胸。拟栀子豉汤加味:

栀子10g 豆豉15g 紫苏10g

连服三剂,懊恼不再,诸症俱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栀子厚朴汤方中为什么不用豆豉?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枳实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
清热方之栀子豉汤
夜读伤寒-79
叶天士对《伤寒论》方的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