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雪芹“笔架修醮”碑的启示(上)
曹雪芹“笔架修醮”碑的启示(上) 2013年在山东青州发现一座署名为崔敬焯的“笔架修醮”碑,其中写道:
余因即此山而近察远观,仿其形而绘其象,尊号曰“笔架山”。将见其荒卧,为千古之文风可整,蛟潜龙飞,百代之学复著。布告中外,咸使闻知庶人之。而笔架之名达于寰区,而礼乐先进之风,再睹于益境也,岂非巨幸哉。
译成现代汉语便是:
我也正为此事来到这里,经过近察远观,仿其形而绘其象,认为应尊此山为“笔架山”。如此巨大的笔架横卧于青州荒野,他所架起的通天巨笔,可整顿千古文风。中华文化将如蛟龙,下潜海底,上翔高天,流传百代,享名于海内外。应使所有平民百姓都知晓此山名“笔架”,其声名直至响彻全球。至于先进的礼乐之风,将再次出现于益州境内,这不是一件值得庆幸之事吗?
经《石头记》研究者霍国玲、紫军考证:曹雪芹自幼由祖母带大。其祖母的故乡是山东昌邑,当时昌邑归属青州管辖。曹雪芹少年时曾来过昌邑,印象极深,《石头记》中亦有反映。成年后认为:祖辈所说的“故乡”实是“他乡”,他的故乡应是青州昌邑。乾隆三年时曹雪芹爵位为侯,负责管理皇家所属寺院、道观的事宜,而青州恰有皇家道观,便来青州活动。崔敬焯即曹雪芹。此碑文系由曹雪芹所撰。碑文刻于乾隆三年七月初五日(1738年8月19日),曹雪芹时年24岁(虚龄)。碑文反映了曹雪芹的志向:以自己的“通天巨笔”“整顿千古文风”。整顿之后的中华文化“将如蛟龙,下潜海底,上翔高天,流传百代,享名于海内外。”“至于先进的礼乐之风,将再次出现于益州境内。”尽管曹雪芹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具备实现自己宏愿的条件,但是他却将自己毕生才华和理想倾注于自己的著作——《石头记》[1]
中,使其成为古今中外第一“奇书”——使后人能够以这部“奇书”,作为“整顿千古文风”的利器,以实现他未竟的理想。
“石学”是一门研究《石头记》的学问。可以作为人们正确理解《石头记》的工具。“石学”研究者认为:人们只要对曹雪芹的《石头记》深入进去,便会发现这是一个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巨大宝库,它可使人们真正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本质和特点,并成为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亦即曹雪芹所说的“整顿千古文风”)的起点,成为古代与现代相联结的承前启后的巨著。
一、《石头记》是一部举世无双的“奇书” 《石头记》有四“奇”。
一“奇”,《石头记》有正、反两面《石头记》一书如《风月宝鉴》那样有正、反两面——正面是小说,属文学作品,但翻转到背面,呈现出来的却是历史。如此立体之书,世界上可曾出现过?这是不是一件“奇”事?
二“奇”,《石头记》堪称“谜书”由于《石头记》基本特点是有正、反两面,反映在正面小说上的文字,必然出现大量“误谬”(脂砚斋语),也就是“谜”,在《红楼解梦》第五集中列举出来310个“谜”。因而自清代以来,就有人称《石头记》一书为“谜”书,即使红学家,也有人承认《石头记》有“谜书”的特点,如俞平伯说:“……至于《红楼梦》本身底疑问,使我每每发生误解的,更无从说起。我尝谓这书在中国文坛上是个“梦魇”,你越研究便越觉胡涂……”“《红楼梦》底名字一大串,作者的姓名也一大串,这不知怎么一回事?……从这一点看,可知《红楼梦》的的确确不折不扣,是第一奇书,像我们这样凡夫,望洋兴叹,从何处去下笔呢!”[2]——作者著述的目的,历来都是千方百计将事物阐释清晰,而《石头记》的作者却有意为读者设下无数的“谜”,这是不是一件“奇”事?
三“奇”,作者在《石头记》中添加了大量“脂砚斋”批语世界——尤其是西方——中的书籍,作者大都能直抒胸臆,详尽其意。因而不曾有任何作者,在正文之外,还要添加大量批语,以作为读者的引导。但曹雪芹的《石头记》却不同,打开书,读者便会发现书中有大量批语,甚至有的早期抄本,书名干脆就叫做《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是以作者为核心的批书集体(除曹雪芹外,还有他的第二、三任妻子柳蕙兰和许芳卿)。这些批语包括回前批、回后批、夹批、侧批、眉批,是《石头记》的早期抄本的特点之一。作者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采取隐喻方法暗写在正文中,然后以批语的形式,指导读者阅读自己的著作,了解所隐喻的内容,这是不是一件“奇”事?
四“奇”,《石头记》犹似未竟之书,实则包含了两部书(文学和历史)的完整内容打开《石头记》,从表面看,似与其他小说无异,因而人们都称其为“小说”。但《石头记》却不像其他小说那样,故事有头有尾,而是当读者读了一大半,(第八十回),兴致正高,欲知小说人物最后的命运及全书的结尾时,竟戛然而止——这是怎么回事?
第二回雨村看到“智通寺”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时,“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甲戌本有侧批曰:“一部书之总批。”亦即这“两句话”就是全部书的整体结构。即是说《石头记》咋看起来,似是部未竟之书,而实则作者曾写完过,为一百一十回。但作者为将历史隐写于小说中,便采取了砍去后三十回,将后三十回的主要内容和全书结局,糅和于前八十回中,并采取添加脂批的方式,引导读者在了解该书小说结局的同时,亦能思考与解开书中之“谜”(即脂砚斋称之为的“误谬”),使读者能够通过“谜”(“误谬”)作为从小说通往其背后历史的通道,打开隐写在小说背后之史的大门。聪明的作者通过这种奇异的写作手法,便使读者从貌似半部书中,了解到两部完整之书——一部文学,一部历史——的内容。《石头记》的这种结构,是不是很“奇”?
由此看来,曹雪芹留给后世的著作《石头记》,堪称地地道道“奇书”。人们过去只看到它的正面是小说,而看不到它背后的历史,便简单地称其为“小说”,显然,对这部书作如此定性,是错误的,极不准确,也不全面。
二、《石头记》——堪称中华文化的结晶,作者曹雪芹则为中华文化的代表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代表,如英国推出的文化代表是莎士比亚,法国的文化代表是巴尔扎克,德国的文化代表是歌德,俄国的文化代表是托尔斯泰。中国的文化代表应该是曹雪芹。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长期以来,人们依据程高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认为这是一部曹雪芹所著与西方小说无异的单纯的文学作品。然而这种认识并不正确。因为自1912年便出现了手抄本戚序本《石头记》,其后又陆续出现多种手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或《石头记》。这些抄本都是在曹雪芹在世时就已形成,且都带有脂砚斋批语,最多只有八十回,书名均叫做《石头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抄本“甲戌本”(脂砚斋二评本)正文中,载明本书有五个书名,其一为《红楼梦》,然而其后的抄本都将《红楼梦》之名彻底删除,不再称此书为《红楼梦》,只保留了其余四个书名。从曹雪芹这部书由《石头记》到《红楼梦》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曹雪芹著作在社会上流行着两种版本系统——《红楼梦》版本系统和《石头记》版本系统。一部书竟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版本系统,世界上可曾出现过这种现象?——这是很不正常的。可以断定:必有一种版本系统属真,而另一种属伪。而且分辨其真伪,也非难事:作者曹雪芹在世时就存在的《石头记》版本系统,当然属真;而在作者曹雪芹去世27年后,由程伟元、高鹗所阉割、篡改的《红楼梦》版本系统,必然属伪。
那么,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将《红楼梦》之名从正文中删除,而将该书“本名”称作《石头记》呢?这是作者对两个书名所赋予的含义不同,而断然采取的取舍。大家都知道:作者在《石头记》的开篇便表明写这部书的目的:为一位女子作传,而在传这位女子的过程中,也传了作者自己。那么“红楼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红楼梦解析(4)
土默热红楼十讲--9.历史辨证
关于红楼梦的惊人发现
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九)
破译红楼时间之谜10
《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 主讲人蔡义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