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上故事”释义(之二)(“石学”总第9讲)
“石上故事”释义(之二)(“石学”总第9讲) 上一讲,讲了“石上故事”第一段的前半段: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皆呼作葫芦庙。
一、下面我们讲后半段。原文如下: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一)释“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句 1、“庙”与“乡宦”的关系“庙”,指朝廷。在“乡宦”处,甲戌本有侧批曰:
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
荣国府隐指作者的家。所谓“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是告诉读者,“从小至大”只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手法,不论小,还是大,即不论“乡宦小家”,还是“荣国大族”,都是隐指作者及其所为之作传之女子的家——曹家。这里所要说明的是曹雪芹所为之作传的女子竺红玉,后来是以曹家小姐身份进的宫,即也成为曹家的成员。
“庙”与“乡宦”的关系,实指朝廷与曹家的关系。将“乡宦”曹家写成居住“庙”旁,是说明曹家与朝廷有着紧密的关系。
2、“甄”即“真”的谐音 在“姓甄,”处,有批曰:
戚夹:真假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
甲眉: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
这两条批语都是说“甄”可谐音为“真”。这个“真”字,正像本回开始时对作者的批语那样:“这是真像,不是幻像。”——指作者的真像,即曹雪芹的真像。这里“甄”所谐音之“真”,同样是指作者的真姓——即“曹”。宝玉是作者曹雪芹的主要分身。那么甄宝玉便隐写着真作者曹雪芹,甄家也就隐写着作者及为之所传的女子竺红玉之家——曹家。
3、“费”谐音“废”的含义 在“名费”处,戚序本有夹批曰:“废”。这是隐指什么呢?
“废”,意思是不再使用,不再继续。比如废除,半途而废。前面已说明甄家隐写着曹家。这里针对甄士隐的名“费”,又批曰:“废”,所隐写的是:
曹家本是朝廷所信任的奴才,特别到曹寅时期,成为康熙皇帝的重要亲信。但到曹頫时期,不久康熙去世,雍正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曹頫便不再受皇帝的信任,成为被皇帝“废”掉的奴才。
4、“士隐”意“托言将真事隐去” 在“字士隐”处,戚序本有夹批曰:“托言将真事隐去也。”这是隐指什么呢?
“士隐”可谐音“事隐”。“托言”何指?
曹雪芹这部《石头记》有正反两面,正面小说,便是作者的“托言”。小说是“将真事隐去”的故事,是假的东西。其真事隐写到了小说的背面。从小说本身是看不出来背后所隐写之真事的。
(二)释“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 1、“风俗”的含义 在“嫡妻封氏”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风,因风俗来。
作者为什么称甄士隐的嫡妻为“封氏”呢?脂批给了我们回答:盖因“封”可谐音“风”。这个“风”又是“风俗”的“风”,即源于“风俗”,或当时的“风俗”如此。什么“风俗”?可与甄士隐的名字“费”相照应。“费”所隐写的“废”,即曹家将被抄没,曹家成员将遭难。而“封氏”的“封”回答了这个问题。即这已成为一种“风俗”。朝廷随意抄家,因一贯如此,已形成一种“风俗”。
2、“情性贤淑,深明礼义”隐指何人的品德? 在“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八字正是写日后之香菱,见其根源。
香菱所隐写的是曹雪芹为之作传的人物——竺香玉(原名红玉)所生活的环境——无论曹家还是自己原先的家,家人都具有“情性贤淑,深明礼义”的品德。这也就影响了日后竺香玉成为“情性贤淑,深明礼义”的人物。
(三)释“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句 对于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句,甲戌本有侧批曰:
本地推为望族,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叙事有层落。
这条批语针对的是其背后所隐写之历史。甄家在“本地推为望族”隐指曹家。“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则指朝廷,或清皇宫。
这里再次说明:前面已说曹雪芹是“易”的高手。一切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荣府,在一般情况下,隐写着曹家。但当与宁结合在一起时,比如依据“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我们便可与“(姑苏)有城曰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一句相呼应。此处写的是“天下”,彼处写的“红尘”,其意相同。这时的“宁、荣”所指,便成为清皇宫。即当甄家与宁、荣形成一组矛盾时,即当甄家隐写着“本地”的望族时,宁、荣则指天下望族,即指朝廷。
“叙事有层落”,即指甄家和宁荣虽同为“望族”,但两者所指的范围却有极大的区别——这里将两者分辨得十分清楚。
(四)释“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一句及其脂批在“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处,甲戌本和蒙府本分别有侧批曰:
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
伏笔。
我们来看在这段中,甄士隐系隐写着何人?
“羲皇上人”何意?
“羲皇上人”意太古之人。羲皇,指伏羲氏。古人想象伏羲以前的人,无忧无虑,生活闲适。如陶潜《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这句话是说甄士隐本是一位“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之人,就像羲皇上人那样,无忧无虑,生活闲适。因《石头记》从小说角度来说,没有注明时代,朝代年纪“无考”。甄士隐既是“羲皇上人”,也自是无考,因而脂批批云:“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
那么,甄士隐在这里是隐指谁呢?
批语接着写道:“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伏笔。”——按照分身法,无论香菱,还是正十二钗都是隐写着竺红玉。而且这里这样写,也是为后面所详写之香菱及十二钗作了“伏笔”。这两条批语,说明了两个问题:
其一,这里的甄士隐,系指竺红玉的父亲。
其二,这里写到竺红玉当时仅三岁(虚龄)就被拐子拐走,她对自己原先的家庭并没有什么记忆。因而作者有意这样写她父亲的品格,是“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目的是说“英莲”的出身本也是如正十二钗那样——十分高贵。而“英莲”也遗传了父亲甄士隐的品格——“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而所有这些又都是为后面所写的香菱及十二钗作了伏笔。
(五)释“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句及其脂批在“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所谓美中不足也。
在“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设云“应怜”也。
上面这两条脂批,第一条“所谓美中不足也”,针对小说中“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句,所作的感叹。第二条脂批,即“英莲”谐音“应怜”,其隐意是什么呢?
——即是说“英莲”是个十分可怜,应受到人们怜悯的女孩子。
“英莲”的父亲,年逾半百才得一女,在家中当然十分受宠,但不幸在她三岁时,却被拐子拐走,命运悲惨,是个应受到怜悯的人物。我们不要忘记作者这是在为他所爱的名红玉的一位女子作传。我们可将“英莲”看作历史人物竺红玉三岁时的分身。即竺红玉三岁时,遇到不幸,被拐子拐走。结果她从上层社会一下子跌落到社会底层——她的命运应受到人们的怜悯。
二、通过“石上故事”的阐释,认识曹雪芹“一事启两三事”的写作方法在第七回“尤氏女独请王熙凤,贾宝玉初会秦鲸卿”靖藏本和甲戌本分别有回前批和眉批曰:
他小说中一笔作两三笔者,一事启两事者均曾见之。岂有似“送花”一回,间三带四、攒花簇锦之文哉!
小说中一笔作两三笔者有之,一事启两三事者有之,未有如此恒河沙数之笔也!
“恒河沙数”: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恒河沙数”原是佛经里的话,形容数量极多,就像恒河的沙子那样多。这里是说《石头记》的写作方法极多、极灵活,若具体来算,多得数不过来,就像恒河沙子那样数也数不清。
“一笔作两三笔”,“一事启两三事”这是《石头记》的一种写作“奇法”、“秘法”。
在“石上故事”的前半段和后半段都运用了这种方法。
前半段中,有一条脂批:针对苏州,有脂批曰:“是金陵。”我们论述金陵又喻指北京。因而苏州亦隐喻北京。这实际就是曹雪芹的“一笔作两三笔”,“一事启两三事”的写作方法。以苏州为例,小说中写的是苏州,但背面历史有可能出现三种情况:有时背后所隐写的地点,仍是苏州,但有时则喻指金陵,还有时喻指北京。一切都由文中的具体情况而定。基本原则是一切都不要离开全书的轴心——作者所要传写的女子,和作者本人的经历。这是《石头记》的纲。
后半段中,甄家和甄士隐背后所隐写的历史,既可能是曹家,又可能是竺香玉原来的家——竺家。甄士隐既可能隐写着曹雪芹的叔父曹頫,又可能隐写着竺红玉的父亲。当记述竺红玉三岁之前的情况时,甄士隐便隐写着红玉的父亲——他是一个“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式的人物。
在第六回有回后批云:“英雄反正用机筹,不是死生看守。”《石头记》一书与其他书不同,其作者是一个对《易经》十分精通的人。他为将历史隐写在小说背面,根据小说的具体情况,作着变化。千万不能一对一地看《石头记》,而应“英雄反正用机筹,不是死生看守。”——作为读者,应当随着作者的变化而变化,作者堪称“英雄”,反反正正地使用各种不同的写作方法,而不是死钉着简单的几种思想方法。作为读者既要探索《石头记》的写作规律,就必须也像作者那样,死“钉”在一点上“看守”,将小说和历史之间的关系,采取一对一地来看,而是要懂得作者“一笔作两三笔”,“一事启两三事”的写作奇法、秘法。
三、“石上故事”第二段第一二部分释义 (一)释第二段第一部分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中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知是何地。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结了,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
正面故事,写的是士隐在午睡中,梦到一僧一道交谈到:将把一个蠢物带到人间去。但此后,不仅会出现大量“风流冤孽”,而且还出现造劫历世之事。
但是通过脂砚斋批语,可以看到小说背面的隐史:
1、在“炎夏永昼”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热日无多。
“热日无多”,无多,即不多。这句的意思是夏天刚到,炎热的天气还没有过几天。
——从小说来看,这正是贾宝玉出生的日期——当时刚刚入夏,天气进入炎热阶段还没有几天。而宝玉是曹雪芹的主要分身,宝玉的生日所隐写的即曹雪芹的生日。
2、“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处,戚序本夹批曰: 是从青埂峰下袖石而来,接得无痕。
同是在第一回,前面曾写到“一僧一道”来到青埂峰下,那僧将石“缩成扇坠大小”后,决定镌上几个字,带到“到隆盛昌明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去安身乐业”。这里便写道:“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两件事相接得十分自然因而这句批语是从正面小说角度来批的。
3、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处,蒙府本有侧批曰: 苦恼是造劫历世,又不能不造劫历世。悲夫!
正文中的“风流冤孽”指极相爱恋的男女。
“造劫历世”,“造”,意往、到。“劫”,按照佛经,从天地的形成到毁灭谓之一劫。佛教认为:世界有周期性的生灭过程,它经过若干万年后,要毁灭一次,重新开始,这一周期称为一“劫”。关于“世”,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按照佛教说法,宇宙有形成的时候,也有破坏的时候。二者交替循环,永不终止,生成时,世界出现,叫做“世”,破坏时,世界破坏,叫做“劫”。
从小说背面来看,“石头”既隐写着作者,又隐写着作者为之作传的女子,他二人正是道人所说的“风流冤孽”和“造劫历世”者。其“风流冤孽”指这二人都是“情种”;其“造劫历世”指他们曾合作毒杀了封建专制皇帝雍正,虽然成功了,其成果却被弘历(乾隆)篡夺走。这当然给他们带来很多苦恼,是很令人悲伤之事。
*
从正文结合脂批来看,其背面历史所隐写的是:“风流冤孽”指的是作者曹雪芹及他的恋人竺红玉两人忠贞的爱情,以及他们欲改造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理想和实践。
(二)释第二段第二部分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使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在五内便郁结成一段缠绵不舒之意。
这部分的正文包括4句,均有脂砚斋批语:
1、以“三生石”故事说明:《石头记》所写的男女主角之间纯贞的爱情,犹如“三生石”故事一般在“三生石畔”处,戚序本、甲戌本分别有夹批、眉批:
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全用幻。
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
作者为了说明书中所隐写的爱情的真挚,引用了一个“三生石”的故事。
“三生”亦称“三世”。即指前生、今生、来生。关于“三生石”源于唐代袁郊的《甘泽谣·圆观》:李源和惠林寺僧十分要好。二人自荆江上三峡,见妇女数人汲(jí)水,圆观望而泣下,对李源道:“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之期也。”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后李源如期赴约,遇一牧童口唱《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相随。”这个牧童就是圆观的后身。后人附会,谓杭州天竺寺的后山有三生石,即李源与圆观相会处。
这里用“三生石”故事,是说书中的这两个情人,本有宿缘。
2、绛珠草和石瑛使者的含义 (1)书中在“有绛珠草一株”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点“红”字。
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
“绛”指大红颜色。绛珠草,指有大红珠状果实的仙草,也就是灵芝。两条脂批,都强调了“大红”颜色。第二条批语又从红色血珠引伸为血泪。即是说绛珠草,隐写着“血泪”。
(2)书中在“时有赤瑕宫”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者。”以此命名恰极!
点“红”字二。
“赤瑕”之“赤”,系红色。而“瑕”是一种红色的玉,因此“赤瑕”点了两个“红”字。一个“玉”字。
(3)在“神瑛使者”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点“玉”字二。
前面的“瑕”字,点了一“玉”字,“神瑛使者”又点一个“玉”,因而此脂批称“点‘玉’字二”。
瑛,指似玉的美石。神瑛,指灵性已通的美石。
将前面三条脂批综合来看,“绛珠草”隐写的是血泪。“赤瑕宫”和“神瑛使者”两词,共点了二个“红”字,二个“玉”字——作者的目的是既强调“红”,又强调“玉”
3、从脂批可看出:绛珠草写的是仙女 (1)在“仅修成个女体”处,甲戌本和蒙府本分别有眉批和侧批曰:
甲眉: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耶?
蒙侧:点题处,清雅。
(2)在“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处,甲戌本有侧批曰:
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
这两条脂批说明:顽石与绛珠草之间有一段爱情故事,第一条脂批说明绛珠草所指是个女子,第二条脂批明确说明:此女子即黛玉。那么黛玉与绛珠草是什么关系呢?黛玉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绛珠草,也可称作仙草——即所写的是黛玉成为仙人之后。正是这个原因,她才不食人间烟火,而“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说明黛玉背后所隐写的历史人物,是个不凡的女子,即竺红玉(香玉)。
文中的“离恨天”,原系俗谚:“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在元曲中常常以“离恨天”喻男女抱恨,不得相见。这里所喻的是石瑛使者与绛珠草之间爱情虽挚,却苦于不能相见。
4、在“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在五内便郁结成一段缠绵不舒之意”处,甲戌本和蒙府本都有侧批曰:
甲侧: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
蒙侧:点题处。清雅!
从小说看是绛珠草,即黛玉“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在五内便郁结成一段缠绵不舒之意”,主语是黛玉,因而是黛玉以泪还债。
但是脂批却批出“恩怨不清”这样的话,让读者再行思考,到底怎么个“恩怨不清”,是谁“尚未酬报灌溉之德”?
从背后历史来看,由于竺香玉逝后,已成花神,已“终日游于离恨天外”。曹雪芹一字一泪地为她写传。也就是说,石瑛使者——宝玉的原型曹雪芹为怀念竺红玉,以报她的恩德,“在五内便郁结成一段缠绵不舒之意”,整日哭哭啼啼地为竺红玉写传。这里透露了一个隐情:竺香玉对曹雪芹有恩德,因而报恩者是曹雪芹,是他“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正是这种原因,蒙府本侧批云:“点题处。清雅!”如果不看脂批,只单单地阅读小说,便会误认为黛玉的原型为报答宝玉的原型所给予的恩惠,便以泪偿还。故脂砚斋才会批出:这是“恩怨不清”。
关于这个问题下一讲将作进一步说明。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黛玉原型名叫“红玉”?
第1回:空空道人录《石头记》甄士隐梦见通灵玉
我解红楼批书人(一)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两个“宝玉”,甄宝玉、贾宝玉有什么关系?
贾玉·甄玉·石头·神瑛09
醉读《红楼梦》连载0007神仙那点儿魔幻事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