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梅山文化与中国原始数理思维(三)

  三、张五郎倒立形象的“一元” 指向及其对易卦六爻编码排序的影响 

   在中国的所有神祗中,张五郎是唯一倒立的一个神祗。张五郎这个原始英雄集合神的身上,到底还隐藏着一些什么样的鲜为人知的文化秘密?
   关于张五郎为什么倒立,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1、“太上老君之女吉吉(他的妻子)令其倒立说”;2、“打猎时不慎摔下山崖倒挂树上说”。第一种传说隐约保留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期的某些原始文化元素,但更多的是反映了宋开梅山后道教文化对梅山文化进行改造后的内容;第二种传说虽然符合张五郎的狩猎者身份,却无法解释张五郎作为“狩猎神”的诸多力量的来源,应是后来的人们对张五郎倒立形象不解而用现实生活经验随意诠释的一种附会。

   我所见到的最早的张五郎神像,是明代万历四十四年由一个叫曾子瑞的人绘在一张3米多长、约15公分宽的长画卷上的。这张纸上绘的张五郎神像,与我们今天民间所见的身着汉服官帽的张五郎神像大不相同,为裸体,头顶三角形帽,双手撑一个“离卦”,身旁还连着两个很大的鸟头(“鸟头”疑为“凤鸟头”,“凤鸟”为中国南方民族的原始图腾)。这证明张五郎的来历非常古远,应来自人类文明的原始时期。他倒立的原由绝非后来人们所附会的那样简单,一定隐含着人类远古时期的一段更深刻的文化印迹。    

   我认为,张五郎倒立形象隐含着中国远古人类一种最原始的宇宙观。

   很多年前,我曾在一篇叫《〈易经〉与毕达哥拉斯数学美学比较》的文章中论到西方人和中国人宇宙视角的不同,指出其在思维上一个是习惯于“横”着看宇宙,一个是习惯于“竖”着看宇宙。并认为“这可能是受原始思维'天人同构’观制约之故”。在中国原始文化和古希腊原始文化中,其“天人同构”观已有“竖”式和“横”式之别。在中国原始初民眼里,宇宙由混沌中开辟之时起,就是一个立着的人那样的竖式长条结构。“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很好的说明了这种观念。在这则神话中,天(宇宙),是由盘古(人)站着撑开的。汉字“天”就是一个立着的“人”。而在古希腊文明的源头之一——两河流域文明的创世神话中,天(宇宙),却不是由站着的人生出来的,而是由横躺着的人生出来的——天和地是英雄玛尔杜克将提亚玛特的尸体横剖为两半所造成的。在文中,我还从西方与中国文字符码排列的区别——西方从古希腊迈锡尼时代线性文字起均是由左至右横排和中国从殷商甲骨卜辞起都是从上到下竖排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这种区分应当是很有深意的。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智慧和思维的物化态,它不只是一种书写符号、不只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而已,它还应是人类心灵中宇宙空间'形状’的反映。它的排列组合方式绝非偶然,这表现出宇宙空间在人的思维中的坐标位置序列的不同。”⑦
   现在,倒立张五郎形象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中,有了两个“盘古宇宙视角”(如上所述,张五郎即盘古):一个是站立着看世界的,一个是倒立着看世界的!到底哪个“盘古宇宙视角”在先呢?联想到易经卦爻由下到上的排列顺序,无疑张五郎这个“盘古宇宙视角”在先。——易卦为什么与后来的中国文字从上至下排序的习惯不一样,而是由下到上排序的?这也是长期困扰着人们的一个问题。解开了张五郎倒立之迷,或许也就解开了易卦从下到上排序之迷。
   我认为,张五郎倒立着看世界的宇宙视角,是人类从母体来到世界上的最初视角,是中国原始人类对人之诞生的一种原初生命记忆!
   人的胚胎在母体中成形、生长、发育一般有9个余月,称“十月怀胎”。从第二个月到第七个月,胎儿在母体中都是头朝上呈蜷局状的。到第八个月,身体完成往下旋转的过程,双脚蜷局交叉朝上,头部朝下;第九个月到出生前,双脚分开蜷局朝上微伸,头部朝下,双手分开蜷局,手肘以下小臂朝下呈撑状。因此,人出生时总是头朝下倒着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对人类的生殖繁衍特别关注,大量的原始生殖崇拜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既然他们特别关注人类的生殖繁衍,也就必然特别关注人类生命的诞生——倒立张五郎形象,就是中国原始人类对人之诞生这种神秘的(在原始人看来是神秘的)生命现象的一种符号定位。
    我这样说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充分依据的: 
   首先,中国人敬奉的神祗雕像一般都有一尺多至几尺高,有的甚至达到几丈、几十丈高(如“乐山大佛”),讲究的都是高大威仪;而倒立张五郎雕像却一律都很小,通常只有几寸高,酷似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
   其次,张五郎虽贵为梅山的开山神,但在梅山诸神排位中,他必须安在神龛最下端的地上,不能上神龛,这不是暗喻婴儿倒着落地又是为什么呢?
   第三,梅山地区民间传言,用一条妇女的短裤,即可破解张五郎的法术。——妇女的短裤,是产门的象征,这一传说亦暗喻母体对婴儿的钳制作用。
   第四,梅山人十分重视怀孕生产,梅山巫术中有一整套“掏胎”法术,如“看胎”、“祭胎”、“掏胎”、“收魂”等。在“祭胎”和“掏胎”仪式中,所念咒语和“五”有关:“前收五里后收五里,五五二十五里,千五里万五里,祖师收回,本师收回……”;生产时还有所谓“催胎水”法术,法术中的数字亦与“三”有关:在产妇额头上沾“三”点水,胸脯上沾“三”点水,脚板心沾“三”点水;此外,婴儿落地后剪脐带要预剪“三”次,每次念一句咒语。⑧如前所述,“三”和“五”都是张五郎的数字符号象征!
   第五,从语言学上来考察:人的“头”在甲骨文中即“元”字,“元”的本意是“人头”,《孟子》:“勇士不忘丧其元。”在现代汉语中,仍有“元首”这个词;而“元”又有“初”、“开始”、“最先”、“第一”的意思:如,新年的第一天叫“元旦”,一月份叫“元月”。此外,“元”更有“根本”的意思,如,《潜夫论-本训》:“必先原元而本本。”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本”的本义即草木的“根”,《说文》:“木下曰本。”“根”和“本”都是在下面的,这就向我们暗示了人的头也是在下面的。因此,“元”的含义,我认为也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离开母体时头朝下最先出来这个人类原初生命印象的记录。所不同的是:倒立张五郎形象用的是一种雕刻造型符号,而“元”用的是一种语言文字符号罢了。 
   又,“倒”字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倒”,《说文》释其义为“仆”,“仆”就是“人倒”的意思。从造字法来分析更为清楚,“倒”是个形声兼会意字,从人,到声,是“人到”的意思。“人到”为什么能在意义上组成“倒”字呢?因为人是倒着头生出来的!因此,“倒”字也应是我们的祖先对这个人类原初生命印象的文字符号记录。
   其实,上文提到的今天梅山地区流传的“搬五台山”巫仪中张五郎用头倒立着逐一开辟“五方”的过程,已明白无误的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初民这个倒立着观察世界的原初宇宙视角了。
   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中,“元”(头)——因它的最初意义来自这种神秘而神圣的生命现象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元”,又指万物之本原——“元极”;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和人的精神、精气——“元气”;指道家所谓的“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元,元之又元,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谓“道”即“玄牝”,亦即女阴。
   “元”——在易经哲学中,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那个“一”,也就是易卦的第一根爻——“太极”。这第一根爻的位置应当在哪里呢?根据人类的生产过程和张五郎倒立符号的生命指向,它当然必须是在最下面!
    可见,张五郎的倒立生命符号,标示的是中国人的原初宇宙观。中国原始人类最初就是从这个倒立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的。由这个倒立的宇宙视角,继而形成了易卦六爻倒列排序的中国人最早的宇宙空间。
    在上文提到的那张《梅山图》中,倒立张五郎头顶三角形,双手撑着一个“离卦”,这无疑在向我们暗示他与易经八卦的某种联系。在《易经》八卦中,我认为“离卦”是最初形成的卦象,因为“离卦”由下面一根阳爻(“一”),上加一根阴爻(“二”),再上覆一根阳爻(表示“一元复始”,万物循环)构成,在《易经》的八个卦象中,是最符合中国原始数理思维规律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规律的一个卦象,应为易卦推演的“根本卦”。在《易经》中,“离卦”这个“根本卦”被称为“南方之卦”。为什么被称为“南方之卦”呢?因为易卦的原始数理思维基础和宇宙观来自南方的梅山先民的原始数理思维! 
    正像个体的人的童年对他的一生发展极为重要一样,人类的童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亦正像个体的人的童年印象在他的记忆中会变得越来越模糊、最终被淡忘一样,中国原始人类的童年记忆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也被人们逐渐遗忘了。然而,童年时期留下的生命印记是始终存在的,对个人、对人类,都是如此。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张五郎的倒立宇宙视角之谜和八卦卦爻的倒列排序之迷。不唯如此,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还留下了“俯仰天地”(——先俯后仰,俯观天、仰观地)这样的倒位思维痕迹。这种“倒位思维”往往是在中国人的“正位思维”极不顺畅——人生极不得志的迷惘状态下才会出现的,如官场失意后的陶渊明《读山海经》:“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中国人在“倒位思维”中所产生的快感,正来自人类童年时期的宇宙空间!

 

                               四、结语
   
   种种迹象表明,梅山文化中潜藏着一个最古老的原始数码系统,这个系统反映了中国初民从“数”的角度认知世界的原初过程,它也是中国易文化数码体系的最早源头。我一直坚持从人类文明起源和中华早期文明流变史的高度来研究梅山文化,现在我更坚定这个观点。
   湖南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梅山文化的归宿地。在这期间,梅山文化曾以“蚩尤文化”的面目,沿着水稻文明传播的路线从沅湘流域起航,顺长江东下然后北上,在黄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其后,发生了蚩黄大战,蚩尤部落失败南归,在汉水流域、洞庭湖、鄱阳湖一带建立了以欢兜为部落首领的古三苗国——甲骨文“北”字为“二人相背”、古汉语中言打败仗为“败北”,便是来自南方的蚩尤部落这段悲壮历史的文字记忆!此后,三苗被尧、舜“流放”,若干年后,其遗族又在原来的文化遗存上创造了绚丽的楚文明,直到秦灭楚国,梅山文化最终才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原始韧性退守湖湘地区。在这个中华史前文明流变的过程中,古老的梅山原始数理思维成果也被带到了北方,三千多年前,在此基础上,经过南北文化的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数理思维的集大成之作——《易经》。
   综上所述,梅山文化绝非一种仅在湖南土生土长的封闭性地域文化,它是开放性的、超地域的——所以我们在全国很多地方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区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它又是超语言、超民族的——所以很多民族如苗族、瑶族、白族、壮族、土家族、藏族……包括汉族,在各自有民族宗教信仰的同时,也都信“梅山”。只有“母源文化”才具有这种生命力、穿透力和影响力!梅山文化——应是被人们遗忘了的中华文明的最古老源头。




注释:
①引自郭攀《汉字重体示“多”与重三体形式》,1997年第4期《汉字文化》。
②参见《梅山文萃》第一卷第24面,新化县文化局、梅山文化研究会编,1999年9月出版;郭兆祥《中国梅山文化》第43面,天马图书有限出版公司出版。
③参见马铁鹰《梅山文化概论》第15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黄镇《梅山拾萃》第7—8面,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2000年版。
④见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二章,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2——98页。
⑤见《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一辑第192面,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⑥参见马铁鹰《梅山文化概论》第61面、第92—95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郭兆祥《中国梅山文化》第79—85面,天马图书有限出版公司出版。
⑦见1990年第5期《文艺研究》,第54—55面。
⑧参见黄镇《梅山拾萃》第31面、第52—53面,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2000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梅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源文化 古老原始数理
大暑和易经
《易经》之生命表述----天圆地方图
《易经》只讲了4个字:象数理占
李湘晋
《易经》的基本结构原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