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南阳鸭河工区发现古代人形观象台

上潘沟人形凹槽观象台
上潘沟人形凹槽观象台复原图

直播南阳讯 鸭河工区梦山至今保存着许多远古文化遗存,山下有密集的凹穴、岩石文、动物、生殖崇拜、人物雕刻等。梦山顶怪石突兀,千姿百态,上面有多个巨大石臼,挖凿于耸立石头顶处,每当雨后,石臼灌满了水,像“眼睛”仰视天空。

梦山东部一公里处是上潘沟村,该处是丘陵花岗岩构造,有一块凸起的岩石上雕刻着一副镂空的人形轮廓,似人形凹槽,里面没有五官和人体结构,人形凹槽按人的等比雕刻,戴帽冠,通高2.45米,呈正面仰视状,其中帽冠高90厘米,宽1.2米,头部长40厘米,躯干长60厘米,躯干及肩宽85厘米,脚印长40厘米,雕刻最深位置在两边放胳膊处,人形轮廓左脚旁边自上而下排列有五个不规则条形台阶,地面岩石上保留有雕凿的道路痕迹。

董酒懂健康 国密佰草香
广告
展开剩余77%

人形凹槽应是上古时期观象台遗址

人形凹槽由帽冠,头部,上肢,双脚,台阶和道路构成。研究发现,它应是上古时期观象台遗址。

画面的最上部为帽冠。帽冠顶刻羽毛造型,羽毛梢弯曲,呈波浪形,质感柔软,该帽是羽冠,从复原图中可以看出远古时期的智者,所穿戴的华丽和地位高贵。在头的上方,也就是羽冠中间,雕刻有一组凹穴符号,该组凹穴安排在头的上方意义重大。头顶为天,凹穴在天的位置说明它制作依据来自天空,是对天体运行变化的记录。人形凹槽里面本应该刻画头和躯干,但里面人体结构被整体挖去。形成很深的人体形状凹槽。似一个模具。目的是把躺下的人稳稳地固定在里面。

躯干的下面是两脚形雕刻,距离躯干很近,按理说躯干和两脚之间还有下肢,两脚应该在躯干的下面较远地方,两脚距离躯干近说明,坐在躯干里的人,两腿是曲蜷的。是一种曲膝仰视状态,所以,该雕刻不需要安排下肢的位置。

本来这块石头角度是45度坡,上面还有几条横向的自然节理,已经风化成较宽的纹路,人很容易踩着节理线走上去,但是在紧挨左脚下面雕刻有五个台阶。说明观天象的智者,是一个年龄较大的长者。步履蹒跚,需要沿台阶而上,可能这个长者在上去的时候,旁边有一些随从在搀扶着他,慢慢地坐到这个观测点上。台阶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彰显出威仪和庄严。

在台阶下的石面上残留有宽约两米的道路,土壤的地方也看不到它的迹象,而裸露石头上依稀可辨,断断续续向山下而去,道路在修建过程中,明显对两边凸起石头进行了切割,凿迹清晰,此路在观象台跟前停止,应该是观象台专用通道,可能在对天观测过程中,有一种隆重的仪式,有车马随从前呼后拥。从道路的宽度看,车马仪仗随行是可以通过的。若没有车马仪仗到此,开拓这么宽的路是没有意义的。

中国古代观天授时的方法大抵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直接观测天象。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直接观测天象来制定时节,形成天地宇宙观念,上潘沟人形凹槽观象台就是这一阶段的文化遗存。第二阶段是借助辅助工具来观天授时,它是一种模拟天地宇宙格局的“式盘”,这种式盘可以进行简单的“天旋地转”的操作,可以大致模拟观测时节的天象变化,其中,“日晷侧影”也是这一阶段的产物。第三阶段是脱离天象的实际观测,也脱离了式盘之类的辅助工具,依据多年对天象观测获得的知识积累,用凹穴等多种符号来记录时间和事件变化,南阳岩石文(岩画)就是这一阶段的产物,它是中国古代岩石文化发展的最高形态。

上潘沟人形凹槽观象台与华夏文明的天象文化

中华文明的起始是从仰望星空开始的,进入农耕社会以后,先人们首先要运用斗转星移确定季节运行变化。《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史记·天官书》说:“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包牺氏借助于天文历法来治理天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天象以授人时,指导生产劳动。应该说中国文化的发展首先是从观察天象指导农业生产开始的。二是观天象以见吉凶,进行占卜活动。这是“观象于天”所赋予的两大社会功能,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月星辰有着清晰的运行规律,它提供四季变化及日、月时间的长短,人们依据这些规律,安排生产、生活节律,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这处凹槽观象台是我国观测系统中较早应用的观测手段,观测者躺在有坡度的“模具”里直接观测天象,避免了长期仰视的劳累。它处于岩画区内,头顶排列着中原凹穴符号典型组合,说明该观星台与凹穴符号密不可分。目前已知,凹穴符号的制作有些是雕刻而成,也有研磨成型的,但是都刻意追求圆形特征,像是从天空中克隆下来的繁星,远古人用这种方法把从宇宙中获得的认知储存在岩石上,成为人类最早的岩石文化。

南阳地区凹穴岩石文符号,有数千年发展历程,仰韶时期,这种星状排列,已经涂抹在彩陶上,金属出现后,仍然能看到它的存在,这期间,多少智者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记载:“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于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这些人或是天文学家,或是帝王统治者,所作的贡献都是观测天象,指导生产,或研究天象变化与人世间发生的事件做出合理解释,从根本上构建稳定社会秩序。本文研究的人形凹槽观象台,也许就是司马迁上述的某位先哲量身裁衣定制的,而周围的凹穴符号、岩石文就是这位先哲带领他的部族为探索华夏文明所做的卓越而伟大贡献。(孙保瑞)

编辑:冯长顺

审核:周若愚

终审:柏伴雪

首赞 +1
平台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象与天学秘籍
气象学史:22.数值预报
光阴的味道——百年长春气象观测
古代天文台
中国观象台简史|为什么古老的文明总喜欢仰望天空?
南京的北极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