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海“掉队”

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能否为掉队的中海烧出一片天地?

导读



如今,中国海外发展(下称“中海”,00688.HK)“最赚钱地产公司”的光环正在褪去,连高企的利润率也成为仅有的一块遮羞布。

在规模称霸的时代,复杂而尴尬的人事纠纷与斗争让中海越来越疲乏,最终无力应战并被其他房企赶超。

跌出第一阵营


对于中海而言,2016年是极为尴尬的。频繁的人事变动曾经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行业排位滑落、业绩被同行赶超也变成不争的事实。

3月底,中海发布2016年的业绩公告。公告显示,2016年中海的房地产合同销售额为2106亿港元;集团应占盈利370.2亿港元,若不包括从中信资产收购地产项目产生的盈亏,集团应占盈利为380.1亿港元;期内毛利率为27.82%,剔除并购中信资产方面的影响,毛利率在29%左右。

不可置否,中海的业绩答卷里最抢眼的莫过于利润。尽管利润率仍保持行业领先,但中海的销售规模与房企第一阵营愈来愈远。在2015年,中海的整体销售额约1806亿港元(约合1521亿元人民币),排名全国房企第5位。而在2016年,中海直接跌出第5,位列第6。

来自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房企销售业绩前10名依次为:中国恒大、万科地产、碧桂园、绿地集团、保利地产、中海、融创中国、华夏幸福、绿城中国、万达集团。其中,第一梯队是5家年销售业绩在2000亿元以上的房企,销售金额同比均呈明显增长,恒大、万科、碧桂园更是一举迈入3000亿元的大关。

后来者居上,如今的恒大、碧桂园已经将中海甩在身后。数据显示,恒大以3731.5亿元的销售成绩排名第1,销售金额同比增长82%。而碧桂园2016年加速扩张,销售金额同比增长120%。在2015年,中海的销售额高出碧桂园200亿元,但到2016年,碧桂园的销售金额远超中海1000多亿元。

中海曾经与万科比肩,位列中国房地产史上第二的位置。然而,当万科的销售规模呈量级增长时,中海仍然徘徊在千亿阵营之内。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3年中,中海地产的销售规模分别为1408.1亿港元、1806.32亿港元、210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866.34亿元),而万科在2014年-2016年的销售额则从2151.3亿元、2614.7亿增至3647.7亿元。

 “早在中建地产注入中海地产时,媒体便频频预测此举或将对万科一哥地位造成挑战。不过就目前来看,情况并非原先预测的那样。”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建地产的加盟并未给中海带来“如虎添翼”的效果。尽管中海仍在利润率方面保持了一贯的稳定性,但中建地产托管前期分散了更多中海地产的精力,这影响了其自身的发展。此外,转让给中海地产的物业发展项目多集中于内陆三线城市,预计交易落实后,中海的土地储备(以总楼面面积计)之中三线城市占比将由目前的22%提高至32%,而这并不是一个更优的土地贮备结构。

实际上,中海内部关于业绩的焦虑在2017年年初已经开始体现。据媒体报道,在年初的内部会议上,刚刚上任的行政主席肖肖曾表示,“2016年已有3家房企销售额超过3000亿元,我们与之相比,确实是落后了,不管是发展节奏还是规模增速。我们历来追求利润为先,不为规模而做大规模,但是没有规模支撑,保持利润增长和领先也是不可能持续的。”

根据公告,2017年中海预计新开工面积超过1900万平方米,在建规模高峰期将达3300万平方米。“本集团力争完成竣工面积超过1350万平方米,并完成合约销售金额达到不少于 2100亿元的目标。”

在外界看来,中海在2016年就已经实现全年2106亿港元的销售额,定下2100亿元的目标,就意味着新一年中海将毫无增长。

为此,肖肖在业绩发布会上回应,一方面,2017年中海的在售资源为3500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2%,这些货值是在2-3年的时间里去销售的,还是要看市场的情况,中间看市场变化再做打算。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主要在调整之中,目标定得是要保守一点。

此前,中海曾经提出到2020年实现销售规模4000亿港元的目标。言外之意,就是用4年时间实现销售额翻番。谈及此,肖肖坦言,重点还是要先吸纳足够的土地。

新官上任


“中海的掉队,与内部集权式管理、人事斗争等不无关系。如今,新官上任,如果这些弊病得以改革,业绩也会有所表现。”一位接近中海的人士指出。

2016年年末,中海陷入敏感期。中海董事会主席兼任行政总裁、执行董事郝建民突然辞任,年龄已60岁的肖肖获选为主席并被委任为公司行政总裁,“郝的时代”正式终结。一个半月后,中海的接棒者浮出水面,从中海出走龙湖后又归来的颜建国执掌中海,中海新一届管理层正式上台。

实际上,2016年中海的人事震荡并不止此,还有近10位高管或离职或调整工作,包括执行董事兼总裁陈谊、执行董事郭勇、执行董事阚洪波、副总裁朱明辉、主管营销的曲咏海、助理总裁范逸汀、副总经理曾肇河和陈国才等。

新人新气象,新的管理层上任之后,外界最关心的话题就是会给中海带来哪些改变?

对此,颜建国指出,自己上任之后,中海的很多传统都将继承,包括原定的2020年目标希望达到4000亿元,毛利率希望达到30%。在传承的基础上,中海的很多东西也必须要改变。例如,在战略目标、拿地方式、管控模式等方面进行各种优化。

可以说,组织架构一直是中海的弊病。如果组织结构不优化,中海的活力就会匮乏,业绩也难以有起色。

早年间,中海与万科类似,有着区域公司的管理架构,全国共划分为五大区域公司,分别是华南、中西部、华东、华北、港澳等。从2013年年底开始,中海地产舍弃已实行多年的区域化制度,改为大部制纵向一体化管理,由区域管理模式转为总部集权的垂直管理模式,分别成立了销售公司、工程公司和地产运营公司,3家公司各司其职,由总部直辖。通过实施总部垂直管理,对各地方公司高层削权。

彼时,郝建民通过成立战略管控委员会,将中海地产的所有权力都收回到这个部门。实际上,这个从原设计部、财务部、合约部抽调组成约10人的新部门,成了郝建民的大内阁。大权独揽之后,郝建民掌管着中海几乎所有项目策划、项目定位、设计方案、利润指标和工期,甚至连副总裁兼总建筑师罗亮主管的设计和营销板块都涵盖了,而区域公司几乎被削去所有权力,各地方公司总经理的工作,就是拿地报规。

通过这场变革后,中海地产从原来的区域制变成了“内阁制”,而不合理性的构架很快便引发冲突,致使中海一波老臣离职。

“由于内阁制的实施,区域公司基本没有实权,拿地的权力始终掌握在集团公司,不肯下放到区域公司,致使不少中海此前已经进入的城市陷入了单盘运营的境地,难以实现多盘布局、区域深耕,区域公司的业绩也受此影响,遭遇滑铁卢。而土地储备直接决定了开发规模,之前一直与万科比肩的中海,逐步被绿地、恒大等赶超。”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如果内部结构不调整,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中海可能还将为此买单。

实际上,提及组织架构的优化,颜建国也明确指出,可以使公司的效率进一步提高,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规模迅速扩大之后,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把中海的很多管理的优势变成标准化的动作固化下来,打造一个数字化的平台,实行扁平化的管理。

发力土储


除了组织架构,土地储备较少也是中海多年的短板。记者翻阅历年的财报发现,中海在2011年-2016年的土地储备分别为3445万平方米、3510万平方米、3877万平方米、3735万平方米、4144万平方米、5677万平方米(见表1)。

分析数据可知,从2011年-2015年,中海历年的土地储备增幅有限。但是2016年较2015年则出现了大幅增长,同比高达37%。2016年,中海(不包括中海宏洋)在内陆13个城市合共购入17幅土地,在香港购入一幅土地,合并共新增面积972万平方米。期内,集团通过收购中信资产持有约3155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

截至到2016年年底,中海在内陆33个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共拥有土地储备约5677万平方米,集团实际拥有权益约为4881万平方米。而同行中规模只有中海一半的华润置地、龙湖,土地储备均已超过4000万平方米。

麦格理发表的研究报告也指出,若缺乏大型并购,中海要达到4000亿元的目标亦不容易,基于集团土地储备相对较小,不足以支撑集团未来3年的增长。

在新管理层走马上任后,曾经一度沉寂土地市场的中海,正在逐步转变其土地获取模式。2016年12月,中海分别在重庆、武汉、佛山、南昌、苏州、厦门等城市共收购9幅地块,应占楼面面积共约245万平方米,土地收购应付代价约为人民币174亿元。这也让外界猜测是否是“新人事新作风”,中海有意改变土储较少的短板。

早在2016年中海内部年终总结会上,肖肖直指:“中海土地储备总量不足,也不均衡,不足以支撑公司可持续发展。“中海对土地市场的急速变化了解不深,跟的不够紧。部分同事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想多拿地承担过高的指标,冒更大的风险;过分依赖公开市场,投资手段单一,创新不足。只要透彻把握法律法规,深入研究项目,各种投资方式都是可选项。因此,公司要建立非公开市场获取土地的组织机构与机制。”

具体到获取土地的方式,颜建国则称,“公开市场方面,现在一线城市拿地会越来越困难,中海也会通过联合拿地、适当参与棚改进行一二级联动等方式去拿到一些地。”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海提出各项投入数据将大大提升。其中,新开工面积将从2016年的765万平方米增加至1900万平方米,增长幅度为148%;在建规模将从2016年的2416万平方米增加至3300万平方米,增长幅度为37%;土地开支将从2016年的443亿元港元增加至1000亿元港元,增长幅度126%,对应土地面积160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中海新管理层已将投资拿地列入地区公司考核指标,要求各地区公司要密切跟踪土地市场,保持投资连续性。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3月底,中海已经获得15幅土地,分别位于哈尔滨、东莞、武汉、西安、郑州、北京、苏州、无锡、成都、重庆、上海等地(见表2),共计127.97万平方米,其中用于支付土地的金额更是高达207亿元,接近中海2016年前11个月210亿元的拿地支出总额。

与此同时,新管理层不仅在住宅业务方面发力,还计划重振商业板块。据悉,颜建国回归中海后的紧要部署,便是提升商业地产开发与运营能力,用于尝试新的商业业态,以保证长期持续发展。

据透露,2017年中海将全面提升商业物业的运营效率。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中海正在开发和待开发的商业地产面积达到440万平方米,其中约120万平方米预计可于2018年年底前落成。中海给商业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租金收入港元50亿。目标之下,中海要走的路依然很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房企年报季:规模加速度与转型进行时
中海地产“激进囤粮”,开启加速模式,五六月拿地耗资超350亿
“利润王”中海地产逐梦4000亿港元,稳中求进后劲十足
中报系列 | ​禹洲地产:稳中求进,派息率达46.81%
规模与品质并重,阳光城越走越稳健
十强房企拿地货值超6万亿元 土地吸星大法的机与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