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倒幕、维新与并不存在的“脱亚入欧” | YoungVienna

萧西讲座《明治国家的建立》

提问实录

作者:萧西之水

6月23日萧西之水讲座《明治国家的建立》已经成功举办!本讲座厘清了以伊藤视角的明治政权权力架构,老一代维新人物如西乡和大久保已经去世,摆在伊藤面前的是,他左边有自由民权派,右边有宫中势力,藩阀内部也有对手,他是如何从现实策略出发搞平衡的。讲座结束后主讲人回答了所有提问,用时接近半小时。感谢每一位讲座听众,提问人,和主讲人萧西之水,现将讲座问答交流部分整理成文字,共计3165字。

1 克罗采问:明治以后对农民收的税和幕府时期的年贡哪个高?

答:税负必然是明治时代以后高,且不论明治时代的“以金代米”缴税方式对税负的实际增加现象,单说明治维新刚刚开始时,明治政府就要求各藩将所收税米全部送到东京,而以前是只送到各藩所在地即可,这就等于是在普通的税负基础上、又加上一笔运送费用,造成农民压力更大。

2 克罗采问:宫中和民权后来都是伊藤博文的重要支持者,这是怎么回事?

答:宫中与民权两派的主要首脑都是维新武士出身的政治家,之所以反对伊藤博文,也是因为不愿意看到“萨长藩阀”掌控明治新政府,而后来伊藤博文通过华族制度创立收拢两边人心,获得双方的共同支持。

脱亚入欧

3 问:为什么讲座时候说“福泽谕吉从没有说过脱亚入欧,这个词以前没有,是1950年代以后才有的。”可是福泽谕吉1865年就发表了《脱亚论》一文。这影响了你论述的可信度。

答:《脱亚论》是1885年3月16日《时事新报》(福泽谕吉创办)的无署名社论,论调虽以“谢绝亚洲恶友”、走向文明开化为主旨,但文中并无“脱亚入欧”四个字。文章发表后,在媒体中没有引起评论,在1951年史学家远山茂树之前也无人引用这篇文章,总体上被当时人忽视了。还有更重要的是,《脱亚论》没有署名,福泽谕吉在世时也从未把这篇文章放入自己的文集中。直到去世以后,弟子才把所有《时事新报》社论一并划入《福泽全集》之中,其中甚至还有数篇是福泽谕吉去世之后的社论,换言之无法证明福泽谕吉写了这篇文章。

4 问:国内常见的关于明治维新和日本现代社会改革的陈述,要么特别老套、不老套的也大多有知识界的认知局限(小圈子自嗨,看现实缺什么就无限美化什么)真正国内精英对此问题的思维、经验和对两国历史/现状比较,很少被充分宣传和讨论,有理由对常见的理解切入点提出两带你质疑:第一是 “脱亚入欧”在今天看来并没有做到,日本的国民、文化东亚性依旧浓厚,甚至愈加明显,影响力和地缘利益倾向甚至趋于印太化。第二是明治到昭和日本如果不是适当“先军政治” 尽最大可能优先对大清/民国使用军事手段,并借此压低前者国际生态位,才有自己生态位确立,其国内宪政的真实统合水准和实际作用很可能是被高估乃至误读的。求问萧西怎么看待以上的观点?

答:首先明确地说,日本战前不存在“脱亚入欧”这个口号,只有一些基于实用主义的“欧洲化”运动,而且社会上对于“欧洲化”的反对呼声丝毫不亚于支持呼声。如今日本仍然有单一政党长期执政、政治家与高盈利行业世袭化等等特征,国民并不反感甚至一次次将同一姓氏的政治家选上去,能感觉到日本仍然存在很多固守于国民内心深处的“日本化”色彩。第二,非常同意你的观点,日本虽然建立起宪法体系,但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拥有宪法与法律体系的寡头制国家。明治国家的实际宪政水平并不应该过高评价,其能够接连战胜中国、俄国,更多是靠了军部与政府之间的高效合作,而与所谓“宪政”并没有逻辑上必然的因果关系。

如今明治维新已经过去150年,还是希望更多中国人能够客观看待这场变革,了解到明治维新并不是一次多么成功的改革,也不是日本近代最佳的发展途径。事实上,明治维新既与后来大正民主浪潮、发动侵略的“大东亚战争”密不可分,也与日本江户幕府中期以来的各项改革有着明确的承继关系。深挖明治时代各大政策,早在江户中期的田沼改革(1767-1786)就已初见端倪(重商主义、开拓北部领土),为了应对鸦片战争危机的天保改革(1841-1843)更是加以继承(充实海防、容许外国船只驻留),经由幕末的文久改革(1862)、庆应改革(1866-1867)基本成型,即便日本依旧停留在幕府统治下,相关改革依然有可能继续。甚至可以大胆推测,如果省去维新志士替代幕府高官成为国家精英的过程,改革可能会以更为和平而无害的方式完成。

伊藤博文

5 问:伊藤博文这些人的支持力量是什么?制衡他们的力量是什么?两者之间如何互动,消涨?

答:伊藤博文的权力基础是以萨摩、长州等倒幕时期的主要武士组成的“藩阀”,而同样在倒幕时期出过力的土佐、肥前以及萨长边缘人物则成为他们的制衡力量。其中一部分下野来到民间,与民众结合成为自由民权运动,如板垣退助、大隈重信等;另一部分与天皇结合在一起,如土方久元、佐佐木高行、谷干城等,形成制约伊藤博文权力的“宫中”集团。最终伊藤博文是理清几大政治势力之间的边界,吸收“宫中”集团成员作为与天皇沟通的渠道,吸收民权派进入1890年开设的议会。

6 问:为什么日本要在宪法上确定军队的统帅权独立?在制定这一条政治上的考量是什么?

答:首先明治宪法第11条只是提到天皇拥有统帅权,所谓“统帅权独立”是宪法解释的范围。之所以有这种现象出现,是因为山县有朋、大山岩等明治时代的“军主流派”成长于幕末战争中,一来不愿意失去对军队的控制权,二来也不愿意让军队成为政府的工具、以免出现另一个崭新的幕府。所以他们将天皇对军队的统帅权独立于政府,再把军事上的辅弼职责交给自己。当然,由于高层军人与高层政治家之间的界限很模糊,山县有朋等人日后也成为政府高官,为日后军国主义诞生埋下伏笔。

西乡隆盛

7 问:日本洋务派在西南战争期间表现如何?西乡隆盛一方也有不少洋务派吧?

答:不太理解所谓“洋务派”是什么意思,事实上新政府建立以后,所有政治家都倾向于模仿西式军制与政治制度,很难说有“洋务派”与“本土派”之分。提到西南战争,这场日本史上最后的内战充斥着很多诡异色彩,如西乡隆盛本人在战前认为,自己的目的只是与大久保利通去聊一聊、认为到了熊本城就会有昔日朋友桦山资纪带着熊本城归降,很明显他是对战争形势有着极强的误判。毕竟他虽然在1873年被迫离开政府,但他与中央政府并没有形成太强的敌对关系,甚至于在鹿儿岛建立“私学校”也是为国家培养军事人才,“私学校”与鹿儿岛县政府关系也非常好,这场内战从打响到结束都仍然有着很多未解之谜。

8 问:(1)作为长州藩士,在这一过程中伊藤与各路藩阀势力进行了怎样的互动?(2)显然,伊藤留下的体系的,其顺畅的运作依赖于藩阀政治体制的维持。而日后这一体制被军部摧毁,是否也与藩阀贵族的衰落有关?也就是说,军队取代了藩阀,成为让天皇权力具现化的那个中介?这是否也是天皇试图扩张自身权力、摆脱藩阀政府的一种表现?

答:伊藤博文本质上并不完全依赖于藩阀,事实上他与本藩阀出身的山县有朋、桂太郎等人都有一定距离,反而是与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佐贺阀的大隈重信形成过长时间的政治同盟, 后来虽然与大隈重信分道扬镳,但总体上还是在政府中对各藩出身的官员都加以任用,甚至留用大量原幕府臣子;(2)的确,明治国家是一个根植于藩阀势力的政权,总体上也能清晰反映出各系统政治家的势力对比,于是进入大正/昭和时期以后,日本逐步形成以帝国大学/陆军海军大学的学阀为主的崭新官僚体系,极大弱化藩阀势力的统治基础,各方势力意在争夺具体的“辅弼”职位。至于昭和天皇,他在人生中前期锐意掌握实权,包括在1929年要求首相田中义一辞职都有类似考量,但他的努力与中层官僚的努力并没有对上茬儿,所以明治国家的根本结构没有改变,日本军国主义是以军部以军事“辅弼”职责兼任政府“辅弼”职责完成最终构建。

9 问:末代倒幕的那些大名是抱着怎样的心态看到自己的藩权丧失的,他们又做了怎样的反应,倒幕后各藩掌握的军队怎么变成政府军的?

答:他们非常高兴。事实上在江户时代中期,所谓藩权也早就不在他们手中,而是分散到臣子手中,相反他们还要承担者守土安民责任。“废藩置县”这个提议最早就是由各藩藩主提出,他们能够离开本藩所在地来到东京居住,还能够获得华族地位与爵位俸禄,非常高兴。1872年征兵令下达以后,各藩藩兵全部解体,按照所属地区编成新军。 

最后的幕府将军德川庆喜

10 问:除了外部世界大格局巨变的因素以外,在德川幕府统治的几百年的时间里在日本内部各阶层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导致了最后的倒幕运动?

答:最主要一点,就是幕府将军不再掌握幕府实权,各藩藩主也不再掌握藩政实权,世袭化的名义领导均退居二线,让幕府的谱代大名成为幕府的实权掌握者。中下层武士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豪商巨贾出现而逐步边缘化,他们将问题归罪于谱代大名,进而走向反抗路线。

11 问:明治维新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原体制内公务员在新体制下的生存问题?他们如何给大名及手下武士发薪俸,避免他们引起社会不安定?

答:这涉及到“秩禄处分”问题。针对旧武士,新政府制定了一整套策略,包括劝说武士回家务农(劝农令)、一次性买断工龄(秩禄公债、金禄公债)等政策,总体将贫困的中下层武士与农民结合在一起;而对于幕府的高级官员,明治政府基本予以留任,大久保政权时期(1874-1879)原幕府臣子甚至超过明治政府官员的三分之一,既可以宣传所谓“天皇的仁德”,又可以将旧幕府经验活学活用。

明治天皇

明治时代街景

12 问: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民族主义的构建情况如何,又是怎样进行的?普通日本国民所效忠的是天皇还是日本,亦或是二者绝难分离?

答:记得以前看到一个德国人的日记,提到1880年天长节时期,日本普通民众如果没有警察督促也不愿意挂上旭日旗。对于幕末成长的一代人来说,他们明确知道天皇是被扶上去的,忠君爱国的思想也就不是那么浓重;但随着明治时代的推进,教育系统不断发达,新一代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民族主义叙事。至于效忠对象,天皇与国家两者确实难以分开,毕竟在伊藤博文的宪法体系设计里,天皇代表着国家的“自我意识”,这也是民族主义构成的关键因素。

13 问:(1)陆海军各自的以德为师和以英为师,这和陆海军的势不两立有什么关系吗?(2)如果伊藤在维也纳认可了控制国家行政和行为重于国家意识和意志,那么这种逻辑会不会为僭主制留下后门?

答:(1)就明治时代而言,陆海军的矛盾还不如后来那么大,双方分别学习德国、英国也只是因为德国陆军刚刚在普法战争中取胜(实际上更早的时候,明治陆军与幕府陆军一样学习法国)、英国一直是海军最强,是一种实用主义考量;(2)很有道理,事实上二战时期的“近卫新体制”本质上就有了一定古典意义的僭主制特征。

青年维也纳2018年下半年讲座详情参看:青年维也纳历史推送大合集+2018下半年讲座计划!

强烈建议参加这个半年讲座计划,扫码!红包客服108元!下半年讲多少场您都随便听!


7月份除了计划进行的讲座外,还将加讲一期彩蛋内容:克罗采对谈萧西之水:明治宪法和普鲁士宪法的异同

时间:7月14日(本周六)晚8:30(当晚没有世界杯球赛)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本首相拿2年半薪水,给她买套衣服:艺妓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日本历史上为何频频发生政治暗杀? | 循迹晓讲
战前日本:崛起的帝国
明治天皇如何打开侵略战争之门?
明治天皇究竟有多大权力
深读辛亥革命1 晚晴变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