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性=神性?《姜子牙》的野心


《姜子牙》
——在“封神宇宙”中建造“希腊小庙”

作者/ 丁莉丽
编辑/ 野草

商朝末年,三界大乱,姜子牙一战成神,即将位列众神之长。天尊命其亲手斩杀狐妖,既为辉煌的战斗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为荣耀的封神仪式开启一个前奏。

可是,就在他斩杀九尾狐的刹那,他听到了九尾狐关于真相的辩解,更重要的是,他确实看到了,在狐妖的体内,有一张无辜女孩的泪脸。这一刻,姜子牙迷惑了,对于眼前的世界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这是狐妖给他的幻象?还是自己一直以来身处的幻像被狐妖打破?

这个怀疑,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于天上看见深渊”,在历史终结处,突然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些曾经被视为“至善至美”不容质疑的存在,以及正邪区分设定明确的二元世界,突然间陷入了一种风雨飘摇之中。

面对这些,姜子牙将何去何从?《姜子牙》的故事,正是从这里开始讲起。

当真相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之后,一切如倒塌的多米骨牌一样,将姜子牙卷入一条反叛之路。面对狐妖临刑前的挑唆,天尊一次次地告诫,那只是狐妖制造的幻像,让他尽快行刑,

但是,姜子牙却依然处在犹疑和摇摆之中。

这种犹疑,最终使姜子牙从“众神之长”的位置跌落到了凡间。他被贬到北海去思过,但面壁十年,始终未知己罪,从一个已然功成名就的大神,活成了众人无法理解的拧巴中年。


姜子牙对于世俗人生的反叛,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少年式反叛不同,格局更为宏大,意味更为深远。“我命由我不由天”指向的是对于父权和天命对于自我的规训,中年的姜子牙挑战的却是自己一直奉行的天道。

天道即神道,姜子牙从一个无法确定的内心幻像开始,以“不放过自己”的狠劲去寻求沉默真相的呈现,最终用自己的人道颠覆了天道。这样的剧情设定,表面上看起来颠覆了传统“封神”故事的走向,是另起炉灶,但仔细推敲,可以发现这些设定其实是建立在对“封神”原型故事的深度挖掘和阐释基础上的,并没有跳脱太远。

《封神演义》中的原初故事,在于三界之中神、人、妖的平衡秩序被打破,神族不满纣王对自己的不敬,进而产生了废弃纣王的念头,但神、人、妖三道仍有各自遵循的秩序和规则,彼时的纣王是人王而非“天子”,于是神族寻求和妖族的合作来一起制服纣王。这与《姜子牙》中师尊让狐妖以媚术蛊惑纣王进而灭纣来完成程序的正义,以及转身毁坏神妖盟约,对妖族斩尽杀绝的剧情故事,在宏观架构和精神内核上并不冲突,因此可以视为对“封神”故事的一次溯源。

而姜子牙“刚直不阿”的原型基调,也被影片全盘继承。《姜子牙》中斩杀狐妖的现场,狐妖告诉姜子牙另有真相,天尊告诫他一切只是狐妖的幻像的时候,他选择怀疑,这是对威权的一种“袪魅”;当他在北海经历十年幽禁,遇到那个曾经在狐妖体内的女孩小九,他选择越界,去幽都山和女孩一起去探究真相,这是对世界的“袪魅”

两种“袪魅”,开启了他对权力秩序的反叛,也完成了姜子牙“自我”的成长。这虽是一个带着现代启蒙意味的形象,但依然吻合姜子牙遗世独立的原型特点,是在姜子牙原型基础上进行当代解读和演绎的结果。


真正对姜子牙这个人物注入了创新意味的,我认为是对他内心之“善”的挖掘。

一路厮杀过来的战神姜子牙,看到狐妖体内那张含泪的脸庞、绝望的呼救,依然会被打动;去幽都山的路途中,看到露于野外的战士尸骨,得不到安息的冤魂,满目疮痍的情景让他心生悲凉。姜子牙内心里的柔软,让他真正从“神”回到了“人”。如同《血战钢锯岭》中的道斯,深陷战争和信仰的内心冲突,但依然选择拯救每一个生命。这种对普通个体生命的尊重,才是最大的“善”。

因为向善,才会求真;

求真,是为了不放过拯救任何一个生命的机会。

“向善”“求真”,构成了姜子牙这个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成为支撑本片世界观,或曰“封神宇宙”的两个支点。

所谓“封神宇宙”,其实是一个对“漫威宇宙”进行跟风表述的词语,并没有明确的学术界定。在我看来,每一个封神故事,都可以有自己的“小宇宙”,这种不同的视角和文本构成的“互文性”,恰恰是“封神宇宙”得以形成和确立的证明。《姜子牙》中的“封神宇宙”,本质上是以“人性”为视角的个体叙事建构起来的,因此,面对“不救一人,何以救苍生”与“斩杀善”的对抗,个体与威权、个人与集体的冲突,影片其实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并不是所谓“电车难题”的演绎。

相比《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建构的“封神宇宙”更丰富、更现实,更隐晦。影片中有太多符号化的设定,迷宫一样的情节和线索,带给观众不可言说的困惑,亦或是探究的欲望,因人而异,但影片的主干故事是明确的,即中年的姜子牙在经历了对自我的怀疑、命运的突转、真相的确认之后,最终选择斩断宿命锁(天梯),解救被天尊奴役的苍生,这让世界失去唯一的庇佑,但也是苍生获得自我救赎的开始

人到中年生命原力的复苏,让姜子牙充满悲情,但他也在这一刻迎来了自我真正的高光时刻。



但显然,折射着理想主义光芒的《姜子牙》并未收获足够的认同与理解。

从豆瓣分的逐步下降,到两极化的口碑,都折射出《姜子牙》面对市场的不适和尴尬。

《姜子牙》目前豆瓣7.1分
你给姜子牙打多少分呢

以我个人的观影感受而言,观影的过程也并不愉快,感觉很多时候剧情是通过画面带动起来的,一些地方缺乏顺畅的逻辑联系,破碎感明显,从剧作的艺术性和主题的呈现而言,影片的完成度并不高。

但我并不敢凭这些个人观感就断定影片整体叙事能力和艺术水准的低下,因为观众是分圈层的,不是所有的两极化口碑,都可以用艺术感受不同来解释,因为有些解读是源于审美期待和类型风格的错位,有些则源于于思想认知和美学鉴赏力的膈应和差距。

比如,很多观众吐槽“玄鸟”出现的突兀、狐族和人类捆绑宿命锁的莫名其妙、“小九”寻找“阿父”和“黑花”等情节的不觉明厉;但也有很多的观众沉醉于寻找、破解影片中的谜团,在我们认为的剧情破碎处驻足、停留,将之视为导演刻意的留白和暗示,乐此不疲于背后寓意的感悟和阐释。

这种面对同一部电影同一个场景所引发的不同观影感受,恰恰证明电影品赏本是一个极具私人化的活动,口碑两极化也应是一个健康的平衡的电影市场的标配。


当然,针对《姜子牙》的评分下降和吐槽会影响到一部分观众的选择,但是它独特的趣味和独立的风骨也会为电影招来一部分对的观众,因此在票房上不用太担心。而从艺术层面来看,《姜子牙》以另类的风格呈现和深刻的主题意蕴为市场提供了一部极具创新意味和阐释空间的“成人动画”,注定会在中国动画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诚如福柯所言,“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姜子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在国漫制作技术层面的探索和贡献,而是和网剧《沉默的真相》,以及同期上映的《夺冠》等片一起,为致力于影视工业化语境中寻求“个人价值观输出”(紫金陈语)的创作群体做了一次集体性的显影。《夺冠》中的郎平说“我不仅仅想让她们成为优秀的运动员,还想让她们成为优秀的人”;网剧《沉默的真相》塑造了一群为公平和正义不惜以生命做局的法律人,希望以此唤醒在“迷雾”中保持沉默的人;《姜子牙》则以“愿世界,再无不公”来点题,试图在这个“封神宇宙”中植入自己的审美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姜子牙》的主创有多名曾属好莱坞动画团队的成员,拥有创作“合家欢”动画的宝贵经验,却历时四年去挑战更具主题深度的“成人动画”,以及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神韵的审美执念。团队主创在接受访谈时也谈到做这个项目的“初心”和坚持,显然,这种坚持和初心已经熔铸在影片之中,无论是影片中西交融的美学风格,高超的动画水准,还是以“真”和“善”支撑的美学空间,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建构“封神宇宙”的热情和诚意。

想起上个世界三十年代的沈从文,身处都市世界,却执着地书写着发生在故乡湘西的爱和美的故事,用他自己的话阐述,是在湘西世界中建造着属于自己的“希腊小庙”,而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因为人性的最高境界就是“神性”。


不知道《姜子牙》在人性问题上的认知和开掘是否从沈从文的作品中获得过启示,但影片通过姜子牙从神到人,再到成为自己的神的心路历程,以“求真”和“向善”的角度诠释人性=神性的内在理路,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不但体现为生命美学建构路径的相似,也体现为呼应时代关切问题的共同创作意图。很显然,《姜子牙》也包藏着在充满迷雾的世界中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希腊小庙”的野心。这样的联想和类比,不是要将《姜子牙》提到和沈从文的作品相提并论的高度,而是在这个玄幻动画故事背后看到到可贵的现实主义文脉传承,而这恰恰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创作密码。

随着《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片的风行,“封神”这个国民IP作为玄幻题材巨大的创作宝库已经徐徐开启,留待更多有志于供奉自己美学理想的创作者去关注、去参与“封神宇宙”时代镜像的搭建、扩充和丰富。


- END | 动画学术趴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姜子牙封神之前天上有神吗?如果有,又是什么样的神?
俗语“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其实言外之意才是精华,道尽人性
黄渤《封神》揭开了第一层面纱,票房能破50亿吗?
《姜子牙》:从封神到凉凉?
8天13.8亿,《姜子牙》真的“不值一提”吗?
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