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物业股,好像只有彩生活说了实话

彩生活的财报打破了物业股的高估值。物管行业有很强的民生属性,在仍以物业费为主营收入的当下,行业想实现暴利,并不容易。

本刊特约作者  张文豪/文

2020年10月份,4家上市,4家破发,11月初又集体下挫。在港股,内陆物业股由大众情人变身泯然众人,只用了两年时间。

早在3月份,中国物业第一股彩生活(01778.HK),给大家讲了一个褪色的故事。

2019年,彩生活的情况是,高增长戛然而止,增长率呈现断崖式下降。比如营收,2018年为36亿元,同比增长率是121.87%,2019年38.45亿元,增长率仅6.40%。毛利和净利的增长状况也差不多。

三大业务比惨。一是物业管理服务,这是主要收入来源,营收增速9.05%,创上市以来新低;工程服务营收从上市时1.35亿元下降至1.02亿元,净跌幅达24.53%;增值服务由高速增长转为负增长,实际跌幅为11.39%。

伴随着三大反常。一是物业管理服务占比不降反升,从2018年的84.79%增至2019年86.91%。这说明“老业务”还是“差中之最不差者”,或说,新业务更不靠谱。二是在管面积下降,覆盖城市数增加。2018年是268个,2019年增加至279个,这表明扩张不聚焦,管理半径和难度增加。三是新委任面积和终止面积的差值骤降。2018年是6064万平方米,2019年是657万平方米,一个新高,一个新低。这说明新接社区少了,退出社区多了。

彩生活的官方表述是,“在互联网长期、持续、大规模的投入,挤压了基础物业的利润,导致基础物业品质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提升,而在品质、客户满意度下降之后,物业费收缴率也有所下降。”也就是说,彩生活曾寄予厚望的线上及增值业务,不仅城门失火,还殃及池鱼。

彩生活上市6年,股价日渐走低,市值大幅缩水,高层人事变动,开创者唐学斌时代结束。

举彩生活的例子,主要因为它真实。一是转型早,上市早。互联网年代,6年已是极长历史,足以说明问题。再者,彼时还没有风口,初心相对单纯,想让别人信,自己也信了。二是现实骨感之后,它说了实话。继续“美颜”?难度和成本都在加大。关联交易连做6年,还得补贴,搁谁都挺累。

所以,在老司机脸上,我们不太费力地看到了真相。

讲故事要趁早

为什么这两年物业板块突然火起来了?

有长期合同,物业费预收,有稳定的净现金流,据说ROE能到26%,正好与屡受打压的开发业务呈现出鲜明反差。这是概念分;疫情凸显了物管的重要性和抗周期能力,不住也得交钱,厉害!加之资本避险因素,物管成为疫情期间的“宠儿”。这是印象分;房企融资受控,多一条融资渠道,又增加品牌度,何乐而不为呢?这是“附加分”;互联网、AI、IOT等,人人皆可用之,这是凑热闹的“打酱油分”。

但彩生活的“实话”却打破了这些似是而非的“加分”(比如高回报率,大部分来自原“宗主”房企的补贴和利润输送),它表明这次调整不只是技术波动,而是行业拐点,它标志着物业板块未来的三个实质变化。

一是马太效应会显现。相对住宅开发,物业服务呈现高度的同质化,另外传统社区管理利润微薄,加之物管行业确有平台概念,所以需要做大规模。其规模至上,比开发尤甚,马太效应更明显,没有规模优势,就没有一切,不可能百花齐放,丰俭由人,最终几个大玩家而已。

二是未来故事向现实收益转变。不管何种新奇概念,必须有可理解、易实现的商业逻辑,还要避免副作用。蚂蚁上市变故,成事不足,提醒有余。证明科技马甲不是什么都能兜得住的;卸妆后,不仅有监管问题,将来垄断、客户隐私都会成问题。需求大,也不一定意味着机会就是你的。

物业的“故事新编”,要警惕三个陷阱。首先是增值服务的“外部替代性”。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几乎都有强大、方便至极的外部供给。再大的社区业主群,也不如京东、淘宝、拼多多的流量大。如果是同质化商品,如瓶装水,不管是在价格还是服务上,都不存在竞争的可能性。其次是成长业务“花落谁家”的不确定性。一项新的技术革命或进步,会出现外部优胜者,给各行各业带来“机”还是“危”,50/50的概率,不然,就不会叫“风险投资”了。第三是平台假象。互联网、AI和物联网,带来的大多是对旧有物理空间及其边界的“否定”,而物管公司又天然有排它性,起码非社区业主不在其内。

三是板块价值向个体价值转变。一荣俱荣的风口现象,很难再出现。每家物业公司不得不呈现出素颜和内涵结合而成的差异化优势,演绎属于自己的故事。

物业公司未来的模式

物业公司的成长,未来会显现三种模式。

规模型。以居住社区为主,这是马太效应结的果。规模重要,做别的都有先发优势。碧桂园是代表,手握最大规模的存量社区和增量社区。但规模大不是一切。彩生活在管规模第一,市值却始终上不来。而碧桂园不止是大,还有广谱服务经验,如物业(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造城、教育(上市公司)、酒店、机器人等等。这些服务中的每一项都可以独当一面,比如教育,当初杨国强用它挽救了最大的项目,现在则单独在美国上市;另外,这些服务放在一起,还互补赋能,放大整体价值。

全能型。居住、商写和城市服务全系列。以未上市的万科物业业务为典型。这种模式有几个特点,一是有国际样板的成熟套路和经验,可以拿来就用;二是国际资本市场认可,现在万科合资的戴德梁行,就是美国上市公司;三是以商写为主,To B的定价和利润空间相对较大。

利基型。或主打细分市场(如商写、仓储、医院等),或是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特别是科技智能)的企业。

最后要说,物管行业并不神秘,它不可或缺,有很强的民生属性。在仍以物业费为主营收入的当下,行业实现暴利,并不容易。

外部政策+内部抗性的双重约束。物业费民生范畴属政府指导价,与房价类似。只不过物业费上涨更令业主难以接受。但物业人工工资的上涨并没有硬性约束,特别是疫情的爆发,又使物管的服务项目增加,这些都会使成本上升趋势化和长期化。压力之下,现在物管员工的年龄越来越大,物业小哥变成了物业老哥。

服务产品固化。物业费是基础收费,对应的是全体业主认同的同质化服务。那能不能增加服务项目来增加营收?可行性很差。业主们是异质化的:东家老俩口半年在海南,西家小夫妻爹妈来帮看孩子,一住就半年。他需要,我不需要,他觉得物有所值,我觉得不合算。

增值服务,众口难调。还记得老楼安个电梯有多难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做好物业?市占率6%的物企给出的启示
物资短缺,费用支出大,业主及时缴纳物业费是对物业工作的最大信任和支持!
不配合防疫被物业追赶受伤,物业不承担责任——人民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之四
疫情当前,我们不退!及时缴纳物业费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我在物业混过几年,只要相关单位玩一次踢皮球,物业就会被当场架在火上烤
房子不住,要交物业费吗?答案明确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