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理解能力差,怎么改变?

记住7字:论证类比、识判概。前4字助你 “表达清晰”,后3字帮你 “准确理解”。

若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会发现,表达与理解能力差背后,是由于: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而在逻辑思维里,“表达” 和 “理解” 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非完全割裂开来的。因此,学会其中一点,就能反过来推倒另一点。

以上7字,便是学长历时1个多月,总结归纳7本相关经典书籍精华之所在。详解如下,认真看完对你提升表达理解能力,大有裨益。

先说 “论证类比”,即清晰表达的4字秘诀。

(1)什么是论证类比呢?

对应《金字塔原理》一书四句核心观点就是

结论先行:确定结论,放在最前面

以下证上:有相关理由/事实作支撑

归纳分类:理由或事实,同属一类

逻辑递进:按照既定逻辑顺序展

看似简单粗暴,实则灰常重要

(2)为什么重要?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表达时,都做不到这四点,所以才会让听的人,如坐针毡,最终难以接收到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很多人,比如我。第一点我就……

相信在座不少伙伴,曾会有一种错觉,总以为自己很会讲,所以跟别人说话,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不管你是不是,我先认了!

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这样。进入工作后,也顺其自然把这习惯,延续至我的职场表达。可问题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后来才知道,其实我只是漫无目的啰嗦罢了。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时常让众人崩溃。

比如去年工作那会:

每逢周一例会,老板都会让我们逐个复盘上周工作,且每人发言时间限定不超过5min。

不出意外的话,我总能超时,每次讲到时间结束,都像极当年校园广播里,学校领导说的那句,“我最后再讲一点”,紧接着一转眼,一节课 “嗖” 的一声就过去了。

而那一次,我一如既往展示自己那自信且卓(zhuo)越(lie)的表达,

“上周我参加一个xx项目,学到……然后很有意义的是在培训会……再后来,项目复盘中我……”

后来,老板实在没忍住,他代替全体员工,稍作镇定问道,“不好意思打断一下,其实说了这么多,你的结论是什么?”

“我……感觉……受益良多”

一下子语无伦次的我,涨红了脸,最后不得已草草结束。事后,我陷入沉思。

确实,一个人可以说很多,但如果他没能提前把结论说出来,就让听的人很不耐烦。

因为当你铺露太多细节,却没有,或看不出是围绕哪个结论展开的,就会让人感觉云里雾里。越听到后面,越难以忍受,让你不禁发出那句:你到底在讲虾米?结论呢?杰伦呢?

这就是常见表达误区——结论后置的弊端,也反面说明了 “结论先行” 的重要性

(3)那该怎么办呢?

下面推荐一个超实用方法,1-3-3,即1结论—3理由—3事实(案例)。

还以上面复盘工作为例。若汇报内容不变,套用1-3-3公式,更清晰的表达可以是:

上周主要做了三件事,让我感觉受益良多。(1结论)

首先,在xx项目中,我意识到……;

其次,在培训会上,我学到了……;

最后,在项目复盘中,最大收获是……(3理由)

当然,以5min为限,讲到这里,应该差不多了。若还剩时间,你可以3选1,选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适当补充一些案例。比如:

特别是在xx项目中,小A很主动……小B很配合……小C也很积极……,让我真正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1案例)

看到这里,有没感觉比第一版表达清晰很多?这就是1-3-3,也是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 “电梯30秒理论” ,能帮助你实现:

最短时间内把,话说完整、讲清楚。

你学废了吗?当然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是1-3-3,不能是1-2-1,1-2-2 ?

道理很简单,就跟相机支架一样,要撑起一台重量级单反,一支脚显然撑不住,两支脚还是一边倒,三支脚最稳妥。

其中,“1” 是结论,表示 “结论先行”;两个 “3” 分别指理由和事实,都表示 “以下证上”。

两者区别在于:理由,是用来证明结论的;而事实,则是用来支撑理由的。

那剩下 “归纳分类” 和 “逻辑递进” ,又怎么理解呢?这两句主要针对理由和事实。

具体分析,不妨回看范例的3理由。

先说 “归纳分类”。

从理由中,提炼相似关键词 “xx项目”、“培训会”、“项目复盘”,这三点有什么共同之处?明显都属工作范畴的某一事件,对吧?那么它们就属于同一类的。

若用其他事件代替,比如逛超市、xx旅游,明显不搭,因为这两点都属于生活范畴。除非你在工作时,也能肆无忌惮做这些咯(报告老板,这里活抓一个摸鱼打工人)

再说 “逻辑递进”。

同样是从理由中,提炼关键词 “首先”、“其次”、“最后”,这三点连在一起是什么逻辑顺序?显然是 “重要性”。按重要程度,分为第一重要、第二重要,以此类推。

另外,还有两种逻辑顺序,较为常见也常用。那就是:“结构” 顺序、“时间” 顺序。

时间顺序,很好理解。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或顺着时间推移,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在做什么,最后在做什么。

结构顺序,也可看作空间顺序。还记得小学写游玩公园的作文,是怎么写的吗?先写某一景点,再写另一个,然后写第三个景点。

以上,便是如何清晰表达的详细介绍和说明。记住 “论证类比” 4字秘诀,并在你工作或日常谈话中,勤加练习 “1-3-3” 套路,相信你的表达能力提升,是分分钟的事!

说完了 “清晰表达”,接下来讲讲 “如何准确理解”。正式开讲前,问你一个问题:

“表达”、“理解” 就两点,为什么 “理解” 要放在后面来讲呢?可不可以换过来,放前面讲?

当然可以,如果你不怕听得云里雾里的话。至于为什么?因为这里面,暗藏了一种常见的逻辑顺序,你猜是什么?

答案:时间顺序,即只有先学会如何清晰表达,才能更好地实现准确理解。

而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逻辑,那是因为 “准确理解” ,正是以 “清晰表达” 为前提的。

举个例子。虽说上学时,学校领导讲话确实啰嗦,但你会惊奇发现,他们似乎天生都有一种特殊能力,就是:总能很完美地、在某场活动的最后接过那个麦。

因此,他们被江湖人尊称 “接盘侠” 。

正所谓 “最厉害的都是最后出场的”,学校领导也不例外。作为最后登场的灵魂人物,多多少少都承担着:总结前者发言+汇报自己观点 的光荣任务。

此时不秀,那怎对得起自己名号?

所以,相信认真听过领导发言的同学,你肯定能发现,尽管领导讲话很啰嗦,但他们在总结前者发言时,总能言简意赅地、复述前者所说过的重点;而在汇报自己观点时,总能很清晰地说出个1、2、3。

那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是因为他们天生记忆力好吗?还是因为他们也把别人稿子背熟了?显然不是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表达高手,对于 “论证类比” 的技艺,可谓练得炉火纯青。所以,无论是听别人讲话,或自己发言,他总能迅速从这段话中,做到以下三点:

1、首先,准确识别三要素: “结论” 是什么,哪些是 “理由”,以及哪些是 “事实”;

2、其次,将三者间隐藏的归类方式和逻辑关系,迅速捋清理顺,以弄明白表达者说的是什么,说这点是为证明什么;

3、最后,以一种相对固定的格式,将以上内容进行概括比如:xx老师,从 A、B、C(理由)三个方面,结合n个案例(事实),说明了xxx的问题(结论)。

总结起来,就是 “准确理解” 的3字秘诀,“识判概”,即对应《结构思考力》(被誉为汉化版《金字塔原理》)一书的三关键步骤,

识别:识别 “结论”、“理由”、“事实”;

判断:判断三者间的归类及逻辑关系;

概括:通过xx,从n方面,说明了xx。

以上便是 “准确理解” 3字秘诀,“识判概”。相信你学会了 “清晰表达”,这点听起来,也不是很难理解,对吧?

最后,不知聪明的你有没发现,无论是清晰表达,还是准确理解,本质上都在做着一件事——传递信息

唯一区别在于:一方是发出者,另一方是接收者;而只要能传达到位,两者之间互传的信息,从形式到内容,基本都是一致的。

那么,问题是:如何保证传达到位呢?

很简单,就跟我们以前上课,抄老师黑板笔记一样,只要收发者之间,都能遵循同一形式;那么传递的内容,必定是准确而清晰的。即使有遗漏,但一定不会差很多。

那这个形式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学长一直强调的7字秘诀:论证类比、识判概。

前4字助你 “清晰表达”,后3字帮你 “准确理解”。同学们,你学废了吗?

我猜你没有,因为你只 “知道” 这回事,而离 “做到”,还有 “做好” 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正所谓 “学以致用”、“用以治学”,当你 “知道” 后,马上用起来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打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僵局
让你掌握沟通本质的技巧和方法,享受语言的魅力
如何结构化地思考与表达?
简单3步掌握(逻辑思维),这比(智商)还重要
《结构思考力》|让思考更有力,让表达更清晰
有些人看问题特别透彻,是怎么做到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