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大脑熟悉的方式,记录想法的川流。

靠谱在中国人的眼中,是一个相当朴素的品质,实际上又很难得。

朴素在于我们可以用一次行动轻松获得相关的夸赞,难得是因为人很难持之以恒地靠谱。

而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大脑,并不靠谱。

背景关联式记忆:
大脑的储存机制和记忆陷阱

虽然大脑的存储量惊人,但是大脑记录出来的信息不像计算机那样精密、牢固。大脑不存储每一个细节,而是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存储为一个一个的「模块」。「片段」

比如当你经历「2001 年那个寒冷的下雪的晚上」,你会把「寒冷」「下雪」「晚上」以及 「2001 年」这些「记忆」分别存储;你经历了「在初雪的那一天,和喜欢的女生告白」,你会把「初雪」「喜欢的女生」「告白」分别储存。

计算机的记忆是“邮政编码式”的,而我们人类的记录是“背景关联式”的。也就是说我们是要借助于某些线索和背景才能想起特定的内容而非搜索,这种回忆方式特别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回想起来的东西也只能是大脑将各种「模块」拼接成的「大概样子」。

比如基于上述两个事实,过了很久,你在一次关于初恋的谈话中,可能会回忆起「和喜欢的女生告白的那一天」的寒冷,并且还想到了「大二寒假,和家人在长白山滑雪」的美好记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会有一种「此时此地此景我似乎在哪里见到过」的感觉,以及明明十分笃定的回忆却被客观现实打脸。

信息沉没:
当整理成为笔记的终点
90%的书写将失去意义

人类的大脑实际上并不是用来记忆的,它更适合用来识别和关联。

你每天会在微博微信上看到很多信息。新鲜的名词、新鲜的面孔、新鲜的观点……你并不需要也不能完全记住它们,你需要的只是「识别」。在必要的时候,它们可以被触发、调用出来。而被触发和调用出来的「大概样子」和一系列的信息关联,就是认知。

认知是复杂的脑部活动,是杂乱的信息在脑内摩擦(识别& 关联),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

我们可以在一瞬间认出多年后的人脸,顺带想起多年前的一些事情;我们只需读几句就能看出我们以前读过的内容,并有了新的感悟……

笔记工具的出现似乎弥补了人脑在记忆上的不足。

以Webclipper、印象笔记插件为代表的剪藏软件,让信息的收集变得更加轻松,我们甚至可以在2秒钟之内,将网页的上所有内容保存到特定的位置中去。

我们用文件夹,用标签将成百上千份内容整理清楚。像爱护货架上好吃的糖果一样爱惜这些文档。纵使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也可以用同等的进步速度去收纳更多。

看上去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焦虑:

你有多久没有給那成百上千个文件夹里的内容做笔记了?

你还记得那些文件夹和标签下都放着什么吗?

当你需要某些素材的时候,你会下意识地在文件中和标签中查询,还是去浏览器中搜索呢?

过于便捷的信息搜集,一方面让人们忽视了脑内摩擦的重要性,一方面用标签或文件夹来组织笔记的方式会导致笔记形成僵硬的层级结构,阻碍了脑内摩擦的发生。(用传统笔记中的层级结构去呈现脑海中的错综复杂的川流,两者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

当脑内摩擦减弱或者停止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做了很多重复的事情却不自知:同样的文章你会剪藏很多次,用类似的字段命名的文件夹也会有很多,只是分布在不同位置……

如果剪藏和分类成为了笔记的终点,那90% 的信息都会沉没。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建造信息大厦的速度越快,心理落差就越大。

认知提效:
书写让摩擦发生,让摩擦被记录

麦克·卢汉写道:“西方世界所取得的成就,正是读写能力带来巨大价值的有力证明。”

书写是记录认知的最佳方式之一,一方面是确保脑内摩擦已经发生,一方面则是将认知从个体记忆中解放出来,让思维的疆域扩张。

笔记工具的上半场实现的是输入/储存效率的提升,后半场则要让认知发生和认知效率提高,使其成为真正的“第二大脑”。

因此,关联的能力至关重要。

法国科学家莱昂·迪蒙曾经就用“水在地上的流淌”来描述大脑如何运作「关联」:

“水流经过的地方,会自行冲出一条不断加宽、加深的沟渠。以后再有水流的时候,水会自然沿着以前的轨迹流淌。大脑内部也是这样,外部事物在神经系统中留下的印迹会为自己塑造出越来越合适的路径,在类似的外部刺激作用下,这些极其重要的通路即使曾经中断过,此时也会重现。”

我们依靠笔记工具将路径书写和呈现出来,避开记忆陷阱,使得路径一直畅通。

这种关联应该是多向的、多维的、灵活的,是基于内容本身的文本意义和对实际场景的适配,而非考虑人为控制的层级结构。

事实上,「关联」可视化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关联」一旦能够被书写、被储存、被修整……90%的重复信息都有可能消失,基于此的无效沟通自然随之殆尽,继而一个冗余信息更少,路径清晰,且流动着的网状信息结构将会被打造出来。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我阅读完4本书籍,并分别做读书笔记。写着写着就发现,A书和B书的部分观点结合在一起就是C书中的观点c1和c2;A书和D书的观点结合在一起,刚好可以解决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D书和B书结合在一起能解决实际问题2;D书中的部分观点是我收藏的一篇文章主要呈现的观点;而C书中的观点c3,和D书中的观点d1则是从两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同一个现象……

在上面的一段描述中,A、B、C、D分别出现多次且相互联结,用传统的方式直接书写结论的结果就是,我会建N个文件夹或者标签,将A、B、C、D的读书笔记,多次放在不同的文件夹和标签之中。

类似于这样:

这背后的信息结构是从上到下的树状多级结构:

但是如果我能够将不同读书笔记的知识点关联起来,那么我的读书笔记应该会是这样的:

随着关联的变多,就会形成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状信息结构:

网状信息结构一旦完成,就是一个高度可视化的认知体系。冗余的信息将无处安放,网的稠密情况、范围大小和关联关系会不断调整。而我们在回顾的时候,只需要关注这张网的某个连接点,之后就可以顺着关联路径,看到更多背后的、复杂的联结。

所以本质上,你的笔记最后就只有一个 dashboard,以及一个网状的信息结构视图。

适应而非创建:
用大脑习惯的方式书写

基于块结构的编辑器和拥有双向链接功能的笔记工具,让「流动着的网状信息结构」成为可能。

在wolai云笔记的概念里,每一个组成页面内容的元素都是独立的个体,页面便不再是信息组织的最小单位。我们肉眼所见的所有信息元素都是一个个信息块。比如一段文字,一张图片,一系列待办。

再通过双向链接功能,实现块与块之间,页面与页面之间,块与页面之间的关联。

双向链接是一个新兴的产物,可以理解为更高级的超链接。用特定的符号将需要引用的信息或者文档迅速调用到当前位置,点击被引用的内容可以跳转到源信息的位置,同时源信息的位置也会出现其被引用的情况,并支持来回跳转。

一个信息可以被引用到多个位置,一个位置也可以引用各种信息。且同一个信息被引用在不同的位置,它所承担的角色随之变化。不同的位置上放置信息的不同,其在网状结构里的关联关系也会有所调整。

(wolai云笔记双向链接展示)

工具的本质是辅助,而非创建一套新的记忆模式。当我们用传统笔记中的层级结构去书写脑海中的错综复杂的川流,那工具必然会成为枷锁。

wolai云笔记精细到块级别的双向链接和双向引用,让书写的重心,从单向地记录脑内摩擦的结果,转向关注脑内摩擦的过程,并将过程书面化、可视化。最终一个多向的、多维的、灵活的,基于内容本身的文本意义,和适配不同场景的网状信息结构就出现了。

书写能力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对人类更加完整的潜能充分实现是必不可少的,书写提高了人们的意识。——麦克·卢汉

网状的信息结构最为贴近大脑的记忆习惯,基于此,书写成为习惯的阻力会变小,笔记才能成为更具现实意义的第二大脑。

也帮助我们,变成“十分”靠谱的人。

我来 wolai

wolai.com 官方服务。

25篇原创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构建自己知识管理系统?
2021年,你还需要一款更完美的云端笔记!
超强办公学习神器—wolai
学用系列|wolai+webclipper,好用笔记剪贴工具
放弃Notion值得吗?wolai笔记全网最强测评
wolai、印象笔记、有道云、石墨文档、OneNote,哪一个更适合构建个人知识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