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河的前世今生

 

母亲河之争

 

人们普遍认为上海城市是近代从外滩口黄浦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许多人的眼里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学术界也有很多学者赞同这一观点。但是我们查阅了许多资料典籍、经过数次的实地考察并参观了博物馆以后,越来越相信苏州河才是上海真正的母亲河。

 

源远流长苏州河

 

  苏州河发源于太湖,曾经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的主要水上交通线和上海市区重要航道。《后汉书·左慈传》中有“所少吴淞江鲈鱼”,因此人们以此为据,认为苏州河原名吴淞江。在明代以前,苏州河比黄浦江宽阔浩荡,横贯上海与江南各繁华区域,是上海地区最重要的航道。19世纪英国人入侵中国,在上海建立租界,才把吴淞江称作苏州河。所以直到今天,苏州的上游还是称作吴淞江,而下游黄浦江汇入长江的交汇处还叫吴淞口。

 

苏州河畔青龙镇──上海城市的起点

 

上海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青浦的崧泽文化、青龙古镇。青龙镇位于现在上海青浦的白鹤,唐天宝年间逐渐兴盛。苏州河流经青龙镇的一段支流被称为青龙江。青龙镇北临青龙江,东濒大海,“依海枕江,襟湖带浦”,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航运发达,成为江南地区内外贸易的最早港口。青龙镇的兴盛有赖于盛唐时期开放的国策,依托于苏州河优越的航运条件。这里贸易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佛教空前发展。现今,我们还能在古青龙镇一睹东南第一寺青龙寺兴旺的香火,并从保存完好的古青龙塔想像当年的佛教盛况。

 

但苏州河有其致命的缺点,即河道曲而多湾,明散文家归有光有句:“古江蟠曲如龙形”。因而河沙逐年淤积,到了元代,苏州河就变成仅以一箭就可以射越而过的小河。原来是支流的黄浦江,宽度并没有太大改变,所以才形成今天支流宽过主流的局面。明代以来,苏州河就逐渐衰落了。于是海口东移,青龙镇也随之没落。由此可见,从历史渊源来看,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更具有说服力。

 

苏州河──无可替代的航运枢纽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清政府开海禁,从而促进了对外贸易,也使上海内河航运有极大的发展。北洋、南洋、国外、长江航运都与上海有货物往来。南北货、洋货纷纷从上海入港,沿苏州河过运河,入长江,运往内陆各省。杭州、嘉兴、湖州、苏州、无锡、常州与上海更是航运关系紧密,通过苏州河南北物资迎来送往,从而造就了苏州河无可替代的枢纽地位。

 

19世纪中叶上海刚刚开埠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供出口的物产,要弄到丝绸、茶叶、瓷器、土布,都要深入到内陆。此时,“苏州河”就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她可以进入苏州,又和大运河相连,这样就连通了五湖四海,使上海成为“水路辐辕”、“万商云集”的地方。

 

开埠以后,在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苏州河突出的航运地位,苏州河开始了航运发展的“黄金时代”。此间民族内河轮运企业大量涌现,轮运航线广泛开辟。苏州河为上海的城市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州河畔老建筑──近代城市的兴起

 

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后,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纷纷在上海建立租界。上海最初的租界沿苏州河东段两岸而建。租界的出现虽然给上海套上了殖民地的枷锁,但是也给上海城市的近代化带来了新的契机。租界在经过最初的混乱之后,开始了有条不紊的扩张。建设洋行、修建华人居所、拓宽道路、改造桥梁……近代城市初具规模。租界的扩张,不仅直接造就了上海近代城市,其具有的示范效应,也产生了连锁反应,推进了华界的近代化建设,并从苏州河沿线向整个城市辐射。至此,上海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轨道。今天依旧矗立在苏州河两岸的众多优秀建筑就是上海近代城市化的见证。

 

苏州河畔老厂房──上海民族工业的起步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外商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主要集中于苏州河以北和黄浦江西岸。这大大刺激了有识之士振兴民族工业的愿望。在“实业救国”的理想下,上海的民族资本开始发展起来。由于具有“通江达海、连接腹地”的航运优势,苏州河成为我国早期民族工业十分集中的地区。在西藏路以西苏州河沿岸,大量的厂房拔地而起。至20世纪20年代,两岸有较大规模的纺织、面粉、榨油、机械制造等工厂数十家;至1949年,沪西工业区内工厂密布,各类工厂企业1914家,许多企业在国内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直至改革开放前,沪西工业区依然是上海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上海最重要的纺织工业集中区。因此苏州河是上海民族工业的发祥地。

 

苏州河的文化积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我们习惯上将上海的文化称为“海派文化”。所谓“海派”,就是从别处汲取,逐渐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海派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和多元化。青龙镇的古文化和水文化,具有现代上海海派文化的雏形,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融合,其面向海洋、通向海外、走向世界的特征,是青龙镇富有活力的源泉,更是上海海派文化发生、发展、繁荣的源头。

 

近代租界在苏州河两岸建立,是中西方文化的又一次碰撞,在接受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上海的文化更加具有国际性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所以,是苏州河孕育和积淀了海派文化。

 

拯救母亲河──我们在行动

 

近代工业的兴起促进了上海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苏州河的污染。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上海的工业规模十分有限,苏州河的污染尚未达到极致。建国后,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苏州河沿岸的工业厂房更加密集,人口更加集中。上世纪70年代苏州河上海境内段全部遭到污染,成为黄浦江的重要污染源之一。进入80年代后,苏州河的黑臭日益严重,曾经令人骄傲的苏州河,已经成为上海的耻辱,不但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也有损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为了还苏州河以清澈,上海市政府1998年批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拉开了全面整治苏州河的序幕,直到现在,整治工作依然在进行。令人欣慰的是,苏州河已经“复活”,河水变清,鱼虾重现,生态系统初步恢复。

 

结语:历史文化的传承

 

历经岁月的洗礼,对于苏州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们作出了许多努力。目前普遍采取的方法,便是将苏州河两岸的老仓库,老厂房,改造成创意园区。这样做,虽然保证了它的外观完整性,但是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挖掘于苏州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将母亲河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我们是否可以将散落在苏州河沿岸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沿河古镇、沿岸人家、河上传奇、民风习俗、桥梁建筑等等深入研究,依河岸建成一个连成一体的母亲河文化宝库。由政府部门统筹,依靠科研、教育、行政、建筑、旅游、教育、经济等各行业部门的合作,将母亲河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大力弘扬。这样上海人和来上海的人都能从内心深处去铭记这条河,毕竟它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儿时的记忆,是上海城市发展的见证,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根!我希望,几十年后,或是更长远以后,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看到这条河流的时候,心中能够充满感动。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苏州河词条

2.谯枢铭:《青龙镇的盛衰与上海的兴起》载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吴永甫:《百里到沪渎探古去白鹤》载《上海农村经济》,2005年第8

4.曹伟明:《上海的历史从青龙镇出发》载《探索与争鸣》,200512

5.《苏州河的航运》

6.《苏州河的航运史》

7.陈汶鑫:《苏州河老厂房讲述民族工业历史》载《解放日报》,2007 3 11 日第004

8.登琨艳《上海苏州河沿岸仓库群落的保护和利用》载新设计20043月刊

9.黄妍妮:《苏州河东段优秀历史建筑的立面研究》,载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0.黄妍妮:《海派文化与租界文化的结合──谈苏州河东段近代历史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载新设计20082月刊

11.梁伟峰:《论上海租界与租界文化》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3月,作者:章银杰,金雪妹《略论上海租界的城市化效应》载邢台学院学报20063月第21卷第1

12.钱宗灏:《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雏形》载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1

13.满振祥:《租界市政与上海近代化》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月第23卷第1

14.褚绍唐:《吴淞江的变迁历史》载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5.苗金堂:《上海地区古代治水简述》载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6.李敏: 段绍伯《吴淞江的变迁和改道》载《学术月刊》,1996年第7

17.井书光:《说不尽的苏州河》载《中国水利报》,200169号第5

18.顾永康:《苏州河的污染及其综合治理》载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撰文:刘洋。材料收集:刘洋 谢梦瑶 周昕予 陈沁 岳松嵩)

    (此为《追根溯源苏州河》序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州河(40)梦清馆展示上海母亲河——苏州河
【每天老照片】-1万-4366-1906-1908年上海外滩老照片
21-11-03游上海外滩源
骑行苏州河1
苏州河 上海的‘外婆河’
赵丽宏散文:我的母亲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