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经》六句名言,领悟了您将活得自在

说到《心经》,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甚至会背诵的也不在少数。

《心经》虽然全篇只有短短260字,从古至今被无数人传颂,尤其在遭遇烦恼或者困惑不解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静下心来读一读,或者抄写一遍经文。

这也让我感到好奇和疑惑,为何如此简短的《心经》会这么受欢迎,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力量?

后面我查找了很多资料并询问了很多高人才明白,原本《心经》的核心就讲了一个字:空。

别看就单单一个“空”字,可却能够指导我们的智慧生活。放眼于现实生活中,真正活得自在、通透,不执著的人,多半悟透空的智慧。

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句话提纲挈领,直接说明了五蕴的空性,然后下面再详细展开。观自在菩萨在修习禅定时,已经达到了功夫纯熟的地步,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自然显现出来。这种大智如同明镜一般,世间任何事物都能够观照的清清楚楚,一览无余。五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在般若智慧的映照之下,无不显示出它原本的空性。既然一切所现之相都是空性,由此带来的所有烦恼、痛苦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部经是观自在菩萨和舍利弗的一段问答对话。观自在菩萨在进入甚深禅定后,已经照见五蕴的空性,所以才有了这句名言。物质是表相,空性是实质,物质和空性是一回事,而不是两回事。从现象看本质的角度看,色就是空;从本质依托现象的角度看,空就是色。

三,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这里的诸法,并不单指佛法,而是指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都是诸法,不但是物质,这一切现象的本相,都是“空”。

四,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既然一切诸法的本质都是空相,当然就没有分别了。不但没有生长和消灭;也没有污垢和清净;也没有什么增长和减损。这就跟物理上讲的能量守恒定律很相似了。

五,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所以说,五蕴和十二处都是“空”。最原始的那个“空”,原本就是寂然不动的,没有任何变化和生灭。所以从根本上说,这个“空”之中,并没有物质,也没有那些感受、感想、行为和意识,甚至连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代表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不存在。

六,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我们观察外在的事物,一般都习惯从眼睛开始。这里再进一步说六根、六尘、六识,从眼界开始,一直到第十八界意识界结束,全部都不存在,本质上都是“空”。

所以,不论是我们做什么事,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生活着的城市山川,甚至地球所在的浩瀚宇宙……都是这些因缘聚合起来的暂时现象。

例如,从种子生长为大树,成长过程中,种子是最重要的内因,而阳光、土壤、水分还有不会被砍伐的自然环境等等都可以看作外缘,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树木才能在夏天枝繁叶茂,冬天凋零,来年又生长。

再比如爱情,你和对方是最重要的内因,你们的偶遇、爱好、事业都是缘,因缘和合之下你们就会在一起,合适了就会结婚,不合适又会寻找下一个重新开始,这个就是佛家经常讲到的“缘起性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经》禅说
无常——宇宙间最普遍的规律
观心提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不打扰,是我的温柔
学习《心经》智慧,千万别漏掉这关键一句,价值千金
感受心语(一百十二)
《百喻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