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剧唱念的诀窍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请关注网站 

京胡艺术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

http://www.jinghuart.com/





一。有关“唱”的诀谚


  1. 运气与发声

    · 气乃声之源,气为音之帅。
    “气”指呼吸。唱腔要靠声音的来源——“气”的运送,才能使气息冲击声带时产生声音。京剧名琴师陈彦衡提出:“……夫气,音之帅也。”所以气是声音的统帅。
    · 声由气,气成声;有气才成声。
    · 一偷气,二换气,三运气,四喷气。
    在一字、一词、一句、一段,行腔吐字之间进行各种“气口”的安排,巧妙地掌握和运用各种呼吸技术,才能获得好的演唱效果。“偷气”是指演员在一瞬间(伴奏短暂的过门里)快速地、自然地吸气,给观众一种不断而音相连、全然不露痕迹的感觉;“换气”是在唱完一句或半句的伴奏过门中,很好地换口气,换气后再唱;“运气”是指演唱时把“丹田”(小腹)储存的气用劲往上运送;“喷气”就是用两嘴唇张闭之力,先将气运足,从唇中猛烈地把字从行腔中推送出去。
    · 大换气,小偷气,不蛮喊,留余地。
    演唱切忌蛮喊。要注意用气,讲究气口。
    · 行腔不会偷气、换气,唱腔必然飘忽无力。
    · 气尽则声嘶,声嘶则力竭。
    · 唱者力竭精疲,听者为之捏汗。
    · 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
      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
    所谓“浮、薄、滞、竭”,皆音之弊,弊之所生,在于不善运气。因此,戏曲演员唱功的训练,首先就是练气,行话叫做“内练一口气”。
    · 气衰则声嘶,气盛则声宏。
    · 气沉丹田贯三腔。
    “丹田”是小腹;“三腔”是胸腔、口腔、头腔。戏曲界早有“丹田”和“衷气”之说,这种说法就是要求演员在演唱时,能用上、中、下三腔来控制呼吸。张君秋说:“唱戏,就是唱气。我每次吊完嗓子后,就感到饥饿。这说明我的发声,动力在两肋和丹田。”
    · 气须吸得深,呼气要均匀。
    演唱时气要吸得深一些,而且气要用得均匀、自然。
    · 快板吸气浅,慢板吸气深。
    · 三点连一线,口自居中间,
      上贯到头顶,下沉至丹田。
    就是“头、口、丹田”三者连成一线,气息贯通,好像全身在唱。
    · 上丹田发声共鸣点,
    中丹田气息支持点,
    下丹田提气发力点。
    “上丹田”是头腔、鼻窦上两眉之间发出的共鸣声,“中丹田”是肚脐上腹部和横膈膜部位发出的声音,“下丹田”是肚脐下三指小腹所发出的声音,这条戏谚是指三个丹田各自的作用。
    · 高音气放足,低音气收敛。
    · 声音发自喉,越高越下求,高音脑后走,低音响在头。
    “越高越下求”是指唱高音时要求丹田送气。
    · 高音上拔气下沉,低音下顺气上托。
    · 嗓子要顺切忌横,高音上拔低音顺。
    横拿竹竿是出不了门的。如果直拿竹竿就过去了。演唱的道理也是一样。
    · 气不拔空,拔空就横。
    “拔空”是指演唱时不会正确地掌握“气口”,刚一张嘴唱,大量的气就跑完了。
    · 气要匀,吐字真,有无表情看眼睛。
    · 情深方气深,以情能带声,
    口唱耳细听,仔细度声音。
    · 顿挫得当,舒展自如,
    歇而不断,紧而不乱。
    · 器宇轩昂,一气呵成,连而突断,醒耳动听。
    · 气、字、滑、带、断、
    轻、重、疾、徐、连、
    起、收、顿、抗、垫、
    情、卖、接、擞、板。
    这是传统唱法二十字口诀。而“气”和“字”则是(昆曲)演唱法的基本功,其他十八字都是属于表现方法。如果一个演员能掌握了“气”和“字”的基本功,则表现方法和运用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同时“气”与“字”两者,由以练“气”为最难,因为美妙的声腔,必须有充沛的[“气”做支持,没有充沛的“气”,声音难以饱满宏亮,声声入耳。要想很好地操控、运用气息,要做到“吞、吐、擒、放”:]“吞”是吸气,“吐”是呼气,“擒”是拉气,“放”是送气。在发音或演唱时“吞、吐、擒、放”运用得当,全在气息的操纵、控制上下功夫。
    · 慢呼慢吸,快呼快吸;
    快呼慢吸,慢呼快吸。
    这是仰卧床上,不用枕头,作气息练习的方法。
    · 丹田力吹灰,吐字急呼气,
    巧使丹田劲,弹动小腹肌。
    · 出气如应声,吸气闻兰香,
    小腹善用功,下肋自扩张。
    平时练声时,出气犹如出声一样,气里要带音的高低;吸气要犹如闻到了兰花的香气一样,细而长,长而深;呼吸时,必用小腹一紧一松,出送均由丹田;吸气时下肋(胸腔)自然扩张,容气量才大。
    · 唱戏靠声,声要靠气。
    · 用什么气,得什么声。
    · 大呼为声,小呼为音。
    · 有声必有音,有音必有韵。
    · 字字要唱准,气送足,字收清。
    · 声腔三大要素:吐字、行腔、气口。

    2. 咬字与行腔

    · 擒字如擒兔,每字圆如珠;
    一字走了调,满盘都是输。
    戏曲演员在唱、念中,特别讲究咬字准确,字音清晰,不飘不倒,轻重适度。在吐字清晰的同时,要求唱腔“珠圆玉润”,谓之“字正腔圆”。
    · 即要将字咬准,又莫将字咬死。
    咬字的力度要像大猫叼小猫一样,既不能把小猫咬死,又不能把小猫掉在地上。如果像猫咬老鼠那样,就会把字咬死了。这样,唱腔就不圆润、不美。
    · 用字行腔,圆润大方。
    · 字清腔纯,字重腔轻,
    因字设腔,腔随情行。
    · 由字生腔,字领腔行。
    以字带声,以声传情。
    · 按字行腔,腔随字走,以腔就字,字正腔圆。
    · 腔准于情而生于字,字正而后腔圆。
    所谓“字正”,就是字的发音准确,“腔圆”就是旋律优美,有“韵味儿”。只有做到“字正”,观众才能听懂;只有做到“腔圆”,观众才爱听,使演唱所表达的内容打动观众。“字正”与“腔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 字为主,腔为宾。字宜重,腔宜轻。
    · 字宜刚,腔宜柔。
    · 字似“钢”,腔如“汤”。
    · 不要音包字,而要字带音。
    所谓“音包字”,其一:咬字含糊,即只有声音,字词不清;其二:咬字时力度过强,把字咬死了,阻断了气流的畅通,使发声吃力;其三:咬字时嘴的力量太弱,“字头”出不来,声音无法顺利的过渡到“字腹”,影响字音的清晰,也影响声音的响度和亮度;其四:没有收音归韵,字的概念模糊。“音包字”的毛病,往往是由于不适当的追求音色华美或共鸣造成的。戏曲演员把出字太空,无头无尾的字,叫做“包口音”。
    · 不吃字,不嚼字,不裹字,不割字。
    · 唱戏吐字不清,犹如钝刀杀人。
    · 吐字欲清,咬字须准。
    所谓尖团:以舌抵齿(或半齿)之音谓之尖音,以舌抵腭之音谓之团音。京剧演员特别强调尖团分清。
    · 字似骨头,韵若肉,
    板如老师,是节奏。
    · 腔裹字则肉多,字矫腔则骨胜,务期停匀适听。
    字被腔裹住则肉多,而照顾字太过则多骨,多肉则无劲,多骨则干硬,故必须停匀才适听。
    · 咬字头,送字腹,收字尾。
    戏曲唱腔语言吐字讲究“头、腹、尾”,这是符合汉语的发音规律的,汉字的发音,从声母到韵母,然后归韵,三者是相互连贯成为一体的。
    · 咬紧字头归字尾,不难达到纯和清。
    · 气随字行,字领腔行。
    · 唱好声韵辨四声,阴阳上去要分明。
    四声的“声调”是怎样念法呢?古人曾作有四句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力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 四呼五音四声要准,切音出字收音归韵。
    四呼说的是四种口型,即:“开、齐、合、撮”,这是针对韵母的发音说的;五音说的是“喉、舌、唇、齿、牙”,这是针对发音部位说的。在唱念中,光是发音清楚还不行,中国字同音的很多,这些字的区别要靠音的动势来区别,这就是“四声”。必须明“四呼”口型、知“五音”部位、辨“四声”字音的高低升降,把三者有机配合运用在每一个字的发音上,才能使唱、念中的每一个字的字音准确。
    · 清四呼,准四声,
    正五音,审音韵,
    分尖团,巧换气。
    · 说开口必开,齿叩齐必来,
    撮字音在腭,唇啊合必谐。
    即:“四呼诀”。
    · 欲言宫,舌居中。欲言商,口大张。欲言角,舌后缩。欲言徵,舌抵齿。欲言羽,唇上取。
    即“五音诀”。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此审字之法也。”
    · 唱念吐字清而真,全凭苦练舌与唇。
    · 五年胳膊十年腿,廿年练好一张嘴。
    · 收声务归韵,一线来联成。
    · 唱念要讲喷口,须按五音要求。
    “喷口”是嘴上的功夫。运用喷口吐字,字字玑珠,刚劲利落,铿锵有力。
    · 喷口提气勿过力,口唇着力在自首。
    “喷口”是先将气憋足,运用两唇张闭之力,将字从唇中猛烈地推送出来。喷口字似子弹出膛,有冲劲,有力度,适于表现人物在唱、念中强烈感情的某些重音字或需要重点强调的字。
    · 口形错一线,字音错一片。
    · 唱要一条线,不要一大片。
    若是一条线,音清、稳、重、远;
    若是一大片,音噪、乱、散、浅。
    · 上下一条线,关顾点和面。
    唱腔要靠“气”运送在一条线上,就是上至头顶,下至丹田连一线,气息通贯上下,这样演唱的音量、既“响堂”有力度,又明亮“打远儿”。前后左右的观众都能关顾到。
    · 唱腔如写字,起、落笔分明。
    声断意未断,无声气还行,
    落笔有回锋,收音巧使劲,
    欲断原非断,无声胜有声。
    · 轻重长短,虚实强弱,
      清准疾徐,抑扬顿挫。
    这是戏曲润腔十六字艺诀。
    · 高低轻重随情变,切忌挤叫拉锯声。
    · 腔无情,不见人;
    腔不巧,不见好;
    腔不美,淡如水。
    · 唱如“明珠走盘”,腔若“玉润珠圆”。
    · 骊龙选珠,颗颗明丽。
    · 圆润脆亮水,难得刚而甜。
    · 字正腔圆,悠扬婉转;
    口齿流利,既刚又甜。
    · 声要圆熟,腔要砌满。
    ·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丝”指弦乐,如胡琴、琵琶等。“竹”指管乐,如箫、笛等。“肉”是唱腔。这则戏谚是形容演员的嗓音要比乐器更优美动听。
    · 起腔容易,收腔较难,
    大腔要圆,小腔见棱。
    · 唱快要如珍珠脱线,唱慢要能荡气回肠。
    · 高不竭,低不咽。
    · 高时如滔滔巨浪,低时如涓涓细流。
    · 小生唱“三音”:龙音、虎音、凤音。
    · 龙音要高亢,虎音要宽膛,凤音要柔婉。
    · 真嗓唱得工,小嗓韵味丰;
    没有真嗓底,小嗓不显功。
    京剧小生演员唱、念是兼用小嗓和真嗓(本音)的,所谓龙、虎、凤三音,龙音是指大嗓的立音,虎音是指小嗓的膛音,凤音是指小嗓的轻柔音。
    · 字清、情准、气匀,
    韵浓、板稳、腔顺。
    这则艺诀是评剧著名演员马泰总结出来的经验。他认为作为一个优秀演员的演唱功夫,应当做到六个方面:1.字清——字不清,观众就不知道你唱的是什么;2.情准——表达感情要准确;3.气匀——气不匀则会失去控制,演唱就会虎头蛇尾;4.韵浓——韵味不浓,淡如白水,唱腔就会失去魅力;5.板稳——板头不稳则会丧失主牢,难以驾驭;6.腔顺——腔不顺则坎坷不平,无可欣赏。
    · 音调要准,板式要稳,
    风格要浓,感情要真。

    3. 声腔与感情

    · 声音是外形,感情是灵魂。
    · 唱戏是唱情,做戏靠传神。
    · 以声传情,以声夺人。
    · 既要字正腔圆,更要唱动人心。
    · 小声多哼细啄情,大声多唱情带声。
    音响容易悦耳难,悦耳容易动人难。
    · 讲书要讲究书文,唱戏要讲究感情。
    · 明曲情,达其意,明戏理,知戏情。
    “曲情”是指曲之感情。
    · 唱戏不知意,等于和烂泥;唱戏不知意,等于啃树皮。
    · 唱戏就是唱人,唱曲宜有曲情。
    · 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
    意思是指深知曲情的演唱者,才能唱得感人肺腑。
    · 审戏情,明人情,闻其声,知其人。
    根据剧中人的思想情感,合情合理安排唱腔。
    · 不能傻唱,唱中有做;
    以做带唱,连唱带做。
    · 唱中有情,情在声中。
    · 以情伴声,以声绘情,
    形神兼备,声情并茂。
    ·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 演员不动情,观众不共鸣。
    · 演者不动情,观者不同情。
    · 演员不动心,观众不入心。
    · 演员不动神,观众便走神。
    唱戏,要有饱满的精气神,以演员的神去调动观众的神,把观众的“神”带进戏里。如果演员的精神游离于戏外(即“散神”),那么,观众也会“走神”。
    · 动人的声韵,醉人的声音。
    · 台上唱一句,台下满堂彩。
    · 有嗓子不如会唱。
    · 能唱,会唱,唱声,唱人。
    · 戏好表情欠,收获只一半,
    唱做讲默兼,才算好演员。
    · 曲终意未尽,情深韵无穷。
    · 演者贵传言外意,观者方能得余音。
    · 一片真情弦上流,恰似大海浪花飞。
    · 唱到曲中声咽处,寒猿野鸟一齐啼,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 一声唱到触神处,毛骨悚然六月寒。
    上两则戏谚形容演唱得法的演员,在演出时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 会唱能把人唱醉,傻唱能把人唱睡。
    · 好戏能把人唱醉,坏戏能把人唱睡。
    · 田靠人种,戏靠人唱。
    · 戏是一样的戏,各自口里见高低。
    · 人保戏,戏保人。
    “人保戏”,是指这出戏“戏”少,主要看演员表演;“戏保人”是指这出戏有“戏”,演员好演。
    · 要人拿住戏,别让戏拿住人。
    演员要有驾驭戏的本领,要能掌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 莫把活戏唱死,要把死戏唱活。
    · 戏是死的,人是活的。
    · 文戏要武唱。
    戏曲表演技艺性很强,但演员表演要服从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而不应让角色服从于演员。卖弄演员个人的艺术专长和技巧,那就本末倒置了。
    · 不能千人一面,千歌一曲,
    力求一人千面,一曲多变。
    艺术表演贵在独创,如果一味追求老腔老调,唱腔没有个性,千人一腔,万人同曲,是塑造不出任何动人的音乐形象来的。
    · 一曲多用,千变万化,同板异调,同腔异趣。
    “一曲多用”乃是戏曲声腔艺术区别于“专曲专用”的歌剧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戏曲演员要善于从塑造不同的角色、表达不同的感情出发,创造出“同板异调,同腔异趣”的声腔艺术来。
    · 寓情于戏,寓理于情。
    · 情是理的表现,理是情的基础。
    · 吃的菜和米,演的情和理。
    · 人有人情,戏有戏情。
    · 言无理不服人,戏无情不感人。
    · 气势磅礴,叱咤风云。
    · 声震屋宇,大气磅礴,
    古朴平直,见棱见角。
    这是对京剧铜锤、汉剧二净(唱功花脸)等行当唱腔艺术的形容和要求。
    · 钉鞋凭掌子,唱戏凭嗓子。
    · 卖面的凭汤,唱戏的凭嗓。
    · 拉弓靠膀子,唱戏靠嗓子。
    · 一好遮百丑,一俊遮百丑,一响遮百丑。
    “好、俊、响”,均指嗓音响亮而言的。虽然动作和表演上有些欠缺,可以遮盖过去,可以藏拙露巧,抑短扬长而赢得观众的赞赏。
    · 三分做功,七分唱功。
    许多侧重于“唱”功的戏,因为它自始至终是重唱的,所以十分强调唱腔的重要地位。
    · 饱打饿唱。
    这则戏谚告诉演员:在演出之前决不能饮食过饱。否则,演唱时会发声呼吸、运气和发声方面的困难。当然,武戏演员,不在此列。


    4. 练声与保喉

    · 一条嗓子千样调,又胜唢呐又赛箫。
    · 清晨喊嗓勤早起,寻找共鸣非容易。
    “共鸣”是指气流通过声门振动声带发出基音,随后得到发声最重要的器官——胸、咽、喉、口、鼻、头腔等各腔体的共振,而获得的效果。
    · 鸡未啼,喊遍嗓,保险用时不抹泥。
    · 对井喊嗓,越喊越亮。
    · 先二簧,后西皮;先唱低,后唱高。
    · 男怕“西皮”,女怕“二簧”。
    · 缺高、嗓粗练西皮,声窄、狭细练二簧。
    戏曲演员“练声”叫“喊嗓子”、“蹓嗓子”或者“吊嗓子”。以上戏谚均是戏曲演员练声的一些方法和经验。所谓“缺高、嗓粗练西皮”,是说“西皮”能把嗓音练得高亢、激越;“声窄、狭细练二簧”,是说“二簧”能使嗓音宽厚、宏亮。
    · 音散、音暗多喊“咿——”,
    音紧、重喉练“啊——”音。
    · “咿”音齐齿出音立,“唔”音闭口穿鼻音。
    戏曲演员一般采用“咿”、“啊”、“唔”三个字[练声。其中,“咿”用来练立音,而“唔”]可以锻炼鼻音。
    · 憋肚巧使丹田劲,喊嗓出声不伤音。
    · 高音轻提低音顺,勿使声带过受疲。
    喊嗓子或吊嗓子首先注意不要贪高调门,如果一味贪高,嗓音越唱越狭,容易疲劳,要注意把低音、中音唱实在了,然后循序渐进低提高调门。
    · 练喉喊嗓勿过力,声感疲劳应休息。
    · 喉哑声嘶不注意,产生弊病来不及。
    · 变声倒仓须休息,切忌贪高少练习。
    饮食起居善安排,冷热风寒须留意。
    · 用喉莫伤喉,练喉勿骄喉。
    · 挤、叫、咽、努,越唱越苦。
    练声时,切忌挤压喉咙的“叫”、“嚷”。
    · 人过千言,不损必伤。
    演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的保护嗓音。如果平时大声说话太多,就会损伤甚至毁掉嗓音。
    · 精神畅快,心气和平。
    饮食有节,寒暖当心。
    起居以时,劳逸均匀。
    练嗓保嗓,都贵有恒。
    [以上戏谚是在心态、饮食、起居等方面对保护喉嗓]的经验之谈。

    5. 板式与节奏

    · 有板时若无板,无板时却有板。
    “板”就是演唱时的节奏(节拍板眼)。在演唱时不受板的拘束不行,太受板的束缚也不行。演员应该做到:对有板的板式既注意“板”,又能灵活掌握速度。对无板的板式,如“散板”、“摇板”、“导板”等,演唱的疾徐也要有一定的“尺寸”,要有所谓“心板”,在节奏上不随心所欲,任意处理。
    · 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这则艺诀是对演唱时掌握板式的速度所提出的要领——板式“三要”。
    · 慢板不拖,快板不赶,散板不散。
    慢速唱段要“慢”而不“拖”,是为了保持演员演唱时行进的气势和激情;快速唱段要“快”而不“赶”,是为了体现演员演唱时从容不迫的节奏感;“散”而不“散”(散板),不是散漫,或随
    ?而不断,散而不乱。
    · 紧拉慢唱,感情激昂。
    凡不带固定节奏的板式,如导板、摇板、散板、非板、紧拉慢唱、哭腔、甩腔等,形式灵活自由,唱腔可以由演员因情行腔。当唱腔需要拉长音抒发激情时,琴师和鼓师伴奏往往跟随着唱腔逐渐增加力度,把角色情绪迅速推向高潮,产生叱咤风云的气势。


    二、有关“念”的诀谚

    1. 说白易而难

    · 唱为臣,讲为君;唱四两,说千斤。
    · 千斤话白四两唱,七分道白三分唱。
    戏曲念白在刻画人物、表达剧情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两则戏谚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念白的重要地位。
    · 唱曲难而易,说白易而难;知其难者易,视为易者难。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吾观梨园之中,擅唱曲者十中必有二三;工说白者,百中仅可一二。”这足以说明“念白”之不易,比“唱”更难。
    · 万般买卖好作,惟有话白难习。
    · 愿唱十句戏,不说一句白。
    · [肉拌干柴],毫无担待,
    演唱有伴奏烘托,这就有了担待。而“念白”,没有弦索伴奏,无所借助,一点遮掩都没有,全凭演员两片嘴唇,念出戏曲艺术特有的那种音韵美和节奏感,这就全靠演员自己心里掌握内在的节奏和旋律。荀慧生说:“会念白的演员能把本来平平淡淡的词句念得光彩焕发,感动观众;不会念白的演员即使很生动的词句,也会给念死了,念得无精打采。”
    · 一语千斤重,一声喊似雷。
    形容花脸的嗓音高亢刚劲,浑厚宽膛,声震屋宇。
    · 台上一语,重如千钧。
    念白时嘴里要有劲头、力度和分量。《明心鉴》上说:“唱曲说白,凡必须口齿用力,一字重千斤,方能达到听者之耳。”
    · 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节奏感人的音。
    · 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
    · 讲白求清,必有口锋。
    · 字音出口“一个蛋”,千万不要“一大片”。
    “一个蛋”是形容字音的一个个圆润、刚劲有力地投入听众的耳鼓而言的;“一大片”是指字[音连成一片,观众不能听清楚。]
    · 讲口不用劲,只怕无人听。

    2. 音韵与口型

    · 张冠不李戴,口吻不转借。
    · 行当各有特征,注重运用口型。
    老艺人常说,武生讲“元宝嘴”,花旦讲“菱花嘴”,花脸讲“四方嘴”,丑角则讲“薄片嘴”,假若扮演妖怪,又讲“火盆嘴”。这是就各行当(人物)的基本特征而言,其实口型的变化要复杂得多。演员要琢磨和研究怎样的口型才能和出字、行腔相吻合。如果不懂、不讲究出字和口型(包括四呼、五音、四声)的关系,便无法掌握念白上的技巧。
    · 生旦净丑重韵型,行当特点须分明。
    戏曲各行当的念白,其基本特点是相同的,但各行有各行的特殊要求,特别讲究念白的韵型。如:
    文老生:庄重、纯厚、潇洒;
    武老生:苍老、刚毅、威武;
    文小生:文雅、含蓄、洒脱;
    武小生:英武、豪放、高昂;
    老 旦:龙钟、持雅、严谨;
    铜锤净:纯厚、宽亮、宏昌;
    架子净:朴实、粗犷、威严;
    文 丑:尖细、润华、左腔;
    武 丑:斗喷、高扬、敏捷。
    当然,生、旦、净、末、丑,无论是哪个行当的演员,念的是哪一种韵型、哪一种道白型,都应从剧中人物性格出发,不能为行当而行当。

    3. 抑扬与顿挫

    · 抑扬顿挫,干净利落,
    韵律生动,节奏活泼。
    · 紧、慢、疏、密、轻、重、缓、急。
    这八个字讲的是念白在速度、节奏和轻重的变化。
    · 尖团腭擞,迟疾顿挫。
    · 念白四字诀:气、音、字、节。
    戏曲的“念”与“唱”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气”(运气)、“音(旋律)”、“字(吐字)”和“节(节奏)”这四格方面。

    4. 节奏与旋律

    · 联、慢、快、断。
    一般来讲,念白上的“联”与“快”,“慢”与“断”,是节奏、语势延续的表现形式:“联”时要“快”,“断”时要“慢”,有停有顿,声断情连。
    · 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高而不喧,低而不闪。
    快的念白,不要像放机关枪似的乱赶节奏;慢的念白,不要念得断断续续、结结巴巴,要字断情不断;高声的念白,要音高不噪,不能喊得声嘶力竭;低声的念白,虽音低字小,但要把字清晰地送出去,不要闪掉某些字,使人听起来模糊不清。
    · 急如竹简倒豆,缓如受更待漏;
    暴如虎啸山林,文如凤鸣枝头。
    这则戏谚每句的头一字:“急、缓、暴、文”,很形象地形容了念白的节奏和表现力。戏曲艺术语言的节奏是根据人物内心节奏而决定的,但也有时语言节奏与内心节奏不同,形成内紧外松或外紧内松。《明心鉴》云:“按其文之缓急,查当时之情形,应念急则急,应念缓则缓,方为上乘。”语言的“急、缓、暴、文”是根据不同的规定情境,不同的身份、性格、人物的关系而决定的。
    · 说就是唱,唱就是说。
    戏曲中的“念”要像“唱”那样有音乐感;而“唱”要像“念”那样吐字清楚准确。大凡有艺术造诣的戏曲演员,能冶“唱”“念”于一炉,使听者感觉:“唱”近乎“说”,“念”近乎“唱”。
    · 唱是音乐化了的语言,
    念是没有音乐的歌唱。
    戏曲中一段精彩的念白,必定有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音乐性,是一曲没有音符的音乐。
    · 每字必歌,有动必舞。
    念白,虽无板无眼,但节奏感要强。尤以念“韵白”时,应念得无板而有板、无腔而有腔,与生活中的语调迥然有别,所以说是“每字必歌”;角色的一举一动都按表演程式舞蹈化了,所以说是“有动必舞”。
    · 念到哪里,做到哪里。
    “做”功是与“念”功两者相辅相成,既不是独立的朗诵,也不是孤立的舞蹈。所以声调、口气与动作、手势、眼神应互相交流配合。
    · 朗诵中的音乐,音乐中的朗诵。
    · 念白也要字正腔圆。
    · 咬字发音,以情带声。
    · 肖其口吻,有纲有节。
    川剧名演员张德成用这八个字概括了念功的要领。所谓“肖其口吻”是指说话的神情、语气要符合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有纲有节”是指在讲话的时候既要传达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又须在语调、节奏以及吐字符合戏曲的表演规律。
    · 先看一步走,再听一张口。
    · 念到情真意切处,顽石点头客座惊。
    · 念白平仄分明,做功利落传神。






美德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唱念做打】雷喜福:谈谈老生念白
怎样唱好粤曲.曲艺培训班第一辑
京剧演员的唱功训练:唱字
婺 剧 唱 腔 随 谈 作者:刘智宏
戏曲演唱时《呼吸与换气》注意事项
有趣的戏曲谚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