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吃饭难?这篇文章也许能帮你解决孩子99%的吃饭问题




作者|Pinky   公众号:记忆的瓶子Pinky

 图片|unsplash.com

我们无法强迫孩子吃饭,正如我们无法强迫孩子睡觉以及使用马桶一样,因为只有孩子自己能做这些事。

这几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应成为战场,可是我们却是那么地在意孩子吃不吃,吃多少的事情,应该是太太太在意了,以至于让吃饭成了问题。

“宝贝,吃口饭就让你看电视!”“如果你不吃你的蔬菜,你就别想吃甜点!”“如果你早餐不吃燕麦粥,那你就要在中午接着吃!”“你要坐在那儿把晚餐吃完,即便要坐一夜!”

这些话对于很多父母来说都很熟悉,类似诸如此类因为吃饭带来的种种奖赏、诱惑、惩罚的事情每天也都在不同的父母和孩子之间上演着。

我们似乎更相信自己能强迫一个孩子吃,但是,结果证明,我们根本无法强迫他们吃,因为吃是完全由吃的人控制的一个过程。

即便我们设法把孩子不想吃的食物挤、塞或突然放进他的嘴里,但我们能强迫他嚼吗?能强迫他咽吗?如果有人曾经尝试过这么做,他无疑会知道答案。

孩子们会吐出来,偷偷地把食物喂小狗,从早餐到午餐再到晚餐都只是盯着燕麦粥看,以及在那里坐一整夜,或者至少坐到父母在绝望中放弃的时候。

食物不仅是我们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还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很喜欢的东西。那么,为什么就餐时间对那么多孩子的父母们来说会变得那么艰难呢?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挑战不在于食物太少,而是食物太多了。零食很丰富,每一餐的份量都比健康所需大得多,糖分和脂肪含量都达到了不健康的水平。

在任何一个食物匮乏的地区,人们都不大可能因为菜单的选择而发生争斗,或抱怨挑食者。

一个要养活六口人的家庭,根本没有时间或精力担心孩子的牛奶应该装在什么颜色的杯子里,或者孩子吃的胡萝卜泥是否足够。

对于就餐时的烦恼,没有一个神奇的答案。孩子们(像大人一样)有时就是不饿。他们对食物的喜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而且他们可能不会总想按照你的时间表吃。

就像我女儿今天喜欢吃西红柿炒鸡蛋,明天可能就喜欢吃西兰花,今天喜欢吃香蕉牛油果,明天喜欢吃蓝莓奇异果,早晨起来吃上几口就把饭碗一推,下午醒来才会胃口大开,有时都感觉几乎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呢。

尽管如此,《孩子:挑战》、《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三本书(也是目前我最喜欢的三本育儿书)给出的下面这些建议和想法还是能帮我们解决孩子的大部分吃饭问题,帮助我们避免因食物引起的一场场家庭战争。


    几个建议

我们要认识到,通常没必要强迫孩子将精确数量的健康食品咽进肚子。

很多儿科医生都相信,除非有代谢紊乱或需要饮食上的特别安排,一个小孩子在一段时间里往往会选择自己身体所需要的食物,尽管这不会在一顿饭或甚至一天中体现出来。

父母的任务是准备并提供健康的、有营养的食物;嚼和咽则是孩子的事情。当然,增加一些你知道孩子会喜欢的食物也不会有坏处。

为了避免让吃饭成为问题,在就餐时我们可以参考以下这些建议:

不要强行喂孩子!不要强行喂孩子!不要强行喂孩子!

坚持让孩子在特定时间吃特定份量的特定食物,只会造成权力之争,而大多数学步期孩子的父母们发现自己有很多这种“坚持”!

如果宝宝冲你吐出食物,这可能就是说明他已经吃饱了的一个线索。

女儿在吃饭过程中偶有把食物用舌头推到外面的时候,有时我会认为她在玩耍,但是大多数却是因为她吃饱了,她不饿,或者她不喜欢放进嘴里的食物。

而我要做的就是换种食物放进她的碗里,如果继续排斥餐桌上的所有食物,那就是基本吃饱了,或者干脆不饿,既然不饿,怎么可能再吃饭呢,作为父母又何必让双方勉为其难呢。

不要坚持再多喂孩子一点!

一旦孩子把食物吐出,不想吃任何食物的时候,就不要坚持多喂一口了,“张大嘴巴,再吃一口好不好”,不要这样做!不吃就是不吃了,饱了就是饱了。

对于孩子吐出的食物也不要进行过多说教,而要拿一张纸巾,或者一块抹布,让孩子帮助我们把吐出的食物擦干净。

对于某一顿或者几顿饭吃得少,把食物吐出来,也没有必要过多放在心上。只要孩子保持合适的体重和成长(儿童发育是必需的),他做得可能就没有问题。

父母要做出健康饮食的榜样!防止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今后的过度肥胖!

当孩子看见我们在吃一袋奶酪薯片或巧克力时,我们就很难说服孩子相信不应该吃高脂肪的薯条或高糖分的糖果。

孩子会想吃和我们吃的一样的东西,尤其是含糖或高盐的食品。

为了孩子的健康长期后果考虑,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意识以及深思熟虑的消费选择,让我们孩子的饮食习惯更健康一些。

当我喝着各种化工原料勾兑的果汁的时候,当我吃着含有各种添加剂防腐剂方便面的时候,当我把高糖分沙琪玛、饼干放进嘴里的时候……女儿就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说着“要吃,要吃”

所以现在在女儿面前,我几乎不吃那些高糖分、高盐分、富含各种人工添加剂的食品,为的就是给女儿树立一个好榜样,也为了自己的健康,当然有时还是会半夜偷偷去吃几口。

从女儿添加辅食以来,一直坚持着低盐(一岁内无盐)、少油、低糖甚至无糖、无防腐剂、少添加剂,尽量无任何添加剂,从购买宝宝食品(参考配料表)到做饭,包括一些零食小吃,也都在遵循着这个原则。

除了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原则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健康的食物,健康的零食之外,还要合理安排两餐之间的进食习惯。

例如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健康的零食,水果、酸奶等,在接近饭点时,不给孩子吃零食等。

鼓励健康的运动!

健康运动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即便是对学步期的孩子也是如此。今天的孩子们比前几代人坐着的时间要多得多,这并不利于促进他们的健康或者食欲。

想起前一段时间在麦德龙超市购物的时候,超市有个配置玩具汽车的购物推车,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坐在里面,女儿也不例外。

可是女儿在里面坐上一会,就要下地自己走路,然后在还算空旷的超市里跑跑停停,走走看看。

可是碰到的很多小朋友,应该是大多数小朋友都会坐在推车里,或者在配置小汽车推车的小汽车里坐着。

我一开始特别羡慕那些孩子那般乖乖地在推车里坐着,这样可以让父母安心购物,不用像我一样是陪着女儿购物。

可是当我和女儿手牵手走出超市的时候,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被从购物推车上抱下来,接着被抱进自带的简便儿童推车里,我惊呆了!

原谅我竟然想到了那些行动不便坐轮椅的人。一个朝气蓬勃的孩子,就像早晨刚刚冉冉升起的太阳,本应该整日活蹦乱跳呢,竟然能如此乖乖地一直坐在不同推车里。

我总感觉女儿有时就像风一样的女子,她在风中,一边喊着“起风,大风,跑”,一边奔跑,我不得不一路紧追其后,现在反而让我庆幸起来了呢,希望她能一直如此喜欢动起来。

另外,父母们还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制定一日三餐的计划、购买食材和烹制的过程,作为指导者和教师而不是强迫执行,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探究这些概念

当然女儿现在才22个月,尚无法正常参与制定一日三餐计划,可是每次我做饭的时候,我会让女儿打下手,至少可以一起择菜,收拾一下地上的垃圾,或者告诉她今天我们吃什么,需要准备些什么等等,女儿特别感兴趣呢。

与精力旺盛的小孩子们一起生活,会有很多挑战,可是对父母和孩子们来说,吃饭并不一定要成为其中挑战的一部分。

因此除了以上内容,还需要我们多了解一些那些与吃饭有关的事。

     

    惩罚奖赏?弊大于利!

惩罚和奖赏仅仅适用于独裁社会体系。权威者享有支配地位,有给予他人赏罚的特权,能够决定谁有功谁有过,谁该赏谁该罚

而现在,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使是孩子也得到了和成人相等的社会地位。我们必须意识到,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是毫无用处的。

任何通过奖赏、诱惑、贿赂孩子吃饭,或者惩罚打骂孩子吃饭,以及通过诸如此类的方式来达到一定的目的,都是不可取的。

在让孩子吃饭问题上,大人们使尽浑身解数,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多吃几口饭。

“如果你好好吃饭,我们一会就去吃冰淇淋!“如果你把饭吃了就给你看动画片!“如果你再吃一口,就给你糖果吃!”

可是这些都是和吃饭无关的奖赏诱惑。结果只会导致:孩子更多关注的是,“吃饭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

如果有奖赏,奖赏还算满意,就多吃几口,如果没有了奖赏,或者奖赏不满意,干脆一口不吃。

可是为什么要用物质利益奖赏贿赂孩子从而换取合作呢?其实没有必要奖赏贿赂孩子,孩子们其实都有想有好行为的愿望。

孩子的好行为来自于他们希望通过贡献和合作获得归属感的天性。当我们用奖赏贿赂换取孩子的好行为时,其实我们表现出的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奖赏不能给孩子归属感。这样的次数越来越多,很快我们就穷尽了奖赏的方式。当孩子发现“对我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进而会拒绝合作和贡献。

因为孩子已经发展出“除非奖赏让我满意,否则我干吗要合作?如果没有特别回报,我才不贡献”的观念,一个错误的价值观就是这样树立起来的。

看到过很多种种类似奖赏方式,例如各种家庭家务被明码标价,比如说,扫一次地给两块钱,倒一次垃圾一块钱,擦桌子三块钱,刷一次碗两块钱……

曾经的我也傻傻地认为,这种做法也未尝不可,还可以让孩子提前意识到劳动可以换取价值呢。

可是我没想到的是,家庭理应是讲求合作的地方,讲求共进退的地方,有权利一起分享,有义务共同承担。

以前我总是觉得一伙人围成一圈,大喊着“我们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一家人”很好笑,可是家庭就是应该是口号中所宣称的这么一个地方。

为什么要给孩子付钱让他们做家务活呢儿?他们在家里住,有食物吃,有干净衣服穿,享受家里的一切,如果他们要追求所谓的平等,那同时也应该有分担劳动的义务。

在奖赏的方式下,孩子就会认为不做事情是应该的,只有能得到好处时才做。他们的关注点在于“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这样下去,大人迟早会找不出令孩子满意的奖赏。

因为很不幸,根本没有让别人完全满意的奖赏。孩子应该分担家务活儿,他们也应该有钱——这通常是他们的零用钱。

这些零用钱属于他们,他们有完全的支配权。而家务活儿和零用钱之间不应该有任何关联。孩子做些家务,是因为他们需要对家庭做出贡献,而他们得到零用钱,是因为他们应该共享家庭利益。

生活中,成年人与孩子之间会发生很多习以为常奖赏贿赂类的行为习惯,包括言语,也包括行动,看似是一件件小事,可表现出来的是成年人自我感觉的绝对优越感,还有不尊重孩子。

惩罚类的行为就更是如此了。当我们因为暴怒而惩罚或者打骂孩子,这时需要对自己诚实,承认惩罚及打骂的行为实际是为了缓和或掩饰自己的挫败感。

不要自欺欺人地说惩罚打骂孩子是“为了孩子好”。况且现在的孩子宁可受到惩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惩罚只能给父母带来期望的短期效果,帮孩子发展出更强烈的反抗和挑战。

所以,奖赏孩子和惩罚孩子都一样,对孩子的人生观都是弊大于利,这两种行为都缺乏尊重。

我们会对下级的好行为进行奖赏,而在相互平等和尊重的关系中,人们做完一件事情,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需要被完成。

既然对孩子既不应该采用奖赏行为,更不应该采用惩罚方式,那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呢?试想如果妈妈忘了烤箱里的蛋糕,会发生什么?

根据正常逻辑,蛋糕会烤焦,这是她健忘的自然结果。如果我们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我们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真实和诚实的学习机会。

这就是传说中的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后果!自然结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比如:不吃饭会饿。

逻辑后果需要大人的介入,并提供后果的选择,例如拿着喷水枪对着人喷,喷水枪就会被没收。

     

     吃是一种权利

妈妈在教一岁的孩子用杯子喝牛奶,而不是用奶瓶。她把孩子放在腿上,孩子喝了一口,把杯子推开了。

“你看那只小鸟”,妈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一看,妈妈立刻把杯子又放在孩子的嘴唇上。

每次孩子推开杯子,妈妈就找别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推开前用杯子喝一点。

其实妈妈可以像平时一样,把孩子放进餐椅,发自内心地相信孩子会对用杯子有兴趣,愿意学,也能学会。

用这种从容轻松、信任的态度,帮助孩子掌握这个新技能,不用过分担心。

每天吃东西的时候,妈妈不用奶瓶,而是把装牛奶的杯子和其他东西摆在一起,不用专门哄劝,也不用过分强调。

很快孩子就能学会,她不会故意不用杯子,而让自己饿着或渴着的。

妈妈每天都要追着孩子让他准时吃早饭,妈妈可以告诉孩子让他自己负责。准时过来吃早饭是孩子自己的事,否则就得饿着肚子上学。

妈妈不能用唠叨改变孩子的行为,那样会让他变成“妈妈的聋子”,运用合理自然后果更好些。

对于孩子吃饭的问题,要放轻松一点,除非个别孩子因为身体不适等原因不吃饭,很多孩子是不会不吃饭的,当然一日三餐有吃得多的时候,也有吃得少的时候,这都是正常现象。

当我们用大半个小时,或者一两个小时准备了丰盛大餐,孩子吃都不吃,看都不看时,我们会挖空心思地去寻找方法,让孩子多吃几口,这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吃不吃饭,吃多吃少,想吃什么也是孩子自己的权利,不能因为我们一厢情愿地做了一些事,就想让孩子全部买单,全部吃掉。

就像《绝望的主妇》中,女主角bree花了三个小时为一家人准备了丰盛健康晚餐,孩子并不喜欢,却羡慕领居家吃着罐头食品。

健康的确很重要很重要,但不必要日日顿顿为了追求健康,而严格限制家人的饮食,也许可以适时的让孩子自己选择吃什么呢。

     

     允许吃与不吃

孩子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吃了几口饭,就对吃饭失去了兴趣,无聊地开始玩碗里的食物。

爸爸这时提醒她:“快吃呀,宝贝!快点吃你的晚饭。”孩子可爱地笑了一下,吃了一口又不吃了。

妈妈说:“宝贝,快点嚼,嚼了咽下去。你想成为一个健康高大的孩子对不对?”孩子使劲嚼了几口……然后整顿饭都在爸爸妈妈不停的哄劝中进行。

很显然这个孩子不吃饭的目的,就是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吃东西以维持生命,这是人类的本能。当孩子吃饭出现问题,一定是父母的方式出了问题。

吃东西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少管孩子的闲事。引导孩子正常吃饭的最佳方法,就是“允许”他吃饭。

如果他拒绝吃饭,父母应保持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完全避免说教。大家都吃完饭以后,就正常收拾。到了下一顿饭的时候正常开饭。

如果孩子依旧拖拖拉拉,还是不用说教,只是保持友好和善的氛围,这个态度暗示:“如果你想吃,这里就有饭。如果你不吃,说明你不饿。”

如果孩子拿着食物玩,就把食物静静地收走。不用恐吓惩罚,也不用奖赏贿赂(比如说吃完饭就可以吃甜点)。孩子可能会在一个小时后抱怨肚子饿,要求吃饼干或喝牛奶。

这时爸爸妈妈可以友好地回答:“肚子饿,真是抱歉,咱们晚饭六点开始。要等那么久才有东西吃,真糟糕呀。”

不论孩子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可怜,都要让她饿着,因为这是不吃东西的自然结果。

如果因为不吃饭就打孩子,给孩子带来的是痛苦的惩罚,因为这里面有父母的强迫和干涉。饥饿带来的不舒服不是大人强加的,而是不吃饭造成的。

每次回父母家的时候,侄子侄女时有会过来吃饭,我发现整顿饭下来,整个饭桌都在围绕吃饭问题。

“吃呀,吃呀,怎么不吃饭啊,怎么就喝那么一点粥,多吃菜,怎么一点菜都不吃啊,我给你夹碗里,快点吃……”

从那时候起,我就对让孩子吃饭有一种莫名的恐惧,那哪里是在吃饭,享受美食啊,简直是战场啊,一方辛辛苦苦地追着逼着让吃饭,一方百般不情愿地把饭菜嚼在嘴里。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有提及,如果想让孩子做什么,就去诱惑他,如果想让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

吃饭就是这样子,一方越是当成任务般地让“吃吃吃”,另一方越会本能的排斥,严重的还会厌食。

所以对于孩子吃饭莫不如抱着“爱吃不吃,爱吃多少吃多少”的态度,这样好像更能保证孩子的正常饮食健康呢。

     

     想让孩子做什么就去诱惑他,

想让孩子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做什么事,应该恰当地对孩子这方面给予诱惑、给予赞赏,如果想让孩子不做什么就去强迫他吧。

关于吃饭,不要强迫孩子吃不喜欢吃的食物,比如说不要对爱吃肉而不爱吃菜的孩子说,“如果不把菜吃了,就不给你吃肉”,这样的话只能让他更讨厌吃菜。

不妨把话反过来说,“必须吃完肉才给你吃菜”,这样倒可能刺激他对菜的兴趣。

当孩子表现出不爱吃饭或不爱吃某种东西时,千万不要说出这件事,更不要因此教训他,也不要急于找替代品。

就装作不知道,该让他吃什么,就把什么东西拿来。父母只负责端上来营养丰富的饭菜,然后就只管自己享受这顿美食就好了。

看着父母吃得那么香甜可口,孩子也会受影响。作为父母甚至可以找机会用语言暗示孩子很喜欢吃这个。

比如当着不爱喝牛奶的孩子的面对别人说:“我孩子什么都爱吃,不挑食,一口气可以喝下一大杯牛奶。

有多少人因为孩子不好好吃饭,顿顿追着喂,甚至跟孩子在吃饭的问题上谈条件。

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先生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下东西?主要原因是喜欢催逼孩子吃饭的父母也不少。”

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在这个问题上过于强迫孩子了。

吃是人的一种天性,怎么可能需要费那么大力气去让孩子张嘴呢?

在吃饭问题上,父母干涉越多,越逼迫孩子吃饭,就会进一步破坏孩子的食欲。事情就会变糟,甚至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厌食症状。

如何让孩子有正常的食欲?其实很简单,不强迫,顺其自然。孩子某一天胃口大开,什么都想吃,某一天却什么都不想吃,这都正常。

作为父母要做的是,注意食品的营养搭配,把应该给孩子吃的东西拿上桌子,但他吃哪一种、吃多少只是自己的事。

吃多了不表扬,吃少了不批评。类似的策略也适用在孩子以后考试中,“考好了不奖励,考差了不批评”。

这样做会使孩子在吃饭中、在学习中没有压力,更能坦然面对吃饭、考试,从长远看更有益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进步。

关于吃饭,不要在各种食物间画杠杠,不能说这个有营养要多吃,那个没营养要少吃。拿上桌的食品就要允许孩子自己选择。

另外,经常喂饭会影响孩子的食欲,而且影响儿童手部技能和肢体技能的发育。让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喂。

孩子从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饭,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给孩子喂饭上,只需用在收拾被孩子弄下的“烂摊子”上就可以了。

女儿从一岁左右就喜欢自己吃饭,手抓,勺子齐上阵,吃到嘴里就是王道,事后打扫战场就好😄

     

      逻辑后果与惩罚

孩子上学时经常忘记带午饭。每次妈妈发现了,就会赶快把午饭送到学校,并且厉声责备孩子忘性大,害自己为了给他送饭多跑一趟。

一个人忘记带午饭的自然结果是什么?他会挨饿。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她不再认为让他记得带午饭是她的责任。

如果孩子又忘了,妈妈可以不理他的抱怨,可以平静地回答:“你忘了带午饭,我也觉得很惋惜。”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妈妈加上这样一句“也许这样会给你一个教训”,她立刻把自然结果变成了惩罚。

当孩子拖拖拉拉不吃饭时,妈妈不高兴地对孩子说:快点吃午饭,如果不吃,你知道到不了晚饭的时候你就会肚子饿,而两顿饭之间是没有东西吃的。你不想饿肚子,对不对?”

这不是合理的逻辑后果,依然是惩罚,孩子受到的是“饥饿的恐吓”。妈妈还是对孩子吃饭高度关注,只不过用不像以前那样引人注意的方式表达而已。

他们仍然想强迫孩子吃饭。孩子仍然可能拒绝吃饭,这个问题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父母发自内心地不在意孩子吃饭。吃饭是孩子个人的事情,他可以自己解决。

他可以选择吃或不吃,他可能会饿或不饿,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放手让孩子自己承担这些后果。

采用“合理的逻辑后果”这个方法的真谛,在于父母如何运用。父母要在这件事情上放手,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这个结果发生。

这个结果有两种可能,带来不同的意义:不吃饭的自然结果是饥饿和不舒服,而吃饱饭的自然结果是满足和舒服。

“让孩子挨饿”这个想法,对很多父母来说很可怕。当然,挨饿的滋味很不好受。

但是偶尔少吃一顿饭,不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伤害,而挨饿的滋味却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正常吃饭,还能减少比挨饿滋味更糟糕的战争和摩擦。

很多人可能会想,父母得多么狠心,才会让孩子挨饿呢,可是有很多父母却为了让孩子吃饭打骂批评孩子。

为什么父母打骂批评孩子的时候,不会因为孩子的疼痛而不安或懊恼、反而会为孩子因自己的行为而体验饥饿忧心?

表面上看起来,父母深信给孩子提供食物是自己的重大责任,看着孩子挨饿而什么都不做,这就不是好父母。然而,我们对吃过分注重,对孩子瘦弱和健康焦虑不安,通常都是面具。

父母可能选择相信自己这么做是出于责任感,而事实上这是在掩饰控制孩子的想法。“我的孩子应该按照我的想法吃东西。”很多父母受到这种控制欲的驱使,孩子就是为了反抗这样的控制权。

其实这些理论完全改变甚至颠覆了我对孩子吃饭方面的认识,所以现在对于女儿吃饭问题上也基本上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

一开始我也会坚持着让女儿多吃一口,“来,吃一口,再吃一口吧……”,现在只要女儿自己不想吃了,那就不吃了,哪怕只是吃了几口她就把碗推到一边。

大人也会有时胃口大开吃得多一些,有时根本不想吃饭,没有必要强迫小孩子做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日日顿顿胃口大好也不太现实。

当女儿吃得少的时候,我也会忧心忡忡,可是我会时刻告诉自己,“少干预、少干预、少干预”,小孩子很聪明,不会饿到自己的。

一个人从出生就具备了让自己吃饱喝足的本能,哪里需要人为干涉,干涉太多反而不好呢。

这种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后果方式也可以用在早上叫孩子起床上学上。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个闹钟,向他们说明不再负责叫他们起床和准时送他们到校。

妈妈不再催促孩子,放手尊重孩子,如果他们拖延或者忘记课本或作业也不介意。

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只是多想一下,然后那个合理的自然结果自己就出现了。我们只需要问自己:

“如果我不插手,会发生什么?”没做作业,老师会生气;玩具坏了,就没的玩;衣服不放进洗衣机就不会被洗等等。

那么什么时候我们不管,什么时候我们该管呢?比如说不吃饭的自然后果是肚子饿,孩子的衣服不放进衣服篓就不会被洗,我们可以接受这样的结果。

但是有些时候,关系到孩子生命危险,我们需要用强力;还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借由体力优势维持规则。

     

     安排不良行为的合理后果

三岁的孩子在院子里玩的时候,经常不顾来往车辆跑到马路上去。妈妈需要时时刻刻盯着她,把她抱回来。妈妈为此说过她,打过屁股,都不见效。

孩子的这个行为会有什么自然合理的后果?当然,我们不能任由孩子在马路上玩而被车撞到,这个自然结果我们不能接受。

所以,我们可以安排这种不良行为的后果。

第一次跑到马路上玩,妈妈可以镇静温柔地抱着孩子,问她“愿不愿意留在院子里玩”。

如果她第二次又跑到马路上,妈妈可以把她抱起来,进到房子里:“既然你不想在院子里玩,那就在屋子里面玩。等你准备好在院子里玩,我们可以再试试看。”

当妈妈把孩子从外面抱进屋里时,不能有生气或控制的企图。孩子一旦表示愿意再试一次,就可以到院子里去玩。

如果她又跑到马路上,就会给带回屋子里,不能出去。经常给孩子第二次机会非常重要,这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还有机会,也能感受到妈妈对他们和他们的学习能力有信心。

孩子被带回到屋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在马路上玩,可能会反抗。这时候,妈妈要保持冷静和耐心,对孩子的反抗不做回应,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正确地和坚持使用合理后果,会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能够令人惊讶地减少和孩子之间的摩擦,增进家庭和谐。孩子能够很快看到这些后果的合理性,通常会非常配合,毫无怨言地欣然接受。

有时候,通过和孩子讨论,征询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假如父母和孩子陷入“权力之争”,就会让后果变成了惩罚,丧失了效果。

我们要保持觉察,需要经常提醒自己:“我没有权利惩罚一个和我享有同等地位的人,我有责任引导我的孩子。

我没有权利强迫他人接受我的意愿,我有义务不对他人的过分要求妥协。

当我们搞不清是否是权力之争时,我们可以问自己:“在这件事中,我个人的好处是什么?”然而,有很多父母借这个问题自欺欺人,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

我们确定吗?问问自己,这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维护我们自己的威望?如果孩子顺从,我们是不是得到了个人心理的满足?

希望别人都能看到我们的孩子很听我们的话?我们是不是希望自己得到“好家长”或“成功家长”的名号?我们是不是在寻求对孩子的主导权?

另外一个判断是否是权力之争的线索,是看结果。尽管我们对孩子训练了很多,孩子是不是仍然有同样的行为?孩子有没有反抗行为?我们生气吗?愤怒吗?

第三个线索是我们的语气,这是个非常准确的观察点。我们的语气是强硬的、怒气冲冲的还是苛求的?坚定的语气应该是沉着、平静、踏实的,而权力之争的语气则是言辞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愤怒。

父母要明白当时的环境需求是什么,并且为顺应环境需求而努力,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想法。了解、鼓励、合理后果、相互尊重、尊重规律、赢得合作,这些都是解决权力之争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坚持我们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们要改变孩子做什么。父母要不断提醒自己:“我真心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或者控制他们。

就像我们可以尝试书中给出的种种方法,但不能预设或强求孩子合作一样。孩子不能被强迫,只有我赢得他的心才能合作。

     


写在最后的话

为什么把三本书中的这部分读书笔记单独整理出来呢,因为这部分对我而言或者很实用,或者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认知。

再就是吃喝拉撒睡谁都躲不开,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可以很容易地独立完成,可是小宝宝却需要大人的引导与帮助,而我想与女儿心情放松愉悦地走完这个引导帮助幼儿吃喝拉撒睡之路。

还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时候孩子不吃饭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比如说感冒发烧,比如说疱疹性咽峡炎。

前一段时间女儿得疱疹性咽峡炎那一周,明显食欲不佳,体重也瘦了一斤,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护理,必要时就医。

还有的时候孩子出现吃饭问题,可能是因为大人做饭不符合孩子的胃口喜好,有个孩子一岁半了,父母不知从哪听信谣言,说孩子只能喝汤水。

就天天让孩子喝各种青菜煮水,水果煮水,然后就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饭,胃口差,这种情况想胃口好也太难了吧。

还有的让孩子顿顿吃米粉,温水一兑就可以吃,简单快捷,可是如此天天米粉,即使是山珍海味也早吃腻了吧。

也许你是个大厨级别父母,那孩子就太幸福了,也许你像我一样不擅厨艺,可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适当的准备一些不一样的饭菜还是很容易的。

让孩子不同的饭菜种类轮着吃,并适时补充进来未曾尝试过的水果蔬菜,再为孩子准备两个看着就想吃饭的饭碗,这些应该都不太难,这些都是只要用心就能做好的事情。

至于吃不吃,吃多少的事情就全权交付给孩子吧,该是谁的权利就归还于谁。让自己吃饱喝足,不被饿着,这是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具备的本能。

依然记得女儿刚出生后被搂在怀里,她的小嘴在胸前找乳头的样子,以及找到乳头满足的吮吸的模样。

吃饭,这明明就是一种生存本能啊,怎么会变成问题呢,原因应该就在于我们哪里做得不对不好,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我解决孩子吃饭的种种问题。

—读《孩子:挑战》、

《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

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笔记

分享给大家,也分享给自己~~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惩罚,是最无效的教育方式!
孩子犯错≠成长有问题
孙云晓:对儿童实施惩戒教育的原则与具体方法
如何惩罚孩子更有意义
有效果的“惩罚”是这样子的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七:王晶,重视女儿情商培养的成功母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