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掌阅盖州观天下|千载诗书城

千载诗书城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人以文名,城以人兴。盖州,自古以来儒学昌盛,蔚然成风;自金、明时始,盖州进士、举人、生员、贡士等层出不穷。明清以来,许多名家大儒纷纷在此聚徒讲学,书院、学堂盛行一时,开启盖州古代教育之先河;既有千年古城、才子之乡、进士之城,文风千年浩荡,被誉为“千载诗书城”。

一方山水滋养一方人。曾经,那些闪耀的名字给以这方山水根基和血脉,让这方山水变得熠熠生辉。

——题记

当你踏上这片土地时,将立刻被这里浓郁的文化气息所包围,当你走近时,又将被其中无尽的意蕴所吸引,让人不由自主细细品读,体验。

想找个兴趣相投的人?来Soul遇见青春与活力!
广告 前往应用市场下载
关闭

“盖州作为一座千年古城,一直对孔子儒家思想很重视。”盖州古代素来注重教育,人才辈出,有“文献之邦”的美誉。城内最宏丽精美的建筑不是官衙公廨,亦非富第豪宅,而是学校县学。

县学又称儒学,因古代教育以儒家为正统,故名。而县学又和古代教育家孔子庙合二为一,又称孔庙。孔庙与关岳庙(武庙)相对应,俗称文庙。史料记载,辽开泰元年(公元1012年)十二月,位于盖州的“归州居民由新罗迁入,未习文字,语言不通,请设学以教。”辽政权同意于归州设州学。辽道宗清宁元年(公元1055年)十二月诏:“设学养士,置博士、助教各一人”。金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金政权在诸路设女真府学、府州学22所,“以新进士为教授,盖州置女真州学。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盖州卫指挥吴立、张良佐主持兴建盖州卫学,座落在城内东南角。设教授、训导各一员。效仿周制,以六德、六艺训迪学生。”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盖州卫儒学置教授1员,训导4员。

崇文重教的儒家文化是这里的核心。千百年来盖州人耕读传家、诗书济世,滋养孕育了代代如玉君子。

“江山代有才人出”,据史料记载金、明、清时期盖州籍进士有二十八位。金朝统治者注重推崇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和完善科举考试。盖州作为金国重镇,在此历史时期文化发展达到高峰,先后有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的刘仲尹、王遵古,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的王庭筠、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辰州(盖州)女真人的乌库喱仲温、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女真人的完颜闾山、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辰州(盖州)按春猛安的温迪罕达,庞铸等等七人开创了盖州有记载的进士先河。其中以金朝文学家刘仲尹最为有名。刘仲尹,字致居,号龙山。盖州人,后徙沃州(今河北赵县),一说辽阳人。家世豪富,勤奋好学。海陵炀王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进士。历官潞州节度副使,后召为都水监丞。所著《龙山集》,元好问在《中州集》卷三刘仲尹小传中说,曾于仲尹外孙李钦叔处见其原本,但久佚。其诗现存近30首,词10多首,并收入元好问编《中州集》及《中州乐府》中。

在明朝辽东的72位进士中,盖州卫籍有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陈鉴中殿试一甲二名(榜眼)之外,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的高润,万历十年(公元1587年)的张祺中三人,以陈鉴为佼佼者。

陈鉴,字贞明,另字缉熙,号方庵、芳庵、心远楼。祖籍长州(今苏州),其父陈润谪盖州,遂家焉。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一甲第二名(榜眼)进士及第,是自科举取士到清末废除科举,辽东(东北地区)考取功名最高者。陈鉴自幼刻苦读书,自学成才,收藏许多古书、书法、名画和器物。他是洁身自好、多才多艺的学者和官吏。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与高润(或高闰)出使朝鲜,与朝鲜大臣有唱和,集成《丁丑皇华集》。擅诗文史籍,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在成化初年修成的《英宗实录》中,收有他著的《方庵集》、《皇华集》。陈鉴登进士第后,授翰林院编修,景泰(公元1450年~1456年)中充讲官、进史官修撰,天顺(公元1457年~1464年)初年进侍讲学士,官至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官终礼部侍郎。陈鉴一生虽官不过三品,但却以洁身自好、学富五车而受世人尊崇。著有《介庵集》,今不传。

盖州地区发达的经济促成了文化繁盛,使得文教昌盛具备良好的文化氛围;而吟咏有格,文化纷呈异彩的盛行,又进一步巩固了盖州地区的文化优势。

官学,隶属官府,故又有学署之称。官学到明清时期,自中央到地方有国子监、府学、州学、县学几级。县学即儒学,同官县学署的县学都是设在文庙——即孔庙或称为夫子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清代县的治所多建有文庙,人行至此,要武官下马,文官下轿,以示尊崇。《盖平县乡土志》说:“文庙,在城内东南隅,清康熙间知县郭运昭建,东有文昌宫;道光六年知县潘彭年建,历有修葺,洎光绪甲午中日一役,庙庭蹂躏,士绅秦爱堂等募资修复;至庚子乱,庙宇摧残,视前加倍,经举人王郁云提倡重修,秦爱堂募捐东钱五千缗,张震清助捐东钱壹万缗,始复旧日规模云。”可见,文庙一直是得到世人关注的。

晨钟暮鼓中,文庙里书声琅琅,前来崇学拜谒的文人络绎不绝。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奉天学政茹棻在《盖平县学建立尊经阁碑记》中记载:“盖邑……至我朝改设县治。城之东南隅建立文庙,其旁为明伦堂。设训导一员,董率诸生春秋礼事,以其暇日读书习礼其中,盖彬彬乎其盛矣。顾奉天各学,向未颁发书籍,是以尊经阁尚缺焉。未讲己巳之秋,予为沥情,奏请蒙恩俞允。邑宰王君景舆莅任数年,庶政修举。爰率绅士等鸠工庀材,共襄盛典。兼以文昌之神,今制春秋享祀典礼,加隆于尊经阁之前,创建专祠,翼以魁星、朱衣二楼,轮焉奂焉,亦同时落成。夫士子藏修游息,将以身心性命之学,共相砥砺,固不汲汲于闻达,然语有之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家修廷献,理本相通,事有必至。今功令以帖括,课士、名臣、大儒,皆由此途以出,是宜有神焉司之。皇上特重文昌之祀,俾士子经明而行修,行修而名立。上之所求,下之所习,如响斯应,明体达用之实,与学校相表里。”从盖州现存的一些古碑记、文献中依稀可以看到文人的足迹,学宫、文庙、学校的记述很多,说明教育在盖州古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据《重修圣庙碑记》、《重修文庙记》、《盖平士林纪念碑》、《盖平县学建立尊经阁碑记》、《盖平中学校落成记》等都记载了“学校兴益臻发达”。自明清以来,盖州就出现了大量的私塾、县学、书院,这些教育机构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儒家文化与思想。崇文兴教的氛围培育了大量的儒学人才,也使儒家的文化核心深入到寻常百姓家。

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的罗文瑜,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的张文卿,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的于宗瑛,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焦和生,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的孙滏酉,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的姚熊飞,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的刘珩、王衷亮、巴从周;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的秦聚奎、冯果祥、李枫林;同治元年(公元1862 年)的王嘉安,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的吴精一;光绪三年(公元1876年)的曲福绶,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的阿拉舒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的秦瑞珍,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的陈保谦等18人均考中进士。

盖州文教繁盛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书藏古今”,也就是书院育人的盛行。

盖州的辰州书院始建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时任知县姚承恩(天津人)关心文化,重视教育,与邑绅马绍伯,丁文浚,范显耀,通过倡捐办法,集资建院,大文昌宫后(今盖州一中附近)购民房改建而成。

书院是私学。它有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完善。书院三大功能是讲学、藏书、祭祀。盖州的“辰州书院”是辽东有影响的书院。据民国十九年《县志》载:“辰州书院,清道光季年知县姚承恩同邑绅、贡生马绍伯、举人丁文浚、生员范显耀倡捐于文昌宫后,购置民房改建,正房七间,东厢二间,西厢三间。又于尊经阁两旁各建耳房三间、西厢三间、大门一间、夫役宿舍二间,咸丰元年告成。颜曰“辰州书院”,设山长一人,董事及讲师若干。受任者皆为县中名流,张景福、于天墀、王郁云等都曾任过辰州书院山长。门德兴、郭允庆、金毓奎等任过董事。《苏武歌》作者蒋荫棠,应聘为书院讲师时,学生闻之,纷至沓来,生徒之中多有成就。凡生童入院肄业者每月三课,评定名次。及停止科举,此制亦废。光绪三十二年,改设简易师范,后改县中学……”。此时的辰州书院,它已发展成为一处真正为治学之士提供就学机会、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机构。

辰州书院自创办以后,生童纷至,读书之声日不绝耳。每月授课三次,评定名次,平时由生童自学。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知县何守谦(广东人,进士)对书院颇为关注,每值生童月课,悉心品题,多所指导,为当时知识界所称颂。直至清末,由于兴办学校,书院废止,但辰州书院创办有近60年的历史,为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造就大批文人雅士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

清朝盖平县籍通过科举、混合科举、加恩科举进入仕途的有举人40人(含学校奖励举人8人)、贡士7人、恩贡24人、拔贡15人、副贡3人、岁贡72人、优贡5人、留学毕业生24人、高等及高级学校毕业生111人,另有考取生员(秀才)354人。

新式教育的学校叫学堂。科举变学堂是社会变革催生的新事物。1905年9月2日,清廷下诏废除延续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以现代学校而代之。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盖平县志》记载:“师范学堂一处,在城内第四区文庙东书院故地;师范传习所一处,在城内第一区;高等小学堂一处,在城内第三区;八旗官立小学堂一处,在城南关第一区;城内初等小学堂三处,一在第一区,一在第二区,一在第四区;城东关初等小学堂一处,在第六区;城外八十八区各有公立初等小学堂一处,各区内专立者共五十六处”。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走进盖州,但闻书香从古而来。盖平县立初级中学小木楼位于盖州市新兴社区气象里第一高级中学院内。该木楼建于1926年,坐北朝南,为二层歇山式青砖红瓦小木楼,现改成8间,建筑东西长46.8米,南北宽9.9米,建筑面积为463.32平方米,檐高8.17米,南北墙面通体建有13个墙垛,建筑前立有13根木制四楞檐柱,柱下有亚腰柱础石,建筑东西两侧建有通其上的楼梯,东西两侧的马头墙开有通上的拱形门洞。学校创建初期(1910-1923年)。据《盖平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将当时盖平县辰州书院改为盖平县简易师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简易师范内设两个初中班,有学生121人,校长李钰相(举人),此为盖平县中学创建之始,即今盖州市第一高级中学的源头。

盖州古城天人集力。民国时期,盖平四大画家草猴子(曹志敏)、王菊花(王相屏)、宋蝈蝈(宋炳奎)、丁牡丹(丁会营),他们个个笔下生花会,画风质朴淳厚,老辣苍劲;民国期间蒋荫棠,王晓岚、刘化民的诗词;当代中国魏法一代宗师沈延毅的书法……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为今天铺就了坚固的基石,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源流,盖州兼容开放的气度,将得到更加生动的展现。

古邑书香韵犹存,古城新韵述光阴。走过近百年沧桑的小木楼,藏身于熙熙攘攘的老城之中,像一个风霜浸染的老人,无声讲述着日月更迭、历史变迁。小木楼书院的存在,正是盖州自古崇文重教的重要体现。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盖州人民锐意进取,奋力前行;越是社会经济繁荣兴盛之地,越是有条件发展文化、孕育人才。在近现代,盖州也是人才辈出的灵秀之地。近百年的历史造就了无数英才,著名书法家沈延毅先生、中日友协会长孙平化先生、辽宁省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吕公眉先生、最早兼该校校长的罗长维烈士(兼县长)、血洒山西的穆岳烈士、爱国诗文家花喜露烈士、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陈小白先生、霍广耀和宋绪伦两位少将、刘继国等都是该校校友,中国男女排主力王海川和王丽娜都是该校体校选送的体育精英。据统计,盖州第一高中自1910年建校以来,进入清华、北大的佼佼者就有60余人。

古老的盖州焕发了青春,开放的盖州迎来了盛世。盖州是皮影戏和辽南高跷秧歌的发源地,皮影艺术和盖州秧歌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辽南戏被定为“辽剧”,是辽宁省唯一地方剧种,代表辽宁戏剧在上海世博会演出。如今,盖州代有人杰,史不绝书,名流荟萃,歆动中外,詹建俊、冯大中、郑庚满、高显惠、于绩伟、蒋涛等更是才华横溢,秉笔纵横,引领着“中国书法之乡”和“中国诗词之乡”,延续了辉煌。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座城承载千年文化基因。如今,盖州正在加强文化建设,提倡以文化滋养城市,这种气度和胸襟至今仍存在于这座城市,流淌在这座城人的血液里。

盖州是一座回不去,却一直存在于梦里的城。文化散落于古城的每一个角落,文化支撑着我们独领风骚的古城底色。千年过后,这座古城因岁月的积淀,变得更有神韵,变了的是时代,不变的是那繁华、包容与开放。文化,一直存活在我们的基因里,一直浸透在我们的血脉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惠州哪个朝代“学霸”最多?答案是……
状元之乡话临桂
云南明清两代文进士的地区分布及原因
海南万宁:千年文脉润万州
三、明代夷陵
《文化安顺》2017年第51期(总155期) 史话沧桑 明清科举与安顺举人、进士及其它(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