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徵明《赤壁赋》的文字对错关乎作品真伪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成文于1082年,其影响远远跨越文学史,历代书画家以之为题进行创作,持久不衰,明代的文徵明更是钟爱有加。

通过整理《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文徵明名下的作品,发现与《赤壁赋》相关的存世公藏作品,大约还有17件(见13版附表1),其时间跨度,最早写于61岁,最晚为89岁。海外因为条件所限,暂时无法录入。

文徵明生命的最后两年,作品屈指可数,但是,目前已经露面的89岁高龄创作的《赤壁赋》,竟然还有数件真迹存世:

1、《后赤壁书画》,书画合璧,上博藏。

2、《赤壁赋书画合卷》,书画合璧,过云楼藏。

3、《赤壁赋》书法册,曾为清宫旧藏,今存台北故宫。此册由卷装改成,署“嘉靖戊午冬十一月廿日”,丢失两行,连名款在内共缺十九字。其时间与上博《后》卷相近,离文氏离世大约一百多天。

4、《后赤壁赋》,十二开,上博藏,未见大图,真伪无法判断。

5、还有一件书法册页,曾经民国珂罗版印刷,留有拓本,书于戊午二月,“食”上脱“共”字,原作至今不知去处。

审读四件《赤壁赋》之后,发现文徵明均写成“凭虚……”,“……共食”(图1、图2)。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看到的《赤壁赋》刻本均为“冯”、“适”。明代祝枝山、徐渭、周天球、董其昌都是这么书写,即便现行的高中课文版本也仍然如此。

按古汉语词义,“冯”同“凭”,而“食”与“适”则差别太大。

如果单独出现在某件作品,说是笔误,或许说得过去,但同时出现于89岁的四件作品,从常理分析,显然不太可能。

难道文徵明出笔硬伤?

吴门的文化圈,不唯限于诗词、书画的创作,也注重收藏鉴赏,这个雅好自沈周开始,蔓延友生,文徵明接棒画坛领袖后,也俨然成为吴门鉴赏巨眼,苏轼《赤壁赋》的原始底本,便是文氏的重要藏品。此作又经项墨林递藏,至清入宫,存储御书房,现存台北故宫,为学界公认的苏轼真迹。卷后有文徵明、董其昌二人题跋。苏轼原作前段缺36字,由文徵明八十九岁补书。这些现状,说明重装是在文家收藏期间进行,“戊午至日”仅是裱后的题写时间,此作或早入文家,因残缺太甚,不敢贸然修补。特别重要的是,苏轼的原作呈现“共食”和“凭虚”字样(图3)。

查阅相关文献,清李承渊《古文辞类纂》记:“明人娄子柔曰:佛经有“风为耳之所食,色为目之所食”语,东坡盖用佛典云。” 至此,词义大明,《赤壁赋》前文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也源于此典。

元初的时候,赵孟頫所写的《赤壁赋》,至今也留存两件,行书卷“子昂为岳上人书大德三年十一月晦日”,其时赵孟頫46岁,“食”“凭”全对;而行书册书于48岁,“食”无误,但“凭”写成“冯”(图4),根据古汉语,应为无误。

到了明中叶,文徵明在得到苏轼原作前,则与赵孟頫46岁所书相反,“食”错,“凭”正。而文氏友生如祝枝山和周天球等,二字全变,以至于后来的董其昌、何绍基等明清大家都一直沿用了这个谬误。可见,这个谬误是逐字渐变的。

文徵明在76岁时,以小楷书写《前后赤壁赋》,仍用“适”字,此作今存拓本(见江西美术出版社《文徵明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图5),但是,对于正确使用哪字,文徵明开始迷茫和纠结,并坦露在其后跋:

偶与友人陈伯慧语及,为书一过,其□□□子之所共食,旧多作适,余从亲笔改定。按《左传》:食,消也。坡集中有答人问食字之义,云:如食邑之食,尤言享也。而朱文公又言:《史书》食、邑字,于此不同,未知孰是。

寥寥数语,传递了两个重要信息:

一、文徵明所见的同时代或之前的版本,都是“适”字。综合典籍,不知哪个版本正确;

二、文徵明在嘉靖乙巳年,即76岁的时候,还没见到苏轼的真迹。

因此,确定文氏改“适”为“食”的年份,便可推断其收藏苏轼原文的大致时间。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只要掌握具有年序的真迹数据链便可。但是,国内公藏机构的真迹,前后时序断续,数据乏陈,显然缺少说服力。所幸的是,近年陆续出现的私藏真迹,正好填补了公藏之不足。笔者汇总两方,按年份排序如下(见13版附表2)。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最晚至78岁,皆书“适”、“凭”。而公藏作品从83岁开始,便已沿用苏轼的正确写本(图6),值得欣慰的是,私藏的真迹,比公藏推前了两年。分别署款“嘉靖二十九年七月”,和“嘉靖辛亥二月十又八”,均为纸本册页,前者81岁(图7),后者82岁(图8)。

目前,虽欠缺79—80岁两年的真迹版本,但依据现有的作品,文徵明在81岁之后的写法,与苏轼原始底本相同,说明最晚在1550年,文徵明已得藏苏轼的《赤壁赋》原迹。

文徵明曾经十试不第,嘉靖二年(1523),因巡抚李充嗣举荐,才入京授翰林院待诏,编修国史。此仅为从九品的小官,不合文氏的文名、声望,与他的夙愿相去甚远。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与闲职的无聊,三次上疏,终于嘉靖五年(1526)十月南归故里,赋诗作画,悠游林泉。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有志当世”却又报国无门的无奈,或许让他更能理解苏轼《赤壁赋》语境和思想,这或可解释文徵明为什么在晚景时光,喜欢创作《赤壁赋》的真正动因。

因此,以现有公开的证据,以1550年为界,“凭”“食”二字是否用妥,是辨识文徵明书法真伪或年份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行书赤壁赋》,款题87岁(编号沪1-0580,图9),还有某拍卖出现的一个书画卷,89岁作(图10),均将“食”写成“适”而露出破绽,细看具体技法形态,比对文徵明同期的作品,相差甚远。前者如长蛇挂树,笔法单薄乏力,形态严重偏差,而后者明显用笔生硬刻意,结体拘谨局促,章法也明显松散,完全缺少文氏这个时期雍容博古的风貌,故疑伪。

晚年文徵明与其他书家,一正一谬,说明文徵明掌握并利用了原始信息,而友生误写,或基于文家把紧信息,藏品秘不示人相关。至于董其昌,虽然也为苏轼《赤壁赋》后跋,但其80岁的《赤壁赋卷》,仍不改谬误,似乎也可以理解,因为董其昌的真迹,写错字几乎是常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徵明《蹴踘图》及其他
仇英三幅《赤壁图》综述
明 文徵明 小楷作品《前后赤壁赋》多种写法
明四家 文徵明 赤壁賦 书法长卷 真迹, 乾隆"石渠宝笈",庞莱臣 旧藏
现代书画鉴定史上的争议之作
回望2018,古书画圈的三大地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