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0年代最火爆的外国电影(图).
 
 
 
 
 
 
 
 
 
 
 
            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中国内陆的电影银幕上人们只能够看到一些友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作品.而好来坞电影对中国广大的电影观众来讲与其说犹如尘封的记忆倒不如说是尚不为人所知更恰当,因为好来坞电影对中国人的影响永远停留在了20世纪40年代,停留在了老一代电影观众遥远而模糊的记忆之中...
            下面介绍一下,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在中国电影观众中产生过巨大影响的部分外国电影.
            朝鲜电影曾经在70年代的中国大陆火爆异常.诸如<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鲜花盛开的村庄><摘苹果的时候><火车司机的儿子><看不见的战线><原形毕露>等电影在70年代的中国大陆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曾经让亿万观众洒下热泪;<火车司机的儿子>则成为了那个时代无数少年儿童的偶像;<看不见的战线>则具有悬疑片的感觉-"老狐狸"的阴险不知道"吓坏了"多少小观众呢.与其他朝鲜电影相比<一个护士的故事><南江村的妇女>则影响要相对小一些.
             阿尔巴尼亚当时是咱们最铁的"哥们",电影<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也曾经在中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而<山鹰之歌><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战斗的道路>则在影响力上要略逊一些.
            罗马尼亚因为与中国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谊,他们的电影成为了中国人70年代接触最多的欧洲电影.<橡树,十万火急><沸腾的生活><多瑙河之波><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复仇><最后一颗子弹>都有很大的影响.而<爆炸><勇敢的米哈依><斯特凡大公><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达基亚人>尽管也都是不错的影片,但在全国来讲则影响要小些,<神秘的黄玫瑰>虽然也有一定影响却是80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国的.
            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虽然都在中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因为中国与南斯拉夫之间的政治关系问题,他们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时都已经是70年代末了,比两部电影在本国的热映已经晚了近十年.但这两部影片仍旧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精彩的表演以及不同于以往那些电影的新鲜感而赢得了无数中国影迷的青睐.从此以后"瓦尔特"与高仓健一起成为了文革后中国无数青少年崇拜和仿效的男子汉形象."瓦尔特拳"一时间也成为了都市流行的新词汇.
            印度电影<流浪者>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连片中的插曲"流浪者之歌"(也叫"拉兹之歌")也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传唱的地步.另外<大篷车>也以它浓郁的印度风情和欢快的歌舞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打动了亿万中国观众.
            日本电影也在70年代末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以<望乡>为开始,日本电影在中国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电影<追捕>在中国观众中的影响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影片中的演员,正反面人物以及电影对白在中国也可谓脍炙人口,从影片在80年代巨大的影响力来看,<追捕>似乎更应该算作这个年代的电影吧.<追捕><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等日本影片使中野良子和高仓健成为了80年代中国青年追寻的偶像.紧接着,山口百惠也走进了中国观众的心.
 
            综合衡量,七十年代在中国最火爆的十部外国电影则是(不按顺序):
<卖花姑娘>
<金姬和银姬的命运>
<第八个是铜像>
<宁死不屈>
<多瑙河之波>
<橡树,十万火急>
<流浪者>
<追捕>
<桥>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和<列宁在十月>两部影片,因为早在五十年代就已在中国放映,70年代在中国仍然持续着它们的影响.对中国电影观众来说,它们的影响应该说不仅仅属于某一个年代吧.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缓和,从80年代开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两个人的车站><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新时期优秀的苏联影片重又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此外,墨西哥电影作为拉美国家电影的代表也来到了中国.<叶塞妮亚><冷酷的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刚刚走出封闭不久的中国观众诠释了什么是爱情.  
            70年代值得一提的还有难得一见的越南电影.<火>和<消息树>这两部电影都取材于抗美战争,但感觉上<火>有中国电影<地道战>的影子,倒是<消息树>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不少的新鲜感,这部电影的小儿书出了好几个版本也都极为畅销.
            感谢70和80年代国营体制下的电影低票价制度,它使得中国老百姓有机会和能力与电影艺术得以亲密接触.如果没有那段电影低票价的黄金岁月,大概中国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张艺谋和冯小刚了吧?想起来那是一段连学生和民工都喜欢没事就扎到电影院里面"体验艺术"的年月,我和我的同学不仅凡电影必看,而且,许多象<罗马假日>这样的优秀电影更是一看再看.记得本人创下的记录是<罗马假日>这部电影仅在电影院里就看了六遍!如果放在今天,估计能看上一遍也就不错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冯大导演还在不久前的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为现今电影的高票价极力地辩护哩...
            在香港的时候我特地留意了一下香港的电影票价,令人郁闷的是发现和北京深圳上海等内陆城市部分电影院的票价比较起来反倒还要便宜一点呢...所以,单单从电影票价这个层面来看,对老百姓来说(尤其是对青少年观众来说),现今中国的电影正处在一个何其黑暗而寒冷的年代!电影本是大众艺术,电影艺术离不开平民大众,可现实却是中国的老百姓被不合逻辑的高票价无情地挡在了电影院的门外,看电影已经越来越变成了富人的专利,即便对于都市白领来说都已成了十足的奢侈品.对于这一点,如果卢米埃尔兄弟知道以后不晓得会做出怎样的反映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0年代老影片
上海记忆│难忘的老电影
余华谈70年代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风靡中国
“瓦尔特”走了
朝鲜歌剧《卖花姑娘》最经典的4个片段
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国内观众很少看过的删减片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