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日临近,说一说古人是怎样读书的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大锤说史” 

感谢各位读者老爷的一路支持!虽然

名字不“BT”了,但是内容依旧“BT”!

今天是4月21日。再过两天,我们就要迎来4月23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世界读书日”。去年的这一天,大锤曾经推出过一期节目叫做《世界读书日,介绍一下书本的3000年进化史》,一年之后的今天,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大锤说史继续聊一聊这个主题,我们今年的读书日话题是,古人读书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说到古代人阅读,恐怕第一波映入列位读者听友脑海的印象,就是背,死记硬背的那个背。这个确实是古人比今人强出一大截的地方。

在古代文献中,历朝历代都有过目不忘的神童出现,比如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他在小的时候,只用了10天时间,就把《春秋》全文背下来了,号称无一字遗漏。《春秋》全文虽然不到两万字,不过因为文字简约,所以其实不是那么好背的。

当然,字数多的大部头作品,一样有能背诵的神人,比如有关于《史记》的故老相传,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时候,因为司马迁有过触怒汉武帝的事情,所以他也很担心《史记》成书之后的传世问题,那时候又没有印刷术,为了确保《史记》能够流传下去,司马迁除了写书抄书准备了几个版本之外,还让自己的女儿全文背诵了《史记》以防不测

列位,《史记》那可是130篇50万字的大书,就这样作为一个活体备份,让人给背了下来。这个传说也从另外一面说明了古人背诵能力强大的一个社会历史背景,那就是在古代,印刷术长期处于不发达的状态,一本书的成书是非常难得的,在古代相当长时间里,一个人一辈子恐怕接触的书也是屈指可数的,十分难得。

因为书太少,因此在读书人那里就特别珍贵,古人的记忆能力就被最大限度开发出来,既然书的数量很少,就靠人的记忆来充当补偿的功能。简单解释就是,如果一个人借来了一本书,很可能是这个人一辈子唯一看过的一本书,而且这本书还特别昂贵,明天就要物归原主,那么这个人的背诵潜能肯定会被最大限度激发。

除了这种现实的条件限制导致的背诵需求之外,古人也把背诵书文作为沿袭学问的一个基础,也就是认为背诵是理解的前提,是运用的基础。所以古人一直很重视背诵,那么像《史记》这种五十万字量级的书,怎么背呢?

北宋欧阳修介绍过自己的一个背诵方法,他当时选了《论语》、《诗经》等十部书,做了一个背诵计划。这十部书加在一起大约45万字,欧阳修就要求自己每天熟读并背诵300字,1500天也就是四年零两个月,就把10本书全背下来了。

元代程端礼曾编写读书方法,他的办法是从小读书要从每天读一二百字起步,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到千字以内,并且要求阅读的时候每一大段要细分为几个小段,每个小段需要读上100遍,然后还要背诵二三十遍。

这里大锤要补充一点,以上所记述的古人对背诵的重视程度,有其自身的历史客观原因,如果只是强调背诵在读书中的价值和公用,在我们今天其实并不一定适用,但是其重视背诵的初衷在于强调对知识基础的熟练掌握,从这个初衷来说,这种读书重视基础的做法是有借鉴之处的。

而且古人也有反对一味机械背诵的,比如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他明确讲:读书如果以过目不忘为最高评价标准,那是最没有用处的。他的主张就是读书要专精,求的是一点突破,不要面面俱到,而且郑板桥同样举了我们之前所说的《史记》的例子,不过我们之前说司马迁女儿记忆《史记》,那是客观需要,而郑板桥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角度出发,认为后世人读史记的时候,如果每一篇都要记下来而不理解其中的真意,那就成了呆瓜了。

除了背诵之外,古人在读书的时候还特别讲究动笔。古人认为,动手抄一遍,要胜过读书好几遍。跟我们如今所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

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家里藏书很多,一样会经常抄书,因为他把抄书当成摘抄笔记、理解书意的重要方法。我们中学课本里写《东阳马生序》的那个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也是抄书方面的行家。按照清朝李光地的说法,读书用口用眼,都不如用手,因为手抄一遍就是心随之走一遍,李光地甚至认为诵读二十遍不如抄写一遍有价值。

不过,古人这种抄书,实际上也很大程度是因为受到了历史条件影响,还是咱们开头说的那句话,书籍在古代很长时间里一直是比较贵的东西,即便是到了明清时期,书本造价已经下降了,也是很贵的东西,根据后世学者考证,当时一套《封神演义》小说的售价,差不多快赶上一个县太爷每月俸禄的三分之一了。

因为书籍价格昂贵,一些绝版稀有书籍更是被藏书人视若珍宝,所以借阅也是很难的事情,这才导致抄书的广泛流行,我们上文提到过宋濂借书来抄也是出于同样的客观原因。苏轼被贬官于海南期间,曾经于当地士人家里抄了一部《汉书》,就很高兴,跟友人说如果能再抄一部《唐书》,那就相当于贫儿暴富了。

虽然说抄书是比较劳神的方法,我们如今也不大可能用完全抄写的方式来阅读,但是正如郑板桥对抄书的总结说的那样,抄书重点在于观点的摘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阅读的时候把思想点滴记录下来,还是有效的

在本期节目结束之际,大锤多说几句:4月23日这一天既是世界读书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纪念日,将举行盛大的国际舰队检阅。对咱们这些爱好读书的人来说,阅读千秋,纵横七海,当是人生的两大快事。4月23日这一天的两件大事,正当此谓。

热门推荐

巴黎圣母院:为什么一场火灾让它成为焦点

黑洞的200年传奇:从想象的存在,到存在的照片

机关算尽,枉费心机:侵华日寇当年为何没有毁掉北京故宫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磁湖夜话]傅才旺的随笔《抄读怡情》
非常珍贵的老照片,112年前拍摄的司马迁墓和祠
41、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治学之道”栏目精选:读史零简
咏司马迁
秦始皇焚书之后,司马迁的《史记》是从哪获得的史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