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维也纳如此迷人?



维也纳一直是很多人心之所向的地方

不管是因为那是《爱在》三部曲最开始的地方



还是因为它是音乐之都




又或者,仅仅因为念它名字时

唇齿间有念诗一般的感觉


为什么维也纳如此迷人?

或许这一集的 [呼吸] 可以给你答案






呼 吸


十六堂古典音乐课之八



本文节选自 杨照、李其叡 [呼吸] 第八集

音乐的演示和完整的对话建议阅读原文收看视频



因为这样的关系

所以使得维也纳有双重的个性

贝多芬的告别奏鸣曲

具备双重的个性



贝多芬 告别奏鸣曲 Ⅱ




- 为什么是维也纳 -


李其叡:我觉得维也纳它就是,它是一个非常繁华、摩登现代的一个大都市,可是它同时又有,它的文化都还保留着,就很有文化的一个繁华现代大都市。


杨照:而且它的文化、它的历史,不只是作为一个古迹让人家去参观而已,都继续在使用,然后融合在那个都市的环境里面。像它的歌剧院,到现在仍然有那么多的歌剧在上演,有那么多的人去听歌剧。


李其叡:对。你记得《碟中谍》,最新的那一集,第五集,我们去看,它里面就是在维也纳的歌剧院。它可以让人拍,它常常在上演歌剧,可是因为它又够繁华,够现代,就还是可以拿来拍这样的动作片,我觉得。



《碟中谍5》剧照


杨照:所以,我们看到《碟中谍》这样一个紧张的场面发生在维也纳的歌剧院,我们并不会觉得非常地突兀,我们也不会担心或者紧张说“你们这样是不是破坏了古迹”。因为感觉上那个都在生活里面,跟生活没有脱节,没有离开。另外,我想如果有一个剧情上面需要,要让它发生在歌剧院,在歌剧最高潮的地方要产生这种暗杀的行动,大家就会很自然地想到,那应该把它放在维也纳。



- 为什么维也纳会成为音乐之都 -


李其叡:很多人都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这是为什么?


杨照:这跟维也纳的历史发展有关系,因为维也纳最早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中心,接下来变成了奥匈帝国的首都。我想你知道,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接下来卷起了欧洲的大变化,只有奥匈帝国是保留了最久的一个帝国,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才解体。




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使得维也纳它有双重的个性,跟欧洲的其他大城市,例如说巴黎或者是伦敦相比的话,它的一重,它的一个重要的个性就是它有非常非常发达那种的宫廷文化,让宫廷的音乐可以一直不断地,可以活跃,然后有听众。但是,如果光是这样的话,比如像巴黎,等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这个宫廷文化就被摧毁了,一下子就会产生断层。但是,维也纳却是在1789年之后,它仍然维系了奥匈帝国的那个传统。


到现在它仍然是一个这么特别的一个城市,它有它古老的那一面,把一些很有意思的古老的文化跟历史的传统留下来。但它另外一方面,从18世纪开始,它的中产阶级也非常地活跃。到了19世纪的时候,它又有强大的一群中产阶级的听众产生了。




因此,像贝多芬,为什么贝多芬会在维也纳能够得到最好发展跟发挥,他就是从宫廷的音乐转到以中产阶级的听众为主。那中产阶级他们要听的,一方面是他们也想要学习,或者模仿原来宫廷的人他们所听的那种音乐,但他们毕竟不是宫廷里面的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情感,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关心。所以,在他们的支持底下,音乐又有了新的变化跟发展。


所以你看,一方面有宫廷的传统,一方面有新兴的这种中产阶级的听众。所以,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样一路下来,他们都是在维也纳得到了最好的环境和条件,也在那里写出了他们最杰出的作品。


这是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很重要的背景。


- 维也纳最迷人的地方 -


李其叡:像贝多芬的《告别奏鸣曲》,我就想到他是在维也纳写的。我就会觉得,我去维也纳的时候,我想象贝多芬假如在这样的花园,或者这样的环境里面散步寻找灵感,我觉得我在弹的时候,就是去了,感受到了那个氛围,会对我演奏曲子很有帮助。




杨照:所以我就一直觉得,到维也纳,大家应该要稍微了解一下这一段历史。当欧洲全部都在民族主义的发展底下,在那个打倒宫廷的那个状况底下,维也纳变成了宫廷文化最后的一个堡垒,但它同时并没有真正完全自外于这个现代的变化跟发展。


你到维也纳去,那你会看到维也纳到处这种新旧融合的,这些最迷人、最有趣的地方。


为什么贝多芬的音乐会跟莫扎特的音乐,或者是前面这个时代,其他人的音乐如此的不同。用这种方式,我们去到维也纳,我们可以,不管你在那里待几天,你可以感受更深,你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倒过来,你从维也纳回来之后,你听到任何跟维也纳有关的音乐,你知道你的耳朵里面想要追求什么,想要听到什么。


贝多芬《告别奏鸣曲》?




杨照:在乐谱上面,首先贝多芬告诉我们,这个乐章它的速度是一种具有充分表现力或表现力非常强的行板。可是在这个音乐的术语,用意大利文写了之后,贝多芬还写了一行德文字,我们请其叡帮我们翻译一下。


李其叡:他写的是要以有在向前走的感觉,有那种走路的动作的那种感觉,但同时有很深的表情、很丰富的表情。




他常常在公园里或者是森林那种地方漫步,然后寻找灵感,这是书上写的。这就会让我感觉,听这个音乐会觉得好像听得到他脚步的那种节奏,跟他在沉思的那种感觉。

 

杨照:贝多芬的《告别奏鸣曲》具备有双重的个性。




奏鸣曲的形式,三个乐章快、慢、快,贝多芬就让这三个乐章,用这种不同的速度来表达,他跟鲁道夫大公从分离一直到重逢的,各种不同心情的转折。


第一乐章,快一点的乐章,表达告别时的那种慌乱、激动。


第二乐章是比较慢的乐章,标题是“思念”,这个音乐显现出来,是那种空虚的状态。



 

当你在思念远方的人时候,你想到他曾经给过你的那种甜美、美好的时光,有一点点安慰。但是第二次出现,当把同样的音乐,把它的音高拉高的时候,它的个性就改变了。同样是如歌的段落,但这个时候我们最清楚、强烈的感觉是,这已经不是我们唱得出来的音乐了。


……





详细讲解及鉴赏视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海顿
田艺苗:贝多芬,一位伟大的普通人
【每日音乐知识】西方音乐史话(十七)
贝多芬和他的交响曲
奏鸣曲 贝多芬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春天》(二)
贝多芬《“春天”奏鸣曲》 (第一乐章)第0021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