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皇帝为什么要杀袁崇焕?

在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中,袁崇焕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英雄人物。

清太祖努尔哈赤算个毛啊,他不过是袁崇焕的手下败将;清太宗皇太极算个毛啊,他不但是袁崇焕的手下败将,最后还靠见不得人的反间计才除掉袁崇焕。

于是不少人觉得,要是崇祯皇帝不轻信反间计,就没有满清啥事了……

其实呢,袁崇焕之死和皇太极的反间计并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袁崇焕能把皇太极堵在长城以北,皇太极还怎么用反间计呢?

如果袁崇焕把皇太极堵在蓟门一线,不让皇太极接近帝国都城,皇太极还怎么用反间计呢?

退一万说,如果袁崇焕所率的关宁军队能在北京城下赶跑皇太极,皇太极还怎么用反间计呢?

可如今的问题是,面对打到北京城下的清军,袁崇焕不但一筹莫展,而且还希望通过和议退敌。

在这种背景下,不管有没有反间计,袁崇焕又拿什么向皇帝交待呢?

其实袁崇焕并不是崇祯杀的唯一一位高级将领。

实际上,只要满清军队深入长城,崇祯就会杀人,杀很多人。

在第一次满清越过长城事件中,陪着袁崇焕一起死的有兵部尚书王洽(死于狱中)和蓟辽总督刘策。

之后满清再度深入长城内劫掠时,宣大总督梁庭栋、兵部尚书张凤翼连活命的幻想都不敢报,干脆自杀了。

因为崇祯皇帝就是如此信奉乱世用重典;既然如此,那蓟辽督师袁崇焕被抓被杀,显然没什么好奇怪的。

当然了,如果袁崇焕的过错只有这些,估计也就是被砍头。

可问题是他的错误显然比这大多了,所以皇帝把他凌迟处死,老百姓也都排着队要吃他的肉。

皇太极率军深入北京城下,朝野内外都觉得袁督师和皇太极不清不白,有勾结。

此时正是关宁军争一口气的时候,与清军痛痛快快干一仗,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袁督师及他的军队是真正忠君爱国的军队。

可让人们大跌眼镜的是,袁崇焕一被召进城,其麾下大将祖大寿直接率着关宁军撤走了……

面对这种结果,皇帝自然是恨得发狂。

皇帝拘捕袁崇焕,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杀袁崇焕;皇帝千刀万剐袁崇焕,并不意味老百姓也希望袁崇焕被千刀万剐。

问题是,祖大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袁督师一手调教出的关宁军的确不是什么忠君爱国之师

要知道祖大寿率军撤走时,满清军队还在北京城附近肆意劫掠。

毫不夸张的说,谁处于皇帝的位置上,也不会原谅袁崇焕的。

皇帝为了支持袁崇焕平辽,让他随心所欲的调整关宁地区组织结构、人事安排,甚至默许他擅自诛杀高级将领。

但结果呢?

关宁军不但让敌军杀到了北京城下,甚至在皇帝准备问责的时候当场撂挑子跑了。

这就是你督师大人整顿出来的王牌军队?

从中我们不难理解,站在朝廷的角度看,袁崇焕最主要的罪责是他让关宁部队军阀化了

但是呢,这种罪行是不能随便说的。

因为一旦给袁崇焕定了这种罪,那他手下的祖大寿等人该怎么处理呢?其他关宁军军官该怎么处理呢?

当时的大明帝国已丧失了处理关宁军的能力,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在这种背景下,袁崇焕试图与满清和议的事就被翻了出来。

朝廷处死袁崇焕的罪名中有这样一条:

“及后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袁崇焕想携喇嘛入城,怎么也成了死罪之一?

喇嘛是用来谈判的。

袁崇焕在率军救援京城时,就已经计划用城下之盟的方式解决这起军事危机。


因为喇嘛通常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人物,可以充当各方谈判的中间人。

从中不难推断,袁崇焕守辽的计划极有可能是不择手段(必要时可以通过和议)与满清维持现状。

只要能维持现状,而且又能将关宁部队军阀化,那他能不能兑现五年平辽的大言已经不重要。

皇帝能奈他何?

到时朝廷只要敢追究袁崇焕的责任,局势便随时有可能失控。

正是因为崇祯想明白了这层意思,才将“携带喇嘛”这种莫须有的事情定成死罪的罪状之一。

哦,原来你当初许诺我的“五年平辽”是去议和,不仅议和,还搞出了一支只听命于你和祖大寿、不听命朝廷的军阀部队。

崇祯一拍大腿:真是后悔被你忽悠到现在!

事情闹到这一步,袁崇焕是否真的有“养寇自重”的想法已经不再重要。

因为只要让皇帝有了这种猜测,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可能,也不会再让袁崇焕回辽东。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熟稔政治风向的御史言官们开始将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等旧事也翻了出来。

愈演愈烈,直到不可收拾。

许多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主要是因为死得比较及时。

如果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后就被皇帝抓起来杀了,那神话袁崇焕的人想证明袁督师神功无敌,实在太容易了。

此时人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如果袁崇焕不死,皇太极根本就不敢深入长城;就算皇太极敢深入长城,肯定也会有来无回。

问题是,袁崇焕当时没有死,所以人们也就无法往这个方向想象了。

事实明摆在那,即使袁崇焕坐镇关宁,满清大军照样能直扑北京城下,惊出明朝一身冷汗。

虽说现实是如此的打脸,但有些人仍然充满了美好的期许,比如金庸老先生的《袁崇焕评传》——

皇太极这次偷袭实在十分冒险,孙子兵法的重要原则是:设法引敌人进入于我有利的阵地;让敌人辛辛苦苦远道来攻,我以逸待劳。敌人初来时兵势锋锐,应当持重不战,待得敌人困顿怠懈而想退兵之时,便乘机进击。

这些求之不得的良机,突然之间都出现了。袁崇焕熟读孙子兵法,以他的大才,当然能善于利用,就算不能一举而灭了满清,至少也可以令清兵十余年不敢再来进犯。

简而言之,老先生认为明朝有可能趁机在北京城下重创满清大军,只是关键时候袁崇焕突然被昏君给抓了起来。

不过按照其他一些人的理解,明朝的计划似乎并不是这样。

他们认为无论是北京城内的明军还是赶来勤王的关宁军,对于和满清八旗野战争锋始终畏惧三分,想通过议和(给钱)的方式让皇太极退军——不然袁崇焕为什么带着议和用的喇嘛呢?

北京城里的明军自然不必解释了,他们根本不具备与清军野战的能力。

而已经军阀化的关宁军在几次实战交手后,自然也不希望和清军死拼。

正当城外的关宁军进退两难之际,皇帝突然把他们的老大袁督师给抓了!

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于是他们逮住这个机会,大家相互一煽动,被祖大寿带着跑了。

不知关宁军将士们有没有想过,你们这种行为会给袁督师造成什么影响呢?会给大明朝造成什么影响呢?

没关系,不重要。

重要的是关宁军可以全身而退,继续回去守辽。

从中不难发现,关宁军队被袁崇焕“军阀化并不是变成了袁崇焕的私家军;军队军阀化的结果,是这支军队的独立性增强了,渐渐成为脱缰的野马。

对此,我们只要看一下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割剧就可以知道——“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因为中央政府制约军队的人事、财务等制度失效了,所以军队在追求自己利益时变得更加容易。

这种背景下,将帅能代表军队的利益自然可以在军中呼风唤雨,当将帅不能代表军队利益时,军队舍弃他也不会有丝毫的犹豫。

当祖大寿带着关宁将士们从北京战场撤退时,他们喊出了一个大义凛然的口号——为袁督师鸣不平。

不知被扣押的袁崇焕听说兄弟们这样为自己鸣不平,会是怎样一番感想。

后来,有一个叫余大成的兵部官员写过一篇回忆录。

书中他自称代表朝廷与袁崇焕接触过,目的是想召回跑掉的关宁军。

根据余大成的回忆,听闻袁督师被抓的消息后,关宁军已决定不再为大明帝国效力。

但是在余大成的劝说下,忠义无双的袁督师给关宁军写了一封亲笔信,而义气深重的关宁军看到袁督师的亲笔信,毅然决定继续为大明朝效力……

这种写法本身就像极了现代武侠中的情节:一个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的小人物曾强有力的影响过历史,给大明朝续命。

看余大成的记述,人们难免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关宁军看到袁督师的亲笔信后,就回师和满清军队干仗了。

其实呢,崇祯初年的北京保卫战时间线大致是这样的:

崇祯二年11月20日,清军打到北京城下。

12月1日,皇帝抓了袁崇焕。

12月4日,关宁军擅自撤军。

崇祯三年2月,清军撤军。

关宁军撤军后,清军在北京周边折腾了两个多月。

期间,皇太极听闻明军中战力最强的关宁军临阵跑路,便又回师打了一次北京城。

永定门之战中,清军大败各路勤王的明军,明军四位总兵两位阵亡、两位被俘,数万大军灰飞烟灭。

然而即使这样,大明朝唯一一支可以与清军打野战的骑兵部队,始终留在关外作壁上观,俨然已经有十几年后吴三桂缓慢行军、待价而沽的表现。

站在朝廷的角度,每年几百万两军饷供养出来的军队不听使唤,是何等的愤怒与伤心!

北京保卫战期间,连许多京城及京城周边的老百姓都被组织起来出城作战,给八旗兵当炮灰送人头。

而关宁军拿着最优厚的军饷,关键时刻不管不顾撤军走了,你说大家会怎么看待这种事?

金庸老先生在《袁崇焕评传》中是这样评说的:

“申甫本来是个和尚,自吹效力宏大。崇祯信以为真,立即升他为副总兵,发钱给他招募了数千名市井流氓,成立了新式武器的战车部队。”

“皇太极回师攻来时,这个战车部队出城交锋,一触即溃,木制大炮自行爆炸,和尚发明家阵亡。

历史书上,类似不可思议的内容非常多。

一般而言,只要出现高大上的英雄人物,就会把整段历史给扭曲掉——为了证明英雄人物的高大上,人们常常不惜歪曲一切。

面对异族入侵,一些主动要求出城作战并因此牺牲的民众,怎么就能与市井流氓联系在一起呢?

如果不是为了突出袁崇焕的伟大形象,金庸先生绝不可能写出这种文字;可为了突出袁崇焕的光辉形象,金庸也只能这样写。

总而言之,在整个己巳之变期间,皇帝是昏庸的,官员是麻木的,民众是愚昧的……

受谴责最少的反而是那支擅自撤离的部队。

究其原因,只不过是因为关宁军与英雄密切相关,他们是袁崇焕一手训练出来的王牌劲旅。

明朝精锐骑兵形象

祖大寿率军撤走后,崇祯皇帝立即意识到一件事——关宁军队失控了。

不仅失控,朝廷还不敢对他们动粗。

因为折腾来折腾去,很有可能把关宁军逼到满清一方,顷刻间造成亡国的悲剧。

过去几年间,关宁军在皇帝的纵容下,经过袁崇焕的改造,人事、思想、组织架构层面已经完全失去了

朝廷想控制关宁军,似乎只剩下了一张王牌,那就是关宁军队的军费。

关宁军的军费是一个天文数字。

平心而论,这些钱皇太极是给不起的;就算给得起,也不可能将投诚来的部队摆到和八旗军一样的高度。

于是关宁军不得不依附大明朝来解决军费的问题,双方遂渐渐达成和解。

首先是皇帝赦免了祖大寿等人的罪行,默认了关宁军军阀化的事实。

然后朝廷加封祖大寿为太子太保,承诺每年继续给关宁军数百万两白银的军费。

不过上面这些是有条件的——必须恢复中央政府对关宁军的控制权,即在关宁地区设置内廷、文官系统等机构。

一番妥协下来,祖大寿等关宁军将领接受了这个交易。

表面上看,朝廷对关宁军恢复了一定的控制权,但这种控制权显然已不完整。

所以,祖大寿第一次被满清俘虏后不明不白的逃了回来,依然是关宁军区最高军事长官。

祖大寿第二次被满清俘虏叛变后,他的外甥吴三桂竟然毫不避嫌的继任关宁军最高军事长官。

对此皇帝显然不能多问,也不能多管。

因为这是一支军阀化部队,人家有独立人事权的,老大由内部推举产生。

袁崇焕崇祯二年12月1日被捕,直到崇祯三年8月才正式定罪。

这期间,朝廷对祖大寿和关宁军自然是安抚有加。

直到确信关宁军不可能对袁崇焕的死做出激烈反应后,朝廷才正式处理了这位曾经“独卧孤城”的名将。

在此期间,以关宁军的影响力其实是可以救袁崇焕的,至少可以让督师免除死刑,保个软着陆。

但关宁军并没有这么做。

因为军阀部队是冷血和逐利的,城头变幻将帅旗,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臣名将】宁远巡抚丘禾嘉
袁崇焕立下赫赫战功却被凌迟,崇祯为何非要袁崇焕死?
袁崇焕真的死于“反间计”吗?
关宁锦防线的结局,吴三桂在宁远无奈的孤守
祖大寿其人
己巳之变:压垮袁崇焕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