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收藏丨马勒逝世107周年必听曲目全集


马勒传记是友友看过的第一本作曲家传记。促使我翻开这本传记的,倒不是对马勒的热爱,而是最初接触他作品时的一个体会:我一边听,一边心里忍不住想:好奇怪,这个人(和他的音乐)怎么这样?


一段行进得很好的音乐主题,明明可以继续发展下去,为什么突然转向,转到一个表情迥异、甚至完全相反的方向?为什么有的主题美到令人窒息,有的主题又俗到令人发指?为什么那些悦人感官的旋律后面,总是暗藏着讽刺和反转?他到底想给我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总之,我听马勒的音乐,比听其他作曲家时更想知道,作曲家本人是什么样子。



看了传记才知道,“想告诉听众点什么”,原来也是困扰马勒多年的问题。毕竟,马勒的作品并不是勃拉姆斯推崇的“纯粹的音乐”,不然,该怎么解释在《第二交响曲》中就开始出现的有文本的独唱和合唱?


马勒为前两部交响曲写了详尽的曲目介绍,为第三交响曲的每个乐章起了副标题(后来被摒弃),在后几部交响曲中,马勒不再尝试用乐曲介绍和歌词来解释,但是每当谈及他的音乐,他屡屡引用诗歌形象或者哲学概念。


然而,就像所有试图解释作品或理念的艺术家一样,马勒也逃脱不开被误解的宿命。据说有一次,马勒的乐迷——一位老妇人请他过去,告诉他说,她知道自己快要死了,鉴于他在《第二交响曲》中对另一个世界的描述甚多,能不能跟她多讲讲……


我一向不太愿意将艺术家的作品和个人境遇联系起来,诸如“伟大的人一定写出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必是伟大的人写就”这类话,一定要小心地讲。艺术作品不一定显露个人经历,因为在那些伟大的作品中,想象总是多于亲历。


但是马勒似乎是个例外,他的音乐与其个人经历及生平大事联系得异常紧密,这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并不多见。听他的音乐,你或许可以联想到他的为人:据马勒的亲友说,他是一个典型的躁郁症患者。


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梳理马勒的作品是最好的方式,他的生平或许可以给我们理解他的音乐带来意想不到的启示。今天是马勒107岁祭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应该多听听马勒,多聊聊马勒。





1. 马勒的父亲贝恩哈特和玛丽一共生了十四个孩子,马勒是第二个。他在14岁时,饱受绝症折磨的弟弟恩斯特去世。那时候,马勒整日陪在弟弟床边,照顾他,给他讲故事。马勒的童年始终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


人们常用这段经历解释为什么马勒的音乐那么关注死亡——尤其是孩子的死亡,比如伟大的声乐套曲《亡儿悼歌》。


▼ 5岁的小马勒


2. 马勒1878年毕业于维也纳音乐学院,学生时代的作品大多已经亡佚,留下来的只有一部钢琴四重奏的一个乐章,我们可以从中窥见马勒早期的创作风格。


但是,1880年,年仅20岁的马勒创作了《悲叹之歌》。在这部作品中,马勒独特的声音王国已经建立起来,一个我们熟悉的马勒已经跃然而出。


▼马勒《 A小调钢琴四重奏》谐谑曲


3. 很多迹象表明,创作《悲叹之歌》时,马勒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弟弟恩斯特的死亡。在乐谱手稿的几个重要地方,马勒都写了“恩斯特”这个名字。


《悲叹之歌》讲述的是一个“心中充满咒怨”的哥哥,为了争夺“高贵的女王”,杀死了“俊美且文雅”的弟弟。我们不知道马勒为什么会为这样一个虚构故事而悲伤,当然不排除出于心理学家所说的“幸存者愧疚”。


▼ 马勒和堂兄(站立者)


4. 1881年,马勒拿着刚刚写就的《悲叹之歌》,自信满满地参加维也纳音乐学院贝多芬奖比赛,但遭到断然拒绝。当时的评委包括勃拉姆斯、指挥家汉斯·李希特和作曲家戈尔·戈尔德马克。


5. 马勒出生在一个民族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但是他的自我身份认同却是模糊的。他出生在奥地利帝国一个波西米亚小镇的犹太人家庭,生活的地方是德语区,因此他曾经说:“奥地利人说我是波西米亚人,德国人说我是奥地利人,其他地方的人说我是犹太人。



6. 马勒和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之间的那段轶事流传甚广。1904年,二人在赫尔辛基相遇,“全面讨论了所有重要的音乐话题”。关于交响曲的创作,西贝柳斯坚持古典主义精神:“我喜欢严谨的风格,和主题之间内在关联的紧密逻辑。”而马勒反驳说:“不,交响曲应该是整个世界!


7. 马勒作为指挥家的一生是辉煌的,先后在莱比锡、布拉格、汉堡、布达佩斯的歌剧院担任指挥,1897年成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的指挥,在任时间长达十年,制作了不少成功的歌剧作品。20世纪初又去到美国,担任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


▼ 马勒在维也纳歌剧院门外


8.  但是,作曲家马勒的名望曾一度滞后于他不断增长的指挥家名气。尽管不乏热情的拥护者,如勋伯格、布鲁诺·瓦尔特、门格尔贝格,但是在那个时代,他的作品还是太新颖了,每次首演后的赞扬之声都被质疑之声埋没。


多年之后,才多了些人理解马勒的音乐语言。直到1960年代,在伯恩斯坦等一批“铁粉”的努力下,马勒的音乐才得以复兴。


▼ 伯恩斯坦指挥马勒《第二交响曲》


9. 马勒一生深深爱恋着阿尔玛,但阿尔玛对马勒的感情和评价却十分复杂。她在日记中记载,她坚持不懈地努力喜欢他的音乐,但没人知道最终是否成功。她为自己的葬礼选择音乐,但是作曲家名单里没有马勒。


▼ 阿尔玛举着丈夫的照片


10. 下图是西蒙·拉特爵士演出马勒《第五交响曲》之后鞠躬的照片。自指挥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起,西蒙·拉特诠释的马勒无疑是具有传奇性的。


在下面的音乐列表里,我们选择了他指挥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的《第二交响曲》。尽管第五乐章被切分成了好几段,对于视觉和听觉都不友好,但是我们还是把它放了上去,因为它太精彩(连续听请进文末歌单)。



早期


《悲叹之歌》

 Das klegende Lied 


▼ 夏伊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



《青年时期歌曲集》

Lieder und Gesänge aus der Jungendzeit 

  

▼ 瓦尔特指挥纽约爱乐乐团

▼ “记忆”

▼ “分手是痛苦的”

▼ “再也见不到了”

▼ “我高兴地走了过去”

▼ “夏天离去”

▼ “汉斯与格雷特”

▼ “春天的早晨”

▼ “强烈的想象力”


《旅伴之歌》

 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 库贝利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第一交响曲》

 Symphony No.1 



《第二交响曲》

 Symphony No.2 


▼ 西蒙·拉特指挥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

▼以下为第五乐章


《少年魔法号角》

 Mahler: Des Knaben Wunderhorn 


▼ 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 费舍尔-迪斯考, 乔治·塞尔

▼ 早晨号子

▼ 人间的生活

▼ 徒劳

▼ 莱茵的小传说

▼ 小鼓手

▼ 哨兵的夜歌

▼ 谁创作了这首歌谣

▼ 赞美至高的理性

▼ 圣安东尼向鱼传教

▼ 在塔楼中被逼害者之歌

▼ 不幸时的慰藉

▼ 当美妙的号角响起


《第三交响曲》

 Symphony No.3 


▼ 海廷克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第四交响曲》

 Symphony No.4 


▼ 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中期



《吕克特歌曲》

 4 Rückert-Lieder 


▼ 费舍尔-迪斯考


《亡儿悼歌》

 Kindertotenlieder



《第五交响曲》

 Symphony No.5 


▼ 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第六交响曲》

 Symphony No.6 


▼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第七交响曲》

 Symphony No.7 


▼ 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第八交响曲》

 Symphony No.8 


▼ 索尔蒂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晚期


《大地之歌》

 Das Lied von der Erde 


▼ 克伦佩勒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


《第九交响曲》

 Symphony No.9 


▼ 克伦佩勒指挥新爱乐&爱乐乐团


《第十交响曲》

 Symphony No.10 


▼ 西蒙·拉特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勒诞辰160周年纪念 | 走向天国之路的音乐慰藉
马勒与他的《第八交响曲》
“他大概是我见过的最有才华的人!”伯恩斯坦诞辰百年,全世界都在纪念他
他在纷繁的世界中,思考爱与生命
指挥家欧拉莫谈西贝柳斯和尼尔森:北欧双杰150周年诞辰
聆听大自然交响曲 2018上海夏季音乐节昨晚拉开帷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