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論孝
孔 子 論 孝
《孝經》明確記載了孔子關於孝道的闡述,對於上文所揭示的孝道的深刻內涵,我們的古人其實早已講得很透徹了。《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就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裡講清楚了孝和天道的關係,孝和忠誠於公共事務(事君)的關係,孝和敬養父母的關係,以及孝與教化的關係。其中一以貫之的內涵在於「立身行道」,唯有立身行道(親自去實踐天道)才能真正完成事親、事君的人間孝道。
天地君親師,不僅表明了中國人所敬仰的五種神位,其中也內涵著一以貫之的孝道,是祖先留給我們安身立命、立身行道的行為規範的指南,由此看來,在我們文化中,匡扶正義、扶危濟困、濟世救人等俠義行為也最終都是一種孝道的體現,這些行為都是在忠實地維護上天的好生之德,至於其中顯現出的捨己為人、先人後己以及忠義為先的行為也正是天地之無私精神的體現,是古人對天地之大孝的體現。
回到本文開頭,那麼聽父母的話算不算孝呢?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中專門記載了孔子和曾子關於這個問題的一段對話。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臣不可以不諍於君;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翻譯為白話文意思是,曾子說︰「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聽過了教誨,我想再冒昧地問一下,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可稱得上是孝順了嗎?」孔子說︰「這是甚麼話呢?這是甚麼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7個直言相諫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諍的諍臣5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地盤;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勸諫的下屬,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普通的讀書人有直言勸諍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於直言力諍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身陷於不義之中。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諍力阻;如系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諫諍。所以對於不義之事,一定要諫諍勸阻。如果只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麼稱得上是孝順呢?
可見,孝的真正內涵在於履行天道,讓天地之正義的原則彰顯於君臣、父子及朋友之間,君主有錯,父親有錯,做臣子的和做兒子的則應直言勸諍,使君父不陷於不義之中,此之謂真孝。那麼,當盡忠和盡孝不能兩全時,忠義為先的原則也表明了,盡忠是為實現普天下之正義的替天行道的高尚行為,是以天下的父母為自己父母,先人後己的一種高尚品格的表現,這與今人所理解的狹隘的「孝」有本質的區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
《孝经》诗解1至孝真情天子诸侯
【孝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真实意思。(原来我们都理解错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真实意思
学习【孝经】十八章
《庄子》天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