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病例】原发性自身免疫性小脑共济失调一例


作者:张奇山 黄仁彬 廖远高 潘速跃 


小脑共济失调可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1],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anti-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 anti-GAD Ab)相关性小脑共济失调、抗甲状腺抗体(antithyroid antibodies, ATAbs)相关性小脑共济失调、抗小麦谷蛋白抗体(anti-gluten antibody, anti-gluten Ab)相关性小脑共济失调、Miller-Fisher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小脑共济失调、原发性自身免疫性小脑共济失调(primary autoimmune cerebellar ataxia,PACA)等[2],临床上较少见。我们报道1例被长期误诊的PACA患者,经查阅文献国内尚无相关病例报道。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1岁,因'畏寒发热后间断腹泻便秘1年,伴头晕、行走不稳、四肢乏力11个月'来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患者曾于2年前因心动过缓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无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无长期饮酒及毒物接触史,否认结肠炎、高血压、糖尿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病史。1年前患者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发热等症状,体温高达40 ℃,伴全身酸痛无力,持续3 d,于当地医院输液后症状好转,体温下降至正常,但第4天开始出现咳嗽,吐黄色黏痰,伴轻度腹泻和便秘,转诊至消化科治疗后,咳嗽、吐痰等症状消失,但肠道症状无明显好转。后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以腹泻居多,1个月后症状仍无好转,并逐渐出现头晕,行走不稳,四肢无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多系统萎缩等。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逐渐加重,以至于单独行走困难,遂于2015年2月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就诊,行四肢肌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未发现异常,头颅CT及CT血管造影提示轻度脑萎缩,左侧椎动脉较细小,全身PET/CT检查提示双侧小脑代谢弥漫性降低,大脑双侧颞叶前部代谢降低(图1),双侧甲状腺密度不均匀,双侧颌下区、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炎性增生,右上肺斑片状阴影,代谢轻度增高,未予特殊治疗。随后患者于2015年4月来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体检:卧立位血压测量未发现体位性低血压,意识清楚,智能正常,轻度构音不良,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灵敏,眼球活动正常,无眼震,四肢肌力Ⅴ级弱,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腱反射减弱,双下肢腱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征(-),双侧指鼻试验、轮替运动以及跟膝胫试验完成较差,Romberg征阳性。患者不能完成直线行走,行走时呈宽基底步态。全身浅感觉及深感觉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正常;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HIV抗体(-);甲状腺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筛查未发现异常(包括糖蛋白抗原-724、癌胚抗原、糖蛋白抗原-199、L-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总前列腺特异抗原)。血清自身抗体包括Yo抗体、Tr抗体、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抗体、Ri抗体、Hu抗体、anti-gluten Ab、anti-GAD Ab和ATAbs均为阴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基因筛查(SCA1、SCA2、SCA3、SCA6、SCA7、SCA12和DRPLA基因)未发现异常。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蛋白及细胞数均正常。心电图提示间歇性起搏心律(房室全能型心脏起搏器),偶发房性早搏。腹部及心脏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扫描提示慢性支气管肺气肿。头颅CT及CT血管造影提示轻度脑萎缩,左侧椎动脉较细小。结肠镜检查提示慢性结肠炎。综合以上资料,患者被诊断为PACA,经1 000 mg/d甲泼尼龙冲击治疗5 d后,便秘、腹泻等肠道症状和行走不稳等小脑症状均戏剧性好转,随后口服泼尼松片并逐渐减量。激素减量阶段,患者肠道症状消失,共济失调症状进一步好转,1个月后可独立平稳行走。随访2个月,患者症状进一步好转。

图1 患者脑PET/CT成像示双侧小脑半球(A)与双侧颞叶前部(B)弥漫性代谢降低


讨论

成年期起病的非遗传性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临床较少见,病因有慢性酒精中毒、药物或毒物中毒、维生素缺乏、副肿瘤性小脑变性(paraneoplastic cerebellar degeneration,


PCDs)、自身免疫性脑炎、慢性神经系统感染、单基因变异以及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如多系统萎缩等,诊断困难,在临床实践中常被误诊[3]。本例患者入院后经过一系列检查基本排除了自身免疫性脑炎和PCDs以外的上述其他病因[4]。虽然尚不能完全排除PCDs,但PCDs患者血清中所常见的多种抗神经抗体(Yo抗体、Tr抗体、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抗体、Ri抗体和Hu抗体)均为阴性,胸部CT、腹部彩超以及全身PET/CT检查未发现可疑肿瘤病灶,激素冲击治疗效果良好,均大大降低了PCDs的可能性[5]。结合患者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肠道症状和小脑共济失调症状在感染后短期内发生并进行性恶化,病程超过1年,PET/CT检查发现双侧小脑代谢弥漫性降低,自身抗体检测未发现已知的与小脑共济失调相关的3种自身抗体(anti-GAD Ab、anti-gluten Ab和ATAbs),激素治疗获得良好效果,因此PACA诊断成立[1]


相对于PCDs,自身免疫性小脑共济失调这一疾病实体提出的时间相对较短[2]。其中常见的3种类型分别为:anti-GAD Ab相关性小脑共济失调、ATAbs相关性小脑共济失调(小脑型桥本脑病)、anti-gluten Ab相关性小脑共济失调。另外,针对一部分未找到明确病因的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小脑共济失调,Hadjivassiliou等[1]提出了PACA的概念,并指出PACA的概念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Ⅰ型糖尿病和白癜风等疾病概念类似,其特点包括:多数为成年起病,小脑共济失调症状呈慢性进行性加重,血清中可发现抗小脑的自身抗体,HLA-DQ2阳性率较高,早期影像学检查小脑萎缩不明显,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本例患者均符合以上特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例患者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容易被误诊为急性小脑炎或Miller-Fisher综合征。但急性小脑炎和Miller-Fisher综合征多呈自限性,病程很少超过1年,脑脊液检查多有蛋白及细胞数升高[6]


本例患者在长达1年的时间里,分别被误诊为多系统萎缩、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等,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对于成年期起病的小脑共济失调患者,在除外遗传性、中毒性、PCDs、感染、单基因变异和多系统萎缩等病因外,需考虑自身免疫性小脑共济失调的可能性,尽早测定血清抗小脑抗体、HLA-DQ2等水平。一旦确诊,需早期应用激素、丙种球蛋白或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略

查看更多微病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综述】抗体相关自身免疫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诊疗进展
【中枢神经系统免疫】MRI和PET在自身免疫性脑炎中的应用
【模板】又一篇,把个案以论著形式发表在4 SCI。这个方法、这本期刊值得收藏
谷物不一定有害大脑,但麸质会。
曹玲仙 > 医案 案2 原发不孕(免疫性不孕)
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路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