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英文名称: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
定义:
兴奋性突触中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为去极化电位。
所属学科:
昆虫学(一级学科);昆虫生理与生化(二级学科)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略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这种去极化超过阈值时,就产生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亦即产生动作电位。在猫脊髓运动神经元中,刺激对应Ia群的向中纤维时所产生的EPSP在1 1.5毫秒内达顶点,以后则大致按指数函数下降,10 - 20毫秒内回到静息电位水平。这时,突触下膜在化学递质作用下,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称此电流为突触后电流(postsy-naptic current),结果发生膜电位变化,亦即产生EPSP。递质的作用即离子透性的增大约在1毫秒内结束,以后EPSP将按膜的电时间常数消失。与这种化学传递的EPSP相对应,电传递的EPSP是因突触前纤维的动作电流,通过电紧张的结合,流到突触后神经元而发生的,其时间过程也与动作电位的时间过程大致对应。
  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E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E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经解剖学|神经元的电特性
西综题库新版本发布& 生理学:突触传递
考点复习 · 突触传递
几个与动作电位有关问题的辨析(修改版)
动作电位有关问题辨析
关于神经递质(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